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3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过了三日,军中粮秣即将见底,袁绍‘阴’沉着脸,四下里搜刮粮秣的队伍杯水车薪,仅仅能够满足本部所需。

    汉末这时候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一亩地产粮也不过百十来斤而已。

    这百十斤的收获在‘交’完赋税之后,留给百姓的只有两三成,甚至更少。

    就算李贤没有坚壁清野,袁绍大军也难以搜刮到足够的粮秣,除了真正的豪族之外,百姓的存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米粟填饱肚子,无论是军卒还是乡民,都难以保持绝佳的战斗力。

    冀州军卒也就罢了,他们跟着袁绍南征北战,忠诚度无可挑剔,可那些乡民营中的乡民就差的远了,他们之所以愿意抛家弃口,多半是受到大军裹挟,不得不从。

    干最累的活,吃最差的东西,乡民们满腹怨言,可是,四下里俱是冀州大军,乡民们根本不敢反抗。

    只要有一丝活路,乡民便不会铤而走险。

    可是,如果连一口饭食都没有呢?要是在青州军填不饱肚子,只怕乡民长久以来受到的压抑会在一朝迸发出来。

    自古以来乡民愚昧,他们从来不会有什么远见的卓识,他们只计较眼前的利益,只要能够填饱肚子,那么一切都好说,反之,若是让他们食不果腹,只怕揭竿而反是早晚的事情。

    袁绍帐下计有五万乡民,这些人担负着大军的日常运转,不可或缺。

    麾下乡民的秉‘性’袁绍早已经有所了解,正是为了防止愚民坏事,所以他才令麾下密切关注乡民营的动向,确保第一时间掌握任何的风吹草动。

    此时,麴义将青州军的动向汇报完毕之后,话音一转,又提到了乡民营中的消息。

    “这几日不知道谁将营中缺粮的消息散布了出去,冀州的乡民还好些,他们觉得使君有能力带领他们渡过难关,到没有传出什么流言蜚语,可那些幽州降卒就有些蠢蠢‘欲’动了,不过我已经命暗卫严加监视,绝不会让他们生出事端”

    袁绍咬牙切齿,嘴里道:“如果有必要,我给予你杀一儆百的权利!”

    什么叫杀一儆百,就是说,只要麴义认为乡民营中有人威胁到了乡民营和睦稳定的局面,便可以无需奏报,当场击杀。

    换言之,就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袁绍从来不是个‘妇’人之仁的人物,眼下他虽然留有后手,可面临的局面依旧险峻无比,一着不慎就是全盘皆输的局面。

    这时候心慈手软,那就是将十万大军置身于危险境地。

    幽州降卒俱是公孙瓒麾下兵马,坑杀他们,袁绍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从一城之地,到如今两郡之地,袁绍好不容易历经坎坷,才有今日之辉煌,他可不想前功尽弃!

    麴义是个聪明人,他没有多言语,只是低声应诺:“使君宽心,末将定不负所托!”

    袁绍微微颌首,又道:“我让你联系的那些客商什么时候能够赶来。”

    “有了使君的印信,那些粮商一定可以在五日之内赶到”

    袁绍站起身来,深吁了口气,道:“青州、徐州的世家豪族视我为仇寇,从他们那里,我怕是得不到一粒粮食,兖州、冀州的客商虽然能解的我一时之需,但却不是长久之计,况且,商人逐利,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们身上,到头来只怕会是一场空。”

    麴义眸子‘精’光闪烁,他听懂了袁绍的意思,必须尽快找到另外一条补充粮粟的法子,不然要是运粮的客商被扣了下来,那袁绍的十万人马就真的只能坐吃山空了。

    可是,粮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时之间,要去哪里找这么些粮粟供大军食用?

    眼看着数万大军就要饿肚子,忽有一名信使快马而来。

    “报,使君,兖州来使”

    袁绍一个‘激’灵,“使者在哪里?快快有请!”

    宛若溺水之人抓到了最后一根稻草,袁绍将曹‘操’当成了最后的希望。

    来者是个面相英武的军将,甫一见面,他便直入主题,道:“奉曹使君之名押解五万石粮秣至此,请使君勘验”。

    “啊?多少?”

    “五万石”

    袁绍仰天大笑:“哈哈,许子远真乃栋梁之材也!”

    毫无疑问,若非许攸之故,曹‘操’决不可能在这时候出兵

    “许子远呢?”

    “我部人马先行一步,许先生随后就到”

    袁绍连连颌首,虽说,他已经使人联络各地粮商,购买粮秣,可是,粮食一日不到手,那便是空话。

    有道是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到手。

    只要能够缓过当务之急,袁绍就有信心转危为安。

    说到底,冀州军并非大败,只不过是因为取粮的谣言才‘乱’了军心而已。

    一旦粮秣出现,冀州军便可重新恢复战力。

    高唐城,天子刘协心情极差。

    冀州军围城以来,刘协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的监视。

    应对袁绍的大举进犯,双方都已经到了图穷匕见,手段尽出的时候。

    李贤不能容忍刘协在背后给他捅刀子,因而,哪怕刘协一无是处,李贤也会将他带在身边,为的就是防止刘协勾结他人,玩出什么‘花’样。

    事实证明,李贤的考虑不无道理。

    出征之后,刘协表现的百依百顺,可是,某一次,趁着护卫不慎,刘协差点逃出去!

    李贤好不容易才虎口夺食,将刘协“请”到青州去,哪里能够容忍天子离开?

    幸好,在外围巡弋的陈武及时发现,这才制止了刘协的“越狱”行为。

    董承得知之后吓的三魂出窍,若是刘协跑了,他这个天子近臣一定逃不脱干系,肯定会被李贤报复。

    此番天子出征,董承作为卫将军随行护驾。

    名义上是陪同天子,实际上,却也是李贤在限制董承。

    自从天子移驾青州之后,董承便是刘协对外联络的第一人。

    只要掐断董承这根线,刘协便丧失了搅动风雨的能力。

    不过,刘协总归是坐不住的,这一日,他看着空中的飞鸟,突发奇想,道:“若是我手书一封,用风筝传信呼救,不知可否成功?”

    董承摇了摇头,道:“陛下,万一变幻风势,风筝为李贤所部人马捕获,那又如何是好?”

    刘协铁青着脸,嘴硬道:“我佯作不知便是,李贤能奈我何?”

    “陛下切莫冲动,据说城外冀州军业已断粮,想必再过几日,战争便可以分出胜负”

    刘协厌倦了这一场与他无关的战事,虽说他心里迫切希望袁绍能够获胜,可是,长期与李贤耳读目染,他明白,以袁绍的实力,难以击败李贤。

    “卫将军以为谁胜谁败?”

    董承略一沉‘吟’,道:“袁本初兵马虽多,可是,一开始就上了李贤的大当,所以,我不看好冀州军”。

    刘协很是好奇:“袁本初上了什么当?”

    “如果一开始袁绍便直捣青州腹地,不去管什么泽幕、高唐,那么,一定是冀州军占据战略主动权”

    刘协恍然大悟,想来也是,若非袁绍在泽幕城、高唐城下磨光了棱角,十万大军又怎么会寸功未立?

    “如此说来,卫将军是看好李贤取胜了?”

    董承不置可否:“如果没有变数,当是李贤获胜”。

    “何为变数?”

    “兖州曹‘操’、辽东公孙度,他们都是变数”

    “曹‘操’会出兵吗?”

    “曹孟德与李贤素有仇怨,我若是曹‘操’,那便不会放过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为何曹孟德按兵不动?”

    “不过是想坐山观虎斗,渔翁得利罢了”

    “荆州刘表呢?”同为刘氏血脉,刘协更在意刘表的表现。

    谁曾想,董承直接评价了一句:“刘表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了”。

    “为何?”

    “荆州‘门’阀实力庞大,刘景升难以放手施为”

    刘协叹了口气,如果让他选择,他宁愿前往刘表的荆州去!

    可是,现在荆州置身事外,以刘协如今的实力,根本到不了荆州!

    思虑片刻,刘协正‘色’道:“如果曹孟德与袁本初联手,李贤还有几分胜算?”

    董承微微一怔,道:“兖州足以‘抽’出四万大军,算上袁绍的十万大军,这就是十四万人马,纵使李贤用兵如神,只怕也难有胜算”。

    刘协跃跃‘欲’试:“袁本初、曹孟德,谁可托付大事?”

    毫无疑问,刘协是想另寻他处了。

    董承叹了口气,道:“袁本初刚愎自用,空有四世三公之名望,难成大事,反倒是曹孟德,虚怀纳谏,帐下人才济济”。

    刘协有些想不通:“曹孟德三番两次败于李贤之手,只怕早已经伤筋动骨了吧?”

    “不妨事,曹孟德最是坚韧,兵将折损虽多,可他一纸招贤令,当可引无数军将来投”

    “如此说来,我该与曹孟德联络?”

    董承觉得刘协太过冒险了,“陛下须得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这都到了什么时候,你还让我从长计议!”

    “陛下息怒,李贤战败与否,不日即将分晓,陛下何必冒险呢?”

    刘协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

    曹‘操’是否会参战,李贤是胜还是败,很快就会揭晓答案了,与其冒险,倒不如老老实实等待结果。

    反正对于刘协而言,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刘协听劝,董承松了一口气,他琢磨片刻,嘴里道:“微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直说便是”

    “陛下,天下乌鸦一般黑,李贤刚愎,曹‘操’、袁绍只怕也非良善之辈,与其将希望寄托到他们身上,倒不如自食其力”

    说的轻巧,可是,刘协无钱无地,只有两千兵马,靠什么来养兵?

    刘协无奈,嘴里道:“并非我愿意,实在是别无选择”。

    哈小說网

第572章 应对之策() 
c_t;别无选择,一句话道尽了刘协的心酸。txt全集下载

    董承闻言之后半晌无言,缓了片刻之后,方才悲声道:“臣之过也!”

    “爱卿何出此言,正值我汉室江山风云飘摇之时,你我君臣携手自当挽狂澜于既倒!”

    饱经磨难之后,刘协早已经成长许多,最起码他开始正视自己。

    初临徐州之后,在多方的蹿啜之下,刘协自我膨胀,觉得自己是顺应天命之人,李贤理应拱手让权,可是,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挫折打击,刘协渐渐明白,以他如今的实力,绝无可能击败李贤。

    袁绍袁本初执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可到头来还不是处处束手束脚,难以获胜?

    坐拥十万大军尚且如此,刘协好不容易积攒的那点实力又算得了什么?

    两千兵马?兴许在李贤眼中只是一个笑话。

    刘协只盼着袁绍与李贤两败俱伤,这样的话,他才好渔翁得利。

    天子意气风发,这是好事,可是,董承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安抚住刘协,否则的话,一旦刘协出了什么差池,李贤绝对不会放过他。

    “陛下,切记,万不可轻举妄动”

    刘协微微颌首,道:“明白,我不会打草惊蛇的”。

    董承紧绷的神经这才松懈下来,刘协御驾亲征的这些日子,徐州有密信传来,一旦李贤与袁绍分出胜负,对方便会作出相应的准备,在此之前,谁也不想节外生枝。

    高唐城,一只信鸽飞入城中。

    信鸽在额头点了一点红印,这是最高级别的紧急情报,军卒不敢怠慢,他取下密信便直接‘交’给了李贤reads;。

    李贤看罢,眉头紧锁。

    一众军将颇为好奇,信中写着什么?

    须臾,答案揭晓,李贤嘴里道:“曹‘操’出兵了”。

    陈武急道:“曹‘操’派出多少兵马?由哪路进犯?”

    李贤并不确定,道:“兵马约莫在三万开外,行军路线却并未显‘露’出来”。

    “曹‘操’与袁绍联手了?”

    “是这样,据说,袁绍帐下使者许攸到了曹‘操’营中,是他一力促成曹‘操’出兵的”

    “三万兖州军加上十万冀州军,这就是十三万兵马,使君可有应对之策?”

    李贤并不恐慌:“无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以不变对万变,听上去有些消极,可是,相对于目前的形势,这已经是最为稳妥的选择了。

    “需要急令太史慈,让其引军回援吗?”

    放眼青州,太史慈是李贤身边唯一一支有实力增援的兵马。

    敌方实力大举增强之际,青州军抱团取暖,倒也是应对之策,可是,李贤却没有应允,“不必,太史慈留在泽幕一日,袁绍便一日不敢懈怠”。

    众人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

    李贤麾下兵力原本便不如袁绍,聚兵一处,听上去是个好主意,可是,却也给了对方“包饺子”的机会。

    再者,太史慈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夺下泽幕,为青州军在冀州扎下一根钉子,如果就这么轻易退回来,岂不是功亏一篑?

    自古以来,坐守困城从来不是守城之道,只有在守城的同时,时刻保留进击的准备,这样的话,才有可能于重兵围困治中坚守下来。

    泽幕城,对于青州军而言意义重大,城池一日不丢,袁绍便要派遣兵马,小心监视reads;。

    高唐城下,一袋袋军粮运入城中,谣言不攻自破,冀州军心稳中有升。

    许攸回营之际,袁绍亲自出迎,“子远真乃栋梁也,此番若非君之大才,只怕我冀州军危矣”。

    许攸笑道:“使君谬赞了,曹孟德之所出手相援,也是看在使君的面子上,我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袁绍大喜过望,许攸这般给他长脸,他哪能没有表示?

    事后定要重重赏赐,如此以来才不会寒了人心。

    又赞了几句,袁绍方才言归正传,道:“不知曹孟德愿意折换多少兵马?下一批粮秣何时抵达?”

    “曹孟德愿意折换三千匹良马,下一批粮秣应该在三日之后“

    曹‘操’背后而行,道:“良马三千兵,这就是三十多万石,不错,不错,足可以应对危急。对了,曹‘操’可曾说过兖州军何时出击?”

    “曹孟德不愿与我方合兵一处,他要进攻徐州腹地”

    袁绍铁青着脸,道:“好一个曹‘操’曹孟德,真当天下英雄无人否?”

    冀州军在这边与李贤主力拼死拼活,曹‘操’却想到腹地讨些便宜,这等情景,顿时显现出曹‘操’的心‘性’,绝不可与之同生共死。

    曹‘操’的自‘私’自利让人气愤,不过,这种关头,兖州能够出兵,这对于局势而言也有了巨大的改变。

    一旦兖州军攻入青州腹地,李贤定会手忙脚‘乱’,那时候,冀州军便有了获胜的契机。

    无论如何,曹‘操’与袁绍的敌人都是李贤,能够多出一个帮手,对于袁绍而言都是个好事。

    曹军誓师出征,声势浩大,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吼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众所周知,如今李贤身边有天子刘协,如果出师不利,难免会遭受非议。

    可是,“清君侧”一出,一切流言蜚语都不翼而飞。

    徐州,张辽、高顺的六千兵马把守阳关。

    曹军出师的消息,李贤第一时间通告各地,阳关也不例外。

    对于曹‘操’,这个杀死吕布的凶手,张辽、高顺都已经卯足了力气,誓要报仇雪恨。

    兖州,周仓统领大军长途奔袭了两百里,听闻曹军全在城中之后,徐晃倒稳下了心思,寻了个傍水的空地安营扎寨。

    各‘色’的攻城器械尽数‘交’由随军的工匠营打造,用不了多久便会准备妥当。

    不过,究竟该怎么一击必杀,这倒需要好生思量一番。

    “统领,方圆十里之内未发现曹骑踪影!”

    周仓皱起眉头,嘴里道:“再探,范围增加到二十里,就算曹‘操’誓师出征,也一定会在附近留下哨探,别被他们糊‘弄’过去。”

    小校轰然应诺,打马离去。

    李贤统领大军固守高唐城的时候,周仓便接到李贤密令,让其伺机潜入兖州,大肆破坏。

    万余兵马如何才能销声匿迹?周仓无奈,只好选择夜间行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曹‘操’大军出征之际,背嵬军也成功潜入兖州。

    此时,摆在周仓面前的城池便是临邑。

    临邑城中有郡兵一千,除此之外,并无其余兵马。

    正所谓天所赐,不敢辞,周仓可不想放过这机会。

    不过,在这之前,须得搞清楚曹‘操’麾下虎豹骑所在的位置。

    临邑城池险要,两面环山,一处傍水,只有西‘门’可供出入。

    当日,要不是曹‘操’买通了守城的副将,这城池说什么也不会轻易落入敌手。

    现在,吕布死去,换做周仓来头疼了。

    临邑城的沙盘就在大帐的木盒之中,周仓紧紧地盯着,好半晌之后,他才叹了口气,使人把几员将领尽数唤来。

    这沙盘是李贤麾下商队、暗营‘花’费几年的力气绘制出来的,每到一地,必先绘其地图,这是李贤一直要求的东西。

    守护在外头的王武持剑而立,高大健壮的獒犬意兴阑珊第趴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般,不过,对于这头成年猛犬,没有人敢小觑与它,这可是能搏杀猛虎的悍犬!

    营帐十步之内全部清理了出来,这是防止‘奸’细探听。

    帐内,陈式的目光深深地陷入到了沙盘之中,临邑城的地势超乎寻常的险要,强攻的话,势必要损失惨重。

    可是,临邑城是兖州的一座大城,攻破之后可以对曹‘操’形成巨大的打击,避而不攻?这有违初衷。

    不能强攻,自然只能智取,可怎么个智取法,这就耗人心神了。

    周仓很有耐心,他知道所谓灵光一闪,计如泉涌的说法都只是小说家之言,真正的计策哪一个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

    等待,在某种意义上是胜利的必由之路。

    恰在帐内静寂一片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