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是非曲直总要说清楚”

    刘备尚未回答,张飞就勃然大怒:“放屁,孔融压根就不是我们杀的,何须再辩?依我看,李贤小儿不过是想哄大哥入城罢了”。

    关羽也皱起眉头,道:“大兄三思”。

    刘备犹豫不定,他不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由他人掌控。

    如今都昌城人人都把刘备当作杀害孔融的凶手,就算他将真相说出来,又有谁会信他?

    倘若孔融没死,他还能为刘备洗脱冤屈,可现在,刘备闯‘门’而出击杀军卒的行为,顿时成了‘欲’盖弥彰的糊涂账。

    没有杀人?那为什么要着急出城?

    不想夺城?为什么八千兵马盘桓不去?

    思来想去,刘备只觉得烦躁异常,如果可以,他真的想去城内吊唁,想当着大大小小官员的面儿,将话说清楚。

    不过,刘备知道,李贤绝不会给他洗脱罪名的机会。

    “宪和以为如何?”

    “使君,早早离去吧”

    简雍的言下之意是让刘备不要再心存侥幸了,早些离开都昌城才是要紧事。

    刘备脸‘色’‘抽’搐不已,替人受过的滋味实在是难受又憋屈。

    明知道李贤就是杀人凶手,可说出去又有谁会相信?

    孔融死的时候,人家李贤远在数百里之外,没有半点迹象证明他参与此事,反而是刘备,一举一动都摆脱不了杀人的嫌疑。

    “唉,也罢,回乐安国!”

    刘备对李贤的质询置之不理,他率领兵马扬长而去。

    城外的东莱军没有得到拦阻的命令,也就对视熟视无睹。

    之前,刘备之所以滞留在城外,是想看看城中的局势发展到哪一步。

    如果北海国未战先‘乱’,那自然没有人会再计较此事。

    前几日,城中民心不稳,确实有生‘乱’的迹象。可谁能够想到,李贤回返之后,竟然一锤定音,轻易就掌管大权,没能给刘备留下一点可乘之机reads;。

    据悉,都昌城百姓对李贤掌权的行为喜闻乐见,他们早就听说了夷安、剧县的变化,巴不得李贤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

    刘备满怀兴致而来,最终却两手空空而去,身上还背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黑锅,这感觉,只是想一想就糟透了。

    当然,最糟糕的是,辎重营中的粮秣不多了。

    如果再不想办法,八千兵马说不定连离开北海国的机会都没有便会饿死在半途中。

    城外刘家军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在监视。

    “什么?刘备溜了?”

    “都尉,恳请都尉出兵追杀刘备,为国相报仇雪恨!”

    “刘备畏惧都尉,落荒而逃,等于不打自招,还请都尉除恶务尽!”

    城中官员闻听刘备试图逃窜之后群情‘激’愤,蹿啜李贤大军出击,将刘备擒下来。

    李贤不动声‘色’,嘴里道:“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传檄天下,将国相的死因公布于众”。

    “都尉言之有理,如今天寒地冻,不利大军出行,只要确定凶手,来年开‘春’再行捉拿也不迟”

    李贤又道:“我听说刘备军中粮秣不多,须得加派快马报与官道两侧百姓知晓,让他们严防刘备”。

    “都尉思虑周全,我等万不能及也!”

    “好了,快去布置吧”

    “喏!”

    李贤初掌大权,没有流‘露’出半点置换官员的想法,大有一切照旧的迹象,这让不少官员松了口气。

    倘若李贤上来就安‘插’人手,排除异己,说不定官员们会抱团反抗,那时候,虽说李贤有军权在手,可难免会政令不通,受到掣肘。

    距离都昌城一百里的地方,刘备又做了一件有损声誉的事情reads;。

    适才,张飞带着军卒抢了两座乡堡。

    孔融死去之后,刘备麾下粮秣补给断绝。

    为了不饿肚子,只能想办法外借一些。

    可是,沿途间的乡堡早就得了李贤的提醒,知道刘备是杀害“孔融”的凶手,孔融颇有仁义之名,谁敢资敌?

    众所周知,执掌大权的李贤李都尉可是个心狠手辣的货‘色’!

    好言相劝换不来粮食,无奈之下,刘备只得动手去抢。

    这事情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抢的时候,刘备还觉得有些‘阴’影,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他便念头通达了。

    反正身上已经背负着谋杀孔融的恶名了,如今便是多一条“劫掠”民财的恶名又能怎样?

    刘备知道,从今以后,他再想染指北海,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这不是自甘堕落,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徐州郡,下邳城,糜氏庄园,糜缳笑的像个孩子一样,她手里扬着拇指粗细的布帛,神情愉悦。

    “小妹何事如此开怀?”不知何时,糜竺来到糜缳身边。

    “啊,是大兄呀,喏,你看看,从今以后,李贤在北海国说一不二!”

    “喔?竟有此事?”糜竺心头一跳,他早就听说了孔融的死因,却没想到李贤这么快扫清障碍,执掌大权。

    信上只有寥寥几个字,大意就是刘备逃窜,李贤总揽大权的事情。

    糜竺看罢之后心中庆幸不已,幸亏自己没有听信糜芳的话,将糜缳嫁给刘备,如若不然,岂不是白白得罪了李贤?

    换言之,谁能够想到仅仅三年的时间,李贤便从一介盐丁成为如今北海国话事者?

    只可惜,李贤早有正妻,如若不然,便是将糜缳嫁给他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电光火石间,糜竺想到了很多,很多。

    毫无疑问,随着李贤权势的增加,相应的,糜氏也可以牟取更多的好处,只不过,兴许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罢了。

    自打向李贤表明心迹之后,糜缳的一颗心思便全部系在李贤身上,眼下,情郎地位水涨船高,她高兴的很,才不去考虑太多。

    “大兄,我想去都昌看看他!”

    糜竺皱起眉头:“这寒冬腊月的,路上不安全”。

    “我怕他开‘春’之后会忙起来,这时候正好无事”

    “他已有正妻!”虽然很残忍,可糜竺还是说出这个事实。

    糜缳咬着嘴‘唇’,半晌之后才说道:“我知道!”

    “唉,你这样无名无份的,以后如何嫁人?”

    “我此生非他不嫁”

    “小妹何必如此,以我糜家家世,还能缺了金龟婿?”

    “大兄无需再劝,我意已决”

    “也罢,你二兄那里由我去说,这一次北上,须得带上十骑护卫,缺一不可!”

    糜缳知道糜竺担心她的安危,当下心头一暖,笑道:“只要大兄准我去都昌,其他事情便由你作主!”

    糜竺摇了摇头,爱怜地说道:“你这丫头!”

    糜缳做了个鬼脸,道:“我就知道大兄最疼我”。

    “好了,快到屋里去,莫冻坏了身子”

    “知道了,啰嗦”

第279章 青州刺史李贤() 
c_t;孔融毕竟是当世大儒,堂堂的北海国相,他的死,对于青州、兖州、徐州三州的局势都有深远的影响。'热门。'……

    人死为大,无论曹‘操’、袁绍如何痛恨孔融,在得知他死讯的时候,全都派出使者吊唁,这是最起码的礼数。

    素来与孔融‘交’好的陶谦不必多说,连天子刘协都下诏慰问,如此以来,倒是让孔氏一族颇为感‘激’。

    此时,把持朝政的权臣为董卓麾下大将李傕,早在掌权之初,李贤便使人携重金前往长安,贿赂李傕。

    这年头,天子虽然政令不出长安城,但各地的军阀若想“名正言顺”,朝廷的认命是必不可少的。

    李傕嚣张跋扈,为人骄横,为了权势连好友樊稠说杀也就杀了,但他有一条好处,那就是拿钱办事,只要是到他‘门’下重金相求的人,李傕一般不会拒绝reads;。

    不过,北海国是出了名的富庶,将这样一块富庶之地‘交’给寒‘门’出身的李贤,李傕还是有些犹豫,于是,他将贾诩唤到身边。

    “文和,孔文举死后,那李贤想做北海国相,你觉得是否妥当?”

    贾诩烤着火盆,淡淡地说道:“我听说李贤麾下有两万兵马,而他又与北海国大将太史慈相‘交’莫逆,两人若是联手,北海国怕是容不得他人‘插’手”。

    李傕抓着一块羊‘腿’,恶狠狠地啃了一口,嘴里道:“陶谦也上表举荐李贤,这老东西不是身染重疾了吗?怎么还‘操’这心思?”

    “大司马莫非忘了,若不是李贤,陶谦早就被曹孟德杀的屁滚‘尿’流了,如今孔融身死,为了对付曹‘操’、袁绍,陶谦自然要出一把力气”

    李傕啐了一口,他对参与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没有好印象,其中,对曹‘操’尤其看不顺眼——

    “喔,我想起来了,据说李贤斩了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与曹‘操’结了死仇?有这回事吗?”

    贾诩微微颌首,道:“不错,若不是吕奉先夺了曹‘操’的兖州,说不定这时候李贤正在跟曹‘操’拼命”。

    “他娘的,吕奉先这贼子吃里扒外,着实可恨,不过那曹‘操’也不是好鸟,明明是个阉人之后,偏偏还自视甚高,老子就看不惯他这样的,也罢,陶谦不是举荐李贤为北海相兼青州刺史嘛,明日我就让皇帝拟诏,顺了他的意,嗯,只希望李贤不要让我失望”

    贾诩明白,李傕希望李贤能够跟曹‘操’一点颜‘色’看看,他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主儿,当下笑道:“大司马,李贤虽然出身寒微,但却颇知礼数,日后想必他会有所厚报”。

    李傕“哈哈”大笑,道:“无所谓,只要李贤多给曹孟德、袁本初上些眼‘药’就不枉老子拉他一把!”

    李傕知道,曹‘操’占据兖州之后,一直试图染指青州,此番认命李贤为青州刺史,大有挑唆两者厮杀的意图。

    于是,没过几日,赦封李贤为北海国相兼青州刺史的诏书就到达了都昌城。

    曹‘操’闻听之后勃然大怒,“李傕‘奸’贼实在可恨,孔文举死的不明不白,那李贤也有嫌疑,他竟然敢让李贤做青州刺史,真是气煞我也!”

    “主公息怒,眼下吕布未除,实在不宜再结新仇”

    “哼,我与李贤小儿之间早已是血海深仇,我何惧他!”

    “听说东莱出产铁矿,吕布正拿粮秣与李贤‘交’换盔甲,主公不得不防”

    曹‘操’咬牙切齿,吕布、李贤可以说是他最为痛恨的人物,如今他们二人竟然有联手的倾向,这让曹‘操’如何不怒?

    “吕布、李贤都是我的心腹大患,志才可有妙计应对?”

    戏志才是颍川人,曹‘操’从徐州回师之后,深感麾下人才匮乏,便让荀彧举贤。

    荀彧觉得戏志才‘胸’有丘壑,就向曹‘操’举荐了他。

    曹‘操’见了之后,大喜过望,但凡遇到难以决策之事便与戏志才商议。

    此番,听到曹‘操’闻讯,戏志才当即说道:“我听说北海国传言刘备为杀害孔融的凶手,我觉得此事颇为蹊跷,不过,众口铄金,只怕这罪名刘玄德是背定了,主公如果想对付李贤,不妨从刘玄德身上着手”。

    曹‘操’虽然不喜刘备,去岁又夺了他的平原郡,可与李贤、吕布、陶谦比起来,刘备只能说是个可怜虫罢了。

    换句话说,曹‘操’宁愿坐看刘备壮大,也不愿意李贤实力增强reads;。

    戏志才的计策颇合曹‘操’心意,他不禁来了兴致:“刘玄德多次劫掠兖州,趁火打劫,乃十足的小人,不过,与李贤相比,他不过皮癣之痒罢了,志才,你说,我该怎么帮他?”

    “只要主公‘混’淆视听,为刘备开解一二,想必他就感‘激’不尽了”

    “仅仅如此怕是不够吧?李贤兵强马壮,我估计开‘春’他便会出兵讨伐刘备,那时候,我又该如何是好?”

    “主公可为刘备提供一些军械,若是刘备败了,可准许其麾下兵马从兖州离境”

    吕布夺了兖州之后,曹‘操’麾下虽然仅仅剩下三座城池,可城内军械充裕、米粟成山,就算分一些给刘备,也不会影响大局。

    曹‘操’考虑一番之后,嘴里道:“也罢,赠些军械给刘备,也省的他再与吕奉先联手,志才,此事还要劳烦你去乐安国走一遭”。

    “主公静候佳音便是”

    “此行你带上二十骑虎豹骑吧,有他们在,我也放心些”

    戏志才略一迟疑,也就应诺下来。

    都昌城,李贤跪迎诏书之后便成了大汉青州刺史、北海国相,从名义上,第一次有了与曹‘操’、袁绍等人平起平坐的权利。

    至于原本的都尉一职,李贤让给了太史慈,而麾下徐盛、赵云等人更是人人有封赏。

    赵云定下的一月之期早已经过去,他像周仓一样,没有流‘露’出离开的意思,对此,李贤高兴还来不及了,自然不会赶他走。

    于是,东莱军中的千余骑卒依旧由赵云统领。

    其实与公孙瓒‘交’易过后,李贤麾下已经多出了两千匹战马,若不是骑卒匮乏,北海国立马就能多出一支三千人的骑军。

    骑卒与步卒不同,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极难上阵厮杀

第280章 唯才是举 招贤馆() 
c_t;初掌大权之后,李贤还没来得及享受醉卧美人膝的感觉,便被成堆的竹简淹没了。(。棉花糖)……

    竹简上写的全都是近期需要处理的政务:平寿大雪,压垮了百姓的房舍,伤者过千;公孙瓒派来了使者,问讯何时运送第二批粮秣;吕布、陶谦对牟平出产的盔甲赞不绝口,意图拓展‘交’易……

    若不是有徐庶帮衬,说不定李贤就要撂挑子了。

    一郡之事与一县之事比起来就好像小溪之于江河,也是在这时候,李贤才发现自己麾下长于内政的帮手实在是太少了。

    好不容易从辽东请来一个国渊,他又被剧县的流民缠住了,一时片刻根本‘抽’身不得。

    管亥也算个人才,可人家毕竟不是李贤的麾下,倘若李贤对其指手划脚,说不定会让其生出反感。

    怎么办?

    李贤想起后世里玩的三国游戏,里面有一个叫做招贤馆的地方,如果运气好,一张招贤令就能招揽到内政近百的大才reads;。

    之前,孔融在位的时候,李贤不好越俎代庖,招贤纳才,可现在孔融死了,李贤成了名正言顺青州刺史、北海国相,由他设立招贤馆,倒也算合情合理,最起码,不会为人嗤笑了。

    招揽人才一事,涉及到北海国以后的发展,由不得大意。

    李贤有了初步构思之后便找到徐庶,让其查缺补漏。

    “察举制度为武帝创立,至今已有两百年,刚开始,察举确实举荐了不少人才为国所用,可近年来,朝廷势微,察举已经沦落为豪强手中的工具,我想招揽人才,不知道元直何以教我?”

    徐庶深知寒‘门’士子的苦楚,也对豪族把持官吏遴选之路深恶痛绝,因而,他对李贤的观点颇为赞同,“使君适才提起的招贤馆,我觉得颇为恰当,这跟战国时期的‘门’客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使君须得提防鱼目‘混’珠之辈”。

    李贤笑道:“想跟我瞒天过海,只怕没这么容易,我打算根据士农工商卒五种来分‘门’别类的收敛人才,谁擅长哪一种,便由相应的官员考核,通过考核之后,再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能够成事者,方可留用”。

    徐庶听罢之后赞不绝口,李贤提出的法子颇为新颖,要知道,自古以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才”,也就是说,掌握的技能越多,这人越可大用,而李贤这等分类选才的方法,听上去颇为荒谬,可仔细想来却很有道理,倘若这法子真能够施行,绝对可以招揽不少人才。

    “全才难找,偏才易求,使君不拘一格用人才,定会使人闻风来投”

    “先生以为由谁负责招贤馆比较妥当?”

    徐庶忙于内政,根本没有时间打理招贤馆,而招贤馆事宜干系重大,‘交’给别人来做,很难让人放心,于是徐庶提议:“招贤纳才为国之根本,招贤馆开馆之初,不如由使君亲自遴选,事必躬亲,等到形成规则之后,再‘交’由他人,这样以来,才不会误了使君的大事”。

    李贤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他想出的招贤馆一策明明是一个妙计,可如果被人搞砸了,到头来只会耽误他的时间,砸了他的招牌reads;。

    “也好,事不宜迟,等我写好招贤令后便宣告天下”

    李贤记得清楚,曹‘操’在建安年间就搞出了《求贤令》,恰好,上头的内容现在还记得清楚,于是李贤便将《求贤令》上的内容誊写出来:“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

    徐庶读罢之后大为赞叹,“唯才是举,使君此举必将名动天下”。

    李贤笑了笑,他知道自己这《求贤令》一出,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要知道,两汉以来,德行、孝道一直是为官之根本,现在李贤只问才学,不问‘操’守,颇有些惊世骇俗。

    不过,穿越而来的李贤明白,要想招揽到真正的人才,不用这法子是不行的,最起码,这是一条便捷之路。

    翌日一早,都昌城的百姓便惊讶地发现城‘门’口又多了一张告示。

    有识字的书生摇头晃脑地将告示内容读了出来,念罢之后,当即脸‘色’大变,嘴里道:“荒唐,实在是荒唐,李使君此举差矣!”

    说罢,书生就要叹息离开。

    此时,有人不以为然道:“我觉得李使君说的就很有道理,只要能够为郡国所用,名声不佳,身体残缺又如何?”

    书生涨红了脸:“国朝以孝道为先,取德不取才,武帝创立孝廉制度就是为此”。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仁不孝又如何?只要身有大才,当可一用!”

    随着李贤的求贤令在北海国内四面开‘花’,诸如此类的争辩此起彼伏。

    把持孝廉名额的豪族颇为不爽,可升斗小民,寒‘门’士子却大喜过望。

    糜缳到达都昌城的时候,不少慕名而来的士子就住进了招贤馆。

    当然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