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一座大桥能不能建,虽然他不能肯定,但至少有没有难度。难度大约有多少,克林德心里还是有素的。这座南京长江大桥,在他心里就属于难度达到S级的。
“那么,也就是建不了?”胡小岩有些不可思议。再他看来这个时代的德国是世界上技术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如果连德国都搞不定,那么英法就不用说了。
克林德在地图上找到尺,然后用手大致量了量。
“大约15000-25000英尺左右。这么长的大桥,我可没接触过。”
“还有长江我也是去过的,那里的水流很急。不是那么容易下桥墩的。”
胡小岩默然,这些问题他也知道,怎么说他也是搞技术出生的。因此他才第一个就找到德国人。
“我发个电报回去,看看国内的专家怎么说吧。等专家们实地考察后,我们再谈。”克林德皱着眉头给出答案。
这让胡小岩很失望。
“好吧。我等你的消息。”
克林德很快就按灭了雪茄,急冲冲地走了。
“大人,为什么要建南京长江大桥?”秦韵有些疑惑地问。
不得不说秦韵是个天才,只是听懂了南京这个词汇和克林德的手指划过的地方就猜出了胡小岩和克林德的讨论对象。
“中国的商品贸易太少,所以要增加内需。而建设大桥所需要的钢铁和水泥等等都可以在国内购买。这就可以拉动内需。大桥和铁路计划一样。可以养活我们的钢铁厂、煤炭厂等重工业工厂。这笔钱迟早都是要投入的,晚投不如早投。早早投入还能够加强我们国家重工业工厂的实力,这可以为未来我国的重工业产品国外市场打好广告。”
“你想想,中国的铁路和大桥都是用的我们自己的钢铁,而且用的很好,那么中国的钢铁是不是就做了一个活广告。日后用于出口的话,会不会更加方面?”
秦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可是,汉阳钢铁厂一定会抢夺铁轨订单的!”
“汉阳铁厂也是中国的钢铁厂。现在它虽然不属于我,以后则未必!”胡小岩信心满满地道。至于汉阳铁厂的老大盛宣怀?胡小岩根本不拿他当对手。两个人考虑问题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两个人也不是一个层面的人物。
“准备一盒黄山毛峰,我要去见见李中堂。”胡小岩没有看见秦韵迷离的眼神。
黄山毛峰是安徽的茶叶,胡小岩也是安徽人。这是个很好的感情牌。
李鸿章机会很少上朝,只会在家中看些折子,然后写点东西。夜晚来临之前他就会去医院住宿。这点让包括胡小岩在内的很多人都看不明白,只能归结于个人爱好。
居然有人喜欢住在医院?!
胡小岩见到李鸿章的时候,李鸿章正看着使馆区来来往往的人群。
“胡总督,你看看下面人。”
胡小岩走过去,透过玻璃窗发现使馆区进进出出最多的还是中国人。其中有通译有扫地工,厨子,服务员等等。真正的洋人并不多。
“大清国还是太落后了!我巡游欧洲各国。欧洲虽然科学技术发达,但还没有到令我们仰望的程度,但为什么我们就是打不过他们呢?京师百姓居然还要靠这些洋人才能过活。这是为什么?”李鸿章有些迷茫。
胡小岩默然。这也许是最初的崇洋媚外的由来吧。对自己国家的不信任,对自己国家文化和实力的绝望之下。造成了诸多香蕉人的诞生。
“我听说过一段预言。是法国皇帝拿破仑说的。”胡小岩缓缓道。
“1816年清嘉庆十一年2月8日,英国国王再次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他曾担任印度总督,所带的使团成员不仅汉语水平挺高,而且大多是东印度公司的成员。”
“但嘉庆帝拒绝了见面。阿美士德无功而返,这时他产生了用武力敲开中国大门的想法。在他回返英国的时候经过了圣赫勒拿岛。”
“圣赫勒拿岛很出名。山高有仙则名,水深有龙则灵。”
胡小岩转头看向李鸿章。
“圣赫勒拿岛上关押这一位威震欧洲的皇帝——拿破仑。”
“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败后被英国人关押在了这里。阿美士德本身对于战争这种事情也不是很有把握。所以他就产生了见一见这位欧洲陆战之王的皇帝。试图从他这里得到一些建议。”
“阿美士德成功地见到了拿破仑。但拿破仑却对阿美士德的计划嗤之以鼻。”
“你知道拿破仑是怎么说的吗?”
李鸿章点点头。李鸿章确实知道,因为这段话就是胡小岩写在大国崛起法国篇拿破仑那一章里面的。
“拿破仑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
“阿美士德反驳: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
“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但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胡小岩说完后停顿了一刻。
“连拿破仑这位陆战之王都认可了中国的强大,中堂大人又何必悲伤迷茫?”
“只要我们做到拿破仑所说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思考;我们要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我们要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洋人打败!”
“我们之所以失败,之所以不够强大,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造船,甚至我们都没有多少造船设计师。我们还没有用火炮装备自己。大清国新型火炮加起来的数量甚至还没有得过一个军的多。我们也还没有从发过美国甚至伦敦请炮手,洋人教习只有不到五十个,还大都是俄国人。俄国人懂得用炮吗?我恨怀疑。”
“拿破仑所说的这些前提条件我们一个都还没有做到。我们当然就落后了。而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李鸿章喃喃自语。
“落后就是原罪!”胡小岩肯定地回答。
;
189 通盘()
对于一个奋斗一生只解救这个无可解救国度的老人来说,胡小岩还是心怀敬意的。他原本可以像曾国藩一样功成身退的,他原本可以曹操一样做幕后皇帝的。但他没有。他一心为国耗尽最后一丝心头血却只能签下人生最后一个卖国协议,怀着悲愤不甘心地撒手而去。
这个时空的李鸿章虽然还没有死,但胡小岩却知道李鸿章活不了多久可。夏衍私下里告诉胡小岩,经过中医专家们的集体会诊,断定李鸿章活不过一年时间。
李鸿章的精气神其实已经耗尽,他是以强大的意志在支撑着。
直到今天,直到现在胡小岩才明白李鸿章为什么喜欢住在医院,为什么还能活着。
因为不甘心!
李鸿章奋斗了一辈子却连一点希望也看不到。更加没有人能够理解,所以他只能默默地坐在玻璃窗后,静静地看着使馆区的那一幕幕。只能在黑暗中无声地咬牙切齿。
李鸿章其实是一个孤独的人。连他的亲生儿子也不能理解他。整个世界仿佛都在无声地嘲笑着他。先是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后世聂士成的淮军的全军覆没。再到谈判桌上的全军覆没,原历史时空的李鸿章就是在这样的三重打击下不甘心地死去。
本时空李鸿章的处境其实一点都没有变化。北洋海军和淮军同样全军覆没。谈判桌上也不必他出马。因为胡小岩早就私下里安排好了,他就像傀儡一样走上桌,拿起对方准备好的条约,签上自己的姓名。
虽然这个条约是胡小岩一早就安排好的,但对于李鸿章本人来说却是失败的谈判。李鸿章在签约后没有当场吐血身亡已经算是意志强大之辈了。
“北洋!北洋!”李鸿章嘴里吐出两个词。
胡小岩无声地转过头看向窗外。窗外阳光渐渐隐去,留下无尽的黑暗。
十万公里大铁路计划根本就没有拿到朝堂上去讨论,因为满朝文武,出了李鸿章一人是做事情的臣子以外,其他全是疯子。可是李鸿章基本都是呆在医院和自己的书房,宣武帝也很体谅地免了他上朝之苦。
在上书房的除了载沣和胡小岩外,还有李鸿章和奕劻。
“铁良调任四川总督,庆亲王你有什么意见?”载沣拿着计划书正聚精会神的。
其他三人都坐在一旁。
奕劻拱手:“臣没有意见。”
“那就准了。”载沣看下去。
“傅伟转为护陵统领接替铁良,李中堂、胡总督有没有意见?”
“臣等无异议。”李鸿章和胡小岩两人低眉回答。
“李经芳调任铁路总局总管?”载沣看到这里皱了皱眉头。
“不如让鹿传霖来做总管,李经芳和载勋也调过去做副总管,载勋统领铁路修建的卫队。”奕劻急忙说。铁路计划他也有看过。所以心中早有定册。
“鹿传霖不能离开两广,做个总管也太屈才了。李经芳的总管准了,载勋的副总管也准了。”载沣看。鹿传霖此时接替李鸿章为两广总督,此时提前押运今年的赋税进京以济朝廷财政之急。两广暂时离不开他。
“詹天佑的铁路修建总工程师也准了,连同的几位设计师和洋人技师一并准了。”
。。。。。。。。。
到了后面都是技术问题,由詹天佑年初的时候就开始四处跑动后回来后写就的。目前的计划主体还是在南方和东北方面。因为南方铁路最多最全。沟通起来也最快最方便。而东北方面由于俄国人一早就在建设铁路,所以只要日本人能够将东北打下来,再将东北和内地之间的联通通道给建好就行了。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东北铁路的长轨和南方的短轨的不相容问题。不过客运的问题不大。到站之后在连通地点的城市设置一个转轨点就好了。难的是货运,两种不同规格的铁轨上的火车也不能通行,到时候只能在连通点设置一个吊车,来调取集装箱换到对应列车上就好。
集装箱也是胡小岩特意解决东北长距铁轨和内地短距铁轨而设计的。货运的时候,以短轨列车为标准设计好集装箱尺寸,到时候吊车吊一下可以直接放到长轨列车上去就好了。
西方和北方因为铁路很多地方还没有修建好,到时候难题才更多,不过也总算是给了铁良这个新任四川总督一点缓冲时间。否则铁良一上任就得搞定西藏问题又要搞定内部铁路征地等诸多问题。那就太难为铁良了,即便是诸葛武侯在世恐怕也做不到吧。
所以第一期工程只考虑南方,看东北日军的进展,到时候第二期应该可以放在东北,第三期就考虑四川了。按照计划,四川铁路有可能与历史上的川汉铁路的建设时间重叠了。不过四川总督已经是铁良而不是历史上的锡良。第四期就会放到山西和蒙古那里。这就等于给了铁良多余的时间去解决西藏问题。等到第四期结束,大约时间已经过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了。如果这么长时间铁良还解决不掉西藏问题,那还是早早换人的好。
只要铁良在时间内解决西藏问题。到时候西藏铁路也会紧随其后。
整体计划很庞大,预估是十年,不过詹天佑在私下里向胡小岩抱怨说至少要二十年到三十年才能建成。主要问题就是金钱和地方民族问题。
比如西藏问题就不是那么好解决的,历史上赵家兄弟能搞定,那是用刀枪杀出来的。
再比如蒙古问题,蒙古的王爷们也许不会同意铁路,因为他们背后有俄罗斯撑腰。
如此等等的问题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一个搞不好,铁路没得修,还要花钱去打战。
这也是为什么胡小岩先搞定南方和东北的问题。南方是现如今大清国最繁荣的地界。这里的交通好了,财政上就会富裕很多。而东北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要想彻底解决东北和东北日军的问题,铁路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整个通盘计划真的算起来,胡小岩也不肯定要多少年多少钱,反正十年是肯定不够的。十亿两白银也是肯定不够的。不过事情一定要这样做。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从1910年就已经有征兆了。1905年的无畏舰时代到来,一夜之间前无畏舰三大远即是此类彻底过时。将各国海军的军事实力拉平,这也使英国的世界第一海军大国的地位有些动摇,德国当时就已经有开战的准备。只是无畏舰还在制造当中,因此一战被推迟到了1914年。而一旦一战打起来,满清借款的十亿两甚至更多的白银就不一定需要归还那么多了。因为借款借的是马克、英镑。而一战结束之后,马克一跌到底,到时候原本价值一亿两白银的马克,只需要归还几百万的白银就够了。英镑、法郎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才是胡小岩大力推动十万公里铁路计划的关键所在。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工业,还不需要还全款。天下还有比这事情吗?
一战之后还有二战,只要胡小岩控制得当,到时候借款二三十亿两白银却只需要还两三千万两白银就够了。这个便宜不占,真**的有病。
而只有趁着一战还没有打起来,各国的财政还很富裕的时候才能拉到这么的款项。如果等到1910年的话,胡小岩自己没钱修铁路也就罢了。世界各国打赢一战,也不会借钱给他修路。
第一批的十亿两白银合计才一亿多英镑,英国一个国家就能拿得出来,所以填满其他各国的胃口,胡小岩绝对不会只借一亿英镑,美国一个亿的美元怎么样?德国一个亿的马克怎么样?法国一个亿的法郎怎么样?
都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这些人觉得投资中国铁路有钱可赚!毕竟这样大的投资实在太大!铁路一定会赚钱,但如果要七八十年才能赚一倍的利润,恐怕欧洲各国也不会愿意。有这么长的时间,他们早就能赚那么多了,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利润来诱惑各国的资本家们。
胡小岩心中自有主意。
PS:无畏舰时代的到来让前无畏舰彻底落伍,无畏舰的主炮一般都是15寸甚至16寸的火炮,而前无畏舰的火炮只有12寸。同时装甲方面的进步更不必说。通常来说一艘无畏舰单挑三艘前无畏舰能够做到无伤击沉。
;
190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蔡元培跟胡小岩几次长谈后去了马鞍山筹建他的安徽大学。那里原本是天津北洋大学堂的老师和学生在支撑。
胡小岩给安徽大学的定性就是理工科为主。而文科则单独列出来与安徽各地的书院合作共同组成一个院。不过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交给蔡元培后,胡小岩就管了。
章炳麟也不久后回到马鞍山去总管全局。这点小事,对于章炳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李经芳也开始上任。胡小岩私人掏出十万两分别给了李经芳和詹天佑。这年头办事情没钱是万万不能。给钱给李经芳是让他的工作顺利开展一点。载勋这人虽然能力不成,但要搞事的能力却是第一无二的。
而给詹天佑,是让他和他手下的那帮技术员们安家。要知道至少十年内这些人根本不会有多少时间和家人团聚的!
与载沣再次会面后,终于得到了消息。清美谈判展开。
既然谈判已经开始了,而负责谈判的居然就是唐绍仪。既然如此那就没他胡某人什么事了。
搞定一切,胡某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郑钧那里又送来一份让他忧心的情报。
远在蒙古的张远身受重伤,好容易才从蒙古逃回来。
“小瞧了这帮蒙古王爷!”胡小岩苦涩地对秦韵说。
秦韵接过情报看了看就放到一边。
张远负责接洽刘一刀,再通过刘一刀去跟一窝蜂搭。
跟刘一刀的合作倒没有什么问题。在强大的土匪也不如做生意的富有。张远以安庆轻工业区和洋人的货物做诱饵,刘一刀想不答应都难。不是谁都能在千金之下坚持到底的。
到这里王越的任务就完成了。他会回去后负责送货。
接下来张远也没有立刻找上门去。他一点实力也没有,找到一窝蜂也没有用。说不定还没见到主儿反而就被一窝蜂的喽啰们干掉了。
等到两批货通过刘一刀的手,卖到蒙古后,张远的名才算在蒙古打开。刘一刀的货毕竟是第一手货源,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比原来的供应商要好的多。但也正因为日次才会出事。
张远很顺利的见到了一窝蜂的老大。当时虽然没有达成什么具体的协议,但总算气氛融洽。问题就出在离开之后。
离开会面地点不久后,张远就开始被人追杀。随同前来的刘一刀的小弟还有中途接应的超过20名的两个小队的特种兵被杀。
事后张远才意识到,一窝蜂根本就是晋商和蒙古王爷们推出来的一条狗而已。长期跟蒙古王爷们合作的那几家大商人和蒙古的几位王爷合伙成立了这么一个马匪帮。这些人专门打劫那些跟晋商抢生意的外省商人。同样蒙古王爷们也利用这么一直马匪专门打杀一些对他们不满的部落。
不然,整个大草原就那么大的地盘。又有哪里能够养的了那么多的人马?据说一窝蜂这帮人精锐骑兵超过三千,如果全军出动的话,能有五千多的兵马。这还不算可能被他们胁迫一起出兵的那些小部落的人手。
这么一大批人活跃在大草原上,如果说跟本地的蒙古王爷没关系,恐怕再无知的人也不会相信。很简单,大草原的草场一般都是属于王爷的。你一窝蜂这么多的马吃什么喝什么?还不是要靠大草原的牧场。可是空余的牧场根本就养不活这么多的马匹。
一窝蜂的手下超过八千的马匹需要多大的牧场才能养得活?没有蒙古王爷们点头撑腰,一窝蜂的马就得饿死!
可惜张远知道的太晚了!
首先张远蒙古大草原的行为就势必得罪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