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华、柳时得知这一消息,暗呼庆幸。
“柳兄,我们要不要把关外这批运输队先射杀了?”袁华有些兴奋。
柳时摇头:“不杀,杀他们干什么,我们的兵力还没暴露,等敌军主力上来,再突然出手,杀伤敌军主力,才能减轻关隘压力。再说,关外多留几个人,就多消耗一份口粮,我想他们现在应该是最缺粮食的时候。”
“柳兄说的有理。我们上城去看看。”袁华说完,转身上城。
关南的敌军队伍正源源不断的开来,在视线里的,已经不下两千人,这支敌军有多大规模,袁华、柳时猜不出来。
“把敌情报给凉山吧。”柳时眉头紧皱。
“柳兄觉得我们守不住?”袁华神色也不轻松。
“两千三千当然没问题,要是五千八千敌军强攻,我们只有一千人,撑不了几天。”敌军前部已经逼近关下二三十丈,而视野里的敌军还在不断涌现,粗略估计已达四五千人,柳时哪有不忧虑的道理。
“好,那就通报敌情吧。”袁华立即叫来传令兵。
凉山城此刻,气氛紧张,因为不久前大南关方向传来了敌情。
苏仲传来消息,说探子来报,郁林城敌军蠢蠢欲动,预计短期内会有大动作,很可能倾巢出动,南下攻取大南关。
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郁林的敌军敢倾巢出动,那就说明游奕军此时还没有进入敌军哨探探查范围,难道这么多天过去,他们还没到桐棉?或是他们根本就对拿下郁林没有兴趣,故而没有北上?
如果是这样,宣威军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郁林敌军可以轻松南下,夺回大南关,而从扶绥后撤的敌军可兵分两路,一路驻郁林,一路驻桐棉、峒中,宣威军便会陷入绝境。
就在杨丛义焦虑之时,袁华、柳时的军情又到:李越大军已到关前,数量超过五千人。
听到这个消息,杨丛义一时失神,久久无语。
第317章 弃守大南关()
宣威军拿下一城两关,还是太贪了!
三千多人处在敌军四面包围之中,能顺利脱身就不错,还想坚守凉山,恐怕不是疯!
杨丛义当然不疯,如果游奕军北上,顺利拿下郁林,一万人据城而守,从扶绥退回的五万敌军短时间应该攻不下来,他们没有立足之地,必定会南下凉山,宣威军取得凉山百姓帮助,城中粮草辎重充足,坚守三五个月,不成问题,五万敌军吃喝困难,短时间内拿不下凉山必定退回升龙。
可现在出现变故,郁林守军要倾巢而出,夺回大南关,显然游奕军被没有给郁林敌军压力,游奕军不出现,没有友军配合,杨丛义的退敌计划便无法实施,如果坚持执行,反而让宣威军陷入绝境。
口干舌燥的杨丛义,喝了几口凉水之后,逐渐冷静下来。
眼下郁林敌军欲拿大南关,城西关隘外敌军又陈兵五千,如果能将大南关守住,城西关隘有一千人,此关便不会丢失,如果大南关守不住,而郁林敌军拿下大南关也不南下,城西关隘也无忧,但如果他们拿下大南关后派兵绕城南下,内外夹击之下,城西关隘必然不保。但以目前宣威军分散的兵力来说,如果郁林敌军倾巢而出,苏仲守住大南关是痴心妄想,因此大南关必失。
大南关必失,城西关隘不能失,否则升龙方向的敌军与郁林敌军汇合,宣威军在凉山便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因此,即使大南关丢失,短期内也不能让郁林敌军南下,必须利用大南关到凉山这三十里空间,将企图南下的敌军消灭,或是赶回去。郁林守军也只有三千余人,分兵驻守郁林和大南关,兵力就已经分散,若是敢再分兵南下,凉山城里二千五百宣威军,完全可以伺机将其消灭。
这么一来,只要守住城西关隘,占据凉山城,即使没有游奕军,宣威军也能跟郁林敌军形成对峙,双方兵力多寡不相上下,各据一城一关,分兵两处,谁也不能轻东,便能相安无事。
如果真的形成这种局面,宣威军完全可以接受,因为占据凉山,便切断了郁林、扶绥地区敌军后勤补给,拖的越久,敌军的粮草储备便越少,对宣威军便越有利。
大南关完全可以送给他们,减轻他们的焦虑,引诱他们分兵,而宣威军则可以集中兵力,据守凉山城和城西关隘。
考虑清楚之后,杨丛义立即下令弃守大南关:“传令,命苏仲放弃大南关,一天之内,将所有粮草辎重和人马全部带回凉山!”
同时又下一令:“传令,命袁华、柳时务必坚守关隘,两天之后,便有援军!”
传令兵兵分两路,一出城西,一出城北,迅速前去传令。
随后杨丛义又找来姚昶,商量征召城中青壮百姓协助守城的问题。并把他坚守凉山退敌的通盘构想,也一并告诉姚昶,共同商讨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漏洞。
姚昶此时方知杨丛义对于这场战事的设想,三千人对战五万人,还是在敌人领地内,确实太过大胆。不过城中百姓人心向背已经很明显,贪官污吏被清除,又让他们挣了一批粮食之后,他们对宣威军统治凉山没有多少怨言,只是城门紧闭,多少有些不便,但这也不足以让他们反感。总之,凉山城如今民心可用,征召几千人协助守城完全没有问题。
苏仲退守凉山,郁林方向的敌军就会占据大南关,城西关隘只有一千守军,郁林敌军有限,他们自然不敢再分兵越凉山城而过,南下攻击关隘,但凉山城东南边还有一条小路直通李越腹地,必要之时,敌军很可能从小路增援,若增援敌军与大南关敌军相互策应,宣威军不敢出凉山城,那么城西关隘就挡不住背后来袭的敌军,敌军里应外合,不但关隘要丢失,宣威军也会损失惨重。
杨丛义与姚昶摊开地图,仔细推敲之后认为,必须切断大南关、城西关隘和凉山东南方向援军三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如此一来,宣威军才能有回旋余地,才能控制凉山和城西关隘,彻底截断李越腹地对郁林和扶绥前线敌军的粮草补给。
苏仲弃守大南关后,一营兵力调往城西关隘,一部分兵力部署凉山城东南方向,控制那条直通李越腹地的小路,剩余兵力驻防凉山。这样的话,宣威军弃守大南关绝对是最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增援了凉山和城西关隘,另一方面又能控制通往李越腹地的小路,还有,凉山增兵,大南关敌军必然不敢南下,内外夹击城西关隘更是妄想。
扶绥大军不退,城西关隘和东南小路便能不失,断绝他们的补给,若扶绥大军撤退至郁林,宣威军便可全线撤退至凉山城,据城坚守,三千人与五万人对峙,消耗他们的粮草,用不了几个月,五万大军必然退后,撤回李越去。
主意已定,姚昶便去招贴告示,招募协助守城的军卒。
协助守城,每月发放十五斤粮。
消息一出,报名的百姓涌涌而至,很快拥堵在军营外。
招募要求不高,身强体壮,搬得动石头,拉的开弓箭。
一百斤的石头,一担两斗的弓,应征的百姓流水而过,通过考核的立即在名册上登记姓名,由宣威军押官一一带走整顿。
宣威军一天时间便招募了两千五百人,几乎将凉山城里的青壮招募一空。
第一批招募完成之后,由姚昶统领,立即开始在军营内进行基本的队形队列和军令口令训练,接下来还会进行射箭训练。
凉山城里,李越人为战争筹备许多年,军械库里的弓箭不计其数,质量虽然及不上大宋军器作坊出来的利箭和一担五斗弓,但数量众多,莫说一万人,就是十万人也足够使用,打一场大仗绰绰有余。由于李越大军攻占郁林、左州等地太过容易,军械消耗很小,如今凉山军械库里的存货非常多。这也是杨丛义能想到借助凉山百姓之力的原因所在,没有军械,赤手空拳,是挡不住几万人围攻的。
招募的青壮开始训练之后不久,苏仲便带着宣威军撤回了凉山城。
一营兵力调去城西关隘支援袁华、柳时,另有五队兵力出城东,往二十里外,在通往李越腹地的小道设置障碍,遇小股敌兵则劫杀,遇大股敌军则袭扰,并随时向凉山报信。
苏仲被留在城内,如今城里只有宣威军一千六七百人,而组织起来的青壮就有两千五百多人,这还只是第一批,后面还有第二批、第三批,这些人都需要训练,同时更需要统领。
虽然这些人没有家国概念,没有民族和种族意识,但宣威军毕竟是外人,一旦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私下串联挑事,组织起来的几千青壮,便成祸患。所以征募来的人,在没有弄明白他们是否忠心之前,必须要加以控制。
与此同时,杨丛义又让米店掌柜帮忙留意城中豪门大户的动态,有消息及时汇报,承诺等战争结束,必能让他平安返回大宋。
城西关隘外,李越敌军陈兵五千,数次进攻,都被宣威军以弓箭射回,留下几百具尸体,白天难以靠近收尸,只能趁夜间,伸手不见五指,悄悄把人偷偷搬回去。
随着凉山五百援军到来,关隘守军已经有三营,满编一千五百人,守关压力顿时一轻。
援军到来,袁华、柳时方才知道宣威军已经弃守大南关,全力镇守凉山城和城西关隘,截断李越升龙和前线敌军的补给线路。二人顿时欣喜,暗自庆幸不已,镇守此关,等战争结束,当是一大功勋,可比苏仲攻取大南关风光多了。
敌军在关隘外驻扎,连续进攻三天,留下一地尸体,却连关墙三十丈内都难以接近,宣威军的强弓从两丈多高的关墙射下去,全力张弓射击,能达百丈距离,但守关是持久战,等到敌人到达关前五十丈,几轮箭雨覆盖过去,利箭穿透没有护甲保护的身体,敌人便只有乖乖后退。
几天后,敌军突然停止进攻,全线后撤一里。
由于距离遥远,关外也没有留下探子,袁华、柳时不知道敌军有什么阴谋,心里忐忑不安,一边向凉山汇报军情,一边加强戒备,并悄悄向关外重新派出探子,打探敌情。
凉山城里,杨丛义气愤之极,姚昶、苏仲也愤恨不已。
“亏他游奕军还是殿前司禁军,尽然能做出这等不要脸的事来,等这仗打完,一定要讨个说法!”姚昶气道。
苏仲怒道:“游奕军就是一帮每种的东西,当初在东兴老子就看出来了,让他们行军北上,就推三阻四,等我们抄了李越人后路,他们马上就像长了翅膀的鸟人,飞扑郁林去抢功。这帮孙子,全他娘的不是好东西!”
杨丛义呼一口浊气,迅速平静下来,问道:“游奕军已经放郁林敌军退出郁林,他们兵不血刃占据郁林,而三千多敌军不会在大南关等死,他们稍作休整,马上就会全军直扑凉山,我们怎么办?”
第318章 空城伏兵()
“能怎么办,跟他们干!”苏仲开始赌气。
姚昶道:“敌军是三千多李越精锐,宣威军如今兵分两路,每路都只有一千多人,怎么干,除非城西关隘不要了,关隘一丢,李越人马上就直逼凉山城,我们可就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游奕军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把郁林敌军逼至绝境,慢慢的也就能熬死他们,或是直接把他们消灭在郁林也好,他们偏偏一个不杀,全放出来,这对他们到底有什么好?消灭三千敌军不也是功勋一件?”他实在想不通,游奕军为什么要这么做,完全没有道理。
杨丛义冷静下来之后,多少想明白了游奕军的意图。当初跟游奕军统制李耕交涉,言谈间便知他行军打仗重在取城,而不在杀伤敌军,论功行赏也是攻城的功勋重于杀敌,杀了敌军,拿不下城池,在李耕看来便是白费力气,便是不善战者。
可游奕军轻取郁林,不伤敌军一根毫毛,将人全部放走,杨丛义不敢认同。敌军不灭,夺了郁林又有何用,等游奕军一走,他们休整好了,转头又能北上,战争便永无停止之日,李越人只有因为战争付出了代价,他们才会考虑怎么样跟大宋和平相处,边境才会安稳。
三千敌军如今直扑凉山,大南关也会落入游奕军手里,这是坏事,也是好事。好事是,游奕军占领郁林、大南关,宣威军便只需要防御城西关隘,凉山城的压力就小很多。坏事是,宣威军眼下很难吃下这三千敌军,要么出城血战,要么放弃城西关隘,这都不在杨丛义预想之内。
“先不管游奕军会怎么样,我们还是想想怎么处理这三千多敌军。他们可能会尝试进攻凉山城,攻不下来,他们最好的选择便是退回李越,但放他们直闯城西关隘肯定不行,关隘守军只有一千五百人,内外夹击,守军一定会败,关隘也会丢失,宣威军据守凉山退敌之计就不能再施行。所以这三千敌军一定要消灭在凉山周围,绝不能让他们到达关隘。都想想,我们该怎么消灭他们?”杨丛义一番分析,直接将问题抛出来,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游奕军吸引到敌军身上来。
“监军,大南关到凉山一路上都是低谷,我们可以在路上埋伏,半路伏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苏仲立即提议。
杨丛义摇头道:“不妥,敌军三千人,宣威军在凉山不足两千人,必须要留一千人在城里,保证城池不失,能出动的不到一千人,在半路伏击没有任何优势,我们只能在凉山城下击败敌人。”
“监军,我有一计。”姚昶忽然眉头一跳,脸色一喜。
“说说看。”杨丛义眼有赞许之意。
姚昶道:“既然敌军要来攻打凉山,我们就可以使一个空城计,在城中将敌人就地消灭。首先,等敌人来到凉山附近,我们调集两千青壮换上宣威军的衣甲,在他们眼皮底下由东门出城,做出宣威军撤离凉山的假象。其后将北门和东门打开,而宣威军则在在北门附近埋伏,敌人想必不会舍近求远,从东门入城,等他们从北门入城过半之后,宣威军立即开始攻击,重新抢占北门,城外敌军发现上当之后,必然不敢继续进城,很可能会直接渡河南下。这个时候,宣威军就可以关门打狗,将入城的敌军全部消灭,而渡河南逃的敌军,会发现他们渡河之后不停的遭遇埋伏袭击,一路奔逃至关隘,活着的人已经所剩无几,疲惫不堪,精疲力竭,而等待他们的是一千五百宣威军的箭阵。这一战如果顺利,三千敌军就会全部消灭在凉山与城西关隘之间。”
杨丛义听完,仔细一想,如果把几天前招募的两千五百青壮全部用上,此战确实大有胜算。
于是问道:“招募的这些人训练的如何了?”
姚昶道:“每队都有经验丰富的宣威军老兵做押官,指挥调遣也没有太大问题。他们这几天已经学会射箭,虽然准头不够,用来迷惑骚扰敌军够了。”
“好,他们可用,此计便可行,我们再细细筹划筹划。”杨丛义说着拿出一张纸来,那是他这些天做出来的凉山周边地图。
半个时辰之后,一信使出城,出奔城西关隘,将大南关和凉山军情相告,让他们做好灭敌准备。
当天,府衙发布戒严令,城中百姓不得上街,更不能出城,而城内兵马却调动频繁,一批批军械物资和粮食搬出仓库,更有两队宣威军直出东门。
第二天夜晚,二更之后,凉山城东门忽然打开,一队队宣威军手持火把,带着粮草军械静悄悄的出城,往东而去,火龙绵延数里不绝,照亮一方夜空。
宣威军东行数十里后,迅速跨过临时搭建的桥梁,灭掉火把,转而向西,返回凉山城外,埋伏在通往城西关隘的大道两旁。
与此同时,城内通往北门一里多长的大街两旁房顶屋后,埋伏了一千余宣威军,个个短刀配弓箭,在黑夜中隐匿形迹。而东门附近也埋伏了一队宣威军,紧盯着城门,他们随时准备冲出来抢回城门。
不久,东门附近埋伏的宣威军借着城门下微弱的火光,看到两个人影,鬼鬼祟祟从城外闪进城内,一人在城下盯梢,一人迅速爬上城头。
片刻之后,两人分头朝城内潜去。
紧盯着他们的宣威军,立即便有两人分别跟上,一个跟去城西,一个跟去城北。
那两个人影,初时十分谨慎,每每移动都潜藏在黑暗里,当他们发现城内没有一个巡逻守卫的人之后,胆子这才大起来,迅速奔向城西和城北。
城西城北,城门紧闭,附近空无一人,就连火光都十分黯淡,用不了多久就会熄灭。他想打开城门,却发现城门门栓巨大,一个人根本取不下来,没有三五人之力,城门难以开启,便只能看着空门叹息。
二人又摸黑在城内查探一番,确定凉山是一座没有防守的空城后,一人迅速从东门出城,而另外一人则不知疲倦,在几个城门之间来回巡视。
凉山城北边,十几里外,灯火通明,正是从大南关撤出,再次扎营的郁林敌军。
营帐里,奉命驻守郁林的敌军将军十分兴奋,连声问道:“城里果真没人了?全都从东门跑了?城门呢,是开着还是关着?”
探子再次禀报道:“回将军,属下亲眼所见,敌人天黑不久之后,就打着火把,带了许多东西出东门,那队伍足有四五里长,不下三四千人。敌人走完之后,东门大开,属下亲自进城察看过,城内查遍了,也没有发现一个敌人,走的干干净净。而城门,除东门外,其他三门紧闭,城门坚固,属下一人之力很难打开。”
“好好好,得来全不费功夫。丢了郁林,夺回凉山也是大功一件。”将军心下大蔚,随即传令:“传令全军,立刻拔营,直奔凉山,日出前,攻下凉山城!”
传令兵迅速出营帐向全军传达军令。
“凉山一失,郁林城就是死地,如今以郁林换回凉山,补给畅通之后,南北夹击,再夺回郁林也是囊中取物!”将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帐内自语。
半个时辰之后,三千大军拔营,以最快的速度奇袭凉山城。
五更天左右,埋伏在凉山城东门附近的宣威军,忽然听到城外有嘈杂之声,顿时心中一紧,敌人来了!立即持刀在手,紧张戒备,一旦敌军大部队想从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