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开封一秀才-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修文倒也没想过,要杀了朱由检的这几个儿子。

    原因有三,其一是他们都还年幼,年龄最大的是太子朱慈烺,才十一岁,根本就无法对自己形成威胁;其二,则是自己不会让他们脱离掌控,全都封了个郡王爵位,却没有给封地,软禁在了宫中。其三,便是有利于迅速安抚人心了。

    只要他们不给自己捣乱,一辈子锦衣玉食还是没问题的,这已经算是特别的优待了。

    宫中的防卫,李修文除了抽调部分的神机营士兵以外,还从有功的大臣里边选出了他们的儿子,入宫来充任侍卫,编成了一队御林军,由赵元良担任统领一职。

    一番整顿过后,京城很快便恢复了常态,这一场战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上都让李修文给消除了。

    让李修文想不到的是,杨嗣昌还没进军到京城,手底下的勤王军队就已经哗变了,左良玉悍然砍下了他的头颅,和几名将领带人赶来京城投降了。

    锦衣卫和东厂,李修文是不会废除的,没有爪牙,如何对付士大夫阶层?

    王之心仍然任东厂提督,兼司礼监掌印太监。至于锦衣卫,李修文让自己的大舅哥骆养性出来担任提督,陈义任北镇抚使,元浩任南镇抚使。

    李修文暂时还没有大动作,因为自己如今还没坐稳龙庭,士大夫阶层还是要先安抚着的。先把各地藩王的封地全给收回来,恢复全国税收后,打仗的费用暂时是不用愁了。

    文管集团和士子阶层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了。李修文并不是打算灭光士大夫阶层,而是准备削弱他们的力量,同时把武人的地位抬高,做到文武并用的平衡局面。

    大明朝的历代君王,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可自己不同,自己是完全推翻了它的统治的,文官集团根本就无法压制自己的君权。

    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第330章 满清入关() 
大顺元年秋,满清的大军再次绕过山海关,到京畿劫掠来了。

    李修文得知了消息后大怒,皇太极不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这江山已经换成了自己来坐。还敢过来挑衅,真当我汉人软弱可欺乎?

    随后,李修文发出了诏书,命张献忠等人带兵北上勤王。

    其实,他们来不来都没关系,他不过就是走个形式罢了,如果张献忠等人现在就不听号令,将来想讨伐还不容易?

    此前,洪承畴一路南下,各地纷纷投降,归顺了大梁王朝,唯独在金陵城遭遇了些阻力。本已辞任的魏国公徐弘基,在听闻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后,再次出来领兵镇守南京,坚决不肯投降。

    孙传庭那边倒是还算顺利,关宁军虽然有养寇自重的嫌疑,却也没敢公然反叛。

    现任的辽东总兵为吴襄,与他儿子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父子俩手上还是有些可战之兵的。吴襄原本的官职便已经是中军府右都督,正一品的官职,而吴三桂则任宁远团练总兵一职。

    李修文可不是李自成,早在破城之前便有过严令,让全军将领进城时不得劫掠、欺压城中百姓及官员家属。

    吴家在京城的家人,都得到了善待。之后,李修文再发诏书,封吴襄为宁远伯,吴三桂也晋升为中军府都督佥事。

    如此厚赏,他不相信吴家父子还有投敌的理由。

    此外,得以封伯爵的还有驻守锦州的祖大寿。这位哥们可是个猛人,李修文自然是不希望他投降清朝的。

    祖大寿曾经在大凌河兵败,然后投降了清朝,不过那次是诈降。在诈降不久之后,就骗过了皇太极,说是自己愿带一支兵马前往锦州,给皇太极当内应,夺取锦州城。

    结果他一回了锦州,就开始组织起了防御,进行抗清大业。

    朱由检知道他能打仗,便也没有追究曾经投降一事,反而提升他为正一品的左都督,,驻守锦州。

    历史上,皇太极后来发兵,围困了锦州城,祖大寿单单靠一个锦州城,硬是坚守了两年,直到洪承畴赶去支援的十三万大军溃败后,他才投降了满清。

    凭着几千人的兵力,依靠坚城和大炮,就能守住锦州两年,其实是非常难得的。不过这人有个缺点,就是不大受管制。

    严格说起来,明末的这些将领们,能打仗的就没几个是好管的。左良玉如此,吴家父子如此,祖大寿同样如此。

    李修文现在要的是能打仗的人,遵循唯才是举的理念,才不会去理会这许多。能打胜仗的将领,统统都可以加官进爵。

    不过若是有人杀良冒功,纵兵劫掠百姓的话,那也甭怪自己不客气。

    李修文任用孙传庭督外战,领了将近十万兵马出去,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整肃边军的。

    只待万事俱备,就可兵发辽东,进军沈阳了。

    满清的军队战斗力很强?

    我大梁国的兵马也差不到哪儿去,如今军队赏罚分明,还怕将士们打仗不拼命?

    就算在野战上可能战力稍逊一筹,我就用人海战术,就不信灭不了你!

    整个辽东才多少人口?几十万吧?算你满打满算三十万兵力又如何?

    泱泱大国,不怕没人打仗,就怕没军饷发。你三十万兵力,我就用六十万来和你打,谁怕谁啊?

    大明朝廷没钱出动那么多人,我有!

    大明朝那么多藩王,占据了多少田地,多少财富?

    等我都收回来了,还怕没钱打仗?

    不过现在的问题,首先是要把入侵的清军给赶回去,只要这一场仗打赢了,别说满清构不成威胁,他们想渡过这个冬天都有些困难。

    不给你抢到财务粮食回去,你拿甚么来养兵?几十万人窝在辽东,如何过冬?

    京城虽然只有几万的兵力,李修文却自信,凭着城墙和大炮,满清打不进来,也未必敢进攻京城。

    孙传庭已经在回师的路上,各地投降的将领们,李修文也都给他们发去了入京勤王的诏书。

    至于这么多大军在京城周围,会不会有人突然叛乱,靠着城里的内应打进京城来呢?

    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担心,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厂卫的队伍迅速扩大,整个京城已经多出了几千人。

    有这两个特务机构的存在,在京城里虎视眈眈着,哪个敢反?

    十一月,各地的勤王军队纷纷来到了京师外围,皇太极懵了。

    和大明朝打了那么多年,似乎就没见对方的人数超过十五万以上的,这一回竟然将近二十万!

    在督师孙传庭的指挥下,和满清的第一场战争,正式打响了。

    结果在李修文的预料之中,清军虽然知道换了皇帝,却仍然抱着原来的心态,轻视梁军,结果梁军小胜了一场。

    经此一战,大梁国的将士们想法上似乎有了变化,从原先有些畏惧满清的大军,变成轻视敌军了。

    都说骄兵必败,第二场梁军败了。

    孙传庭气得跳脚,他亲自坐镇指挥,自然知道这帮将领的难管程度。大多数的降将都让李修文给加官进爵了,一个个的都是皇帝老大他老二的德性,自己这国公加督师都指挥不动,加上轻敌才会败了一场。

    他一封奏疏送到了京城,弹劾了好几名将领。

    而与此同时,某位御史突然上了一封奏疏,弹劾孙传庭擅权,督战不利,排挤将领等几条“大罪”,应当严惩。

    李修文看过了这封奏疏后,只是冷笑了一声,便丢在了一边。

    此举无异于是在纵容,沉默了两个月的御史言官们,突然就发动了攻势,弹劾孙传庭的奏疏像雪片一般,飞上了李修文的龙书案。

    这一次,都察院的矛头对准了这位权倾朝野的国公爷,孙传庭!

    风闻奏事嘛,五分真,三分假,两分靠胡扯。

    都察院的这帮官员们,都让大明朝的历代君王给惯坏了,没事就喜欢瞎泼污水,发动弹劾。

    开始时,他们猜不透李修文的心思,自然没有几个人敢随便跳出来闹事。

    有鉴于这位皇帝在开封时,曾经大肆屠杀士子,还夷灭了那些人九族的事情,使得这帮人在前些日子里都很安分。

    那第一封奏疏,自然是他们丢出来试探李修文的态度的。

    李修文不予理会的态度,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也助长了他们的气焰,才让他们变得不安分了起来。

    说不定,这位皇帝也觉得孙传庭是个威胁,想要将其铲除了呢?(。)

第331章 捷报频传() 
乾清宫。om

    李修文批完了今日的一部分折子后,便让人抱来了自己的长子,亲自抱在怀里逗弄了起来。

    让他有些郁闷的是,自己这娃儿直到现在还不会说话。他抱着儿子引导道:“小子,叫声父皇不对,这个有点难,叫声爹爹来听听。”

    身边服饰的太监和宫女们,早就习惯了这位天子风趣幽默的一面。别看平日里,他在大臣们面前挺严肃的,可在没人的情况下,举止都是十分随意的。

    不单单是在皇子和公主们面前如此,就是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们过来时,他也不会表现出任何帝王该有的威严。

    “咯咯咯”

    李继宗让他逗得只顾着笑,就是不会开口喊出一声“爹爹”。

    李修文眼睛一瞪,骂道:“臭小子,喊声爹爹来听听!”

    怀里的李继宗立即就止住了笑声,可张了张小嘴,却只能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就是没能喊出“爹爹”这样的词汇来。

    “小皇子聪明乖巧,陛下不用太过心急的。”

    一旁的太监笑着奉承了一句,几名小太监和候在一旁的宫女也跟着附和道:“是呀是呀,瞧这小皇子长得多像陛下,就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李修文自然明白,他们都只会说些自己喜欢听的话。他闻言也只是笑了笑,便继续逗弄儿子玩了。

    不一会,一名小黄门进来禀报道:“启禀陛下,陈大人到了。”

    “嗯,让他进来吧。”

    李修文将怀里的李继宗,交给了候在一旁的宫女,让她带下去了。

    “微臣参见”

    陈义一进来,就要下跪行礼,李修文打断道:“免了!”

    陈义站起身来,问道:“陛下唤臣过来,可是有事要吩咐?”

    李修文笑了笑,指着边上堆成了一摞的奏疏,说道:“这些你都带回去,一个个都抓起来,丢到诏狱里去。om”

    “这”

    陈义有些傻眼了,这么多份奏疏,得抓多少位大臣啊?要是真的全都给抓了,怕是北镇抚司的诏狱都差不多能装满了。

    “呵呵”

    李修文冷笑道:“朕还没对付他们,他们就先跳出来乱我军心,若是不加以惩戒的话,岂不寒了前方将士们的心?”

    话落,他来到龙书案边,拿起一张上边写了十来个名单的纸条,递给陈义道:“这上边的人,你好好审审。”

    陈义立即会意,这才知道他并不是临时起意,才让自己去抓这些人,而是早就在耐心地等着,这些官员们自己跳出来捣乱了。

    待陈义下去后,李修文唤过来一名太监,吩咐道:“去,把朕的天子剑给晋国公送去,让他放开了手脚去干,朕只有一个要求――击退清军!”

    “遵旨!”

    那太监应了一声,便带人出城传旨去了。

    ――――

    ――――

    在陈义的一声令下,北镇抚司缇骑四出,所有上疏弹劾过孙传庭的人,都被锦衣卫们给丢进了诏狱。

    一时间,满朝的文武大臣变得人心惶惶,有心要为这些下狱的官员求情,却又担心会连累到自己,心中那叫一个摇摆不定。

    李修文特意把动静闹得很大,消息很快就传出了京城,城外领兵出战的将领们得知了此事后,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位天子,那可是说拿人就拿人,说杀人就杀人的。再不认真对待战事,怕是这把刀会落到自己的脖子上啊!

    再有一个,孙传庭也不好惹,如今又有天子剑在手,还重申了一遍“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条例,自己还是小心谨慎些为好。

    一系列的大动作之后,梁军与清军在局部展开了几次小的战争,皆以清军失败而收场。孙传庭抓住机会,立即和清军展开了一场正面的交锋。

    大决战之下,清军大败而归,退回了辽东。

    大捷的消息传回京城,李修文龙颜大悦,自然是对全军将士论功行赏了一番。他还在宫中设下了庆功宴,大宴群臣。

    翌日,散朝之后,陈义就进宫来汇报案情的进展情况了。

    看完了陈义送上来的资料和供词后,李修文的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他让陈义重点审问的那十来个人中,已经有两人开口了,而那幕后主使之人,居然是――当朝次辅牛金星!

    如今天下还未平定,可自己手底下的那帮人,却已经开始内斗了起来。看来,有人的地方,果然会有纷争。

    不过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实在是不宜现在就大动干戈,屠戮功臣。

    李修文起家时,手底下的人并不多,就算是所有人俱都封赏,也不会影响到朝廷的根基。再者,他也不愿去做那“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坐稳江山,靠的不就是早前一起打天下的人吗?

    初唐时期,凌烟阁有二十四位功臣,外加许多有功之人,俱都得到封赏,不也没有出甚么乱子么?

    朱元璋大肆杀戮有功之人,说白了就是疑心太重,不能容人罢了。

    沉吟了一会,李修文才吩咐道:“此事不可声张,你去将所有人都放了,一干人等皆罚俸半年!”

    “那两个证人”

    “也放回去,此次朕就不追究了,若是他还不知收敛,再有下回哼哼!”

    ――――

    ――――

    洪承畴是福1建人,又是文人出身,门生故旧自然是不会少的,这也是为何在历史上,满清入关后会用他来经略江南的缘故。

    在金陵被阻多日,他也没闲着,除了招降徐弘基以外,还暗中联络了许多在金陵任职或闲居的官员。

    一番操作下来,魏国公徐弘基没投降,倒是金陵城里的许多人已经倒向了大梁国,准备着献城投降了。

    最终,在有内应的情况下,洪承畴顺利攻破了金陵城,魏国公徐弘基战死,少数的官员殉节,其余官员纷纷投降。

    夺取了金陵城,大明朝就算是真的亡了,再无死灰复燃的可能。

    金陵城破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江南各州县,各地官员纷纷表示愿意归降。

    消息一传到京城,李修文便立即做出决定,洪承畴进国公爵,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食禄二千五百石,经略江南,整饬军务,操练水师。

    李修文让他经略江南,整饬军务,操练水师是有原因的。

    江南文风鼎盛,手工艺发达,故而士绅阶层势力庞大,地方豪强根基牢固,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是不能够去触动士绅阶层的利益的。

    此次洪承畴带着南下的兵马,多是挑选南方的士卒,不然光是水土不服,就能病倒一大批人,谈何收服南方?

    而要想彻底地掌控江南的局势,就必须在当地训练一些精兵,培养一些忠心于朝廷的将领。(。)

第332章 进军沈阳() 
大顺二年,正月,李修文发出了一道征讨檄文,征召天下兵马讨伐满清,以孙传庭为督师,节制各路兵马。

    一个多月的时间,大梁国已经聚集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关了。

    这个冬天过去,满清因为缺粮缺衣,闹出了不少的乱子。而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接到消息,大梁国合兵三十万,进军沈阳!

    一时间,整个辽东上下人心惶惶。

    他们和大明朝打了那么多年,还从没见过如此架势,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大梁国挥师而来,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要知道,整个辽东加起来,也才五十万人。而敌军的总兵力,就达到了三十万,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

    其实这也难怪,满清之前进犯大明朝的边境,利用的是野战的优势。

    这倒不是说满清士兵的骑射功夫如何了得,事实上,满清的前身女真族,本来就是渔猎民族,不可能像蒙古族那般弓马娴熟。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骑马进军,然后下马以步兵方阵作战,最大的优势就是进退自如。

    可如今,大梁国三十万大军出关,直逼沈阳而来。一旦败退,还能往哪里逃?难不成,要丢下都城沈阳?

    皇太极慌了,立即遣人修书,向大梁国提出议和的请求。

    李修文很快便给出了回复――不准!

    大战,一触即发。

    ――――

    ――――

    二月,周王朱伦坤奉召进京,随行的还有郡主朱怀玉。

    当天,姑侄俩人入宫面圣。

    随后,李修文一道诏书发出,册封朱怀玉为皇贵妃。

    其实这也没甚么好奇怪的,早在开封时,此事已经大体上定下来了,两家联姻便是朱伦坤的条件。

    之所以等到现在,是因为李修文要顾及到朱怀玉的感受,要先征求过对方的意思。

    若是朱怀玉对自己无意,他就不会让对方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

    ――――

    兵锋所指,势如破竹。

    三个月后,大梁军兵围沈阳城,捷报传至京师,举国欢腾!

    而与此同时,江南局势也逐渐趋于安定,人心渐复。

    表面上的平静,藏不住底下的暗流汹涌。

    李修文手握厂卫,情报遍及整个京城,自然对此了如指掌。

    帝国初见,难免会有些功臣嚣张跋扈,李修文对他们都有过敲打,但仍有人恃功自傲,屡屡触犯朝廷法度。

    而那些前朝老臣,气势上自然会显得弱了些,都各自抱成了几个小团体,借以维护自己原本的利益。

    这其中,当然也有居心叵测之辈,暗中酝酿着各种各样的阴谋。

    李修文没有大动干戈地对付这些人,只是对于一些情节严重的,进行过小小的惩戒。

    此举无异于是在纵容,朝中的内斗越来越厉害,已经隐隐有从暗斗,走向明争的趋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