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上午,李宏宇正在翰林院里处理手头公务的时候,驸马冉兴让前来拜访。
李宏宇知道冉兴让是为了郑太后的事情来的,毕竟干清门外的文官队伍逐渐壮大,这肯定已经给了郑太后沉重的心理压力。
“李兄,你说那些人究竟想要干什么,太后现在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为何他们还紧抓着太后不放?说太后是逆党。”
等奉茶的下人退下后,冉兴让皱着眉头向李宏宇说道,言语中充满了不满,泰昌帝登基后郑太后已然交出了后宫的权力,所以东林党没有必要借题发挥,赶尽杀绝。
“驸马,你可知醉翁之意?”李宏宇闻言微微一笑,端起面前的茶杯品了一口,不动声色地问道。
“李兄,你是说他们另有所图?”冉兴让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反应了过来,不由得神色惊讶地问道,他现在没想明白东林党人这样做究竟图什么。
“驸马,‘逆党’二字的重点在‘党’而不是‘逆’!”见冉兴让还没有回过神来,李宏宇意味深长地说道。
“你是说他们的目的是……朝堂上的那些人?”经过李宏宇的提醒,冉兴让怔了怔,随后想起了什么,神色愕然地望着李宏宇,这着实出乎了他的意料。
“太后身居后宫,如果想要毒害皇上谋朝篡位,那么朝堂之上肯定会有帮手,逆党的罪名一旦确定那么势必要查找朝堂上的同党,届时天知道会牵扯到多少人。”
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神情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他认为这才是东林党此次的最终目的,否则的话好像没什么意义,搁不住搞出如此大的阵势来,郑太后很显然已经失势了。
再者说了,东林党的人如果想要扳倒了郑太后,肯定也会抓出一批逆党出来,要不然大明的太后岂是那么容易被扳倒的?
“李兄,那太后该如何应对?”冉兴让已经明白了李宏宇的意思,皱着眉头问道,神情异常得凝重。
“太后现在什么也不要做,皇上的言行已经表明他不相信那样谗言。”
李宏宇微微一笑,沉吟了一下后说道,“以我看来,皇上为了解决此次的麻烦会选择息事宁人的做法,届时崔总管恐怕要受些委屈了。”
“唉!”冉兴让闻言顿时叹了一口气,“但愿此次事件能尽快过去!”
“他们又哭了一夜?”几天后的清晨,泰昌帝一醒就听见延绵不绝的哀嚎声从殿外传来,因此一边咳嗽着一边问坐在床边的李选侍,眉头微微地皱在了一起。
“回皇上,干清门的那些人嚎了一整夜,臣妾被惊醒了好几次。”李选侍苦笑了一声,有些无奈地回道,她想不到那些官员们竟然有如此的恒心和毅力。
泰昌皇帝闻言陷入了沉默,窗外的哭声不绝如缕使得他的心情莫名烦躁起来,叹了一口气后感叹道:“世宗皇帝为何杖毙了那些大臣,朕今日知之矣。”
世宗皇帝即嘉靖皇帝,也就是万皇帝的爷爷,嘉靖皇帝的父亲是藩王,嘉靖帝十六岁进京继承皇位时,朝臣要他和父母断绝亲缘关系,以免嘉靖皇帝父母干涉朝政。
不成想,年仅十六岁的嘉靖皇帝拒绝这样做,因此一群臣子也是到干清门外不分白天黑夜地痛哭。
结果,嘉靖皇帝被激怒,下令用棍子把那些痛哭的人打出了紫禁城。
不仅如此,后来有一次朝臣在午门外跪谏,想要让嘉靖皇帝屈从他们的意见,把嘉靖皇帝惹火,派人廷杖了那些官员,当场打死了几个后才使得文官们知难而退。
“传旨,召内阁阁员、六部堂官和五府都督觐见!”
泰昌帝现在终于体验到了嘉靖皇帝当时的烦恼和无奈,他可不愿意继续受这种罪,故而准备出手解决此事。
传旨的内侍刚要离开,泰昌帝勐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喊住了那名内侍,让他把跪在干清门外的杨涟和左光斗等人一同传进宫,他要到看看杨涟和左光斗等人究竟是何方神圣。(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九章 平息风波(二更)
李宏宇身为万皇帝任命的辅臣,自然也被传进了宫里,泰昌帝倚躺在干清宫东暖阁的软榻上,神色显得异常疲惫。
当李宏宇感到的时候,干清宫的院子里立着杨涟和和左光斗等在干清门外哭诉的人,黑压压得有不少人,正三五成群地聚在那里说着话。
东暖阁里已经也有不少人,万皇帝任命的辅臣、内阁阁员以及五府都督、六部堂官悉数到齐,看得出来泰昌帝已经被那些在干清门外跪谏的官员折腾得身心俱疲,故而才摆出了如此的阵势。
李宏宇立在人群后面默默地望着软榻上的泰昌帝,心中暗自摇着头,泰昌帝的性格比较温和,如果是万皇帝的话肯定不会容忍东林党如此折腾,肯定会想办法进行反击。
可泰昌帝认为东林党人刚直不阿,是忠贞正义之臣,故而对干清门外的事是一忍再忍,即便是忍不了也不会进行严惩,而是想办法来平息事态。
等辅臣、内阁阁员、五府六部的都督堂官都到齐后,泰昌帝令人把杨涟和左光斗等人传进了东暖阁,由于对方人太多故而只有那些有着足够身份和地位的官员跟着两人进去。
“皇上,保重龙体!”
杨涟进入东暖阁后见到泰昌帝神色虚弱地躺在软榻上,给泰昌帝下跪行礼的时候顿时悲从心中来,泪如雨下,有些人竟然嚎啕大哭起来,使得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压抑。
“诸位爱卿平身吧。”泰昌帝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动,眼眶也有些发红,冲着杨涟和左光斗等跪在地上的人向上虚空抬了抬手,然后沉声说道:“国家事重卿等尽心,朕自加意调理。”
“谢皇上。”杨涟和左光斗等人闻言起身,擦了擦眼泪后躬身立在那里。
“诸位爱卿,鉴于朕病情加重皆因通利药所起,故而朕会把坤宁宫总管太监崔文升逐出宫外,以安民心。”
泰昌帝环视了一眼现场众臣,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说道,“此事至此了结,任何人不得再议,否则就是扰乱宫闱,朕将以谋逆之罪论处。
“皇上圣明!”听闻此言,张惟贤率先开口,向泰昌帝一躬身后说道。
作为大明勋贵之首,张惟贤对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在干清门外跪谏,搅得宫城不得安宁之事十分反感,故而第一个响应泰昌帝,他手握经营大权可不怕朝堂上的那些文官。
“皇上圣明!”紧跟着,方从哲表示了赞同,躬身向泰昌帝说道,他岂会不知道东林党发动此事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面上是冲着太后,实际上是想打击朝堂之上的齐楚浙三党。
“皇上圣明,臣等遵旨。”随着张惟贤和方从哲的表态,现场的勋贵和齐楚浙三党的官员不约而同地说道。
李宏宇夹杂在人群中表明了对泰昌帝这道圣旨的赞同,然后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现场的那些东林党官员。
“皇上圣明,臣等遵旨。”见张惟贤和方从哲等人都遵从了泰昌帝的旨意,东林党的官员们相互对视了一番后,然后何宗彦等东林党的大员率领躬身向泰昌帝表明了态度。
“朕有些乏了,诸位爱卿退下吧。”泰昌帝见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向现场的众臣挥了挥手说道。
“臣等告退。”众臣闻言向泰昌帝一躬身,离开了东暖阁。
由于泰昌帝的没能按照东林党的意思严惩后宫逆党,而是放了孙太后一马,东林党人对此是大为不满,显得非常失望,因此离开东暖阁后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说着话,神色有些懊恼。
李宏宇跟张惟贤等勋贵走在一起,经过了新军进城的那个夜晚后,李宏宇跟勋贵集团的关系是直线上升,变得非常亲密。
虽然李宏宇是文官但他性格豁达,为人爽朗,又是打仗和治军的一把好手,故而勋贵们非常钦佩和喜欢他,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交往之人。
李宏宇的目标是海关司,因此对文官集团的争斗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尽量避免介入到派系之争中去,反正他将来是要到扬州的海关司去任职的,那里才是他施展拳脚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见识了新军的强悍战斗力,泰昌帝已经下了圣旨让李宏宇扩编一支两万人的新军,专门驻扎在城外的一处军营,用以护卫京师的安危。
当然了,泰昌帝没有多余的军费给这支新军,故而军费等事宜要李宏宇想办法解决。
既然泰昌帝已经下了圣旨,那么李宏宇肯定不能抗旨,不过这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他准备三年之内完成泰昌帝的这道圣旨。
为此,李宏宇选择在丰台建立这支新军的大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支驻守在丰台大营的新军才是真正的皇家禁军。
随着泰昌帝的这道圣旨,京城的京军、亲军将士以及北直隶各府的青壮是跃跃欲试新军已经在李府一战中打出了威望,再加上对李宏宇的崇拜,以及皇家禁军的名头,故而使得应征者众多。
丰台这支皇家禁军的军制与新军相同,按照李宏宇制定的规划,一旦这支皇家禁军组建完成,将轮流到各地剿匪,以确保其战斗力。
如果这支军队一直待在丰台大营的话,那么无法成为一支勇武之师,只有战场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磨砺。
这一点从当晚的李府之战中可以看出,守卫李府的新军都经了辽东战火的洗礼,在交战的时候进退有度知道做些什么,而京军的行动则显得乱糟糟的,一旦目睹了鲜血和死亡后不少士兵吓得双腿发抖,更别说拼命了,焉有不败之理?
至于皇家禁军以后的统兵人选,泰昌帝还没有考虑好,既想从军中的将领提拔,又想任命京城的勋贵担任。
因为距离这支皇家禁军成军的时间上有一段时间,首先丰台大营还没有建好,故而泰昌帝也就把此事搁在后面,等以后再视情形而定。
那些跟随着李宏宇在皇城起事的亲军武官们纷纷选择加入这支皇家禁军,得以到新军城外大营里去培训,成为了皇家禁军的骨干。
“奴才叩见皇上!”
李宏宇等人离开干清宫不久,崔文升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进了东暖阁后跪在泰昌帝的软榻前,一边面色苍白地磕头,一边惶惶不安地说道,“奴才该死,请皇上责罚!”
作为此次东林党在干清门外跪谏的主角,崔文升这短时间来是寝食难安,一下子瘦了好几斤,今时不同往日,郑太后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照顾他的周全,故而他的命运落在了泰昌帝的手上。
“起来吧。”
泰昌帝见状让崔文升起身,然后沉吟了一下后说道,“这次的事朕知道与你无关,不过朝臣群情汹涌,故而也只好委屈你了。”
“朕给你一些赏赐,你回乡养老去吧,也算是安享晚年。”说着,泰昌帝挥了一下手,一名内侍就交给了崔文升一道圣旨。
圣旨上列有崔文升得到的赏赐,以及泰昌帝让其回乡养老的御命,再怎么说崔文升也服侍万皇帝这么些年,泰昌帝认为他应该得到善终,也算是尽了万皇帝与其的主仆之情。
当然了,这也是做给紫禁城的内侍和宫女看的,以显示天子对他们的仁德,这样的话他们才能更好地给皇帝效力。
“奴才叩谢皇上天恩!”
崔文升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双手捧过圣旨后激动地下跪谢恩,给泰昌帝连磕了三个响头后说道,“皇上,奴才知道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此时正是用钱之际,奴才这些年也有一些积蓄足以养老,望皇上收回赏银,奴才有皇上的这道圣旨已然满足。”
“好,朕准了!”泰昌帝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没想到崔文升竟然有这种觉悟,于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崔文升之所以会说现在是多事之秋,是因为今年以来大明旱涝并存,不仅有四地大旱,而且有七处河流决口,灾民数以百万计,需要朝廷调集钱粮物资进行救援。
另外,辽东战事陷入了僵持阶段,熊廷弼一日两报,三日五报找朝廷要银子修建工事御敌,这也是一笔不菲的花费。
至于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与上面两大项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泰昌帝很快就意识到钱的重要,没有钱的话如何解决目前大明面对的这些危机?
这也是泰昌帝为何坚决驳回了与海关司有关的奏章,放眼望去,在大明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唯有海关司是给朝廷赚钱的,他自然不能废了海关司。
随着泰昌帝的圣旨,崔文升神色黯然地离开了京城,走得时候只有一辆马车和几只箱子,显得轻车简从,彻底告别了史的舞台。
“走了也好!”
郑太后得知泰昌帝让崔文升回乡养老后松了一口气,心情复杂地说了一句,虽然她有些舍不得伺候了她多年的崔文升但至少能留着一名安度晚年,如果待在京城的话保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人给算计了。
与此同时,崔文升的离开也宣告了内廷新时代的来临,王安正式执掌了司礼监,成为了大明自冯保之后内廷的又一名权宦。(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章 托孤
自从把崔文升赶出了京城,泰昌帝的耳根子终于能清净一会儿了,干清门再也不会在夜深人静时传来哭声,能够安心睡上一觉。
感到泰昌帝这次病得不轻,东林党于是抓紧时间来扩充力量,在他们的运作下泰昌帝下诏,将当年因为上疏立储获罪的三十三名官员和为矿税等获罪的十一名官员重新录用,并且召回在万一朝因为上疏言事而罢免的官员。
这些官员不是东林党就是与东林党走的比较近的人,像袁可立、邹元标、王德完等人都是在这一时间被起用的,使得东林党在朝中的声势盖过了齐楚浙三党。
李宏宇很清楚,现在正是东林党反攻的开始,毕竟东林党的不少骨干都已经在上次的京察中被贬到了地方上,他们被召回京城需要不少的时间。
等到明年东林党的人齐聚京城,那么届时齐楚浙三党将被其死死地压住,尤其是叶向高回京后齐楚浙三党根本无人能与这位前任内阁首辅相抗衡。
不过,那个时候李宏宇应该已经在扬州忙着海关司的事情,京城的派系争斗他是眼不见心不烦。
面对东林党一波又一波的攻势,齐楚浙三党一时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以前万皇帝在世的善后能够一碗水端平,使得齐楚浙三党与东林党之间虽有争斗但都没有伤筋动骨。
如今,泰昌帝宠信东林党,竟然使得五名内阁阁员中有四个东林党的人,朝堂上的派系均势很显然将会被打破。
归根结底,古代封建王朝的派系争斗再厉害也难逃皇帝的制衡,一旦皇帝偏向某一派势力的话,那么对手将遭受灭顶之灾。
李宏宇对泰昌帝打破朝堂之上势力均势的做法感到惋惜,如此一来的话以后朝堂上将无人能制衡东林党。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官场上的派系争斗会严重阻碍朝廷的办事效率,如果从这一点儿来看的话泰昌帝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如果东林党取得压倒性的政权后那么朝廷的政令会得到有效地执行。
如果泰昌帝能有万皇帝的手腕,或许他能驾驭得了东林党,可惜是他已经没有时间来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病情一步步恶化。
九月二十日,正在詹事府办公的李宏宇接到了泰昌帝的诏令,急匆匆赶往了干清宫。
等到了干清宫,李宏宇发现已经有十三名文武官员等在干清宫东暖阁前,有英国公张惟贤,也有内阁首辅方从哲,皆神色严肃地立在那里低声说着话。
李宏宇敏锐地注意到,现场的文官中大多数都是东林党的人,其中勋贵有三个,一个是英国公张惟贤,另外一个是武国公穆崇风,还有一个是勇国公刘武,三人分别执掌着京城的京军和亲军,地位尊贵,连文官集团都不敢招惹。
在剩余的十一人中,不是东林党的人只有五个,一个是浙党的方从哲,一个是被视为楚党的李宏宇,一个就是中立派的吏部尚书周嘉谟,一个是齐党的兵部尚书崔景荣,还有一个是浙党的礼部尚书孙如游。
换句话而言,其余的六名文官全部来自东林党,如果再加上尚未到京的叶向高,那么东林党的官员就有七人之多,其中四人是内阁阁员。
由此可见,东林党现在在朝中的声势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齐楚浙三党的官员加起来也比不上他们。
“孙大人,皇上召咱们何事?”李宏宇与张惟贤和方从哲等人打了一个招唿后快步走到一名中等身材的东林党官员身旁,故作狐疑地问道。
实际上,当看见赶到干清宫的这些大臣,李宏宇就已经猜到了泰昌帝的用意,病重的泰昌帝十有**是要托孤了,毕竟太子现在尚未成年,需要有人来辅佐,而现场的这些人正好是最佳的人选。
“本官也不知。”那么那个中等身材的东林党官员闻言摇了摇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道,“希望是喜事!”
这名中等身材的东林党官员不是别人,正是詹事府的少詹事孙承宗,叶向高的弟子,泰昌帝最为信赖的官员。
虽然孙承宗只是少詹事,以前在官场上没有什么作为,但却得以出席这种重要的场合,由此可见他在泰昌帝心中的重要。
由于与孙承宗同在詹事府任职,而且都是教授太子朱由校的师傅,故而李宏宇跟孙承宗的关系非常不错。
与一般的东林党官员不同,进士出身的孙承宗非常喜欢军事,对李宏宇在辽东取得的大捷非常钦佩,毕竟那种境况下李宏宇能力挽狂澜取得一场大捷实属不易,时常与李宏宇探讨军事知识。
而且,孙承宗对新军的操练非常感兴趣,李府一战使得新军一举成名,孙承宗也想训练出一支如此精锐的部队。
“皇上有旨,宣诸位大臣觐见!”就在李宏宇跟孙承宗说着话时,一名内侍走出东暖阁尖着嗓子高声喊道。
听闻此言,立在门外的众人纷纷按照级别排好了队列,神色严肃地跟着那名内侍进了东暖阁。
东暖阁里,泰昌帝倚躺在软榻上,太子朱由校和李选侍在一旁伺候着,其气氛显得有些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