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月这一年多来在京城可不是白待的,她原本就性格强势因此并不愿意默默无闻地待在李宏宇的身边,故而挑起了李府的大梁成为李府的“女主人”。
实际上,李府的日常运作是柔儿负责的,说到底秦月还不是李府的女主人而且柔儿性格温婉、心思缜密,熟悉日常事务的管理,是负责李府事务的最佳人选。
秦月做的事情是跟京城的三教九流打交道,与柔儿、赵欣和朱婉婷相比她最大的优势就是身上有着一股子常人不具备的狠劲,与三教九流打交道时不会拖泥带水。
这一点儿至关重要,说白了秦月关键时刻为了李府的利益将不择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而赵欣、柔儿和朱婉婷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她们的心底太过善良了。
李宏宇十分注重情报的获取,因此在他的帮助下秦月已经在京城布下了一张情报网,用以收集京城官场和各行各业的最新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情报网将逐渐得以完善。
有秦月来掌控情报的运作李宏宇非常放心,以秦月的聪慧应该能从容掌控这个情报网络,危险时刻敢向敌人痛下杀手救李府于水火之中。
因此,这种至关重要的暗中调查李宏宇自然会教给秦月去办,秦月肯定会全力以赴,派出最好的手下前去打探那三名亲军武官的信息。
虽然心中有所疑惑,不过秦月是个聪明人并没有向李宏宇追问这样做的原因,他相信李宏宇不告诉她自有原因。
李宏宇并不是不相信秦月,而是为了避免使得她的心境受到影响,圣旨的事情只是他的一个猜测而已,他不想秦月届时在那上面耗费太多的精力,毕竟以后的事情还多着秦月分心的话无疑就无法集中精神办事。
七月二十日中午,翰林院。
“李翰林,皇上有旨,宣你进宫。”翰林院的翰林们三五成群地聚在饭堂里谈笑着吃午饭时,一名内侍忽然步履匆匆地闯进了房间,气喘吁吁地向李宏宇说道。
正与人说笑的李宏宇闻言微微怔了一下,随后意识到万皇帝的病情不妙,要不然岂会如此匆忙地前来传召他?
因此,李宏宇没有丝毫的怠慢立刻放下手里的碗筷,简单梳洗了一下后跟着那名内侍离开。
随着李宏宇的离开,鸦雀无声的饭堂轰的一下就炸了锅,翰林们交头接耳地议论了起来,谁都猜到万皇帝出事了,要不然也不会这么急地找李宏宇和翰林学士王翰。
不仅李宏宇,王翰也被一起传进了宫里,作为翰林学士王翰在文官集团有着超然的地位,代表了大明的士大夫阶层,故而万皇帝的病情一旦不容乐观的话他肯定要在身旁伺候。
进入紫禁城的时候,李宏宇注意到城门处值守的亲军至少是以前的两倍,而且一个个顶盔贯甲,神色严肃,一副如临大敌的架势,使得现场的气氛变得无比紧张和压抑。
干清宫外聚集着一二十名等待召见的文武大臣,有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吏部尚书周嘉谟等等,皆为朝中的文武重臣,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说着话,议论着万皇帝的身体状况。
李宏宇是翰林院的人因此自然跟着王翰了,王翰与众人打了招唿后走向了内阁首辅方从哲,他于是不动声色地尾随在后面。
说起来,万朝后期的内阁恐怕是土木堡之战后大明朝最弱的,整个内阁只有方从哲一个人,他既是内阁首辅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位内阁阁员。
趁着王翰与方从哲在那里低声谈论时,李宏宇抬步走向了吏部尚书周嘉谟,周嘉谟身边围着几名京城部院的堂官,对躬身行礼的李宏宇态度甚是和蔼。
周嘉谟是湖广汉川人,隆庆五年的进士,在朝堂上可谓资深厚,是湖广出身的朝堂之上又一大朝廷重官。
与杨涟和熊廷弼这两位出身湖广的官场大佬不同,周嘉谟在朝堂上属于中立派的官员,在他身边的那几名部院堂官也都是中立派的人,他们很少掺和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深得万皇帝的信赖。
这样一来的话,现场的官员里属于楚党的人唯有李宏宇,楚党的三大党魁户科都给事中官应震、兵科都给事中吴亮嗣以及右佥都御史黄彦士由于品级不高,故而没能出现在这里。
与楚党相比,齐党的情况要好上许多,虽然齐党的两个党魁魁亓诗教和周永春未能前来,但齐党出身的兵部尚书崔景荣却在现场。
被万皇帝召集的这些高官中,浙党和东林党出身的官员最多,例如浙党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和东林党的礼部尚书何宗彦等,都是大明朝堂上一等一的重臣。
有上不难看出,在明末的党争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各派系的党魁通常不是各派系中官位最高的人,而是以两榜出身的言官为主,带领着各派系的官员冲锋陷阵。
除了担忧万皇帝的病情外,干清宫外的文武官员们此时还担心一件事,那就是太子朱常洛能否顺利登基,承继大统。
以万皇帝的性格,再加上郑贵妃在一旁吹枕边风,倘若万皇帝下诏废了太子朱常洛改立福王朱常洵为储君,那么这将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虽然太子在担任储君的期间并没什么过错,但有一句话说的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有心的话可以随随便便找出太子行为失当的十大罪状来。
要知道朝堂上那些寒窗苦读的官员靠的就是嘴皮子和笔杆子混饭吃,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可是手到擒来。
李宏宇倒不担心万皇帝一时间心血来潮改立福王为太子,万皇帝并不是那种轻易改变心迹的人,而且还是改立储君这种对大明安稳至关重要的国之重事。
“皇上有旨,宣各位大人进宫见驾!”就在众人在那里低声谈论着的时候,一名内侍从宫门出走,尖着嗓子高声喝道。
听闻此言,现场的文武百官立刻安静了下来,有条不紊地按照官场上的地位列成了一文一武两队,文官中领队的是内阁首辅方从哲,武官中领队的是英国公张惟贤。
李宏宇虽然是状元出身但资浅薄,因此唯有老老实实地排在文官队列中最末尾的份儿,实际上他能出现在这种场合已经是一个意外,是万皇帝给他的恩典,否则以他现在的官位根本没资格跟方从哲等大员一同去干清宫面圣,傻子都能猜出来十有**万皇帝要交待后事了。
干清宫,东暖阁。
几名太医院的御医神情凝重地在门外的走廊上低声商议着什么,不时地摇着头,气氛显得颇为压抑。
阁内,面容憔悴的万皇帝倚坐在软榻上,床边立着太子朱常洛、太孙朱由校和郑贵妃,三个人的眼眶都通红,看样子好像是哭过。
“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进门后,文武众臣齐刷刷地跪在软榻前向万皇帝下跪行礼。
“众卿家平身。”万皇帝苍白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笑容,向上挥了一下手后沉声喝道。
“谢皇上!”众臣闻言纷纷起身,一左一右列队躬身站在那里等着万皇帝训示。
“诸位卿家,朕少小登基到如今已经整整四十八载,回首过往有很多悔之晚矣的憾事。”
万皇帝环视了一眼面前的文武重臣,沉吟了一下后开口说道,“朕自知自己并非什么圣明之君,因此并不想大行之后彰显什么功绩,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断。”
“朕自知大限将至,无力回天,因此把众卿家宣来于此,众卿家都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大明的江山以后就要靠众卿家打理,辅助太子中兴大明。”
说着,万皇帝语峰一转,向一旁躬立着的太子朱常洛沉声说道,“太子,给众卿家行礼,以后你要依靠众卿家辅佐。”
“见过各位大人。”朱常洛闻言走上前一步,向众臣拱手说道。
“皇上言重了,臣等惶恐。”方从哲等人哪里敢将接受朱常洛这一拜,纷纷跪在了地上回道。
“起来吧。”万皇帝见状嘴角挤出了一丝笑意,向上微微抬了抬手。
“谢皇上恩典。”方从哲等人这才站了起来,鸦雀无声地站在那里,谁都知道万皇帝这是在托孤,把身边的后事给安排了,而现场的这些文武大臣就是他给朱常洛挑选的辅臣。
“英国公留下。”万皇帝交待了众人一番后,望了一眼立在人群前方的张惟贤说道。
“臣等告退!”其余的大臣知道万皇帝有事情要单独向万皇帝交代,因此知趣地行礼后告退,在东暖阁外面的走廊上等待着,以防万皇帝再宣召其他的人。(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一章 辅政大臣
“皇上的病情如何了?”
出了东暖阁后,方从哲径直走向了门外立着的那几名低声商议着的太医院御医后,神色严肃地沉声问道,言语中显得异常关切。
“回首辅大人,皇上已经油尽灯枯,恐怕时日无多。”望了一眼围聚上来的众位文武大臣,太医院院使向方从哲一躬身,郑重其事地回答。
“胡说八道,皇上气色正佳,哪来的时日无多!”听闻此言,一名身穿公爵服饰的中年人忍不住开口呵斥道,他是武国公穆崇风,亲军都护府左都督。
“国公爷,下官岂敢妄言,皇上现在是回光返照,而后病情就会恶化!”太医院院使闻言苦笑了一声,向穆崇风说道。
“皇上还有多少时间?”方从哲的眉头皱了皱,他自然清楚太医院院使不敢在这种重要的事情上胡说,于是沉声问道。
“最多两天!”太医院院使闻言仔细想了想,然后神情凝重地给出了一个答案。
“唉!”方从哲顿时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方从哲的叹息并不是不无道理的,如今大明朝堂之上党争日益激烈,各派系间联合纵横,党同伐异,把朝堂上的事务搞得一团糟糕。
万皇帝健在的话,还能压得住朝堂上的各派系使得他们不至于有过激的行为,而一旦万皇帝驾崩那么绝对会引发各派系之间的一场大混战,自幼不被万皇帝所喜的朱常洛根本无法威服朝堂上的那些文武百官。
与朱常洛能否顺利登基相比,方从哲更担心的是万皇帝死后引发的朝堂派系进行一场激烈的权势争斗,在朱常洛无法威服各派系的情形下这种争斗异常危险。
作为大明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对大明朝堂上的派系争斗感触颇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政令不畅以及办事效率低下:各派系提出的政策毫无疑问会受到敌对派系的反对,其所控制衙门对办理对方派系事务时故意拖延。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人群后方的李宏宇听见了太医院院使的话,眉头微微皱了起来,神色凝重地望着干清宫里那些顶盔贯甲值守的将士。
李宏宇以前常来干清宫,因此清楚干清宫的防务,干清宫现在值守的亲军数量已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有余,宫门处更是戒备森严,神色冷峻的士兵身上透露出一股萧杀的气息。
本来,皇帝病重时增强皇宫里的守卫也是人之常情,可万皇帝病重后执掌皇宫大权的不是太子朱常洛,而是福王的生母郑贵妃,郑贵妃一心想要让福王成为储君,这无疑就使得皇宫的形势变得复杂。
“贵妃娘娘!”就在众人在走廊上低声议论着的时候,郑贵妃从东暖阁里出来,人们于是纷纷躬身行礼。
郑贵妃向现场的文武大臣微微颔首示意后神情冷峻地去了一旁的偏殿,看样子万皇帝跟张惟贤的有些话不想让她知晓,故而把她也给支走了。
没过多久,在众人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张惟贤走出了东暖阁,方从哲随后被万皇帝传了进去,果然是众人先前所想的那样,万皇帝要向朝中的几个重臣单独面授机宜。
方从哲之后是亲军都护府左都督穆崇风,穆崇风后是吏部尚书周嘉谟,在朝中举足轻重的文武重臣逐一得以被万皇帝召见。
李宏宇并没有指望他能有幸被万皇帝传召进东暖阁,他是现场的这些官员中资最浅、在官场上影响力最小的一个,排在他前面的不少官员都没资格单独进东暖阁,更何况他了。
因此,李宏宇立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处陷入了沉思,琢磨着万皇帝驾崩后如何应对京城的局势。
“李翰林,皇上传您进去。”就在李宏宇眉关紧锁地想着事情的时候,身旁响起了一个声音,他定神一看边上立着一名内侍。
现场的文武大臣们纷纷望向了李宏宇,神色显得有些诧异好像没有料到李宏宇会被万皇帝召见,要知道还有许多大臣没进东暖阁。
李宏宇先是微微怔了一下,随后回过神来,快步跟着那名内侍进了东暖阁,门外的大臣们紧跟着三五成群地议论了起来,暗中猜测万皇帝传召李宏宇的用意。
东暖阁里的宫女和内侍已经被屏退,除了万皇帝外只剩下朱常洛、朱由检和一名万皇帝的贴身内侍。
“臣见过皇上。”来到软榻前,李宏宇恭恭敬敬地向万皇帝躬身行礼。
“太子、太孙,李翰林是我大明的肱骨之才,对大明忠心耿耿,干练有为,尔等要信之任之,切不可听信谗言疏远,二十年内不可将海关司和新军交与他人,除了李翰林外旁人无法掌控海关司与新军!”
万皇帝苍白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指着李宏宇沉声向一旁的朱常洛和朱由检嘱咐道。
“儿臣遵旨。”
“孙儿遵旨。”
朱常洛和朱由校闻言连忙躬身答道,此言从万皇帝口中说出无疑就是万皇帝下达的遗诏。
“李翰林,海关司和新军的事你要多多费心,你对大明的忠心和功劳朕知道,太子和太孙也知道。”
万皇帝闻言微微颔首,然后望着李宏宇沉声说道,“待海关司和新军事宜安置妥当后太子会将你调入京城委以重任,在此之前还望你安心在外当差!”
“皇上放心,臣深受皇恩自然忠君报国,只要能报效大明足矣,愿成为太子和太孙手中利器,为太子和太孙排忧解难,中兴我大明大好江山。”
李宏宇连忙跪下,向万皇帝一拱手后郑重其事地说道,“臣会誓死捍卫太子和太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万皇帝闻言顿时笑了起来,欣慰地望着李宏宇说道,“李翰林,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在大明的众多臣子中你是最为让朕放心的一个,朕期盼你辅佐太子和太孙,为大明建功立业,成就一段君臣之谊的千古佳话。”
“臣谨记皇上教诲!”李宏宇闻言连忙高声回答,心中不由得感到有几分惭愧,罔负了万皇帝的信任。
很显然,李宏宇并没有万皇帝夸赞得那么好,先前的那番言语他只提到了朱常洛和朱由校,并没有说要忠于朱由校以后的皇帝。
这就意味着他只保朱常洛和朱由校两人,一旦大明遇到危机的话会全力以赴,至于以后的崇祯帝他就顺其自然,毕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对朱常洛和朱由校尽忠已经对得起万皇帝的知遇之恩。
可惜的是,无论是万皇帝还是朱常洛和朱由校此时都未能听出李宏宇话语中的言外之意,他们岂会想到庞大的大明江山已经命不久矣。
李宏宇此时非常佩服万皇帝在朱常洛和朱由校面前力保他执掌海关司和新军,万皇帝登基近五十年,对朝中的境况了如指掌,先不说能力的问题,单单李宏宇对海关司和新军的理念朝中就无人能及。
说实话,万皇帝对海关司和新军的发展非常满意,海关司自不必说,一切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单单李宏宇在扬州狂扫六百万两就令大明朝堂百官无人能及。
新军的成果更是出乎万皇帝的重要,身为皇帝自然最为看重的就是军事力量,尤其是现在大明内有百姓造反外有后金为患边疆,万皇帝更喜欢得到一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新军来确保大明江山。
其中,萨尔浒的战败对万皇帝触动尤大,如果不是萨尔浒战败万皇帝的身体状况也不会糟糕到现在这个地步,至少还能再撑个两三年。
对于朝臣和百姓而言,萨尔浒只不过是一场败仗而已,可对于万皇帝来说他看到了大明江山的危机,要知道萨尔浒之战大明可谓集中了天下卫所军队的精锐,可结果竟然不堪一击,实在是触目惊心。
为此,万皇帝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卫所军队进行改革的情形下把希望寄托在了李宏宇的身上,希望李宏宇能通过新军在西北取得连番大捷,然后携胜战之威对大明军队进行改革。
以前,大明的卫所军队再不堪皇帝们也不着急,毕竟世间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挑战大明帝国的权威,再加上大明国内政局安稳,军队战斗力减弱的事实就被掩盖了下来。
萨尔浒大战后,万皇帝开始正视明军战斗力不堪的问题,可惜朝中文武大员除了李宏宇外无人能担此重任,不说别的仅仅编练军队的军费别的官员就无法解决,所以万皇帝唯有重用李宏宇行事。
万皇帝虽然有些刚愎自用,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选择相信哪位官员就会放手让其去行事。
远的不说,以熊廷弼被启用为例,万皇帝给予了熊廷弼统掌辽东军政大权的权力,对熊廷弼经营辽东的理念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同意其用打造的辽东防线困死后金的策略,使得努尔哈赤有力使不出,攻打大明城池带来的巨大伤亡可不是他所愿意看见的。
努尔哈赤现在也就只能袭扰辽东一些明军占据的小城堡,撕开明军防线后进入明军地盘进行劫掠,对于那些中等以上的城池采用了敬而远之的策略,千方百计地诱使明军到城外作战。
在熊廷弼的严令下,各城的守将皆严守不出,后金军挑衅一番后也就离开了。
如果熊廷弼一直待在辽东,在辽东经营数年并操练好军队的话,那么后金将会被困在辽东边墙以外。
不过,大明羸弱的财政无法支撑熊廷弼在辽东的军费开销,再加上大明朝堂上激烈的党争,注定了熊廷弼无法在辽东实现他的理念。(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二章 难眠之夜
李宏宇离开东暖阁的时候,门外那些低声谈论着的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