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跃马大唐-第3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若是掷出几十步远,却不能做到一定会爆炸。而且剂量越小,越不容易引爆。这便给张正一出了新的难题。

    张正一最近深受重用,独掌兵工厂,并且又在王源的默许下可以私底下用珍贵的原料开展自己心爱的炼丹事业。对于王源的要求,张正一还是愿意尝试的。这一类炼丹方士都有钻研的精神,就像后世的那些科学家是一样的,总是能够埋头钻研一些常人不可理解的东西。他们的快感不是来自于普通人所想的女人金钱和权力,而是在钻研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这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所以才觉得这一群人是怪人。

    张正一之后便是柳熏直了。柳先生虽然黑瘦了不少,但整个人却精神非常好。他负责的是王源极为看重的囤积粮食物资的工作。王源拨款子啊成都城中开辟了二十处囤积粮草的大粮仓。目前仅仅满仓了四座粮仓。但这五座粮仓的屯粮数量已经极为的惊人了。王源设计的每一座粮仓可囤粮四十万石。四座粮仓便已经囤积了一百六十万石的粮食。

    但虽然数量惊人,花的钱却少的可怜。大唐粮价贱如草芥。一石粮食只值一百八十钱。在产地的价格更低。这一百六十万石粮食,道现在居然只花了二十几万贯,简直比牛屎马粪都便宜。但一石粮食合百余斤。一人一月食一石米已经是个奢侈的数字,这一百六十万石粮食可以供给一百六十万人食用一月。就目前的存粮量,哪怕全大唐都断了粮,整个成都城的百万人也可以吃个半饱熬个三五个月没有任何问题。

    而王源的目标可不是一百六十万石粮食,他需要的是二十座粮仓尽数装满粮食,那可是八百万石的粮食,到时候吃几年的粮食都有了。然而吃只是这些粮食最基本的用途而已。当烽烟四起粮价飞涨之时,有价无市时,这些粮食的价值便跟金子一样的珍贵了。

    王源告诉柳熏直,今年大唐的粮食又要丰收,马上到了稻米收获的时候,既要大力的收购,却又要低调从事。王源希望在十月前花掉账面上的二十万贯,再囤积两百万石左右的粮食。同时可以捎带开始囤积同样价格便宜,一匹只值二百八十文的普通布匹。

    柳熏直干劲十足,王源放手让数十万贯的钱物在自己手中流通,足见王源对自己的极大信任。虽然他心中也有些疑惑,不知道王源大量囤积这些粮食和布匹到底有什么用。太平盛世,粮食年年丰收,年年价格往下跌,去年收的几十万石粮食如今已经亏了不少,这岂非是亏本的生意么?但他懂的作为一名宾客幕僚的分寸,问了一次王源闭口不言之后,他便懂的不再多嘴问这些事了。

    柳熏直又回答了些王源关于粮食储存防霉防鼠,以及安全守护方面的问题,便也告辞离去。王源伸着懒腰出了大厅,站在台阶上看着蔚蓝的天空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满是焦虑。

    时间紧迫,很多事都还只做到起步。一切都在钱款的限制上。盐矿已经到达了极限,一年撑死也就是进账五十万贯的样子,这可无法让所有的事情都有个很好的进展。目前军队的募兵以及装备的改造刚刚起步,自花钱的大头还在后面。如何能再僻生财之道,这是解决目前节奏缓慢的关键。

    “这次去京城,或许要找秦国夫人好好的谈一谈了。”王源心里想着。

    虽然他一直不想这么做,但现在觉得应该拉下脸面来。有些事要不顾一切的去做,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将来大厦将倾之事,才能不为所惧,屹立不倒。

第六六五章 上京

    下午王源去节度使衙门打了个哈哈,和一众属官闲扯了一会儿,便亲自去视察了霹雳弹制造的兵工厂。看着数百只装满霹雳弹的木箱子整整齐齐的码在戒备森严的仓库里,王源很是高兴。这些玩意儿虽然花了自己无数的钱,但经过这一次的实战检验之后,花的钱还是值得的。

    此次进攻吐蕃,王源耗费了不少霹雳弹,剑南军士兵也死伤了不少。但缴获的战利品也多的不计其数。别的不说,光是战马这一项便缴获了近两万匹。除了给阁罗凤一些,剩下的王源打算尽数占为己有,将柳钧手下的七千骑兵部队扩充为大骑兵部队。战马是其中最耗费钱财的一项,指望着朝廷不但遥遥无期还会多费口舌。求人不如求己,这次正好给了剑南军骑兵扩充和改造的契机。

    其实此次攻打吐蕃的战事中,兵器战马的收获还真的不算什么。最让王源满意的便是朝廷将陇右节度使的职务交给王源兼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陇右道紧邻剑南道,就在剑南道的北边。所辖的地界倒是不大,但关键是陇右道的兵额高达七万五千人。剑南节度所辖面积比陇右节度所辖多出三倍有余,但当初王源接手时,所辖兵额仅仅三万零九百人,连陇右节度兵马的兵额的一半都没到。

    这样一来,一旦这个陇右节度使的暂代兼领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那么王源手下所辖两道的兵额总数将达到近十三万人。除了安禄山和高仙芝,在外节度使之中,王源领军数量排行老三,那将是实力的一次大的飞跃,对王源而言将从此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视察了兵工厂之后,王源又亲自去储备粮仓物资的几处仓库去瞧了瞧。对这些地方的储存和安全问题严查了一番,确保有专门足够的兵力去保护这些地方,这才是王源最担心的问题。粮食霉变或者走水被袭这些事情是决不能发生的。自己便曾经烧过吐蕃人的粮草和物资的仓库,深知一旦发生那样的事情,对于军心会有怎样的动摇,而且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

    一下午时间很快便过去了,晚间王源邀请高仙芝同去赴官员们的接风晚宴。喝酒行令,唱曲观舞,倒也其乐融融。

    三天的时间很快过去,第四日清晨,王源和高仙芝不得不各自带着百余名亲卫启辰赴京。上午巳时,喝了送行酒,唱了离别歌,两人在一干亲卫的簇拥下打马向东,离开成都。高家小七妹高墨颜也随同一起上京。那是高仙芝答应了她要带她去京城见见世面的。而且王源也携夫人李欣儿一起同行,正好路上两人也做个伴。

    离开成都后,王源的脸色一直不好,半天的时间都没说句话,只是坐在马上沉思不语。高仙芝察觉到了这一点,策马靠近,微笑道:“贤弟,是否是因为和家人聚少离多而不开心呢?”

    王源点头道:“是啊,小女出生九个月,我和她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个月。这次回来,小女差点都不认识我了。昨日一天我什么都没做,就陪着她玩耍,好不容易混熟了,今日又要离别。你也看到了,刚才在长亭时,她哭的多么伤心。哎!”

    高仙芝呵呵笑道:“没想到贤弟倒是个慈父。想开些吧,咱们这些人,除非天下太平无事,否则哪有时间顾及家人。你这就受不了了么?愚兄告诉你我的经历吧。我二十岁娶妻,那时正是我大唐和西域诸国大战之时。我新婚三日便随军出征,一年后才得以归家。在家里呆了三个月,然后又是四处的奔走作战,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之久。”

    王源愕然道:“那嫂夫人岂非……”

    高仙芝叹道:“能有什么办法?我那夫人是个性子温婉之人,便是这样的性子,都忍不住发怒埋怨。我和夫人成婚到今年已有十几个年头,在一起待的时间不足半年。我长期在军中,我们甚至连孩子都没时间生一个。这不,我都快三十五了,这次才有了第一个子嗣,而且是我的妾室所生。夫人已经过了韶华年纪,加之长久的气闷郁结,竟然无法生育了。你说我的愧疚之心比之你如何?我让夫人留下了终身的憾事。”

    王源心中恻然,忙的连孩子都没法生,这句话以前王源是不信的,现在倒是真的信了。高仙芝也是够拼的,十几年东征西战不归家,做他的夫人可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最后连孩子都能生不出了,这辈子算是毁了。

    “听兄长这番话,我才觉得,原来我这点事都不值一提了。不过容我问兄长一句,你会因为这些事后悔么?”王源问道。

    高仙芝想了想道:“说不后悔是假的,但七尺男儿立足世间,当为国效力,尽忠值守。忠义两全固然是好,但若不能两全,二者只能取其一,便只能尽忠而不能尽义了。夫妻之事,家中之事,对于国事而言只能算是小事。”

    王源摇头道:“兄长,这话我不同意。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不齐家何以治国平天下?先贤之语便是要我们懂的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同等的重要。甚至是后者的基础。我是这么想的,国虽为大,但国是由一个个家组成。当每个人的家都和谐安定了,国也就自然安稳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致力于家庭幸福不是自私,也是一种为国的尽忠之道呢。”

    高仙芝呆呆的愣在马背上,半晌道:“贤弟这话我竟然从未想过,确实非常的有道理。这么说来,之前我的想法竟然都是错了么?”

    王源笑道:“也不能说是错,我刚才的话只是有感而发罢了。这种想法也只有跟兄长瞎聊聊,若是拿出去说,肯定被人诟病的体无完肤。定有夫子们要说我曲解先贤之意,说我把自私为己说的冠冕堂皇了。兄长之所谓,恰恰也是需要被推崇的,为了大家舍弃小家,这是何等的情怀和胸襟。我只是为大嫂觉的不太公平罢了。不过不要紧,一切还来的及。兄长多多疼爱嫂夫人,我也认识不少名医,回京后便派人护送去安西给嫂夫人瞧瞧,没准嫂夫人明年就给你生个大胖儿子呢。”

    高仙芝呵呵笑道:“倒是有劳你费心了。贤弟,越是和你相处,我越是觉得你这个人不简单。你知道之前我是怎么看你的么?”

    王源呵呵笑道:“我不用问也知道,无非是出身低贱,因人成事,靠着裙带关系溜须拍马得以往上爬,是也不是?”

    高仙芝哈哈笑道:“你都知道外界对你的评价么?你竟然毫不介意?”

    王源摇头笑道:“我介意作甚?我介意他们就不会说了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这两句诗高兄听过么?”

    高仙芝皱眉道:“倒是很熟,好像从哪里见过听说过。”

    一旁行驶的大车的车帘被掀开,小七妹露出桃花般红扑扑的俏脸高声吟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阿兄,你也太健忘了,这正是王家阿兄的诗作呢。咱们家的花厅中不是挂着这首诗么?是我亲笔抄写的呢。”

    高仙芝恍然大悟,双目瞪着王源道:“哎呀呀,我简直太糊涂了,倒忘了贤弟本是长安诗坛翘楚之士呢。这首《登楼歌》我两年前从长安得知后爱不释手,特意还让七妹录了下来挂在花厅中呢。”

    王源微笑摇头道:“什么翘楚,偶有所得,众人抬爱罢了。”

    高仙芝道:“当真该死,这几年忙着打仗,都忘了这些闲情雅致了。这诗豁达开朗,意境深邃。贤弟果非常人,难怪你对外界这些评价不在意。人生在世便当舒心畅意,否则还不如去散发弄扁舟去,哈哈哈,说的很是。”

    王源微笑道:“一人难畅众人意。有多少人赞美你,变有多少人诋毁你。有多少人喜欢你,便有多少人厌恶你。你想人人都喜欢你么?除非你是孔方兄。”

    “哈哈哈,有道理,精辟,精辟之极。”高仙芝哈哈大笑起来。

    马车里,高家小七妹出乎意料的没有出言和王源反驳,看着王源的双目中满是崇拜之色。坐在一旁同车而行的李欣儿斜眼道:“小妹子,听傻了吧?今年多大了?有婆家了没?”

    高墨颜一愣道:“姐姐问这个作甚?”

    李欣儿咂嘴道:“不做什么?随便问一问。将来遇到个好人家,姐姐好给你保个媒什么的。”

    高墨颜哼了一声道:“我可不要你保媒,我还没打算嫁人呢。”

    李欣儿叹了口气道:“想嫁人的时候便来找我吧,依我看,你这婚姻大事怕是不找我可成不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高墨颜道。

    “没什么意思,你以后便自然明白了。”李欣儿伸手拉下窗帘,往软枕上一靠,开始闭目养神了。

第六六六章 冒犯

    一路往东,过巴山蜀水道路艰险之地,越秦岭山脉出川,抵达京城最快也需要七八日光景。时已九月,一路上似乎肉眼可见山野之间秋意变幻。行走之际,似乎能察觉草木由绿变黄,不经意间便已经感觉到了秋风飒飒季节的更替。

    九月二十三日午后,王源一行经终南山北上抵达了长安城。

    两位凯旋的节度使在大唐的地位不低,这次又是凯旋回朝,消息早就送达了长安城。在南城门外烟柳笼罩的官道上,早有朝中官员在此迎候。带队的便是左相杨国忠。

    杨国忠喜气洋洋的站在官道上,身后跟着数十名朝中官员,大多是依附于他的一些朝臣们。众所周知,王源是杨国忠的人,所以迎接王源抵京显然是杨国忠唱主角。至于人群中不见李林甫和太子一党的人物,王源丝毫也不意外。

    “哈哈哈,可到了。眼珠子都快盼掉下来了。你们两位可也真是的,凯旋回京接受陛下的召见,接受长安军民的敬仰都不积极,这都快一个月的光景了,才姗姗来迟。”看到王源和高仙芝下马走来后,杨国忠上前一边一个挽住两人的胳膊,笑眯眯的嗔怪道。

    高仙芝皱了眉头甩掉了杨国忠的胳膊,王源却毫不在意,拱手笑道:“叫左相和诸位同僚久等了。路上不好走啊,我们也是紧赶慢赶才赶到。”

    杨国忠笑道:“陛下昨日还问了,怎么你二人还没到。这下好了,到了便好,进城进城。”

    众官员上前行礼,王源一一回礼道谢。高仙芝面色冷漠,只是淡淡的抱拳,他并不善于同这些官员打交道,按照他的性格来说,应该是不屑于和他们打交道。王源便不同了,和这些官员立刻打成一片,身边围了一大圈的人。

    闹腾了一番后,众人簇拥着杨国忠王源高仙芝三人进了城门。长安城一切如故,街道还是那么的宽阔平直,坊墙高耸,色彩肃穆,王源觉得只要一踏入长安城,立刻便不得不收起笑容来,变得严谨肃穆起来。

    杨国忠命人给高仙芝安排了兵部的馆驿住下,王源则无需安排住处,他有靖安坊的老宅可住。但在落脚之前,却还要先去宫中觐见玄宗。据说玄宗掐着手指头算日子,算着两人前几日便该到了,已经急的不行了。

    杨国忠领着两人径自往兴庆宫只禀报见驾,玄宗早已得知王源等人今日抵京的消息,本在陪着贵妃赏花的他接到禀报后连便服都没有脱下,忙命人安排在勤政务本楼接见两人。

    当王源和高仙芝沿着长长的回廊甬道来到勤政楼前时,玄宗已经负手站在楼前的台阶尚等候着两人了。见两人联袂走来,玄宗哈哈大笑着迎上来,口中笑道:“果然是大唐双壁,到处在流传着你二人的这个名号,朕这时看来,果然是名副其实。玉树临风人如壁玉,好,好,是我大唐上国中的翘楚人物。”

    王源和高仙芝忙上前叩拜行礼,玄宗笑哈哈命二人平身,拉着两人进了楼中,在堂皇锃亮的厅中落座。

    “两位爱卿,朕一直算着你们进京的日子,等着你们二人来见朕。你们耽搁了几天,朕还以为中间出了什么事情呢,还让国忠派人去查问到底怎么了。哈哈,看来是朕多心了。”玄宗笑眯眯的道。

    “这一点我可以作证,陛下想见你们两个,说了好多日子了。呵呵,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陛下这样。”杨国忠在旁笑道。

    王源道:“多谢陛下挂念,臣等路上耽搁了时日,让陛下久等了。”

    玄宗摆手道:“平安抵达便好,这一次你二人为我大唐立下大功,让吐蕃人尝到了冒犯我大唐的滋味,朕很欣慰。若非朕无法调动更多的兵马援助,这一次恐都要灭了吐蕃了。可惜了,朕现在还觉得甚是可惜。”

    王源无言以对,从玄宗的态度可以看出,他还是觉得这次的讨伐其实没有达到他内心中所期望的结果。对此王源也没什么好说的。玄宗完全忽视此战到最后已经是两难之局,还想着能有更好的结果,只能说是他好大喜功的心理在作祟了。

    “罢了,无论如何,这次能惩罚吐蕃,订立对我大唐极其有利的和议,朕还是满意的。吐蕃如此主动低头认输,还肯割地赔款,那完全是你二人之功。打的他们痛处了,他们才肯低头。不过吐蕃人都是狼子野心忘恩负义之辈,迟早他们还会启衅,你二人还是要做好准备,也许哪一天还要让你们出征彻底的灭了吐蕃。将我大唐的疆域拓展到西域之地,那才是天大的功劳。”玄宗道。

    王源和高仙芝也只能点头诺诺了。

    “陛下,此战能力压吐蕃,不仅是我二人的功劳。所有参战的将士皆有大功。臣认为,陛下此次不召哥舒翰和李光弼进京之举,有失偏颇。他二人虽败在纳木错湖,但也是竭尽所能了。石堡城便是他们拿下的,只是后面冒进了一些,但这和朝廷的圣旨有极大的关系,不能完全怪在他们头上。”王源沉声道。

    杨国忠急的直眨眼,示意王源不要在这时说这些话。王源却装作没看见。高仙芝倒是有些诧异,看着王源的目光有些钦佩之意。王源路上便说,此次要给哥舒翰和李光弼正名,这两人不该受到冷落。高仙芝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还真的在见面之初便说出来了。

    玄宗略有些尴尬,其实这番话在王源高仙芝等四人的联袂奏折上早已提及。当时玄宗便有些恼火。此刻王源再提,玄宗明显有些挂不住面子,心中有些责怪王源不识时务。

    “王源啊,你对他们的维护之心,朕是明白的。但朝廷当时下旨是要乘胜追击,具体战事还需领军将领自行酌情决定,朝廷可没让他们将三万多骑兵送到吐蕃人的包围圈中。若北路军三万大军不灭,情势便又是另一番情势。吐蕃国或许都将被灭了。这个责任足以抵消他们拿下石堡城的功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