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轨不禁被这深情所感动,举杯一饮而尽,已是泪流满面。

    兄弟相拥,洒泪而别。

    本章完

第41章 更高的阶梯() 
李轨率部一日进了幽州城,进刺史府见到了郭勋,详细述说了涿郡剿匪的经过,郭勋听了感慨地说道:“匪乱虽平,人心却坏了,而今贼首尚未伏诛,我令玄德率部出阵,却不让你去,你可知其中的缘由。”

    李轨道:“李轨愚钝,不敢妄自揣测。”

    郭勋道:“老夫高坐衙内,不知道外面是何年,所以需要一个耳目,思来想去,也就你最合适。你可愿意?”

    李轨明白郭勋的意思,他是刺史,地方上的军政一把手,但地位太高也容易被蒙蔽,各地军报纷至沓来,其中不乏相互矛盾之处,郭勋不知道该相信哪个,他自然知道官场积习深重,所以想启用几个底子干净的人,李轨在涿郡剿匪一线,又曾有恩于他,底子很干净,所以征用李轨进府也就不奇怪了。

    当下李轨便以从事身份参与刺史府军务。

    这对李轨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刺史府上衔天命,下督郡县,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所谓站得高看的远,有这样一个平台,使得李轨能对整个幽州刺史部有一个宏观认识。

    幽州刺史部共辖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玄菟郡、辽东郡、辽东属国和乐浪郡,共计十一郡(国),八十八个县。

    刺史府驻地在广阳郡的蓟县,也就是俗称的幽州城。

    因为地处边关,幽州驻军甲于河北,其中右北平郡的公孙瓒部拥众七千八百人,其中骑兵两千人,身经百战,十分精锐。

    另外两股大的军事力量一股驻扎在广阳境内,校尉邹靖,一股驻屯在代郡,校尉胡群。

    而闹黄巾的主要是涿郡和渔阳郡,广阳郡境内也有一些黄巾军的零星势力。

    现在最严重的涿郡黄巾之乱已经平定,渔阳境内的黄巾军见大势已去,陆续南下与冀州黄巾会合,已经不成气候,所以幽州现在内线作战任务不重,郭勋正在抽调军力南下配合朝廷钦差平叛。

    黄巾起义席卷七州二十八郡,把大汉皇朝的腹心之地搅的天翻地覆,这场叛乱多迟延一日王朝的寿命就会短一分,所以上上下下都极端重视。

    而此时的大汉,虽然已经衰败,却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几百年的沉淀还在,只要皇帝不往死里作,大厦就不会轻易倾覆。

    恰好,皇帝只是昏聩、慵懒,并不喜欢作,所以在强大的惯性和丰厚的积累下,黄巾的失败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现在奋战在一线的朝廷大员主要有卢植、朱儁、皇甫嵩三人,战火遍及幽州、冀州、青州、豫州、并州,乃至南方的荆州。

    在涿郡时,李轨亲临一线,打打杀杀,对这场战争虽有着切身的体验,却因为身在庐山中反而看不清这场战争的全貌。

    而现在,这场动摇一个强盛统一王朝根基的战争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慢慢地呈现在了李轨的面前。

    李轨发现,这一时期,三国那些牛皮哄哄的大佬们绝大多数尚未崭露头角。个别人物如曹操、董卓、孙坚等人也只如流星划过天际,一闪即逝,并未留下太多的传奇;而更多的人,诸如刘备等人则还默默无闻;更有些人,譬如诸葛亮,甚至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

    辅佐郭勋处理军政期间,李轨的表现让郭勋刮目相看。起先他以为李轨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将,箭术不错,也有些武力,有些勇气,但大抵是个粗鄙的莽夫。

    但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之后,郭勋对李轨的看法更新了。

    他发现李轨居然会写字,虽然写的歪歪扭扭,还经常少撇缺捺,但他毕竟是识字的,偶尔写个东西居然也能看的下去。

    这就不简单了,他麾下的大将中除了那些出身世家的,识字的人可并不多。

    而且这个人的学识、见识也非一般武将可比,郭勋文官出身,来幽州后执掌军政大权,麾下战将数百员,却少有几个瞧上眼的,于是就生了招揽李轨的心思。

    既然幽州的黄巾之乱已经大体平息,再留李轨在刺史府,反倒会耽误他的前程,于是便暗示李轨自请外出。

    李轨会意,主动申请出屯郊外以拱卫幽州。

    郭勋大喜,遂令李轨以刺史府屯门尉的身份出镇幽州以北的昌平县野狐岭。

    众人不明所以,问李轨为何不留在府中听差,毕竟城里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李轨笑道:“若留在刺史府,我不过是一普通从事,顾得了自己,却顾不上弟兄们,哪如聚在一处逍遥快活?”

    管亥道:“话虽如此,此时走难免亏心,谁都知道郭美娘对你有意,你——”

    话未说完就被周兴啐了一口:“胡说八道,我大哥是那种见色忘义的人吗?嗯,当然美娘人也不错,她若愿意做小,我看”

    李轨瞪了周兴一眼,心里却也有些异样的感觉。

    他们说的郭美娘是郭勋的亲侄女,名叫郭佚,乳名美娘,因为父母早亡,一直由郭勋抚养,今年十六,因为父母守孝,尚未婚配。

    李轨在刺史府做从事时,有时会被郭勋召到后宅问事,撞见过她几次。一次饮宴,郭勋喝醉了,点名要李轨送他回后宅,李轨见他浓醉,就留下贴身服侍,恰好郭美娘也在,二人在郭勋床前共事一晚。结果不久之后就有人风传起二人之间的风流韵事,说的有鼻子有眼,搞的郭勋的女儿郭莱气冲冲找李轨问罪。

    对这个女子,李轨的印象很不错,秀外慧中,品行端正,才华横溢,兼之很对脾气。

    而且从郭勋的言谈来看,似乎也有意撮合他们。

    但李轨已有闻莺,不敢再有他念。他找了个机会把与闻莺的婚约知会了郭勋。郭勋虽有些失望,却也因此更加看重李轨,这次让他出屯昌平用意就是在提携他。

    当然这些东西,李轨不便跟外人道出,所以斥退周兴后,便道:“你们拿我玩笑,我不介意,却为何不为郭小姐想想,一个未出阁的女孩子,能这么玩笑吗?”

    众人听了难免尴尬,一时都散了。

    准备了一应用物之后,李轨点起旧部,开赴昌平县。

    本章完

第42章 野狐岭的崛起() 
昌平县野狐岭下原本有个驻军大营,只因荒废多年,荆棘丛生,房屋倒塌,整个大营只剩下五六间房可以居住。

    李轨率人修缮房屋,重整大营,又下令沿着大营建筑围墙、挖掘壕沟。

    周兴道:“修葺房舍倒也罢了,为何要修筑围墙?难不成有盗匪敢来抢掠咱们不成?”

    李轨道:“小心驶得万年船,不要太得瑟。有这道围墙,可省多少守军,咱们到这来可不是为了享福来的,咱们是奉命拱卫幽州城,是要清肃外围的流寇。大军外出,根基不稳却如何是好?”

    周兴被李轨教训了一顿,贱兮兮地说:“其实我也明白,大兴土木,才有好处捞嘛。”

    李轨笑骂道:“给我闭嘴,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其实李轨这么做,安全只是一个方面,他是要借此机会多招募流民。

    黄巾乱起,地方百姓争相逃难,幽州地处边关,军力强悍,相对较为平静,各地流民纷至沓来依附。

    昌平是广阳郡属县,邻近刺史府和郡治所在地蓟县,相对安稳,故而流民数量巨大。

    这些人不安抚,再多的驻军也无济于事。

    安抚流民可以开粥棚供给吃喝,有吃有喝,人心平稳,自然安宁。可李轨不愿意那么做,这是一笔丰厚的人力资源,不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了。

    和平时期,驻军将领擅自招兵买马自然是大忌,但若因为是工程建设需要而招募,继而这些流民依附军营安居,然后成为驻军的“有益补充”,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非但无罪,反而有功,这是李轨这一年来在刺史府当差学到的窍门。

    果然,李轨以营舍破败不堪,请求上峰拨款的条陈递上去之后,经费很快就批了下来,郭勋不仅批给他一大笔钱,还派了几个经验丰富的工匠过来指导,更允许他自行招募人手修筑营舍和战备工事。

    李轨拿着批文找到昌平县令请求协助。

    昌平县方面当然乐助一臂之力,几万流民盘踞在县城里,简直就是一个火药桶,随时能把县令老爷炸上九霄云天。

    榜文一出应者云集,瞬间即得三千人精壮。

    修一道围墙自然不必那么多人,但李轨却颇有些来者不拒的意思,他修改了原来的规划图,全面加高加厚围墙,规模不亚于一座城镇。

    不仅如此,他还在主据点外建设了四处外围据点,使得整个防御体系更加完备。

    外围据点和主据点中间部分则免费提供给壮丁家眷居住,由军队提供安全和基本生活条件,譬如饮用水。

    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难民们越聚越多,遂成一处城镇。

    直到此时,众人才明白李轨的用意,无论什么时候人都是最可宝贵的资源,有了人才有一切。众人齐夸李轨深谋远虑,乃千古罕见之奇才。

    李轨只是淡淡一笑,相对后世强二线城市为抢夺人才使出的种种手段,自己这点微末伎俩完全不值一嗮。

    到这年秋季,军事工事竣工,聚集在野狐岭下的上万流民非但没有因此减少,反而越聚越多,很快就突破了两千户,一万五千人。

    李轨带着他们兴修水利、开荒种地,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

    他的这些胆大妄为的动作很快就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流言蜚语飘到了广阳太守刘卫和刺史郭勋的耳朵里,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渺去无踪。

    刘卫知道李轨是郭勋的爱将,当然不会因为这些小事挂心,而郭勋却密切关注着李轨的一举一动,他在审视李轨,看看他究竟要做什么。

    他亲眼见证了野狐岭的崛起,这样的手段和魄力岂是一般武夫所能具备的?

    这样的一个人可不就是他苦苦寻觅的衣钵传人?

    于是便召李轨回城述职。

    郭勋劈头盖脸地问:“野狐岭现在居然比昌平县城的人口还多,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李轨道:“这意味着幽州的北面又多了一处据点,幽州的防务更加巩固。”

    郭勋道:“但有人说你图谋不轨,你怎么解释?”

    李轨道:“河北局势方稳,流民尚多,若不及早安置,早晚必成祸患。整修武备,又苦又累报酬又低,他们都愿意去做,证明他们确实已无退路,这样的人正处在造反的边缘,处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祸端,与其逼他们造反,然后镇压,何不预先给他们一条生路,防患于未然。”

    郭勋哼道:“你说的好听,想骗老夫也难!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究竟打的什么主意,打量我真不知道吗?”

    李轨大惊,心道:果然姜是老的辣,这么快就看穿了我?

    郭勋积威之下,李轨不敢造次,忙请罪道:“李轨果然有异心,明公相召,岂敢孤身前来?野狐岭驻军不过千人,粮秣完全依赖幽州,明公要李轨人头,翻手之间,李轨又怎敢有异心?李轨所以招兵买马,乃是心里不自安。”

    郭勋道:“有何不安?”

    李轨壮着胆子道:“黄巾虽平,地方诸侯已然坐大,但有风吹草动,只怕,只怕”

    话未说完,郭勋已厉声喝道:“你住口。”

    李轨不敢言语,低头请罪。

    郭勋虽然呵斥了李轨,其实并不是真怪他。

    天下大势,明眼人谁个看不清,借剿灭黄巾之机,地方诸侯纷纷壮大,太守领兵过万者比比皆是,且经过这场混乱,朝廷虚实暴露无遗,那些野心家能不怦然心动?今后朝廷施政稍有失当,就是一场浩劫。

    而现在的朝堂

    郭勋简直不敢深想下去。

    他叹息了一声,伸手扶李轨起身,说道:“你的心意我知道,只是老夫用你是捉贼,你却抢了县官的饭碗,有人不服气啊。”

    李轨心中暗松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在野狐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其用心郭勋不可能看不破,他一直纵容,证明他内心并不反对,但如今,事情被捅了出来,郭勋持何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若刺史不肯替他扛,他分分钟会被压垮。

    “李轨初来乍到,地方不熟,一时未敢轻进,如今已经探明匪徒虚实,只待秋后农闲时便举兵进剿,入冬之前必有斩获。”

    郭勋喝道:“满口大话,昌平的匪类剿了几任刺史尚未平息,你敢出此狂言。”

    李轨道:“李轨岂敢诓骗明公,入冬之前若不能平定匪类,李轨甘愿请罪。”

    郭勋见他成竹在胸,这才点点头。

    引李轨来到前堂,对左右说道:“昌平惯匪胡作非为,侵害百姓,无法无天,李县尉既决心剿除,你们也不可坐视不理,当多多帮衬。早日平定匪患,还地方一个太平。”

    众人齐声应诺。

    本章完

第43章 常平镇() 
李轨回到野狐岭,召集众人,宣达了郭勋的命令,下令众人早作准备,一俟秋后就出兵剿匪。幽州军力虽强,却因所辖地区地形太多复杂,又临边境,所以小股盗匪还是有一些的,尤其西北、东北方向,过去这些匪徒只是横行乡里,打家劫舍,尚属小打小闹,但自黄巾起义后,部分匪徒与南方黄巾军互通声气,横行无忌,甚至直接掐断了幽州跟塞外的联系。

    郭勋本不指望李轨能肃清这些盗匪,从而打通与塞北的联系,他只是希望李轨的驻屯能有效遏制盗匪的横行,确保幽州外围的安定。

    却没想到李轨自己把自己架到了柴火上,还自己给自己点了一把火。

    这么一来李轨没了退路,郭勋也没了退路,为了不让自己的爱将中途夭折,郭勋只得私下暗助李轨,希望他能旗开得胜,至少赢他几场,也好草草收场。

    李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单凭他一家之力,是无论如何也剿灭不了昌平的这些惯匪的,现在有郭勋暗中助力,却是天赐之福。

    他拿着鸡毛当令箭,正大光明地对着各路盗匪开火了。

    中秋夜,李轨突袭了距离野狐岭只有三十里的牛头山,斩杀惯匪洪兴,俘斩三十六名血债累累的盗匪;三天后,李轨又荡平了将军岭上的“草上飞”,俘斩七十八人,活捉匪首赵冲。此后一个月内,李轨连续收拾了昌平境内赫赫有名的四股盗匪,斩首一百九十二,俘虏上千人。

    到这一年的十月,李轨设计诱杀了幽州境内赫赫有名的大盗“八面神”薛懿。

    一时震动了整个幽州。

    消息传到刺史府,郭勋大喜,遣使前来慰问。

    这使者名叫陈乐,幽州的老吏,侍候过三任刺史,自视甚高,骨子里是瞧不起李轨这样寒门出身的人的。

    而且他也怀疑,李轨所谓的军功都是冒领的,幽州城外的那些盗匪一个个神通广大,多少年都剿不平,偏偏他来了三五个月就见到奇功,这不科学。

    但现实却狠狠地扇了陈乐一耳光,李轨到达野狐岭不过半年,这里就崛起了一座集镇,各路客商往来频密,许多山民主动前来归附,农工商贸各有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乐不解地问李轨这是为什么。

    李轨谦虚地说道:“这不是我的本事,而是黄巾和各路山大王帮了我,若是没有他们胡作非为,这些人如何会亲近官军?又怎会信任我李轨?”

    陈乐道:“虽然如此,也是足下运筹帷幄得当,陈乐佩服。”

    陈乐回到幽州后,在郭勋面前盛赞李轨。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李轨跟郭勋的亲密关系,所以当初派谁去野狐岭抚慰时,郭旭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找个亲信去,自然会为李轨说好话,但这好话分量不重,难以服众,找个刺头去那就是跟自己添堵,所以思来想去,就派了陈乐,陈乐是幽州老人,底子厚,为人相对中立,他的话最能服众。

    郭勋遂顺水推舟,下令改野狐岭为常平镇,调李轨为昌平县尉,兼任常平镇镇遏使。

    镇遏使地位与屯长相当,但实际权力更大,至为关键的是他的手里多了几张官票,这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大争之世,人才为本,如何延揽人才,你得手中有资源,这资源可不光光是钱,钱这种物质性东西对低层出身的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他穷,但对那些望族世家出来的人就没有什么效力了,因为人家不在乎这些。

    这个时候官票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李轨现在手里有三张官票,他可以推荐一个副手,可以举荐一个主簿,还可以举荐一个队率。

    这些说是举荐,实际就是任命,循例他推荐的人选,上面是不会驳回的。

    李轨召集凌嵘、周府、管亥、周兴、皇甫存、朱骏、宋嘉、曹默等人商议,决定把这三张官票都留着用来招揽人才。

    “咱们小门小户的,没什么资本,想要延聘人才总得拿出点见面礼不是,所以我决定把这三样东西留着,至于咱们老弟兄,还是按照咱们的那一套来,不能因为官府不给官咱们就撂挑子不干了,也不能因为上面给了顶帽子就乱了自家的体统,坏了上下尊卑,伤了兄弟们的义气,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管亥道:“这不必说,官票这东西咱不稀罕,能跟着大哥和弟兄们在一起,才是咱最稀罕的。大哥你有什么安排只管做便是,不必跟咱们商议。”

    凌嵘道:“是啊,越是混乱,咱们越是得抱团,可不能因为这些虚名坏了咱们的团结。”

    周府、周兴也是这个意思。

    李轨听了十分满意,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合,他的基本队伍已经打造完毕。

    一支队伍,团结是基石,他的基石现在很稳固。

    这个团队里他当然是绝对的核心和首领,他的副手其实有两个:周府和管亥。周府是他的参谋长,管亥则担当着副司令的角色。

    凌嵘虽然足智多谋,但资历不能服众,只能充当出谋划策的军师角色。

    至于皇甫存、朱骏、宋嘉、曹默等人则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

    而周兴则是所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