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狭窄的河谷里,丧魂落魄,欲战无力,欲逃不能。此时,已过长乐村的日军为解救其被围的部队,集中1000余人向第772团左翼戴家坑阵地猛攻,一度攻占该地。12时,第689团赶到,经七八次反复冲锋肉搏,又将阵地夺回。14时,日军第108师第105团1000余人由辽县赶来增援,被八路军击退。
17时,日军又从辽县调第105团1000余人来援。此时,被围之日军已被全歼,第129师首长遂决定主动撤出战斗。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2200亲人,自身伤亡800余人,第772团团长叶成焕光荣殉国。长乐村战斗的胜利,重挫日军锐气,对粉碎敌之“九路围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后,各路日军纷纷撤退。八路军、决死队及国民党军乘胜迫击,先后在沁源以南及沁县至沁源间、辽县至和顺间歼灭日军一部。
27日,八路军又在高平县以北的张店等地截歼日军1000余人。至此,敌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
此役历时23天,八路军共歼灭日军4000亲人,收复县城18座。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企图用分进合击的战术驱逐或消灭晋东南八路军的计划,而且使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更加提高。从而大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为八路军向冀南、豫北平原发展创造了条件。
4月下旬,晋冀豫军区正式成立,第129师参谋长倪志亮兼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部主任,军区对外称第129师后方司令部。按各基干支队活动地区划分力5个军分区,各军分区对外仍以支队名义出现。秦赖支队为第1军分区,秦基伟任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委员;游击支队力第2军分区,桂干生任司令员,张贻样任政治委员;先遣支队为第3军分区,张贤约任司令员,张南生任政治委员;谢张大队为第4军分区,张国传任司令员,谢家庆任政治委员;赵涂支队为第5军分区,赵基梅任司令员,涂锡道任政治委员。
五、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晋西南地区位于黄河以东、同蒲铁路以西、汾离公路以南,吕梁山脉纵贯南北,是陕甘宁边区的东面屏障。早在太原失陷前,毛泽东主席就电示八路军总部,于适当时机派部队进至吕梁山脉活动。在太原失守的当天,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吕梁山脉是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但其工作尚未开始,因此,不但徐旅须立即迅速转移,林率陈旅亦不应在东边恋战,亦以立即开始转移为宜。”据此,八路军总部于11月9日令第115师师部率第343旅南进,准备转移吕梁山脉,创建抗日根据地;第344旅则随八路军总部继续在正太铁路沿线活动。
第115师主力南下洪侗、赵城地区后,就地进行休整补充,12月底,从各团抽调部分骨干,加上2000余名新兵组成第343旅补充团。
1938年2月中旬,华北方面军第1集团军向晋西南地区发动大规模入侵,吕梁山部分地区变为敌后。第115师师部率第343旅由洪、赵地区进至孝义地区打击敌人。2月19日,第343旅在孝义以西之兑九峪、辛庄等地袭击、侧击由孝义西进之敌,并于20日收复大麦郊。21日,该旅在川口与西犯之日军激战,阻止了敌之西进。第115师在积极打击日军的同时,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石楼、永和等县,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同当地中共组织一起展开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2月下旬,日军在占领隰县、临汾后,继续向西向南推进,直接威胁着陕甘宁边区的安全。第115师师长林彪(3月2日,林彪在隰县以北的千家庄被友军哨兵误伤,回延安治疗,由第343旅旅长陈光代理师长)、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根据毛泽东关于巩固战略枢纽和寻机歼敌的指示,一面组织工作队深入各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一面率主力进至隰县、午城地区待机。
3月14日12时许,第115师直属队在午城镇以东地区与由蒲县西进的日军第20师先头部队遭遇,毙敌100余人。
16日,第343旅于罗曲、午城、井沟公路两侧设伏,将日军辎重部队200余人、骡马100余匹全歼。
17日,第343旅第686团于午城以西伏击日军运输队,截获汽车6辆,毙敌200余人。当日,第343旅又以第686团第3营和第685团两个连夜袭午城之敌,毙敌50余人,余敌乘夜幕逃窜。
午城战斗后,第115师首长判断日军连遭打击,定会进行报复。当即决定再次伏击敌人,令第343旅以第686团和汾西游击队预伏于井沟至张庄公路两侧,以第685团在午城以西阻击大宁援敌。果然不出所料,日军于18日急忙从临汾调集第108师步骑兵8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经蒲县西进驰援大宁。14时许,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区时,第686团突然发起攻击,乘其队形混乱,展开反复冲锋肉搏,连续打退日军数次反扑。战至19日拂晓,日军除100余人逃窜外,均被歼灭。
午城、井沟战斗,八路军第115师共歼日军1000余人,焚毁汽车60余辆,缴获骡马200余匹、各种枪200余支、山炮2门及大批军用物资,自身伤亡200余人。这一胜利,予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其西犯黄河河防的企图,给山西人民及友军以极大的兴奋,稳定了晋西南抗战的局势,对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及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三章 保卫忻口、太原作战及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一、山西新军的建立和发展
“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力争取山西实力派阎锡山共同抗日,做了许多统战工作。阎锡山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表现出有利于抗日的进步倾向。
1936年9月,派人到北平邀请共产党员薄一波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
中共中央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组成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由薄一波任书记,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进行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决定成立领导秘密工作的山西临时工作委员会,由张友清负责。
1936年10月下旬,薄一波等人到山西,与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关系。首先,接办和改组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接着,通过牺盟会及军政训练委员会,掌握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及军士训练班等13个训练团的政治领导和组训工作。在“七·七”事变前8个月的时间里,训练了2万多名知识青年,为以后扩大牲盟会的组织,组建山西新军和建立抗日政权准备了大批骨干。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太原,加强了中共山西党的工作。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向薄一波等传达了洛川会议精神,要求他们不放松一刻工夫和机会,用极大的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
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很快侵入山西。阎锡山为应付危局,急于扩充实力。
薄一波审时度势,建议组建一支新军,得到阎的同意。北方局对这一工作极为关注,指示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掌握武装上。从此,山西省公开工委的工作重点转到了组建和发展新军上来。
1937年8月1日,以原来的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8、第9团各一部组成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总队(相当于团),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各级军事干部由阎锡山委派旧军官充任,政治干部绝大部分由“牺盟会”派共产党员担任。决死队在成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为4个总队。到1938年初由原来的4个总队扩建为4个纵队(相当于旅)。第1纵队,由鲁应麟(旧军官)任纵队长,薄一波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总队;第2纵队,由陈庆华(旧军官)任纵队长,张文昂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第5、第6总队;第3纵队,由陈光斗(旧军官)任纵队长,戎子和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第8、第9总队;第4纵队。由梁浩(旧军官)任纵队长,雷任民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1、第12、第13总队。
由牺盟会组织起来的新军部队还有政卫队和4个支队。1938年秋,政卫队扩大为旅级单位,张韶芳任代司令兼政治主任,下辖10个支队(营)。
1939年春,政卫队改为政卫旅。与此同时,中共地方党及牺盟会先后在晋西南地区组织起若干支自卫队和游击队。1938年秋,将这些自卫队和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政治保卫第1、第2、第3支队。是年冬,又将活动于晋南地区的县自卫队改编为政治保卫队第4支队。
此外,在“九·一八”六周年之际,中共太原市委恢复了总工会,成立了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相当于团),简称工卫队,由郭挺一任队长,侯俊岩任政治主任。
在牺盟会各项工作迅猛开展的同时,第2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也迅即组成。
1937年9月,周恩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抵达太原后,与阎锡山等多次会谈,商定在第2战区行营直接指挥下,成立有共产党、八路军代表参加领导的战地总动员委员会。9月20日,第2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在太原成立。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任主任,中共代表程子华任人民武装部长,南汉宦任组织部长。动委会成立后,活动于晋北及察哈尔、绥远全省,积极配合八路军、牺盟会动员群众,组织人民自卫军,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11月,首先以太原、清源、交城、文水和汾阳等县游击队合编为抗日游击第1路纵队,程子华兼任纵队司令,下辖第1、第2、第3、第4、第5支队。到1938年3月,动委会先后共组建了25个基干支队。8月,第4支队随第120师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其余部队整编为晋西北保安第2区队,续范亭任司令员。到1939年夏,保安第2区队又统一整编为陆军暂编第1师,由续范亭任师长。这支部队是山西新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山西新军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八路军的帮助下,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冬,下辖决死队4个纵队、第207、第209、第212、第213旅,暂编第1师及山西第3、第5、第6行政区组建的保安司令部所辖保安团,共发展到50个团,计5万余人。
山西新军在建制上归第2战区的晋绥军,实际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路线、政策和策略的产物。
山西新军建立后,即分别活动于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地区,积极配合八路军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及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河北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发展
中共河北省各地方组织,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于“七·七”事变之后即在平西、冀中、冀南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8月10日,在中共北平市委和“东特”'中共北方局为了对流亡北平的东北军家属和学生进行群众抗日救亡工作,成立了“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简称“东特”。' 的直接领导下,组成一支数十人的抗日武装,活动于北平郊区圆明园附近地区。8月22日深夜,他们砸开北平德胜门外的第二监狱,救出被囚禁的几十位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部队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9月5日,这支武装打起了“国民抗日军”的旗帜,由赵侗任司令,下辖3个总队。
12月11日,该部开赴阜平地区进行整训。后经八路军总部批准,编为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由赵侗任司令员,高鹏任副司令员,下辖第1、第2、第3等3个总队。
第5支队整训后,即于3月下旬奉命返回平西地区。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第1支队第3大队为主组成邓华支队,进抵平西地区,为挺进冀东、开辟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准备工作。
两个支队相互配合,积极袭击日军,连续攻克敌军据点,逐步开辟了房山、涞水、良乡、昌平、宛平等县的抗日工作,建立了3个联合具政府和抗日救国会,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为八路军向冀东挺进创造了条件。
在冀中地区,抗日斗争也迅速发展起来。
“七·七”事变后,中共保属特委南移石家庄,改组为平汉线省委,李菁玉任省委书记,统一领导河北省中部地区的各项抗日工作。石家庄夫陷后,平汉线省委西迁阳泉与八路军第129师会合,所属保东、保南特委于1937年10月10日合并为保属省委,张君任省委书记,继续领导该地区的抗日斗争。此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红军团长孟庆山受中共中央派遣,回到家乡冀中,在高阳、蠡县、任丘、安新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10月中旬,国民党军第53军第691团团长吕正操(共产党员)遵照中共北方局回师北上抗日的指示,脱离向南撤退的国民党军,率部回师抗日。
10月14日,该部在晋县小樵镇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
部队改编后,继续北上,经博野、蠡县,攻占高阳,并收编了驻高阳的的保安团。到12月上旬,人民自卫军即发展到3000余人。
12月12日,人民自卫军主力赴平汉路西阜平地区进行整训,部队军政素质大大提高。
在人民自卫军去平汉路西整训的同时,中共保属省委将省委之军委改为河北游击军司令部,由孟庆山任司令员,统一领导中共地方组织在冀中区组建的各抗日武装。游击军司令部先以一些县人民自卫团为基础扩编成了第1、第2、第3等3个师,又以加委和收编的方式组成了13路抗日武装部队及3个直属团。
1938年1月中旬,人民自卫军整训后由平汉路西返回冀中。1月下旬,中共保属省委改为冀中省委,鲁贲任书记。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在冀中省委的领导下,相互配合,积极袭击日军据点,收编和消灭了10余股游杂武装。2月间,人民自卫军以独立第1团组成北上先锋队,赴大清河北地区开辟工作。该部连克新镇、霸县、永清等县城,并收编了安次、武清、霸县、永清、固安等地联庄武装4000余人,初步打开了大清河北的抗战局面。3~4月间,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在反击日军对冀中地区的春季“扫荡”中密切配合,共与敌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自身伤亡600余人,并先后收复河间、高阳、安新等县城,充分显示了冀中军民团结抗战的威力。
1938年4月下旬,冀中区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进一步统一了冀中区党、政、军的领导。会后,中共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由黄敬任书记。
接着,又成立了冀中行政主任公署,吕正操兼任主任。各专区成立了专员公署,健全了县、区、村各级政权机构。5月4日,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同时成立了冀中军区,军区机关兼纵队机关,吕正操任纵队兼军区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8月任职),下辖第7、第8、第人第10等4个支队,并成立4个军分区,至此,西起平汉铁路,东至津浦铁路,北迄平津铁路,南达沧(县)石(家庄)公路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在冀南地区,中共中央北方局于“七·七”事变之后即派马国瑞等回到冀甫,组成冀南特委,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们先后在南宫一带组建了八路军别动大队,在赵县、藁城、栾城一带地区组建了抗日义勇军第5支队,在巨鹿也组建了抗日游击武装。特委还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对游杂武装进行争取工作。在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赵辉楼等人也在宁晋、束鹿一带成立了民众抗日自卫军。上述工作的开展,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37年12月中旬,八路军第129师挺进支队,由辽县进入冀南地区的任县、隆平、尧山等地开展抗日活动。部队很快发展到三四百人,并将部分农民和收编的地方武装组成了两个游击支队。同月,第129师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由陈再道任司令员,李菁玉任政治委员,于1938年1月挺进冀南,与先期到达的挺进支队会合。他们先后在巨鹿等县建立了动委会,改组了南宫县政府,收编、改编了巨鹿、南宫等县保安团(队)和冀县的部分地方势力武装,争取了威县伪军警备旅反正。
力争取冀南地区各色地方武装共同抗日,东进纵队经与河北20民军赵云祥部及青年抗日义勇军团段海洲部协商,由三方各派代表参加,成立了统一战线组织“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陈再道为主任委员,统辖冀南各抗日部队。军政委员会的建立,是八路军在冀南执行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所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为了加强冀南的领导和军事力量,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来任穷率骑兵团于1938年3月19日开赴冀南。
20日,中共冀鲁豫省委在南宫成立,李菁玉为书记,宋任穷接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3月下旬,骑兵团等部向西南挺进,相继解放广宗、曲周、平乡、南和等县城及附近广大地区。与此同时,东进纵队第1团向北开辟了滏阳河西岸之冀县、新河、宁晋、束鹿等县的广大地区。到4月底,东进纵队发展到2万余人。冀南先后建立了20余个县的抗日政权。4月27日,成立了冀南抗日游击军区,东进纵队机关兼军区机关,并相继成立了第1、第2、第3、第4、第5等5个军分区。“冀南军政委员会筹备会”(具有政权性质)也于4月间正式成立,由宋任穷任主任。至此,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
三、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
山东地处华北东翼,东濒大海,西邻冀豫,南连陇海铁路,北接平津,津浦、胶济两铁路纵横其间。境内有泰山、鲁山、沂蒙山、昆嵛山等山区,地形复杂。它是联结华北、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对于山东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毛泽东极为关注,1937年9月25日曾指出:在山东应普遍的但是有计划的组织游击队。中共北方局也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于1937年10月在济南秘密召开了省委会议,制定了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会议要求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