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父急了,语速很快:“大王出兵犬戎,有违先王遗训,纯属耀武扬威。大王应知武力只能恶化矛盾,为今之计当循循善诱,以周礼教化犬戎。”
周穆王心里琢磨,这个谋父老头真是烦人,我出兵犬戎是想有番作为,他不理解也就算了,还一个劲儿跟我唠叨。看来,年轻人跟老头之间确实有代沟。
周穆王不再搭理谋父,转身安排出兵匈奴的事儿去了。
谋父心里也不舒坦,穆王年轻气盛,不听我老人家的话,一旦出兵犬戎,那才是后患无穷。
周穆王十二年夏,周穆王开始御驾亲征,率领数万精兵讨伐犬戎。
周朝大军浩浩荡荡进军到骊山,随后安营扎寨,准备与犬戎决一死战。
犬戎听说周军来袭,大吃一惊。周军真是吃了熊心豹胆,我们还未出兵,他们反倒送上门来。来得正好,看我犬戎大军杀你个片甲不留。
双方很快兵戈相见,打杀一阵后,犬戎寡不敌众,兵分东西两路逃窜而去。
周穆王怎能让犬戎跑了,立即召集将士们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先消灭东窜的犬戎势力,然后再来个猛虎回头,彻底铲除西窜的犬戎。
商议停当,周穆王留下小股部队向西虚张声势,自己率领大部队紧追东窜的犬戎。
周穆王生怕犬戎跑得太快,便下令军队日夜兼程,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脉,一直追到蟥山一带。
蟥山一带方圆百里都是深山老林,抬眼层峦叠嶂,俯首沟壑纵横,周穆王率兵在这里寻觅了好几天,压根就没找到犬戎的踪迹。
这天傍晚,周穆王带着兵马来到一座山头,忽然发现对面的山头上出现一支人马。
周穆王定睛一看,那支人马中为首的正是犬戎首领。
终于找到犬戎了,周穆王一声令下,追杀犬戎。
周军顿时士气大作,如猛虎般向着那支犬戎部队杀去。犬戎部队见势不妙,马上转过山头继续逃窜。周军一路紧迫,进入了一道峡谷。
就在这时,犬戎部队突然消失不见。周穆王环看四周,只见眼前是一座万仞青峰,左右则是悬崖峭壁。
原来周军走进了绝谷!周穆王这才缓过神来:不好,中了埋伏。
果然,只听一声锣响,埋伏在绝谷两旁的犬戎兵手持弓箭一跃而起。
嗖!嗖!嗖!犬戎兵射下万支火箭。火箭落到绝谷中的腐枝枯叶上,燃起了熊熊大火。
周军顿时乱了阵脚,一时间,有的被火箭射死,有的被大火烧死,还有的被逃命的士兵践踏而死。
周穆王也无计可施,慌忙指挥兵将撤退。可是,四周大火蔓延,浓烟散布,连逃命的出路都找不到。
眼见周军就要全军覆没,突然间一阵狂风袭来,滂沱大雨倾天而降,满山的火焰顿时熄灭。
天助周军,周穆王喜出望外,赶忙率领残余部队杀出犬戎的埋伏圈。
一战失利,周穆王并未气馁,反而激起了不灭犬戎誓不罢休的雄心。他先派出探马紧紧跟踪犬戎,随后安顿将士做好休整,准备和犬戎做生死一战。
周军休整了一天后,夜间时分忽有探马来报,说犬戎已向东窜,正在坛山一带设防。
周穆王深思一番,立即下令:今晚四更灶饭,五更起身,于明日酉时赶到坛山,杀犬戎个措手不及。
命令刚下,就有军师反对:“明天是癸巳日,卦象不吉,不宜进兵。”
周穆王很生气,喝道:“交兵作战何言不吉,吉日癸巳,进兵犬戎,违令者格杀勿论!”
军令如山。第二天,周穆王率兵流水疾风般赶到坛山,对犬戎军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后大获全胜。
大战结束后,周穆王意气风发,即兴在坛山的一块长石上刻下“吉日癸巳”四个大字。
直至今天,这块石刻还保存完好,被称为中华第一刻石。
周朝与犬戎之战,周穆王不但俘获了犬戎五个大王,而且还意外得到了八只异兽——四只白鹿和四只白狼。
周穆王担心犬戎东山再起,索性把犬戎迁到了太原一带,对其严加看管。
表面看到,周穆王征伐犬戎获得了全面胜利,但是周穆王这番作为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的,加快了周朝衰落的节奏,同时也加剧了周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的民族对立。
一百八十多年后,西周亡于犬戎之手,周穆王难辞其咎。
周朝虽有衰落迹象,毕竟是大国之邦,怎么可能轻易被犬戎所灭呢?
这个问题,要问西周的最后一个帝王——周幽王。
犬戎灭周
周穆王之后的几个帝王,如周共王、周懿王、周夷王、周孝王等均是平庸之辈,周朝在这些人的治理下,一直走下坡路,衰落的迹象更加明显。到了周厉王当政时期,君臣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朝廷上下一片污浊之气,已经衰败得不成样子。
周厉王之后是周亶王,这位主儿在治理国家上没多大能耐,反倒很喜欢打仗,不断派兵进攻东南部的犬戎。此时的犬戎,早就摆脱了周朝的束缚,发展成一支兵强马壮的部落。犬戎根本不把周军放在眼里,多次打退了周军的进攻。周亶王攻打犬戎,造成连年战乱,致使周朝国力极速减弱。这个时期,周朝的一些诸侯势力开始见风使舵,随时准备窃取周朝政权。周亶王死后,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周幽王继位了。
周幽王跟历史上的夏桀和商纣有一个共同点——爱美人不爱江山。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尤其是在褒姒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周幽王不惜得罪全天下的人,也要让褒姒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位褒姒美女,每天锦衣玉食,被周幽王奉为掌上明珠,日子过得确实很幸福。可是,也不知褒姒患了什么心病,就是高兴不起来,整天皱着眉头、绷着脸,跟全天下的人都欠她一座金山似的。这可把周幽王急坏了,爱妃褒姒整天闷闷不乐,这要是闷出病来咋办啊。
无奈之下,周幽王只得想方设法哄褒姒笑。可惜,褒姒的笑点实在太低,任凭周幽王使尽手段,褒姒还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
家事就是国事,周幽王无计可施之下,在全国范围内下了一道诏令:谁能令褒姒一笑,赏赐黄金千两。
这招挺奏效,诏令刚刚颁布下去,就有个叫虢石父的大臣给周幽王出了个好主意。
好主意那是相对周幽王而言,其实虢石父出的是个馊主意,简直馊到了极点。
虢石父说:“骊山上有座烽火台,有贼寇入侵的时候,骊山守军就会点燃烽火台上的狼烟,向各方诸侯示警。大王可带着褒贵妃一起赶赴骊山,然后故意燃起狼烟,各方诸侯以为敌寇入侵,就会立即发兵到骊山。当诸侯们到了骊山,一看根本就没有敌寇,就会无功而返。褒贵妃见了各方诸侯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笑才怪呢。”
周幽王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这真是个好办法。文人
周幽王马上带着褒姒来到骊山,按照虢石父的办法燃起狼烟。
骊山位于周朝国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附近,是兵家必争之地。各方诸侯见骊山狼烟滚滚,以为镐京有变,很快就举兵赶到骊山。
可惜这些忠君爱国的诸侯全被周幽王耍了,褒姒见到诸侯大军手忙脚乱,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不由得拍掌大笑。
原来哄褒姒一笑就这么简单。
周幽王找到了法门,就经常点燃烽火,戏弄诸侯,逗褒姒大笑。
在褒姒妩媚的笑声中,周幽王不知道,亡国的威胁已如那滚滚狼烟笼罩在西周的国土上。
周幽王的王后原本是申侯的女儿,自打褒姒受宠后,周幽王就废除了申侯的女儿。
申侯的女儿气不过,就跑回了家中。申侯认为这是极大的耻辱,立誓杀死周幽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申侯认为雪耻的时机到了,他和犬戎结盟,举兵攻打都城镐京。
情急之下,周幽王忙命人点燃狼烟,号召其他诸侯来救驾。
诸侯们早就对狼烟讯号麻木了,以为周幽王又在跟褒姒玩游戏。
诸侯们看到滚滚狼烟,纷纷叹气抱怨:“你以为这种游戏好玩儿吗?好你个周幽王,你虽贵为天子,但也不能这样戏弄我们。你跟你的褒贵妃玩儿吧,我们才懒得理你。”
尽管狼烟越燃越浓,滚滚烟气直冲天际,但是诸侯们一概按兵不动。
犬戎大军杀进镐京,周幽王吓破了胆,带着褒姒逃到骊山。申侯哪能放过周幽王,指示犬戎追杀周幽王。
犬戎很快就在骊山找到了周幽王,乱刀将周幽王砍死,并顺手俘虏了褒姒。
自此,西周王朝彻底灭亡,中原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灭亡西周,犬戎一战成名,在中国的地位和势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犬戎毕竟只是边荒蛮夷,其军事和政治实力还不完善,依旧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西周虽灭,但其残余势力在洛阳建立了东周。而犬戎则占据周国的焦获地区,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对中原进行侵扰。
东周建立以来,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史称“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史称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各方诸侯割据,每一方诸侯的势力都不容小觑。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各自为政,建立了诸侯国,各国势力各有千秋。
虽然犬戎灭西周后实力高涨,但它能够在春秋战国年代立稳脚跟吗?犬戎在东周以后的诸侯混战年代中该何去何从?
第三节李牧站在那里
胡服骑身寸
犬戎灭西周,虽然掠夺了一些财物,占领了一些地盘,但并未取得战略上的胜果。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周国力再不济,也不是小小的犬戎能撼动的。不过,东周在中原的地位一直摇摆不定,很多诸侯自立为王,彻底与东周断交,迫使东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诸侯割据,势力分散,反而为犬戎进军中原提供了便利。
春秋初期,犬戎本性不改,时不时就来侵扰中原势力。
公元前706年,犬戎越过燕国攻打齐国,齐鳌公带兵与犬戎在齐郊大战,犬戎大败而逃。
四十多年后,犬戎卷土重来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出兵北伐犬戎,最终把犬戎打跑了。
又隔了二十多年,犬戎攻打周襄王。此时的东周正处于内乱之中,周襄王面对内忧外患,只好逃到郑国避难。郑国请晋国帮忙,晋文公重耳派兵大败犬戎,把犬戎赶到了洛水流域,迎接周襄王归国复位。
犬戎为了报一箭之仇,在晋悼公时期出兵犯晋。
迫于形势压力,晋悼公采取怀柔政策,与犬戎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犬戎部落中突起了一股比较强大的力量,叫做义渠。
义渠仗着军力强大,时常攻打秦国的领地,双方各不相让,互有胜负。到秦昭王时期,其母亶太后摄政,亶太后用美人计诱杀了义渠首领。此后,秦国攻占了犬戎很多地盘,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扶摇直上。与秦结盟,还乘机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秦穆公为政时,广纳贤才,励精图治,征服了犬戎八个部落,为秦国开辟了千余里疆土,秦国由此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战国年代,弱肉强食。秦国强大了,就想打一些弱国的歪主意。秦国的邻国赵国正处于衰弱时期,自然就成了秦国的攻击对象。赵国的赵武灵王继位后,不甘受秦国欺凌,决心改革军事。
改革是件麻烦事,改不好要遭人骂,改得好也一样遭人骂。赵武灵王的改革事项,主要致力于将汉服改为胡服,将步兵改为骑兵。改革刚一开始,赵武灵王就遭到了叔父赵成的唾骂。赵成是个老顽固,看不惯胡人的所作所为,极力反对向胡人学习。
赵武灵王怎么说也是赵国的帝王,纵然赵成是他的叔父,也要遵循君臣之礼,不能说骂就骂。这是犯上之罪,要砍头的。
不过,赵武灵王胸怀宽广,非但没治赵成的罪,还顶着骂声苦口婆心地给赵成做思想工作。
赵成虽然一时糊涂,但也算是个顾全大局的人,终于被赵武灵王感动了,支持他学习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趁热打铁,号召臣民百姓改穿胡服,并积极招募勇士、训练骑射。一时间,赵国掀起一股“胡服骑射”之风。
通过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终于训练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征服了中山、林胡、楼烦等地,修建了一段起于阴山止于高阙的长城,设置了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雁门(山西右玉县南)和代(河北蔚县)三个边郡,防备来自北方的犬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称得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行者。这一思想,直到清代才被思想家魏源明确提出。
赵武灵王这一番改革,大大提升了赵国的军事能力。然而,此时的犬戎也不是等闲之辈,经常越过赵国的长城,对赵国进行侵扰。
在犬戎看来,中原列国没什么可怕的,只要犬戎高兴,想打谁就打谁。虽说匈奴也吃过很多败仗,但他们往往越挫越勇,只要稍有实力,就会攻击周边的国家。
直到有一天,犬戎遇到了赵国的一位大将,被这位大将打得落花流水,这才领教到中原国家的厉害。
这位赵国大将是谁?强悍的犬戎是怎样落败的?下面,就将看到那段精彩的历史。
悍将李牧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有效地制约了犬戎的侵略。但是,到了赵孝成王时期,犬戎各部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不断侵扰赵国北部的边境。
这个时期,中原人给犬戎起了另一个名字——匈奴,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沿用了这个称呼。
赵孝成王远没有赵武灵王有气魄,在他当政初期还得依赖老娘赵太后主持大局。不过,赵孝成王也算是个贤君,他对匈奴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恼,便派大将李牧镇守雁门关,封锁匈奴进兵赵国的人口。
李牧来到雁门关后,仔细考察了当地的地理民俗,发现这个地方比较荒凉,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很高。
这一情况让李牧犯了难,打仗需要充足的军资,粮饷、武器、军工……都得花钱。可是,当时的赵【“文】国面临强秦和燕国【“人】的威胁,赵国的主【“书】要军资都用在了防【“屋】备秦国和燕国上了,赵孝成王拨给李牧的军资少得可怜。
俗话说,人为财死。战国时期经常发生战乱,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那些参军打仗的兵将,无非是图个温饱,挣点军饷。
军队没钱,哪儿还有兵将给你卖命啊。总不能一边喝着西北风,一边拼死杀敌吧,兵将们还没傻到那个程度。
李牧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军资问题。他灵机一动,向赵孝成王申请了两项权利。
第一个权利是,李牧独揽雁门关一带的军政大权,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第二个权利是,李牧掌握雁门关一带的税务权,当地的田赋税收都归军队所有,用作军事开支。
赵孝成王也感觉到拨给李牧的军资确实不多,就批准了李牧的申请。
有了权,也就有了钱。大把大把的银子涌进了李牧的帅府。
不过,李牧一两银子也没贪,他把这些钱都用在了军政建设上。
李牧是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大致包括: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
李牧这套措施,在几百年后的欧洲新罗马帝国得到了推广。可见,李牧在备战方面确实很有一套。
只加强军工是不行的,打仗还得靠战士去拼杀。接下来,李牧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抚恤士兵。他规定:每天都得宰几头牛犒劳士兵,每逢月底按时发给士兵军饷。
这么好的待遇,很令士兵们感动。大家天天夸赞李牧,李将军真比我们的亲生父母还要好啊。
动嘴皮子简单,舞刀弄枪就难了。士兵们受了李牧的恩遇,也不好意思偷懒耍滑,个个身先士卒,积极练习骑射作战技术,很快就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雁门关镇守了一段时间,士兵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李牧对他们这么好,让他们加强训练,不就是为了抗击匈奴嘛。可是,李牧竟然下命令说:“一旦匈奴入侵边境,所有兵将都要立即退人城堡固守。哪个胆敢逞英雄与匈奴交战,格杀勿论。”
对于李牧的这条命令,士兵们感到很蹊跷,但也没人细究。毕竟,这样的命令对士兵们很有利。
就这样,一晃三四年过去了,士兵们一直严格遵守李牧的命令。虽然李牧手下的兵将们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但也没有任何人员财产的伤亡和损失。如此备战,何乐不为呀!士兵们对李牧的战略部署没有丝毫成见。
不过,赵孝成王听说了李牧的所作所为,就不高兴了。好你个李牧,我给了你特权,是为了让你给匈奴点颜色看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么多年来,你非但不举兵攻打匈奴,反倒龟缩在帅府里,这让我堂堂大赵国的脸面往哪儿搁呀。
赵孝成王便派使者到雁门关责备李牧,要他振作一些,好好跟匈奴打几仗。
匈奴也对李牧很有看法。什么赵国大将,纯粹就是个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你这样的人根本不配与我匈奴交战。匈奴就经常到雁门关骂战,但李牧一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总之就两个字:不战。
匈奴被李牧惹毛了,多次强攻雁门关,但始终攻不破李牧的防守。
赵孝成王也终于被李牧气坏了,李牧啊李牧,你真是丢尽了赵国的脸,你干脆回京城吧,别在雁门关耗着了。赵孝成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了一名大将前去代替。
新将领一到雁门关,立即全盘否定了李牧的战略部署。每逢匈奴入侵,他就出兵迎战。可是,匈奴兵将实在太强悍了,新将领每次都出兵不利,损失惨重。
一年下来,这位新将领不但没压制住匈奴的气焰,反而让赵国损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糟糕的是,自从新将领与匈奴交战以来,雁门关一带的百姓们就没过上安宁日子,连日常的耕种和放牧都没法顺利进行。
这件事传到京城,赵孝成王权衡一番,觉得当初李牧的战略还是不错的,起码不受损失,便想再次启用李牧。
没想到,李牧摆起了架子,故意装病,拒绝面圣。
赵孝成王火了,派人下去跟李牧说,只要你剩下一口气,也得去雁门关带兵。
李牧让来者向赵孝成王传话,我去可以,但还是老话,雁门关的军政大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