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供诸多便利。如果对方不是一个需要装牛的名人,微博里就可能秀出了他最近的各种经历或爱好,翻翻他的微博你就会了解关于他的很多信息。
如果你要沟通的是一个企业或团体,那就更容易,你可以了解一下你们单位有没有对方企业的资料,如果没有可以去网上查,现在稍微知名的企业在网上都可以查到足够多的信息。
总之,在沟通时建立沟通基准线,是为了让交谈的双方进入共同熟知的领域,就像看电视时你们是处在同一个频道中,而不是一个在穿越到了古代的频道,另一个在科技探索频道。
当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没时间在沟通前对对方做调查的,因为有时我们遇到什么人都是偶然的,比如你在朋友聚会时看到朋友的朋友,你不可能有大把时间透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他,在沟通前建立沟通基准线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沟通时注意观察,收集对方穿着和谈话时的肢体语言传递出来的信息等,还需要我们注意倾听,在对方的回答或表达中捕捉重要的信息,关于沟通时的倾听我会在下一节中详细讲述。
辨形识人能力的形成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总结。最好的教材莫过于《Lie to me》(中文译名为《别对我撒谎》)这部美剧。我并非说一定要学会解读人体肢体语言,而是说和对方建立共同的沟通基准线需要细心地观察对方。
当然,也有很多万能的话题可以帮助你开始沟通,比如针对女性,星座、化妆、美容、减肥、逛街、购物、网购、明星等这些几乎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话题,这些话题大部分女性都是感兴趣的;针对男性,足球、游戏、车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大部分沟通都是有目的的沟通,所以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目的,双方【〃文〃】沟通的过程【〃人〃】就是你接近【〃书〃】你沟通目标【〃屋〃】的过程,达到目的的表达才算是有效表达。所以,当你和沟通对象建立沟通基准线后,你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引导对方进入你的话题,就像看电视一样,让对方换台,进入你的频道。
并且双方建立了基本的沟通基准线后,双方的陌生感已经消除,安全感也已慢慢上升。比如,你跟一个陌生异性聊天时,就可以和他说一些发生在他身边,他从未尝试过,或尝试过了解不深的事物或话题。
与建立基准线时你多问他多讲不同,引导的过程需要他多问,你多讲。要怎么引导才让他多问又不反感还愿意持续地听下去?讲故事,摆案例。
通过讲故事摆案例的方法,你就可以形象生动地把你所关注的频道描述清楚,对方在对你要表述的内容有一个清晰具体的了解后,就可能对你表述的话题感兴趣,若不是的话,你表述的内容就可能变得很抽象,你借助话题所表达的价值观也可能会变得苍白跟说教,对方就难以接受。比如,在某个人的脑海中,夜店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你若想表达你的夜店其实也是很有趣的地方,你可以用和朋友们在夜店开心聚会时,发生的很多八卦搞怪的故事来佐证,对方就可能接受夜店也很好玩的事实;你若是只是强调:“不是,夜店很好玩。”那对方可能就难以接受,并且还会觉得你经常混夜店,是个不正经的人。
工作中也一样,假设我要开一个设计研讨会,如果想让与会者接受我的设计,参加会议前我除了要了解与会者们的背景,了解他们能听懂的表达方式,还要准备一些让他们真切感受我设计思路的例子,让他们从直觉上认同我的设计。如果他们在会上说,对!我曾经也是这么考虑的,我觉得你的设计思路表达了我曾经或者正在想要的那种感觉,你就成功了。
你在沟通的过程中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对方引入到你的话题中,让对方对你要表示的话题有具像的认识,通过让对方能够理解的角度引入,这就相当于写论文时举例子和列数据的方式,让对方把会认为是你主观认识的观点变成客观认识的观点。这样对方可能会更能接受你所传达的观点,其实你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你灌输价值观或方法论的过程,其实就相当于给对方洗脑的过程。
沟通需要自信,很多人由于不够自信,认为自己表达不够好,不够清楚,从而畏惧与人沟通。有沟通障碍的朋友首先需要建立自信,自信是有效表达的基础。如何才能建立沟通的自信呢?自信是在累积成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若是想累积成功,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去锻炼自己,在学校里,跟同学,跟老师多沟通,参加学生会或各种社团,都能使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如果能够在学校中尽量多地累积沟通的经验,日后迈入工作中,与同事或客户之间的沟通就可能更顺畅,所以在这方面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就会相对少一些。
在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累积经验,对每次沟通的过程做出总结,在沟通前最好能做好准备,沟通后对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反复推敲,思考自己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内容是否合适,适时的时候也可以就自己的沟通,向别人征询意见,吸取别人给出的宝贵经验。还有就是沟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不要怕出错,越害怕,就越容易出错,越出错就变得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害怕,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经过长期的沟通锻炼,相信每个人都能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并且,沟通没有固定的可参照的范本或者模式,每一次沟通都需要你分析沟通对象,对要表达的内容了然于胸,并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对方,也就是说每次沟通都要用“心”。
有这样一个笑话,就是因为生搬硬套固定的沟通模式惹出的。
首长检阅士兵时,通常的对话是这样进行的:
在主席台上,领导向全体官兵喊话:同志们好!
同志们用洪亮的嗓音回馈:首长好!
领导说:同志们辛苦啦!
同志们用洪亮的嗓音回馈:为人民服务!
但有一次是夏天阅兵,操练的士兵们因被烈日烤晒,个个都露出了黑黝黝的皮肤。领导不禁感慨,扭头压低了声音对旁边的人说:同志们很不容易啊,皮肤都被烈日给晒黑了。
不曾想这句话被敏感的麦克风传了出去,只听同志们齐声高喊:领导更黑!
最后,我想说,沟通无处不在,不论是语言还是肢体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沟通。沟通除了上文提到的有目的的沟通外,还有些沟通是无目的的,或者是看似无目的的,是生活或工作中漫无目的的交流。
这种漫无目的的沟通也很重要,生活中它可以使你和亲戚、朋友有更多的感情互动,比如可以使夫妻间的感情更加稳固,因为感情中最可怕的不是新鲜感的丧失,而是两个人面对面却无话可说。它可以让工作更加有趣,比如用家庭琐事和同事互动,坚持和同事经常组织一些聚会来制造话题,都可以增进和同事之间的感情,让工作多点人情味儿,而不至于那么枯燥,但千万不要以同事的八卦和领导的八卦来制造话题,因为没有不透风的墙,遇到多嘴的同事和较真的领导,你就要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而付出代价了。
STORY 2 锣鼓听音——会倾听的人才会得到欣赏
在表达的过程中,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了解对方的需求,是有效表达、达到沟通目的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
上文中讲了沟通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表达,如何做有效的表达,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沟通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倾听。
俗话说三分说七分听,在表达的过程中,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了解对方的需求,是有效表达,是达到沟通目的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要在沟通的过程中掌握对方的需求点,但有时对方的需求并不直接表达,而是包含在话里面,所以我们在倾听对方说话时,透过对方的话语,掌握他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和潜在需求。比如有一次,客户对我说,每次喝完酒都想去洗澡。我就问他:“喜欢去艺海会馆还是八号公馆?”他说:“我住在东边。”那我就知道他想去的是八号公馆了,因为八号公馆在东边。
倾听的过程中,为了能掌握更多的信息点,学会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倾听过程中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对方进一步的交谈,为你进一步搜集信息做准备,所以通常都比较简短。比如可以简单地问客户,这次项目中主要想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个问题,你就可能了解他想找的客户的大致范围。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大公司、小公司或是为合作伙伴能够投入更多精力的公司。你可以再问,除了我们还有哪家公司是在考虑范围内的。这样就可以了解到你的竞争对手是谁。还可以问最后入选的资格是由谁来评定的,这就可以了解整个项目的背景。
追女孩也一样,你要想更多地了解女孩子的信息,可以通过向她提问来获得。你可以问一个女孩子,家里有什么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否健在,如果都在,相对来说,这样的女孩子娇生惯养的程度可能高一些。如果父母都经商而非上班族,家庭背景可能不错,意味着女孩消费能力可能会比较强,如果你要送她礼物,一般档次的可能无法打动人家。
倾听客户的过程中要适时提问,引导他说出他的需求点,还有一个原因是客户的思维和话语有可能会断掉。人的思维通常是五分钟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结束后,他可能开始说他自己关注的话题,提问他想了解的东西,所以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根据你的目标适时提问,就更能推动谈话的进展,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
比如我们有一个客户,要我们帮他设计一个证书的样式。在聊天中我发现他很喜欢艺术,对画画、写字、歌剧、舞剧都很有偏好。他对我们的设计要求,就是要有艺术气息。所以,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就避免风格商业化,而是偏重中国风。等设计好,拿去给他们看时,他们不满意。我问他觉得哪里不好,他说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希望拿到这个证书的人,有点接到圣旨的味道,这样大家会觉得这个证书意义很大,值得收藏。所以,我们再设计时,就在设计中加进了龙的元素。设计好拿给他看,他就非常满意了。
现在大部分公司会设立客服部门,其实这个部门职能的本质就是倾听客户的需求。我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买了一个电动牙刷,买牙刷的时候我留下了个人信息。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他们给我打电话,说:“茅先生,您用我们的电动牙刷感觉怎么样?”我就跟他们说:“这马达声太响了,每次我起床比我妈早的时候,都能把她吵醒,比我那刮胡刀还响,我有点受不了。”他们说:“哦,谢谢您的反馈,我们会改进的。”我一听就非常开心,而且下次他们推出新产品,还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
没有倾听就没有改进,客服算是追踪倾听。
跟踪不只对客户,对老板也是一样。你做完一个任务后,将工作报告交给老板。这就完事了吗?是不是应该过两天看到老板时问一下:“您觉得我的报告有问题吗?有什么地方不合适需要改进吗?”不注意沟通,不注意事后的跟踪、反馈,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等到老板主动找你说明问题的时候,往往问题就大了,不好的印象已经造成了,想要挽救弥补也晚了。
观察也是倾听过程中的一部分。企业在做销售培训的时候,经常对新人讲,在跟客户沟通时,最好能约面谈,如果面谈约不成,再考虑打电话、MSN、邮件等方式。为什么要把最耗时间成本的面谈放第一位?因为面谈搜集的信息更全。比如聊到一个话题,你的客户皱了一下眉,这时你就可以看出这个话题要么客户不感兴趣,要么就是对他来说有别的意义。这些肢体语言,你不能通过除了面谈外的方式有效地捕捉到。
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让一部分学生拿篮球不断地投,让另一部分学生坐在篮球馆的边上,先观察别人偷懒,然后闭上眼睛,不断地想象自己投篮的姿势、状态和方法。一周以后,最后实验的结果显示,靠眼睛观察,并想象自己投篮的同学,比一直在拿球练的学生们投篮的命中率要高得多。
这是因为在一边看的同学在观察中,一直在研究、揣摩、重复地分析投篮同学的每个姿势,每个角度和每次投篮的方法,如果换作自己该如何操作?该怎么改进?就是这个观察并思考的过程,让一周没练球的同学,进步更多,否则投篮就只是一个机械的反应。所以,好的运动员应该不只是天天在那儿跑和练的,最好能有机会回顾自己投篮的录像,反复揣摩自己投篮的姿势,不断地看每场比赛的战术录像。
前文中提到的,在沟通前要做充分准备,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对方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在交谈过程中的背景信息,综合事先获得的信息,沟通中才更有可能通过倾听把握住有效信息。见客户时尤其如此,应该将见面之前的前置准备准备充分。
准备的内容大致包括:首先要清楚客户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准备你要谈话的内容,要提的问题。选择话题时,最好选择互动性较强的话题。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谈话时掌握的信息越全面,不至于谈话时没有话说或者没话找话地净说废话。
但是若客户很忙,无法抽出整块的时间给你,你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电话中,你可以通过注意对方语气的变化来捕捉信息。比如,你提到一个话题时,他吸了一口气,如果对方不是因为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太冷,脚趾头踢到桌子上了等,那就是他对你说的话题有疑问,不满意。
如果你必须用MSN等IM工具进行沟通,就最好问一些有互动的问题,否则,客户可能会一直回答“嗯,啊,呵呵,哈哈”等看上去特别像是敷衍的语言。
跟客户沟通和跟领导沟通都同属沟通的范畴,但是跟领导沟通有它的特别之处,因为领导和你是上下级的管理关系,所以领导在跟你沟通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还有一点就是不要打断领导的话,领导说完以后,要适时地给出细致的反馈,以明确自己是否明白了领导的意思。
女朋友有时相当于我们的领导,在跟她沟通时我们能对她的要求给出反馈,她也会很开心的。比如今天我女朋友跟我说她想去逛街,我说好啊,你想去哪儿?她说西单。没了。那我就得问,是中友君太还是大悦城呀?逛完了要不要吃个晚饭然后看电影呀?这么问完了,正常的女朋友都是会开心并表示认同的。有了更多的反馈,她会觉得你是真的为了陪她逛街做了准备,而不是很无奈的敷衍。
无论在和客户还是领导开会的时候,最好能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很多要求、任务不可能用脑子全部记下来。这就是从小学开始老师家长就经常念叨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做记录并不是要记流水账,不是说领导说话时的嗯嗯啊啊都要记。记得前几年特别流行速记,当时也出现了很多速记学校。不可否认速记是非常高效的。通过速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记录更多的内容,更多的信息。但是我相信90%以上的人没有学过速记,既然不能完全记下来,那就尽量记下重点,关键词。通常重复的、停顿的、重读,是三个表达重点的暗示,如果讲话者不是口吃的话。
如果老板说,希望我们的办公环境是和谐的,大家的工作关系也是和谐的,所有人都和谐相处。毫无疑问,不管他说了和谐什么,什么和谐,“和谐”二字都是他表达的中心内容。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再配上你对讲话内容进行提炼的语句,就能在会后,很好地还原出会议的要点,以便为完成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准备。
停顿,通常在讲话中,不是重点就是让鼓掌的暗示。老板要是说,大家好,很高兴能在今天跟大家见面,停了,这地方一定要鼓掌。除此之外,一般来说,讲话中有停顿的地方都是此处是重点的暗示。
并且根据我与人沟通的经验,无论是客户、老板、同事还是朋友,大家都喜欢听到“您”而不是“我”,比如“您是我们很尊重的一个客户,您很资深”要比“我们很尊重您,您很资深”更有力度。对对方称谓的前置更能体现你的尊重。
总之,不管是工作也好谈恋爱也好,一定要学会倾听。先学会听,学会准备,学会记录,才能学会更准确更有效地表达自己。
高效沟通的本质在于倾听、分析、理解与反馈。特别是在职场中,多半时候我们要听老板想表达一种什么发展思路,布置什么任务,期望我们达到什么要求;我们要听团队的合作伙伴想表达一种什么工作思路,我们分析大家如何配合,自己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怎么做让合作伙伴更轻松地接受信息,不浪费大家的时间,然后才是表达。
我们要听客户讲他的需求在哪里,而我们要说的是如何引导客户将自己的需求表达清楚,再透过我们的复述让客户确认他们的需求,经过分析、理解与自身服务能力的结合,我们才需要表达,用客户理解的语言表达,最终从客户的嘴里听到:嗯,这就是我们想实现的,你们说的一点都没错。
STORY 3 我是你大爷——沟通“崩盘”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很多时候,我们不懂撤退,而撤退,往往是沟通的一种境界。
沟通可以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可以增进企业或团体的合作,但有时也会因沟通双方意见不合或观点不统一,而导致沟通不顺畅,甚至是争吵,这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出现沟通不畅时,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成功说服对方;要么退让,双方退让或单反退让。
面对这样的沟通,我们需要谨记两个前提:
1。讨论就是讨论,不能将讨论变成互相攻击。
2。如果不能说服对方,就要选择退让,而不是让事情僵持不下。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感情或工作往前推进下去。
到底是说服对方还是各有退让,这就要看当时沟通的情况了。
将沟通变成相互攻击的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屡见不鲜。日本政坛的议员开个会搞不好会动手打起来,台湾地区的各党派人士动起手来更是稀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