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之谋国-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他已经到了幽州,就不再担心被人截断后路,堵在辽东。而有了大将军宇文化及三人的十万兵马,他相信,就凭着东都洛阳的城高墙坚,不管是杨玄感还是元寿他们谁也攻不下洛阳,哪怕二人联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下洛阳。而且只要宇文化及他们的大军一到,等着他们的就只有死亡一条路可以走了。

    北平郡的天空下着入夏以来第一场雨,城中最好的几处宅子已经在幽州长史房玄龄的安排下被腾了出来,此时住着的都是杨广身边的近卫军,这里成了大隋皇帝杨广的临时驻跸之所。如果不是因为这场大雨,大隋皇帝是不可能愿意停留在北平这样的小城之中的。但是眼下大雨磅礴,士兵们又都已经赶了这么长时间的路,一路上拼命的赶路,又是下雨泥泞,又是沼泽湿地,一个个也都疲惫不已。眼下到了北平,天公又恰好不作美,众大臣也就都提议暂停数日。

    北平城中,除去已经开拨走的十万兵马。此时城中还有近三十万人马。当的是人多势集,一下子将一个小小的北平郡城,弄的是人声鼎沸,热闹无比。这也幸亏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几个宰相之才出手维持城中的秩序,否则还不知道闹出多大的事情呢?

    停下来之后,杨广下今杀牛宰羊,分赏美酒,三军同庆。就连那些北平郡中的边境之小民,也都是分享了不少的赏赐。

    北平城中最大的那处宅子中,此时已经成了皇帝的临时行宫,里三层,外三层的早有禁卫军们护卫的牢牢的。今日大庆,皇帝和一众随军大臣,自然也是大开宴席。

    君臣同贺,酒至三巡,头顶着金冠,身着大袖长袍的皇帝杨广道:“诸卿,眼下我大军已经回到北平,宇文爱卿等也已经率十万兵马赶往洛阳,元杨二逆授首指日可待。现今,不知当派哪位上将再领一军,前往辽东和林子轩共同对抗高丽?”

    虽然林子轩对自己很忠心,也是自己让他留在辽东的,但是身为帝王绝对不会毫无保留的信任的任何一个人。而且他现在已经被元寿和杨玄感的叛逆给弄得心神胆颤的,认为他身边的每个人都在暗地里谋划着除掉自己,所以他必须派人到辽东去牵制住林子轩,不让林子轩生出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在场的大臣一听杨广又要派人到辽东去,场面顿时安静下来。很多人的心里,认为杨广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辽东那就是个火坑,在场的这些武将都是刚刚从哪里跳出来的,他们又怎么会答应再去那里呢?也就是林子轩这个没有任何背景却又像要出人头地的人才会不知死活的主动留下来,他们可不是林子轩那样的人。

    “陛下,我大军当初能撤的如此安全,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林子轩的断后。虽然说辽东城附近已经没有高丽人的活动迹象,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知道我们已经撤兵的消息。如果高丽人知道咱们的主力大军已经撤退的消息之后,他们肯定会大规模的调动军队以期夺回辽东城,所以为了保证辽东城的安全,我们必须增兵辽东城。”黄门侍郎裴蕴站出来支持杨广的意见道。

    他之所以支持杨广的意见是因为他们裴家已经与林子轩达成了合作关系,他们是不会看着林子轩这个对他们有用的人死掉的,所以他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林子轩。

    “裴大人说的很对,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兵疲将乏实在是没有能力在进行远征了,而且现在中原危及,我们应该尽早平定叛乱,这样我们才能够心无旁骛的进行第三次征讨高丽的战争。”虞世基在裴蕴说完站出来说道,“而且我们是秘密撤走的,高丽人在被我们击败之后,又怎么会有胆量反击呢?据我所知在辽东城周边,可没有高丽人的主力部队了。”

    “虞大人此言差异?”裴矩站出来道,“虞大人难得没有发现我们这些人中少了一个吗?”

    “谁?”

    “兵部侍郎斛斯政。”裴矩一字一句的说道,“斛斯政不但是我大隋的高官重臣,更是杨逆的至交好友。此次征涛高丽的所有机密他都知道。如今他响应杨逆叛逃高丽,那现在辽东的情况必然也和当初所预定的不一样。在林将军不知道斛斯政已经叛逃的情况下,他很有可能受不住辽东城,所以臣以为,还是应当派一支军队前往辽东城配合林子轩作战。”(未完待续)

第一三八章 洛阳城的危机() 
对于派不派兵前往辽东,行宫内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拨,一伙赞同,一伙反对,他们的争论使得杨广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毕竟对阵的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

    此时站在屋外伺候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对看了一眼,房玄龄道:“你怎么看双方的争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通过他们的话语不难看出他们双方都没有安好心。”杜如晦狠狠的说道。

    “这就是咱们为什么愿意跟着主公的原因。里面的人从来没有将百姓的生命看在眼里,他们眼里有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已。”房玄龄叹口气道。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推翻他们的原因。”杜如晦说到这儿,四周看了看之后又道,“元清让我问问你,主公飞鸽传书上的事情,是不是该开始了。”

    “开始吧!主公说的没错,将咱们抓住的那个高丽的情报头子送到辽东,说不定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呢?”房玄龄笑指着杨广等人所在的屋子道,“不知道当他们知道辽东在主公的手中平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嫉妒。”杜如晦对于这个问题想都没想,开口就说道。

    房玄龄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说道:“主公的飞鸽传书上说,一旦他平定了辽东,圣上很有可能将他的幽州总管给免掉,所以让我们早作准备。”

    “是呀!该做准备了。这里是咱们的根基之地,绝对不能轻易让出去。最起码等到主公的大军回到幽州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入关。”杜如晦淡淡的说道。

    “放心,主公虽然在幽州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在幽州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却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一旦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够走进幽州。”房玄龄自信的说道。

    “那李靖哪儿?”

    “放心吧!他会跟着主公走的。”

    就在二人轻声的谈论着以后发展情况的时候,就听见统率骁果的折冲郎将司马德戡快步的走了进去,二人对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的说道:“有事发生了。”

    说完就笑了。

    他们之所以笑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杨广被大事绊住了手脚,他就没有精力再管辽东甚至幽州的事,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容的布置了。

    司马德戡一进屋内,他就跪下行了一礼后大声道:“陛下,洛阳急报!”

    一听洛阳的急报,杨广一下子就将林子轩的事情给抛到了脑后。自在辽东收到了洛阳的急报后。他就再也没有收到过洛阳的任何信息了。

    眼下都已经过了这么久,他都不知道元杨二逆的叛乱进行到了什么程度。越是收不到洛阳的情报,他的心里也越是有些担心。洛阳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政治经济中心,这是绝对不容有失的,洛阳一失。那他再文治武功,这天下也将震动。

    “快宣!”

    不一会,在禁卫的带领下,一名信使走了进来,在行过礼之后,向杨广递上了一封急报。

    杨广从内侍手中接过急报一看,那信筒居然都没有封签,眼神一凝。抬头对着跪在地上的信使大声的斥责道:“洛阳急报,乃是传递给朕的军国大事。没有朕的同意,任何人不得私自打开查看。你可知道?”

    那信使急忙磕头回道:“回陛下话,小人知道,私启传递给陛下的军情,死罪!”

    “你既然知道,为何这急报却是没有封印?这信何人看过?”说到这时,杨广的话里已经十分的冰冷了。大厅之中侍立两侧的禁卫们,已经将目光转向了皇帝那边。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就会马上冲上去。把这个人拖去殿外,就地正法。

    “陛下,这封急报并没有人观看过。我自洛阳留守樊大人手中接过之时,这信就是没有封印过的。小的所说句句属实,一句谎言也不敢有,请陛下明察!”信使急声辩驳道。

    听到信使的话,所有的厅中大臣,包括皇帝杨广心头都是一愣。

    历来传给皇帝的急报,那是必须有发信人的完整火漆印鉴的,这是为了防止中途有人私自偷看信件。洛阳留守樊子盖那是朝中重臣,又是一员老臣,他不可能不明白这样的道理。

    眼下却突然送了封没有封印的急报过来,而且这封急报还是在第一封急报的十几天之后才送到,这其中意味着洛阳肯定发生了大事了。

    樊子盖不是忘记了封印,而是来不及封印,居然已经连封印的时间都没有了,可以想像一下那事情究竟有多么的严重了,满厅的人,一颗心一下子都悬了起来。

    杨广再没有心思去问那个信使,而是急急忙忙的打开了信筒,从里面倒出一卷快信来,和那信筒一样,那卷书信,同样没有进行火漆封印。

    沉着一张脸,杨广修长的手快速的展开书信,信的字迹虽然还算工整,却能看的出来,写的时候却是有些匆忙的。一封信,字数不多,寥寥几百余字,却将最近洛阳的情况说的明明白白的。

    越看杨广的脸越黑,到子最后连那双修长的手都开始颤抖起来。

    看完最后一行后,杨广愤怒的将信给甩在了地上,从鼻孔中长长的发出了一声哼。

    原本还都执杯拿箸的一众大臣,一下子也都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十分不好的事情。信是从洛阳来的,难道洛阳已经失陷了?一想到这,就连虞世基这样的天子近臣们,也感到一阵阵的惊心。

    在场的人如今可都是大隋天子的近臣,他们的家眷自然也全在洛阳。此时一想到可能家人已经落入了杨玄感的叛军手里,一时真是又怕又急。

    “陛下,洛阳发生什么事了?”虞世基问道。

    虽然信就在地上,可是没有杨广的命令。没有人敢捡起来看的。

    杨广转头看了一眼虞世基,却没有半分平时的亲近,只是冷冷的道:“你自己捡起来看吧!看看你们的家教,你们平时就是这样的教导儿女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忠君爱国之心都哪去了?”

    虞世基等人突然听到这么一番没头没脑的话。真是吓了一大跳,怎么这洛阳的急报,却把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扯进来了?此时也来不及去细想那些,忙弯着腰伸手把那封被扔在地上的信捡起来,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看完信,虞世基的脸色却比杨广的要精彩多了。杨广看信时是越看脸越阴沉。最后是愤怒,而虞世基看着信,却是越看脸色越苍白,最后甚至全身已经颤抖了起来,到了最后。更是扑通一下跪倒在杨广的面前。大声的道:“陛下,都是臣平日教子无方,才让逆子做出些等无君无父的事情来,请陛下降罪!”

    旁边那些大臣们,此时却早已经如同看哑剧一样,看的一头雾水了。根本不明白,怎么突然这洛阳的急报又和虞世基的儿子扯上了关系。一个个都是心如猫抓一样,都想去看看那信。可是又害怕那信里的事情和自己也有关连,真是又急又惧。

    “都看看吧,相信你们也会大吃一惊的。”杨广青着脸重新坐下。对着一众站立不安的大臣们道。

    不理会那些都急着传递看信的大臣,杨广自己的心里却在翻江倒海。信确实是洛阳留守樊子盖送来的,送来的并不是他预料中的好消息,而是一个坏消息,一个对他来说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

    元杨起兵之后,并没有如林子轩所说的那样前来北平郡断他后路。而是向大隋的两个京城攻去。元氏攻打大兴,而杨玄感则是直接奔着洛阳而去。这个结果虽然和他之前在辽东所预料到的是一样的。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他的预料。

    杨玄感和李密攻陷黎阳仓之后一边不断的招兵买马,一边却也让他的弟弟杨玄挺领了最精锐的两千反贼。直扑洛阳。洛阳留守樊子盖派出了裴弘策率兵出城应战,裴弘策带了足有八千兵,而且全是精锐的内府兵。不但如此,洛阳城内,众多贵族子弟基本上平时也都是在禁卫军中挂有军职的。

    这些职务平时也不过是给皇帝的宫城站个岗什么的,品级即高,还能是个很好的出身。这次谁也没有想到,这天下都城洛阳居然也要出兵应战。军中诸多贵族子弟也都只得随军跟从。

    八千内府精兵,再加上一大票的贵族子弟,出城对战两千人的叛军,本来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输的。可是事实却是,八千人被两千人击溃,除裴弘策带少数人逃回了洛阳城外,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被俘,那些贵族子弟们也是一个不落的全都被俘了。

    裴弘策一回洛阳,洛阳留守樊子盖却第一时间把他给斩了,结果那些被俘的贵族子弟一看到这样的结果,所有人都害怕了。他们也都是这次出兵的各级军官,连主将都被二话不说的斩了,他们自认为更是没有能躲过的希望了,最后,众贵族子弟反而全都降了杨玄感。

    裴世基之所以一看到信就脸色苍白,因为他的儿子也是那投降了叛军的一份子。除了虞世基的儿子,还有已死的平陈大将韩擒虎的儿子、杨雄的儿子、水师大帅来护儿的儿子、裴蕴的儿子等40余人。

    这样的结果不但虞世基恐惧了,就是杨广也恐惧了。这不是什么富家公子降敌,这是大隋的贵族们投降了叛军。就连皇族都有人投降了,可以想像,对杨广的震动。

    杨家的皇位也是篡夺而来,在此之前,他们杨家也不过是和这些贵族子弟的家族一样,甚至还比不上其中的一些。所以杨坚称帝以后,一直在消弱那些贵族大阀们的权利。

    杨广一继位之后,做的更是十分的明显。

    只要够仔细,都能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除了宇文化及和裴矩以外,杨广继位后所重用的人都是新人。尤其是裴蕴和虞世基,他们更是南陈旧官,甚至包括杨义臣、李景、薛士雄、王仁恭、樊子盖、卫文升、包括林子轩等人:即便是宇文化及和裴矩,原本也不过是两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换句话说,杨坚时代的功勋老臣。全都没有得到重用,有一些甚至被诛杀了。当然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广的这一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他一向都是个猛性子,做事太急、太猛。结果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大隋逐渐失去了一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尤其是关陇地区的世家大族,而大隋的许多功勋老臣多出于此,而这也是元家谋反之后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的原因。因为杨广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个破坏他们利益的人。既然你损害了我们的利益,那我们就推翻你,重新扶持一个保护我们利益的人。

    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杨广的动作越来越厉害,他越来越脱离了这个全力支撑其统治的阶层。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越来越集权了、越来越自由了、越来越没人敢反对他了:至于坏处,杨广以前还真没怎么考虑过!

    但是,他所重用和依靠的这批新人。却没有功勋老臣那样的归属感、使命感,是一个很容易就会发生动摇的阶层。一旦局势有变,这些人便极有可能成为毁灭大隋王朝的定时炸弹!

    关健时刻。老牌的贵族集团们也不愿意再死心维护着他杨家的天下了,不但元家和杨家叛乱了,就是其它的一众贵族们也轻易的就降了叛贼。而那些新兴的贵族们,却更加的不可靠。

    头一次,杨广感觉到了自己的大业有些危险了。当知道元寿和杨玄感叛乱的时候,他有的只是愤怒。被人背叛的愤怒。而眼下的四十多个朝中贵族子弟的集体叛变,却让他感觉到了恐惧。

    天下再多的农民造反他也不担心。一群农民能闹出什么事来?大业七年就不断有人造反,可到如今。又有哪个能弄出点什么明堂来?但是眼下一众贵族们如此的轻易的叛变,却让他心中恐惧起来。

    杨家当年就是得了众多的贵族们的支持,轻松的篡夺了北周的江山。如今杨玄感只不过凭借着他父亲当年的一点威望造反,居然就有这么多的贵族向他投降,这就危险了。一个不好,他的大业,他的杨氏江山,都有可能不保。

    和杨广一样,看完信的一众隋军大臣都脸色苍白。

    这其中有不少是和虞世基一样,家族中有子弟投降了叛军的。也有不少的族中子弟并没有出战,所以倒没有人投降叛军。但他们一样的脸色好不到哪去。按信中最后所说的,当日一战而败之后,樊子盖已经向辽东派了数十批的信使了,可是却没有一份得到了回应。

    眼下的之份急报,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封了。而且杨玄感在首战胜利之后,打开了沿途的粮仓,向那些农民们发放粮食,短短的时间之内,杨玄感,已经聚拢了十万大军云集洛阳城下,如果辽东的大军再不回援,那洛阳都危险了。

    而大兴城的情况更加危险,虽然卫文升挡住了元氏的进攻,但是元氏在关陇一带的威望是他无法比拟的,大兴城之内很多人都明里暗里支持元氏。所以每当他击溃元氏的叛军趁势追击的时候,手下的士兵都会变得懒散起来。卫文升知道,这是关陇贵族再给自己使绊子。可是即便他知道,他也不敢拿这些人怎么样,否则一旦将这些逼急了,他们完全可能将自己杀死将大兴城献给元氏。唯一让卫文升值得安慰的是,他手下还没有贵族子弟明目张胆投降叛军的情况发生。

    “你是什么时候从洛阳动身的?”杨广此时没有时间却清算那些大臣子弟叛变的事情,只一心关注着洛阳的情况。

    信使道:“小的是十天前自洛阳城中夜里偷偷潜出城的,一出城,一路就一直顺着大运河北上,到了涿郡又换乘了快马赶来。到今日,刚好是十天时间。”

    信使没有说的是,当日出城时,洛阳留守一共派了十个信使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潜出城来,经过杨玄感的层层包围封锁,才最终到的这里。(未完待续)

第一三九章 进爵燕国公() 
十天!

    杨广一听这话,一颗心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