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旱已波及到西夏故地。辽皇这边的人食物也紧张起来,干旱还不知会延伸多久,哪敢接收这么多张嘴。况且辽皇这男女老少总共才百万人口,哪控制得了上百万不安分的异族加入。这些人要是造反,到时会是谁统治谁呀?
押送的西域军就说了:’你看看,不是我们不给。是你们自己不要啊。你们不要。东边那要。”
押着径直去了东边,这时候别说是吃不饱的难民了,就是西域军也在天灾下艰苦的长途跋涉中草鸡了,押到离辽皇势力远了辽皇军祸害不到了,离云州近了,难民就算想逃回河西或西夏那也不可能了的地方,西域军不愿意再遭罪了,觉得完成任务了,急于回去,就把粮食分给难民一点让他们能有吃的挨到云州,然后就丢下人让难民自己去,他们走了。
这些人口是辽国需要的奴隶、女人和兵源。辽国此时也有粮食供吃的,因为今年又得到了敲诈宋国,宋国先期已老实送来的三百万石玉米以及大量土豆。索要的麦子在夏收完成后,宋国会依约送来。但难民自由了却不去就近的云州地区,而是选择了南下冒险,挨到宋国西北无人区,拼命喝饱了一路久渴盼的水,吃着野菜苜蓿,努力投向了宋国。
第1474章 大叫一声不好()
辽国的贪婪与对异族的残暴,这些难民太了解了,有机会逃脱岂会自动去辽国找虐待,何况回鹘人不敢流露却在内心深恨辽国灭了回鹘国,就更不肯去为辽国卖命了,除非辽国愿意把他们当祖宗、神灵一样供着养着,而那是不可能的。
投宋国是难民愿意的,都精着呐,盘算得好:听说宋国有的是粮食吃,也有无数闲置的房子住田地种。。。。。。宋人又老实懦弱不能打,好欺负。宋王朝则好仁爱虚名,君王和臣子最喜欢干的就是优待安置投靠的异族以展示圣人般圣德君臣胸怀、天朝上国风范,得历史美名,宁肯牺牲本国百姓,也决不会亏待投奔来的异族没吃没穿没住的。。。。。。去宋国有好日子过,怎么也比去辽国当奴隶和战场替死鬼强无数倍。既然回不去河西宝地了,那就享受文明富裕懦弱的宋国去。。。。。。
宋国山西西边防的诸州猛然得知无数胡人正从无人区那铺天盖地奔涌而来,不禁吓得直哆嗦。
辽国遭受了大旱灾,这是想带着饿红眼了的饥民潮猛扑山西,吃掉我们,并就势占领山西以及无人区统一西北吗?
但仓皇紧急侦察后,这些边防官府又长长出了一口气:来的原来不是辽民辽军,而是河西走廊的国灭家亡回鹘人。回鹘人也野蛮愚昧但不能打,没什么可怕的。最重要的是,这些人数量虽惊人却全饿得累得半死了,人数再恐怖也没什么威胁,只会半死不活地哀求等待宋国仁慈接纳和救济。
这就好办了。
不,不。这简直是太好了。完全是天上掉金子的美事。
正缺苦力和女人呢。。。。。。居然就自愿送上门这么多。
各官府红眼疯抢,先挑了看着好的自用和送礼。。。。。。。
最终,上百万从河西上路,往东一路死,能挨到宋国的是八十万左右难民,被宋朝廷积极组织分流拆散到了全国各地。愚昧野蛮却不缺乏狡诈的这些异族难民的精明小算盘却是打错了:宋君臣是有强烈的圣人情结,是最好可笑的虚名,但动荡危急的残酷社会现实逼得他们顾不上这些虚的了,也没那个条件能再象以往那样肆意挥霍民众血汗为统治者自己脸上添彩了。民众正轻蔑朝廷,人心异动不属,一个不慎就会激怒全天下人群起推翻宋统治另立新朝,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岂敢优待异族而损害本族人的利益。赶紧满足全国对苦力、尤其是女人的需要才是最要紧最不能耽误一点的大事。
狡诈的难民男丁全部成了宋国各地的佃户矿工等奴隶,哪有什么美食、房产地产。。。。。。。种种慷慨热情温暖优待安抚,只有在或官府或地主士绅儒教名门大户的鞭打驱使下努力干活的份,分散各地势孤力单再懒惰狡诈也不能有机会舒服待着了。
宋国是文明,是没勇气和能力对外抢和凶残,但怎么控制和压榨本国范围内的奴隶却是高手高高手,对如何盘剥和奴役手中的苦力最快获取最大价值极有经验,而且一点不比野蛮的辽国人仁善,甚至更冷血(对同族都早习惯了牛马一样冷血压榨,无视人命,何况是对不可靠不安分的胡番),也比辽人更有使奴手段,玩人听话的花样极多,不愧是文明最发达智慧最开化的国家,不是辽蛮子那种只会简单的以粗暴屠杀饥寒为威胁的手段。
西域辽军不要的难民妇女则慢慢必然会被宋国人以各种花样逼得难民汉子自愿放弃而纷纷落入宋国各阶层人家中。。。。。。。整体上,难民妇女也愿意。因为宋国汉子温和许多,能带给她们更多安全保障,不愁吃喝,再不用过往日的挨冻迁徙生活。
作主投宋国来享福和欺负宋人的难民汉子的美梦全部落空。
西域这边,今年的大旱已成定局。
西域人对此天灾也极有经验,从冬雪罕见的稀少和开春一滴雨不见已经预感到西域最怕的恐怖旱魔降临,纷纷仓皇迁移到大河等水源充足的地方寻求生存,不用辽军费事地在广大西域到处搜索和强迁清理人口就自动汇聚起来。
缺水而必然承受不了旱魔的无数城邦、回鹘部落地、野人聚居地被抛弃,成了黄土飞扬的死绝荒废无人区。
为了清理隐患和应对不知会多严重多久的旱魔之灾,西域辽军再次开动起来,扫荡趁机兴风作浪抢劫迁移群的马贼沙盗,收缴全部马匹和武器,以尸体和马尸诱杀野狼,抄尽这些强盗老窝的钱财牲畜粮食。。。。。。。毁掉巢穴,并且沿途全面清理小绿洲,把人或杀或强迁走,财物更是彻底清理干净,不要的也全烧掉,这是毁掉马贼沙盗方便维持抢劫生存的来源。
同时,辽军也迅速清理不堪用的人口。
这很容易,在日益严酷的旱灾逼迫下,人口集中在大河湖泊流域,辽军只要在有限的这些地方挑出不要的人就行了。
被抛弃的这些人这回就没河西走廊那的那么幸运了,西域离东方太远了,辽军可不会担着可怕的食物消耗浪费无数军力和精神仁慈地押送这些人全赶丢到东辽。
吃喝不少却不能干的全部被哄骗和强迫集中到辽军选定的一处处荒野杀死,成了辽军特意诱杀一批批赶来的饥饿野狼群的祭品,很快成为白骨。而其他人,包括这些人的亲人即使知道了真相也只是麻木地不理睬。为了在旱魔血口中生存下来,这些会成为家中负担的亲人夺食者,他们自己也迟早会无情抛弃掉,甚至会凶残杀死吃了。应对天灾一直是这么干。
能干却不肯干并且必然是危险隐患的青壮汉子则被再次从各处赶到河西走廊,押去丢给了东辽当奴隶或炮灰用。
到了这时候,最难受的就是马贼、沙盗等五花八门的各种强盗。
西域的强盗和宋国这的不同,第一是数量多,或者说是按人口比例大,第二是存在方式多:除了标准方式外,还有黑店、旅商;西域、西夏、吐蕃、辽国的及北方西方来的各种武士或野人等流浪者;城邦小国部落军队、北方西方战败逃来避难的军汉;看着是很正常的自力更生的当地老实农夫城邦市民牧民;那些偏僻部落等地甚至整个聚居地的人都是强盗。平常很难分清和清理。但,对征服和统一西域的西域辽军来说,这回却不是大问题了。
西域人口集中了,往日好抢的城邦、小绿洲等地方没有人烟,也没有任何财物食物可抢。热衷并依赖抢劫甚至完全不事生产的强盗们全急眼了。
他们看到以良民身份混在人群里蒙混辽军,马匹和武器却会被全部收缴走,而人被辽军看着是有危险的或听说是不老实的也会被不分身份不容辩解地全抓走,家、老窝会被审抄个底朝天,而且这种清理查抄会反复进行。。。。。。至于商旅、武士、流浪者、战败军汉等更是全扫荡,这就混不下去了,饿争眼了就明知道抢人口集中地是很费事很危险的事也顾不得了,一伙伙纠集起来形成成千上万的大队伍合力去抢去共抗风险,但辽军太熟悉西域,而且从之前的清理中了解到很多强盗秘密情况,早有准备,就那么几处大河湖泊地也很容易防守,结果一股股强盗大队遭到辽军埋伏围剿。
强盗们是遇弱就抢,遇硬就退的作战风格,再骁勇凶恶也打不了硬仗,自然打不过正规军队,到处一批又一批被杀死或抓捕了,老窝自然也被抄和毁掉。就算有得手或逃脱的,在别处无可抢的严酷条件下也早晚会歼灭或抓了。。。。。。
强盗们一看这么下去可不行,硬和显然铁了心想安定西域的辽军干,干不过,在饿死的死亡威胁下,走投无路,无奈为了活命,于是就试探投降,愿意为辽军,想凭着可用的武装势力混入辽军,先挨过这段旱灾的日子,以后再说。
辽军果然欣然接受了,热情许官收编,大力混编整顿,似乎是想编成可靠好用的新军,谁知却是变相诱捕,收缴全部武器马匹。。。。。。全抓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审问。。。。。。老窝被抄,来投靠前藏匿好的金银珠宝。。。。。。全被起出来归了辽军。
抓捕的强盗,老弱不堪用的以及头领等危险的全部杀掉了。尸体也成了一处处诱杀野狼的最有力祭品。再狡诈的野狼在日益恐怖干旱的饥饿难耐下也会冒险汇聚来吃。。。。。。其他的强盗也被先后押去丢给了东辽当对耗金军的炮灰。
如此,在几百年难遇的旱魔逼迫和辽军较劲持续清剿以及人口清理这双重打击下,遍布西域的强盗奇迹般几乎绝迹了,同时动不动一群就有上百只的无数西域狼群也差点儿绝迹了,残存的野狼跑到山里,山外再不见大群,只有三五只的小群和孤狼在饥渴中没精打采的到处游荡找食,就算是这样,还遭到西域人进山打猎或诱杀等不断杀,取皮保暖和食肉。
辽军不计辛苦地大力整顿西域,总共至少减少了上百万人口消耗,铲除了强盗这种人为加重旱灾大难的祸害,并且极大铲除了野狼的威胁与和人争食,还取得了大量皮毛和肉食分给西域百姓,减少了粮食和牛羊消耗,综合措施下,剩下的西域人也就能有比较多的食物和水熬过这次史上太恐怖的旱灾,大大降低了受灾死亡人数,没出现大规模杀父蒸母食子食人的人间惨剧,辽军的残暴削人口手段也得到了西域人在日益严峻的旱灾中的逐步理解和谅解,甚至能赢得了些感激。
耶律虹那位主要力主这些策略的幕僚因此格外显得睿智有功,却仍谦逊低调少言,赢得了整个西域辽军头脑的认可。在这位幕僚策划成功的大好基础上,西域辽军更有了独立的把握,以及日后反吞并东方的雄心、激情。他们转变了以往只管杀抢不管其它的粗野省事统治方式,开始耐心细致经营西域,积攒财富和兵力,甚至肯下力气改善西域的恶劣环境。。。。。。
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夯实西域根基,对抗西边诸大国的威胁,在日后也能更有力的达到统一整个东方的最终目标。
辽国受灾。金国有水域众多土地肥沃的东北,受旱灾影响轻微,但也在打仗死人,承受战争。
只有宋国今年似乎万事如意,除了被辽国威胁和敲诈。但是,在如此恐怖的北方天灾下,宋国就真的那么风调雨顺的幸运,并能轻轻松松就悠然享受到北方灾难自动送来的福利?宋王朝这帮作孽的乌烂统治者真会唯独那么有福气?
无量道长给赵岳讲了宋辽金三国以及河西走廊今年的诸事,说:“我和你师傅逛完后,去了沧北看了看你大哥,又去了你老家探望了老太君。老太太健康,精气神都很好。沧州那边的一切似乎都不错。可是,贫道在你老家休息了几天后却猛然总感觉哪里有不对头,掐指一算还真发现了点什么。沧州有凶险。小子,你就没觉得老家那今年会有什么凶险?”
无量道长笑眯眯地说着,看着赵岳的眼神却充满了探询与诡异之色,显然是想看看真有点神人特质的赵岳是不是能再现神奇诡异非凡之处。当然也有调侃的恶趣味意味在里面:小子,你可是神人,老家会有凶险灾难,你居然不知道?
老家那能有什么凶险?
辽国忙着和金国死磕,无力,也没心思去侵犯。宋朝廷不敢使坏心去犯,赵庄守卫森严。。。。。。。赵岳尽管已经知道无量道长爱吹嘘显摆神仙一样的一些道家之能却也确实有些神妙的推算之类的预测能力,但对无量道长的打趣话仍不以为然。
但,他师傅却也紧跟着异常严肃的说了句:“小子,别不当回事。为师在沧州也总感觉莫名心惊肉跳的。”
师傅如此一说,赵岳就立马重视起来。
他很了解师傅经常不着调但正经大事上却不是。而且,师傅的神奇预感绝对可靠。因为他自己也有了些这种能力。
皱眉思索着老家那会有什么意外灾难呢?
突然,赵岳脸色大变,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叫一声不好。。。。。。。
第1475章 天灾—沧州1()
赵岳惊叫是他猛然想起来了,徽宗政和年间,“瀛、沧河决,沧州城不没者三版,民死者百余万。
来这个世界久了,他已经忘了太多历史事件,不记得北宋末年北方大旱,辽国草原受灾严重到大批大批饿死人,牲畜一片片枯瘦灭绝,灾情惨重到青壮饿急了如野兽般吃父母吃孩子吃人吃能看到的一切可填肚子的,也不记得史上人口死亡数量恐怖的沧州大洪水之灾,更不记得这次洪灾是哪年发生的、到底是那里决口的、怎么决口的、具体什么时间决口的。
对这次横扫了整个沧州并波及到附近其它地区的特大洪水,赵岳如今能判断的只有应该是夏天雨季发生的这一点常识。
毕竟,小孩子也知道只有雨水多的季节才能洪水泛滥决堤。
而今年按历史上的计年算正是政和年间,是他和所创立的海盗帝国存在,赵佶才提前退位专心修仙,宋王朝才提前进入了钦宗赵桓当皇帝的靖康时代。而天灾,它才不管人间王朝更替不更替的,要发生的,它仍然会按它的节奏闹起来。
尽管赵岳完全不记得此次大洪水是不是和辽国大旱灾同年进行的,按理来说应该不是,沧州也属于北方,要旱会和北边的辽国一样旱,区别只会是干旱的严重程度不同、草原更惨罢了,但是,他听了无量道长说的东方大地今年诡异的气候情况,得知宋国北部不但不旱反而雨水偏多,就连一向干旱缺雨的陕西、甘肃、山西等西北地区都多雨,和草原上流露出残酷面目的日益严重旱情居然丝毫不同,似乎本应该共同干旱的两地却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世界,赵岳本能就感觉不妙。
他有种迷信似的直观感觉:腐朽作孽的辽王朝受到旱灾惩罚,比辽国更腐朽作孽的宋王朝也必逃脱不了天灾惩罚,而且会是同时的,两方烂透了的大国,一样货色,同样受灾倒霉,谁也不用笑话谁,谁也不用庆幸和得意。。。。。。
天意有时候似乎是真的存在的。
对照历史,对照现实的诡异气候,赵岳无论是从迷信似的直观感觉上,还是客观理智分析上,都断定政和年间的那场河北东路特大大洪水必是应在今年。何况真有点神奇推算之能的无量道长和对凶险有神妙预感的师傅都表示了有不对头。
超高智商的大脑转瞬间就做了判断和决断。
赵岳顾不得和两老道解释什么,拔步冲出屋子,急奔到王府的电报室,急令发报。
第一封电报是发给老家的祖母,告诉她老人家:沧州特大洪水要来了,有城池待着的人都得几乎死绝了,何况是平地上的。。。。。。。让老人家最好是趁着河北东路现在气候还正常,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很美好祥和立即离开老家,索性现在就来帝国这安亨晚年得了,何必非得等着按计划和沧北那同时撤离一起合理消失呢。
若是走晚了,风雨一起,从赵庄起程要穿过几十里的崎岖荒野山地路和危险的原始森林到海边码头,太不方便不说,老人家那么大年纪了如何承受风雨和忽热忽冷的天气的多重侵蚀以及所乘车辆或河船的颠簸还有惊吓?
更可怕的是,沧州天变,大海怕也是风吼波兴变成吞噬敢来海上的一切的魔鬼。。。。。。。这几乎是必然的。海上起了暴风,沿海地区才会暴雨如柱、洪水泛滥成灾。。。。。。。那时想走也走不了了。
老人家要当断立断,万不可犹豫,更不要不信。。。。。。。。至于赵庄的事,有李助负责。他也会最快赶回去主持大局。
第二点:秋种就不要进行了,种什么也白搭。
大洪水会淹没沧州地面的一切,就算有地方能逃脱淹没摧毁,也必然会承受连绵不断的阴雨祸害。什么样的庄稼也承受不住大水的长期浸泡,都得淹死烂掉。只有生命力强悍的野草才能挺过大灾反而更生机勃勃的葱绿繁盛疯长。
第三点:麦子等夏粮全力抢收,脱的粒略晒一晒,不至于在短暂运输中捂坏了就赶紧运走,到半岛那再晒透。
赵岳最担心的是汇聚在赵庄和附近其它地方追随他家正悠然生活的十几万沧北百姓。
这些人必须抢在大洪水来临前全部迅速转移走,否则就是葬身洪水做淹死鬼的下场。
洪水无情。
天灾绝对“公平”而凶残,可不分你是尊贵的皇帝还是卑贱蝼蚁般的贩夫走卒。。。。。
要命的是,帝国的船队,包括军舰以及运输船等大型动力船舶和帝国短期内无力改装的更多的仍是原始动力风帆的大海船,都用作运输早春抢的渤海国人了,都去了南亚,计划内该运走的已全部从半岛这转移完了,但船队此时都在南边继续远航和分流抢的人口,最远的去了远澳岛。。。。。。想调用这些船是不可能的事。等它们越海北归回到北方,早晚了三秋了。
眼下,半岛那只有一艘大运输船可用,是负责给半岛北边防军运送给养的,还是艘原始动力帆船。赵岳家的海边码头倒是一直停着一艘动力船,那是专门等着一有危险就随时转移祖母宁老太太离开宋国的,但船也不太大,能运的人有限。
赵岳现在很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