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攻约梁山-第4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沧州北边百里处有自家侯爷统领调度的精锐乾宁军镇守,再北有侯爷亲自指挥的信安军、清州军、蓟州军守着,辽寇来犯沧州只能从接壤沧州的莫州边境杀来,欺负镇守边关的沧州烂军守不住边塞,硬闯也能冲进来。李助盯紧莫州就行。

    赵庄赵岳祖母宁氏老太君处。

    小刘通规规矩矩坐在老太君面前说话,神色中却有些焦虑不安。

    他自然不是怕老太君严厉,而是忧心老人家的安危。

    “老祖宗,我大哥已经查清了,辽寇欺郑居中和石符练无能,这次会重点抢掠咱们富裕的沧州百姓,光是精锐正规军就有一万五六千人,其中五千是骑兵,还是从北方对付金军的精锐中特意抽调来的,统军大将是个叫韩昌的汉人,据说此人不但骁勇善战,而且颇有统军才能,是辽皇新近依重的上将。这种人亲自领兵来这,其意显然不善呐。”

    韩昌字延寿,虽是汉人,但在辽国却出身名门。

    他是韩得让的后人,也就是历史上萧太后萧绰的最亲密最相互依赖的情人,被死了爹的辽儿皇视为师父加父亲来敬重依赖的那个韩得让。

    大家都知道辽皇耶律氏世代和强大的萧氏部落结亲加强统治根基,萧氏被称为辽国后族。辽国的皇后太后多姓萧。

    但和韩得让成情人的这位萧太后却不一般,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就是她实际执政时,力抗契丹内部野蛮守旧又强大的势力,有效推广了汉人先进的文明,改变了契丹人的愚昧落后状况,极大振兴了辽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把辽国由游牧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推上正规文明强盛王朝路。

    统军南下亲征,打败宋太宗赵光义的也正是这位大名鼎鼎的萧后。宋人称之为妖后。

    烛光斧影宰了哥哥,抢了皇位,一时牛逼的不行的赵光义,当时一心收服燕云教训契丹国,想展示比开国哥哥更英明有能就应该接位皇帝,统领大宋当时血战磨出来的开国精锐数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辽国,结果却惨败而归,后人广知的杨家将杨令公杨业就是死在那场大战中,连赵光义自己都中箭负伤,身边数千最精锐的亲卫更是死伤逃尽,他有幸得了辆民间的驴车坐才能仓皇逃回国,回来后就吓病了,想迁都躲避辽军,葬送了血战出来的数十万开国老兵,大宋能不能在辽军铁蹄下存在都一时成了问题,再也不敢奢想夺取燕云,不久就病死了。

    大宋从此得了软骨病。他的后代就更没本事夺回燕云开疆拓土了。

    问题是,打败他,实际吓死了他的却是个女人。

    也是女人开创的新辽国一代代牢牢碾压了赵光义后代领导的宋国。逼宋真宗签下屈辱澶渊之盟的也是这位女子。

    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却是大汉民族的不幸。

    而帮助一代妖后萧太后强大的最有力的人正是韩得让。

    韩得让本质上不过是个医家的文人,搂着妖后情人,受着儿辽皇敬重依赖,却发挥出巨大才能,威风一时无两,死后还被辽皇亲自主张和萧后葬在了一起。而不是象汉人皇帝那样为了面子和所谓的皇家尊严,把萧后和先皇合葬,把韩得让碎尸万段。

    韩与萧后的风流事迹,到了后世仍不断被编成戏曲传唱不绝。他无疑是个经得起历史岁月的大汉奸,也是贼中贼。

    汉人总是这么奇怪,在本族效劳,没有一个能象韩得让这样出彩的,一成了汉奸却光芒四射威能无穷。

    受其祸害的汉人诅咒汉奸,却从来不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没权威人物反思汉王朝的要命弊病去试着改变。

    热衷内斗,对内苛刻霸道,对外宽容谦卑,玩儒腐自锁手脚自欺欺人虚荣自大,中国在历史上经受了太多上天的嘲弄。

    不过韩得让的威风早已过去,骨头渣子都烂得不剩了,他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也很快没落了,被萧后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契丹权贵们报复打压得没灭族彻底成为历史烟云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到了韩昌韩延寿这一代,因辽国被金军打得有灭亡之险,不得不高度重视能征惯战的一切将才,不再斤斤计较种族和陈年旧怨,有军事才华的韩昌才有了领导家族重新出头之日。

    能在国难中出头,证明韩昌确实有真本事。辽皇亲派韩昌领重兵抢掠沧州,怕是有险恶深意。

第866章 怒战瀛沧;上() 
留守赵庄的刘文、李助感觉到严重威胁,怕辽寇进犯沧州,重中之重却是首先来摧毁辽国上下早恨得牙痒痒的沧赵家族,而守卫赵庄的力量怕是不足,激战时怕有漏洞危及庄内,这才示意小刘通来试着劝说老太君早早撤离。

    宁老太君就是喜欢男儿孙。

    她本孤苦无依弱女子,还带着有病的老娘这个沉重拖累,是没人要的老姑娘,坚强却也是无望的勉强活着,活一天算一天,真正是为活着而活着,把老娘送终,完成为人子女的人性任务,剩下的日子就是准备活够了或彻底绝望了就随时随便死掉算了,早早从这个残酷的社会解脱是她唯一能求到的幸福,意外得嫁沧赵生了儿子,是儿子带给她人生自信、精神安慰和安稳保障,是孙儿带给她无上荣耀和无边希望,所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她心里独爱男儿孙是改变不了的,慈爱女孩只是长辈的责任。

    对眼下的老太君来说,坐镇老家,儿孙,无论男女都一个也不在眼前,对只为儿孙活着的她来说,心里太寂寞。

    只是老太太不是一般的刚强有意力,表面总安乐笑融融的,越来越象心胸博大慈悲幸福的活菩萨。

    但李助、刘文知道老太君藏在心中的无言寂寞,更知道老太太的固执,清楚自己是劝不走老太太的,小刘通或许可能。

    想打动老太君钢铁一样的心,胡子拉碴的成年汉子不成,这事还得老太太亲近的小孩子来,无论乖孩子还是熊孩子都好使。

    果然,匆匆回到赵庄的小刘通一出现在老太君面前,老太君的笑容顿时变得灵动活泛发自肺腑,笑得自然敞亮,眼神也明亮柔和得惊人。她的愉快情绪明显感染着周围的人,似乎把整个赵庄的人气也带得鲜活起来。

    小刘通嘻嘻哈哈耍着宝把赵岳那边的情况大体向老太君说了说,当然是捡好的说,连吹带侃把事情描述得倍轻松欢快,仿佛赵岳一到,一切天大的意外难题、如山的压力都立即如娇阳化雪般容易地解决了,不会把赵岳承担的巨大焦虑、费尽心思、马不停蹄东征西讨等辛苦劳累和风险说出来。

    这么说是中国人最常见的晚辈对长辈报喜不报忧的孝顺。目的就是让长辈开心放心。

    但老太太是从最苦的底层社会一路搏出来的,这一生经历了太多事,当年在赵庄最危险的时候,还曾多次带强壮勇敢的妇女上城头呐喊鼓劲帮助男人奋勇抵抗辽寇,亲手挥刀捅枪杀过辽贼,顶着辽贼的箭雨抬伤员、治伤员、往城头送武器送饭,那都不算事了,那些年里几乎年年都要经历的,活到现在,她洞察世事,不是不知民间疾苦不知世态险恶的富贵子弟。

    小刘通说得轻松,老太太也听得始终笑容满面,只是心里若有所思,能分析出其中的险恶艰难。

    小孙子不容易。心爱的大孙子也在边关顶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儿子也在忙得焦头烂额。

    沧赵家族想为天下的汉人创造一个无限美好的新世界,想让汉人从此高昂着头牢牢站起来,这么些年付出的太多太多。

    老太太心里疼惜感叹,绝不表露在外面,只是眼神悄悄变得凝重。

    小刘通逗老太太开完心打好建议基础转入正题,但一提辽寇入侵的严峻形势,只开了个头,老太君就笑着挥手打断了他。

    “小猢孙也懂得关心人,知道关心大事啦!”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眼,通儿也这么大了,比你爹都高了。哈哈,至今我还记得你呀呀学语和小时候干的那些糗事!”

    老太君感慨着,望着小刘通的眼神充满宠溺慈爱和欣慰。

    对这个和小孙子一起长大,却不象小孙子那么妖孽得比大人还大人的完全是正常小孩该有的成长现象的小家伙,老太太见惯了赵岳和这条小时候几乎形影不离的小尾巴常常在面前晃悠,见惯了小刘通的萌萌可笑可爱,在心里早当成自家儿孙看待。

    小刘通打小得到老太君的关爱,对老太君也是很有感情的。

    他的爷爷奶奶早过世了,在心里不知不觉就把慈爱的老太君视为祖母,也得老太君特意叮嘱,小时候不懂事,和赵岳一起叫人乱叫老太君祖母叫惯了,如今不过是跟着大家换了称呼,改称老祖宗,眼下形势严峻,他也很担忧老太君的安危。

    他此次担负着大哥和李助交待的劝说任务,更肩负着临别时四哥那句‘照顾好祖母’的特意叮嘱。

    叫谁失望了,也不能叫四哥失望了。这是刘通的心声。

    四哥对他自小到大的好,随着他慢慢长大懂事才逐渐体味出来其珍贵。

    赵岳小时候就思考远多过言语,平常沉默寡言,但对他的关爱却不乏细腻周到,总能不动声色地维护关照好他。那是种父爱般的深沉伟大,于无形中教导了他,还不是父爱那种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抗拒心的说教,是小孩子容易接受也更有影响力的同龄玩伴朋友兄弟间的影响,在说说笑笑讽刺调侃打打闹闹中就完成了教导,准确的说是种潜移默化的引导。

    小刘通不知道自己在四哥心里的重要性能排第几,但清楚自己绝对是四哥在用生命维护的最重要的几个人之一。

    这份情义带给他太多幸福,太珍贵了。

    事实上,只要刘通不做违背人性的事,即使是想尝尝当国王的滋味,赵岳也会帮刘通实现,只是他不能那么说而已。

    惯着得有原则。

    要是让刘通滋生了不该有的野心妄想当没能力当的中国皇帝而行凶,那就坏菜了。那不是关爱而是害人。

    刘通不知道赵岳有多惯着他,但极想劝说老太君早些离开危险的赵庄。

    这样他就没心事了,剩下的就是放手大杀敢来侵犯的一切敌人,保护好老家。可刚开了个头,老太君就不让他说下去了。小刘通一阵郁闷,不禁暗暗嘀咕:“若我是大公子,那老祖宗肯定能听进去。老太太偏心眼,最爱,最听大孙子。”

    小刘通那点城府,再掩饰,老奶奶也一眼就看透了。

    老太君呵呵笑起来,说:“小猢孙,就是你家文成侯来劝说,我也不会走的。”

    “想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固执吗?”

    小刘通点头。

    想,当然想知道,你老人家离开了,大家就都轻松了,你为什么就不离开?

    “呵呵。”

    老奶奶笑着点点小刘通,“那我问问你,咱家立足沧州,在辽寇一次次野蛮凶猛侵犯中能生存下来的根基是什么?”

    “咱家能发展壮大到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又是什么?”

    小刘通有些茫然地挠挠脑袋。他最懒得寻思这个那个。

    老奶奶见此,微微摇了摇头。

    小刘通还是小哇,长得高高大大的,却还是个孩子。若是妖孽小孙子,只提个头,岳儿就能知道个尾,无需多言一字。

    不过,这正是小刘通的可爱之处。

    若都是岳儿那样的妖孽孩子,当长辈的实在缺乏教导晚辈的快感和成就呐!

    心里感慨着,老奶奶乐呵呵不停嘴。

    “咱赵庄是打出来的,不是逃避出来的。咱家人一代代和庄户们同战斗共患难,从来都是祸福共担。小猢孙,你说说,辽寇来了,危险近了,眼看大难临头,庄主人却不在,庄户们会怎样?”

    小刘通下意识又挠挠头,想也不想直接道:“可庄上不还有李姐夫和我大哥他们?表小姐、我大哥一家都在。我也在呀。咱家有人主持抗敌。没抛弃大家。”

    呵呵。

    老奶奶笑着摇头道:“那可不一样。”

    “通儿啊,我这么跟你说吧。庄主夫妇不在,公廉公岳不在,沧赵其他长辈和子孙也都不在,若是我这个老太婆也不在,那赵庄的人心立马就散了。别说是如今庄子上的这些只跟着享福、没经历过残酷血战也没和咱家共患难的人,就是和咱家一起打出来、敢打能战对咱家也非常信任的老户,到时候也必定散乱一团,怕是危险一临近,庄户们想的不是团结一致奋勇杀敌保家,而是琢磨着,甚至直接卷家财举家四散早早逃离赵庄。”

    “有句老话说得好哇。人生除死无大事。”

    “主家的恩义好处,在灾难考验面前,在生死考验面前,尤其是涉及满门生死,通常是次要的不顶用的。没有几个人会单纯念着咱家慈悲善待带给他们幸福生活,只为了报答主家这份情义就愿意留下来面对生死大战。这就是世态人心。讲忠义气节的懦弱汉人不行。野蛮自私不重视忠孝义节唯强是尊的蛮夷更不行。否则也不会有历史上那么多好人不得好报了。”

    “历史上也不乏好皇帝好王朝在外敌入侵或内战势弱等灾难面前,却被天下子民忘恩无情抛弃,落得国亡族灭的事例。灾难面前,恩义不顶用。唯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才能凝住人心。”

    “李助和你大哥都是有能力有大本事的人,能干大事,但到时是管不住庄户们的。就是公亮他爹、你马二庄主叔父在此坐镇,那时候也指挥约束不住几家。说什么都没用。庄户们只会一心想着早早逃走避开血战。辽寇一来,赵庄就不存在了。”

    小刘通有些明悟地点点头。

    老奶奶欣慰地瞧着刘通,愿意多说几句。

    “我这个老太婆抡不动刀,射不动箭,杀不了贼寇,但只要我在,庄户们就知道主家没抛弃他们只顾自己安危。主家在和庄户们共担危难。有李助和你大哥他们具体负责动手,那就是主家和庄户们在共同奋勇杀敌。庄户们相信主家有信心击败敌人保住家园。”

    “这样,庄子里的人心就是稳的,团结的,心里害怕凶野的辽贼,但绝大多数人愿意跟着奋勇作战力保家园不失。”

    一向不爱听大道理的小刘通这会听得入迷。

    老奶奶象教导亲孙子一样说开了不和外人说的话,自己也唏嘘感慨了一下复杂的人性。

    “辽贼对咱们沧州用心险恶。奶奶我也知道咱们家怕是首当其冲承受大难。庄上也不是过去那三千多户忠心团结又骁勇善战的老人,没有那杀出来的誓同生死的五六千热血敢战的好儿郞好汉子。如今还没转走留庄上耕种做活的住户只有不到一千家,组不成多少抗贼人手,留在这是危险。但越是这个时候,我越不能走,连畏惧惊慌都不可。否则咱家完了。这些庄户一害怕一慌,心散了,只顾抛弃赵庄瞎逃走瞎躲避辽寇,流离在外,多半也难逃屠杀,数千男女老幼也完了。”

    “我记得岳儿曾说过‘王者之家应当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坚定信条。没有这种神圣责任感和担当,就不配为王’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象太宗、真宗这种宋皇那样,敌人未来,只感到危险就已经着急迁都,抛弃百姓只顾自己逃命,那怎么行?”

    “子民谁会愿意为这种主家誓死奋勇血战?谁会跟这种主家坚定不移追随到底?”

    “宋家天下得来得太容易,皇家子孙都不懂得珍惜。大好江山仅仅百十年就这么眼看着很快就败完了。他们曾想抛弃子民,到时候金军杀来,他们必会把抛弃付之于实际行动,也必会被子民无情抛弃,记载在史书上也会被后人不耻其节操而唾弃。”

    “所以呀,岳儿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并且反复向包括公廉在内的孩子们灌输这种信念。”

    “它是沧赵的新家规祖法。”

    “当主人就要负责保护好部下,有灾难要奋勇挡在前面。没有担当,不配作主人。这种儿孙就让他当自食其力只为自家负责的普通人好了。沧赵既成帝王家,这一条更要成为准则。我支持岳儿的建议,把这一条定为天子必须遵守的国法。”

    老奶奶说着说着就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和心思里,几乎忘记了是在教导小刘通。

    恍惚了一会儿,老奶奶心思了了才回过神来,又恢复了笑呵呵的模样,瞧着难得见到的小刘通的动脑深思状,心情更好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尽管未必能收住人心得到民众拥戴和誓死追随,但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有什么资格要求部下尽忠职守做出贡献牺牲?”

    “夫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享受权利,就要同时担当义务。”

    “所以呀,再危险,奶奶我也不能离开赵庄一步。不但不走,大战起来还要不畏危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鼓舞大家的斗志和保卫家园的信心。这是沧赵的职责。成年的儿子、孙儿不在。我这个老太婆就要担起来。”

    “咱们这个家自从建立起来起就从来没有被任何贼寇毁掉过,包括辽寇。以前如此,这次奶奶相信仍然会如此。能打败咱们家的只有咱们自己。只要咱们自己关键时刻顶得上,不退缩,不内乱自己作死,就没有人能毁掉咱们。就算守不住庄子,真到了那时候,我也不畏一死,和贼人战到底。人活着得有点精神。”

    “无论什么时候,沧赵列祖列宗留下的立身立根之本不能忘记。有了它,公廉、公岳这样的好儿孙才能为家族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大家才能有好日子过,有荣华富贵享。通儿啊,告诉你大哥他们不要再说我走不走的话了。”

第867章 怒战瀛沧中() 
小刘通被老奶奶的心志和气势感动得不轻,不再劝说老太君离开,只在心里坚定了保卫老家的壮志决心。

    老太君慈爱地拍拍小刘通的手,笑道:“小猢孙关心我安危,奶奶高兴着呐。只是奶奶反要提醒你这个小猢孙几句。”

    “打仗万不可逞能。”

    “奶奶我呀知道你练成了一身本事。可你还小,身体和力气还远未长成。本事也没练到家。战场刀枪无眼,乱箭如雨,暗箭难防。你要小心,万不可大意。更不要受不得敌人激将而逞能任性出城挑战。蛮子凶猛得很,也不缺奸诈,也被忘掉祖宗的汉人败类教会了攻城之法,很会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