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照顾蔡琰的同时,刘范也不忘准备开春时的西征。在历史上,韩遂曾狂妄地号称“九曲黄河”,确实他也配得上一个称号。韩遂此人,狡猾多端,心狠手辣,他还曾杀了马腾的羌*子,但他又能让马腾心甘情愿地跟他拜把子,让马超和他一同抵抗曹操,可见此人很有智计,很有远见卓识;羌族首领北宫伯玉在凉州可谓是妇孺皆知,他的凶名,甚至能止住小儿夜啼!而氐族首领阿吉刘范没听说过,但听名字也像是不好惹的。

    冬天从来就不是开战的好时机,就连科技发达的后世,头号强国美国打仗,也尽量避免冬天发兵。所以北宫伯玉等三人专门挑日子,挑在秋季准备结束、准备进入冬季的时候发动叛乱,这让官军很难发现端倪,也不能在入冬后大规模地动兵。因此,官军懒散又没有防备,凉州这才全境沦陷,少量官军只能在三辅地区驻防。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官军不能调动,同样的,叛军也不能继续进军。

    于是,刘范也有机会在冬季准备,这第一手准备,自然是兵器了。刘家的工匠足足有两万人,大多数是刘黄两家的佃农转变成的,还有剩下的一部分是地道的工匠。刘范便照搬后世的制度,将这足足两万人组成一个军械制造厂,由技术娴熟的工匠担任各个车间的主任,佃农成为工人,改变原本一个人制造一件武器完的制度,改成一个人只组装一样零部件,形成生产线,大大提高了各种军械的制造效率,制造周期也大为缩短。

    这些军械,有环首刀、铁铩、长枪、马槊、弓、箭、马镫、马鞍、马蹄铁、玄甲、禅衣、髻头、缰绳等装备给骑兵和战马的军械,如戈、长矛、剑、盾牌、斧子等兵器,因为骑兵用起来很不适合,所以刘范不让制造。环首刀是西汉时就已经被发明的刀,比起剑来,环首刀劈砍的威力更大,而且骑兵讲究行动快速,用直愣愣的剑还可能伤到自己和战马。蒙古骑兵都是使用马刀的,鲜有用剑的。铁铩,也是西汉时就有的,普遍装备于汉朝骑兵队伍,形同枪,但枪头比较长,两侧还有延伸出来的两个小的枪头。

    其中,刘范最在意的武器是马槊。马槊其实说白了,就是骑兵使用的长枪,略微比长枪长一些,有一丈八尺长,枪头十分尖锐,加之其枪杆十分坚韧,骑兵用在马上突刺,它不会被强大的重力加速度所折断,堪称是骑兵最得心应手的武器。但世上的东西,永远都是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马槊虽好,可不是像长枪那么好制造的。

    一杆合格的马槊,最好是是用柘木的主干,其次是用桑木、柞木,再不济那也得用韧性好的竹子来制造。而且,还要把柘木剥成细蔑,将细蔑泡在桐油里长达一年的时间;等一条条细蔑被泡得不再开裂,再把细蔑用几个月的时间在太阳下晾干,之后将细蔑编绞在一起,组成马槊的枪杆,再用胶漆将细蔑粘合在一起,这样,马槊的雏形就出现了;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还要用韧性强的麻绳将马槊捆起来,再用胶水涂抹一遍,再用葛布将马槊包起来。如此,马槊才算制造。检验马槊是否合格时,要用刀锋用力劈砍马槊,只要马槊损伤不大,并且能发出响亮持久的金属碰撞声,如此,马槊才算制造合格。

    制造一杆马槊,快一些的话都必须花费四年的时间,并且制造十杆,最多只能保证其中四杆的合格率,也就是说,马槊的合格率只有四成。即使是刘范和工匠们改进生产程序,制造马槊也需要三年之久。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于是刘范只能寄希望于和马槊形制差不多、威力远不如马槊的长枪了。

    玄甲和禅衣,玄甲是西汉秉承秦朝工艺发明的一种甲胄,防护力很弱,除了能抵御敌人从极远处发射的箭矢之外,就是形同虚设,刀剑这类武器能不费吹灰之力地穿透玄甲;禅衣就是汉军的军服,和百姓的衣服没多大不同。比起上述的装备,这两样东西还算是比较好制造的。考虑到术业有专攻,刘范将军械制造厂以军械的种类分成十几个部门。其中,又以马槊和弓的部门花费最高。

    制造军械,原材料花费很大。比如说制作弓,必须要用牛筋来做弓弦,长度足够的牛角来作弓把,但牛在这个时代刘是生产力的保证,在汉朝牛相当于后世的大熊猫,法律是禁止宰杀的,到了宋朝,这项禁令才解禁,所以水浒的“大侠套餐”中才会出现熟牛肉这道菜。在现在的大汉,刘范是买不到大宗的牛的,只能购买塞外游牧民族的。刘范为了购买牛筋、牛角,又要求助于甄家。

    再比如能制成弓和马槊的柘木,中国素来就有“南檀北柘”的说法,柘木在全国各地都有,其中又以两广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交州出产的柘木质量品味最好。柘木生长缓慢,长在交州的柘木,一百年能长到直径二十公分到三十公分之间;而其他地区的柘木,一百年只能长到十公分到二十公分之间。物以稀为贵,所以柘木价格十分昂贵,等同于檀木(明朝后期,中国人才爱上檀木,明朝之前,中国人是不用檀木做家具和陈设的)。糜家主要在南方经营,对现在还是最偏远的交州也较为了解,于是刘范只能拜托糜家帮他进货了。

    还有其他重要的原材料,刘范把一小部分让甄家和糜家负责,另外的部分则让其他有实力的世家和商贾负责,虽然甄家和糜家和刘范关系很好,但为了安全起见,鸡蛋永远都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

    每一天,都有一车一车的原材料运到江夏竟陵县来,为了接受核实,刘家的下人每天都是手忙脚乱的。兵器齐备,当然还要练兵了。寒冬腊月的,刘范让镇北军在冰天雪地里训练,就像后世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一样,镇北军士兵也要脱了上衣,在雪地里泼冷水后挺着,然后使劲地操练。刘范想,历来打仗是要避开冬天的,若是镇北军适应了冬天的寒冷,那镇北军就可以全天候地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了。

    就这样,到了三月初,蔡琰的肚子开始变得圆鼓鼓地起来,刘范西征的各项准备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刘范带上镇北军、几千个运粮的民夫、八万多匹战马、三千只羊、一百万石粮食,就准备开赴他日后的老巢,凉州。

第一百零六章 计策之争() 
刘范准备让蔡琰留在江夏竟陵,她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差不多有两个月大了,受不得半点折腾;而江夏郡距离凉州,也就是后世的武汉距离兰州,至少还有一千多公里,路途遥远,交通又不发达,要是有个闪失,那刘范都能痛苦而死!而且,就算安全到了凉州,但凉州是大汉最乱的地方,虎狼之地,朝廷和地方官府都管不到,岂有安全可言?而且刘范要和叛军开战,带着女眷也是个妨碍。刘范如是劝蔡琰。

    蔡琰当然知道刘范是对她好,但她就是不听,她已经离不开刘范了。刘范想悄悄地离开,但带着几万人和几万头牲畜一起,根本瞒不住敏感的蔡琰。于是刘范只能屈服,让蔡琰跟着,一起去凉州,而他只能为蔡琰做万全的准备。

    临行前,贾诩又提醒刘范,一旦收复了凉州,要治理地方,就必须要任用大量的官员,特别是一郡太守,凉州足足有十二个郡,那就需要十二个太守人选。当然,凉州本地的豪强靠不住;朝廷派来的太守,很有可能是为了制衡刘范的军政大权,要不然就是在西园那里买来的官职。要想让凉州完全地、毫无保留地归属刘范,他就必须使用自己人。但刘范除了贾诩和田丰,就没有可以作为太守的人才了。贾诩提醒刘范,儿子没有。老子有!

    刘范一点就通,刘焉广泛结交朝廷大臣以及在野的贤人,人才储备十分丰富。刘范和刘焉这么一说,刘焉便决定将赵匙、董扶、庞羲、司马直、刘陶等人送给刘范指挥,除此之外,刘焉还请了“江夏八俊”中的鲁国人孔昱、江夏人张俭、汝南人陈翔三个大才,拜刘范为主公。“江夏八俊”,就相当于是东汉末年的偶像天团,能列入其中的人,自然不简单。甚至刘表也在其列,和他们三人同列,可见“江夏八俊”的含金量了。

    有了这么多人才,刘范的太守人选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除此之外,刘范还带上了貂蝉任红昌。

    刘范于三月上旬在江夏誓师,正式改镇北军为凉州军,然后挥军向西北前进。这次刘范选的路是从江夏穿过南阳郡,然后走过武关,进入三辅核心京兆郡,路过西都长安,最后挺进凉州,直面凉州叛军。

    其中的武关,是由东州进入西州的三条路线里最为方便的,其余两条路是函谷关和从蒲津渡过黄河。武关也是天下名关,处于东西州交界处,日后刘范少不了还要经过武关,这次就先打探打探情报。

    十几天之后,刘范带兵走到武关之下。只见武关如同一颗尖牙,镶嵌在两面连绵起伏的高山之间,浑然天成,城墙高达四丈,厚达两丈有余,若不用计谋,强攻必定伤亡惨重。

    刘范面对如此雄关,心中激荡不已,不禁感慨道:“好雄伟的关啊!这还是我生平第一次见过如此雄伟的关!”

    贾诩道:“主公有所不知,这武关啊,原称为少习关,与萧关、大散关、函谷关一起并称为‘秦之四塞’,为秦地东南方的屏障,素有’秦关百二’之美誉,也就是说,驻守武关,只用两个人便能阻挡一百人!”

    刘范仰望武关,点点头,道:“此语中虽有夸大的成分,但武关也确实险要,实乃兵家必争之地。怪不得秦国国力如此弱小还能一统天下,原来是有武关等雄关保护!若没有武关在南方抵挡,想必孱弱的楚国都能灭掉秦国!”

    贾诩道:“主公是没见过函谷关,那函谷关比起武关来更加高大雄伟,夹在崤山之间,又有黄河天险在一旁,更加难以夺下。而且函谷关后只有函谷能够通行,但函谷之狭窄,车不能并行,马不能连辔,军队通过时十分艰难。即使是函谷关被攻克,关中之人还能在函谷中抵挡一阵,所以,当九国讨伐秦国时,秦国人开关延敌,九国几十万军士,面对秦军精锐强盛,函谷关雄伟坚固,竟然只得灰溜溜地撤军。”

    刘范道:“函谷关的险要,我也听说过。关中之地,北有萧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是天下最坚固的所在。如此险固的关中,一定要被我所拥有,绝不能让别人占了去!”

    贾诩道:“主公英明!想当年,不仅是暴秦雄起于关中,而且您的祖宗高祖就是在关中起家的,此时汉室倾颓,主公鹰扬于关中,正是宿命使然啊!”刘范闻言,激动地点点头。

    田丰给两人浇一盆凉水,道:“主公,秦国之所以能稳固地占据关中,是因为秦国花费几代人的时间,将西边的戎人给消灭了,没了后顾之忧,秦国才能安全地据守关中,抵抗山东六国!同理,主公在凉州未曾干净之前,想要盘踞关中而稳固如山,依据关中与山东诸侯相抗,那是不可能的!”

    理想总是丰满,现实总是骨感!刘范又回到残酷的现实之中。刘范一边打马通过武关,一边问道:“那元皓,你想出怎么对付叛军的计策了吗?”

    田丰严肃地道:“回禀主公,属下已经想好了!”

    刘范笑道:“那元皓,你快快与我说说,你的计策是什么?”

    田丰道:“主公想要战胜叛军,我们就应该利用叛军的劣势,利用咱们的优势!主公聪慧非常人可比,请主公想想,叛军有什么劣势?”

    刘范想了想,道:“叛军劣势是,第一,他们的粮草太少,依靠牛羊肉和抢掠百姓的口粮,也难以为继;第二,叛军的军人临时拼凑,良莠不齐,战斗力很弱;第三,叛军来源复杂,矛盾也复杂,不同民族之间,难免会有嫌隙,对彼此的信任不强!”

    田丰道:“主公英明!叛军有北宫伯玉的羌人,有阿吉的氐人,还有韩遂的汉人,甚至三族之下还有一些是雇佣来的小月氏人!彼此之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本来他们在凉州的利益就有冲突,这次只是为了一起抵抗官军,才组成联军联合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面对咱们凉州军,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只要主公放缓进军凉州的攻势,坐山观虎斗,则叛军必定为了各自占据凉州的打算而闹掰!而且,叛军的军粮很少,没有军粮补给,叛军不可能长时间战斗,而且没有军粮,叛军军心动摇,无心恋战,实力随着时间快速锐减,怎能打得过主公以逸待劳的凉州军?”

    刘范点点头,但又觉得此举有些怪异。贾诩正色道:“元皓此言差矣!若是真的按照你的计策,停滞不前,坐收渔利,让叛军内部发生利益冲突,进而混战,最后主公再浑水摸鱼!这么做是可以让凉州军减少伤亡,也能让叛军消灭得更彻底,军粮消减,无心恋战!但元皓想过没有,等叛军几番混战之后,凉州必定沦为一片不毛之地!本来凉州经过了百年动乱,已经很难恢复元气了!

    !”

    “要是再让凉州被摧残,先不说凉州的数十万百姓、几个民族将会受到多大的打击,若是交到主公手里的凉州,贫瘠荒芜得跟沙漠没什么两样,主公治理起凉州来十分麻烦,又怎有精力进入关中,进而攻取天下?还有,主公如果不率领凉州进攻身处凉州的叛军,而是把凉州军留在离雒阳成咫尺之遥的三辅,朝廷会怎么想?已经信任主公的皇帝会怎么想?早就想置主公于死地的大将军何进会怎么想?到底是主公惧怕叛军?还是主公想要兵变,趁机反攻雒阳?这两种推论恐怕对主公都很不利吧!”

    贾诩对于田丰的计策感到有些气愤,故而一口气说完,有理有据,田丰确实是失策了。田丰最后惭愧地道:“文和国士之谋,是元皓短视了!只看得到眼前利益,却看不到长远!”

    刘范听两人争吵之后,这才想起来,贾诩是地地道道的凉州人,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他的父老乡亲,贾诩自然是要尽全力保护的。但贾诩说的也十分正确,不能因为凉州军而放弃凉州。

第一百零七章 必争之地() 
刘范扭头过来,微笑着对贾诩道:“文和这次总算严肃一点了!往日提问计策,都是没正经的瞎说!”

    听到刘范的话,贾诩这才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刘范道:“文和,你是在凉州土生土长的,凉州是你的家乡,你对凉州的风土人情以及叛军的情况是最熟悉的。那你说说,我该如何对付叛军,进而攻取凉州?”

    贾诩想也不想,回答道:“回禀主公,属下觉得元皓的计策也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比如说,巧妙利用叛军之间的利益冲突,让他们反目成仇,那形势对我们就好的多了!”

    刘范道:“不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叛军可不像咱们凉州军,他们都是因为利益交集才联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想必也知道这一点。虽然明面上他们是亲密无间的盟友,但是在暗地里,还不定提防彼此成什么样子呢!”

    贾诩道:“主公英明!韩遂和北宫伯玉,这两人性情十分相似,都是十分地多疑!氐人首领阿吉是个老实人,虽然不如他们多疑,但身处两个对他也疑神疑鬼的人的身边,想必他也一定了解自己的处境,为了保全自己,他一定会与两人一样,害了疑心病。他们三人之间的信任,其实就像是一层薄薄的纸,只要主公将其捅破,则叛军之败,指日可待!”

    田丰也认同地道:“之所以叛军能与主公抗衡,只是因为他们联合在一起!只要主公破坏他们的信任,将叛军一分为三,那么叛军对于主公来说,不足为虑,只需逐个击破,叛军哪里还逃得出主公的手掌心?”

    刘范点头,道:“听你们这么说,那我也就放心的多了!那你们再说说,具体咱们要怎么实施这个离间计?”

    贾诩道:“主公,我等还没有见过叛军,对叛军内部三个势力之间的嫌隙也不甚了解。孙子说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届时,计划赶不上变化,就算有再精细的计划也是徒劳无功。故而,属下建议,咱们先与叛军交上手一番,等摸清了叛军的一些基本的情况,再作计较也不迟。”

    刘范点点头,道:“说的也是。目前咱们只知道叛军的大概数目以及组成,若是要打击叛军,可不能如此草率。”

    贾诩道:“主公,等过了三辅,咱们就进入凉州境界了,现今已经是春日,想必叛军也准备出师了,咱们必须要抢在叛军行动之前,先行攻进凉州,拔取凉州和三辅的要害之处!”

    刘范道:“先攻取何处最好?”

    “主公率军经过武关之后,进驻蓝田县,然后经过长安城,再*,途经郿县、雍县,最后攻取陈仓,进而夺取凉州的东大门街亭!”田丰道。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不可不知道陈仓和街亭这两个战略要地。田丰又道:“现在东寒未曾退去,叛军估计还没有派遣重兵驻守陈仓和街亭两城,若咱们不赶在叛军之前攻下陈仓和街亭,那么叛军在地形上就占据了主动权。陈仓是三辅地区的西大门,街亭则是凉州的东大门,若叛军占有其中一个关隘,则我军便在战略上失策:若叛军派遣重兵把手街亭,则只要守住街亭,就能将我军挡在陇山之东,叛军窝在陇西背后的凉州,就足以自保了;若是最坏的结果,叛军不仅占据了街亭,还一并攻下了陈仓,则我军不仅难以攻进凉州里去,而且叛军只要守住陈仓,就能保住街亭以及凉州不失,他们还能随时出关,进攻三辅。形势危急,属下以为,我军必须加快速度,赶在凉州回春、叛军开始派遣重兵进驻这陈仓和街亭之前,攻下这两个兵家必争之地。”

    刘范道:“说的不错,街亭和陈仓,一个也不能少!我军必须攻下,不然,未曾短兵相接我军就先比叛军弱了一分。”

    陈仓,在秦朝末年时,刘邦占据着汉中,为了攻取关中,刘邦接纳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明面上是在修建通往关中的栈道,但实际上确实悄悄地派兵绕过一大圈,抢占陈仓。夺取了陈仓之后,刘邦就占据了主动权,他可以慢慢地蚕食关中的土地,项羽对此妙计无可奈何,因此就失掉了整个关中。从此,刘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