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进不耐烦地甩开褚贡的手,不满地说道:“这个我当然知道,还用你说?退下!”
    刘诞呵呵一笑,说道:“据可靠情报,洛阳城里恐怕没有多少可用的骑兵啊!而勤王也不太现实。大将军却说,朝廷能弄来大量的骑兵,难道是您学那张角,也会撒豆成兵的法术吗?”
    大将军何进牛气冲天地蔑视了一眼刘诞,这一眼,还真让刘诞觉得有些心虚。刘诞赶紧回忆一下关于朝廷的情报,生怕有错漏的。但是何进的答案让刘诞彻底放心了。
    何进说道:“不要忘了,我汉朝的属国姬妾遍布天下。虽然西域各国现在被你们占据,但在北方还是有很多依附我朝的部落嘛!例如匈奴、鲜卑、乌桓等,都是对朝廷无比恭敬的。这三个蛮夷,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虽然战斗力还和西凉叛军有所差距,但数量上一定能压西凉一头。哼哼,只要朝廷发一道诏令,命令这三个部落进京勤王,我看你们西凉还能横多久?”
    这一句话说完,别说让刘诞笑得前俯后仰,包括刘宏在内,其他稍微有些头脑的大臣们也都无语了。皇甫嵩和朱儁更是如此。现在他们总算弄明白,何进脑子的填充物都是什么了。这位大将军别说纸上谈兵,连个基本的战略眼光都没有。之所以能够攀上如此高位,只不过是因为他善于玩弄权术罢了。
    看着皇帝和同僚们无一例外,都是一脸的失望和羞愧,还有刘诞一脸的嘲弄意味,何进都傻眼了。按理说,匈奴有人口三十多万,凑够十几万骑兵应该不成问题;鲜卑虽然遭受重创,但好歹人口还有六七十万,凑个二三十万也不成问题;最弱小的乌桓部落人口只有十几万,骑兵只有几万,但重在战斗力不错。乌桓部落在东汉初年曾经和汉朝联手,吊打鲜卑和匈奴,基本都是以弱胜强。所以东汉一直都喜欢用乌桓来阻挡鲜卑族的入侵。
    这么多的骑兵,加在一块,足够让西凉胆寒了。但为什么人人都在笑话他呢?这样高明的战略,居然没人附会,真是奇了怪了。何进心想。
    刘诞笑道:“如果大将军坚持要调动外族军队,那么恭喜你,你再一次有了灭亡大汉的机会!能够想出足足两条让如此庞大的帝国灭亡的,我看啊,天下也只有大将军您了!”
    何进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道:“这又是为什么?”
    刘宏听到他亲手任命的大将军居然还发问,无奈地闭上了眼睛,用双手揉揉脸。张让也是。张让没想到能和他周旋这么久,这些天还在斗争中占上风的老冤家何进,居然如此蠢笨。
    刘诞不厌其烦地解释道:“朝廷现在连自家的州郡都难以调动,还想着去调动本就不爱听从朝廷号令的外族,这怎么可能呢?之所以这些蛮夷没有攻击大汉,那都是因为以前我兄长曾经在幽州为国家建功立业,杀了对大汉最有威胁,也是在草原上最有威望的檀石槐,所以,鲜卑等族才不敢对大汉动手。要是朝廷调动他们进入中原,他们会看到什么?遍地的流民,遍地的白骨,荒废的耕地,还有一群一群的贪官污吏。等鲜卑、匈奴、乌桓等族看出了中原虚弱的真相,他们还会对大汉抱有敬畏之心,尽心尽力地为朝廷办事吗?
    尤其是大将军。等他们都见识过你这一位掌管着天下兵马的人,居然如此无能,他们一定会认为,我大汉无人,可以放心地肆虐了。等这三个蛮族入境,大将军就等着他们杀戮大汉的百姓,抢掠大汉的财富,进而毁灭整个北方吧!
    况且,就算他们愿意为大将军效力,也对大汉这个天朝上国继续忠心耿耿,那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鲜卑自从上次被我兄长歼灭十九万主力后,元气大伤。不养个几年伤,他们不会有能力南下;匈奴的情况和鲜卑差不多。匈奴上次经历了雁门关之战,被董卓打得是丢盔弃甲。在匈奴各部里实力数一数二的休屠部都如此惨烈,其他的匈奴部落,哪里还敢南下?况且,匈奴南下的道路基本被封死。正南方有并州,董卓不会让他们过来;西南方又是凉州,更是一个他们无法逾越的所在。最后就剩下一个乌桓部落了。乌桓和鲜卑是世仇,现在鲜卑实力降低到历史最低,他们正打算和鲜卑算账。根本没有时间来理会大将军。就算他们派兵来了,也不会派很多兵。因为他们要留下主力来应对背后鲜卑的威胁。据我推测,他们顶多只能派出一两万骑兵。大将军真的以为,这一两万人能对整个局势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第二百九十七章 尽力表演() 
刘诞的长篇大论,说的是有理有据,何进这个暴脾气也不得不因为害臊和好奇,而一句一句的听刘诞给他分析完。等刘诞把何进这个荒诞无稽的对策一一辩驳之后,何进甚至都要下意识地要给他鼓掌了。
    刘宏、张让、郭胜、袁隗、杨彪、王允、刘表、丁原、曹嵩等人,一看就连刘范的弟弟,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白身(刘诞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身份是保密的),都能如此透晓军事战略,都有些忌惮。连他都这么有能耐,那刘范和他的臣子们岂不是更厉害了?再对比一下朝廷柱石何进,可见朝廷已无人矣。
    刘诞点点头,说道:“除了大将军的这些良策之外,朝廷还有其他对策吗?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了。”
    刘宏一拍桌子,怒道:“不要得意!洛阳还有十万军,尚有如此之多的名将在,你们又怎么攻得下洛阳?”
    刘诞笑道:“只怕,这十万军连城都不守,而内部自相残杀罢了!”
    刘宏疑惑不解,说道:“你这话什么意思?”
    刘诞说道:“陛下就不要想瞒着外臣了吧,其实南北两军之间的矛盾比朝廷和西凉的矛盾可大得多了。自从何进被封为大将军开始,南北两军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激化了。为什么平定黄金之乱时,只有北军出京,分兵三处去剿灭黄巾军,而南军明明有五万之众,却窝在京师无所作为,甚至是坐观成败?为什么驱逐休屠部落时,南军派出兵力,而北军又留在京师?而陛下今年又为什么重新拾起西园军的建设?”
    刘诞提出的三个疑问,在场的人都知道,这都是皇权和外戚之间的明争暗斗的龌龊事。但现在刘范已经在潼关上,大敌当前,他们,不论是刘宏还是他的大臣们,都不能把话给说明了。如果说明了,朝廷就会分裂得更快,随时都有倾覆灭亡的危险。
    刘诞知道,对付朝廷需要离间计。于是不顾所有人都冷冷地盯着他,继续把这些上不了场面的话给挑明了。刘诞说道:“如果北军在剿灭黄巾军的过程中,主力都被消灭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如果南军派去并州驱赶匈奴贼的兵力再多一些的话,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如果西园军真正建立成军的话,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想,这都不用说,陛下,还有各位朝廷的栋梁恐怕都是心知肚明。”
    刘宏气得怒吼道:“够了!别再胡说八道!煽动人心!”
    刘诞摇摇头,说道:“陛下,这件事并不是臣不说,而不存在的。既然人人都知道这件事是公开的秘密,何不让臣继续说呢?说白了,南北两军分别由陛下和大将军统领。如果哪一军被削弱,那就将是致命的。矛盾会立刻爆发!”
    何进闻言,被吓得满身大汗,赶紧跪在地上,给刘宏磕头,说道:“请陛下明察秋毫啊!臣自从进入朝廷,统领南军以来,一直都是对陛下,对朝廷,对大汉忠心耿耿,从来不敢对陛下有任何异心啊。而刘休文所说,臣是冤枉的啊!这全然是他居心叵测,想要离间陛下与臣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威胁朝廷的目的啊!陛下如果听信了这等乱臣贼子的煽动哄骗,那大汉四百年来的国祚就将要断送了啊!陛下!”说着,何进又是连续几个脑袋梆子。
    听了何进这一番辩解,其实刘宏心里是一点都不信的。但是,他还必须信。如果刘宏表示不信的话,那朝廷之间的裂痕就会被刘诞又撕裂一些,朝廷也就无法和西凉继续斗法了。何进给他演了一出蹩脚的戏,而刘宏也不得不配合着何进,要比他给卖力气地表演。政治这些事,其实都是关于表演罢了。不想当影帝的政客,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刘宏也赶紧装作一副信誓旦旦的样子,就差没有下了台阶去把跪着的何进给扶起来了。刘宏殷切地说道:“何卿说的话,朕哪里会不信?朕自然相信何卿是朝廷的忠臣,不会背叛朝廷。这一切,不过是有奸佞对朕与何卿之间挑拨离间罢了!这等卑劣低端的计策,又怎能如此轻易地打破我等君臣之间多年来的默契呢?何卿快快请起吧!”
    刘宏这一番话说的真是情深意切,闻者伤心,听者动容,搞得何进真的差点以为刘宏是真的信任他了。何进赶紧从地上起来,说道:“陛下英明!”
    其余的大臣,包括袁隗、张让、曹嵩、浑都靡等人在内,就连皇甫嵩和朱儁两人也不得不折腰,都连忙演完这场舞台剧。大臣们一致说道:“陛下明辨忠奸,独具慧眼,真乃朝廷之福,万民之幸!”
    身为唯一的局外人刘诞看着这整个朝廷,仿佛一个配合默契的乐队,虽然心思各异,却能奏响同一个音调,都看傻了。
    刘诞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给整个朝廷鼓鼓掌,由衷地赞叹道:“陛下和各位公卿真是厉害啊!你们不去演戏真的是可惜了!”
    刘宏气得不行,但又很尴尬,只好咳了几声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何进等人也都尴尬不已。
    刘诞说道:“就算朝廷都不承认南北两军之间有矛盾,陛下和大将军之间合不来,但你们不承认没关系。我刚刚都说过了,这件事不会因为你们的掩饰而不存在。你们不承认,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罢了。当然,你们也有继续保持这份虚伪的权力。但你们应该知道,如果真的打起来,南北两军该怎么闹腾,还是会怎么闹腾。试想一下,当西凉的铁骑包围洛阳之后,南北两军会怎么做?南军肯定会撺掇北军出城与我军决战;而北军也会愿意让南军出城决战。总之,每一方都会借这个机会去削弱对方。”
    袁隗说道:“额,南北两军之间,分属不同,指挥不一,号令不明,这些问题肯定是有的。倒还不至于上升到像你说的那么严重。退一万步说,南北两军真的只愿对方出战,那朝廷也会强制要求他们两军一起出城。这样,南北两军就会无比的团结,也就不会给你们这些西凉贼军离间的可能了。这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刘诞轻蔑地哼了一声,说道:“袁老大人看来是不太懂兵。那请问,就算南北两军能做到一起面对我军,那倘若我军只选择攻击其中的一支军队呢?我军攻杀北军时,南军会去支援吗?攻杀南军时,北军会不会丢下南军逃回城里?这些问题,谁又能给出答案呢?”
    袁隗只好默不作声地站回去了。刘宏,何进等人也都是陷入了沉思。如果真像刘诞说的那样,估计南北两军一定会互相伤害。如果北军损失严重,就意味着刘宏的皇位坐不稳了;如果南军损失严重,就意味着别人会被任命为大将军。不论是刘宏还是何进,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武装力量白白地损害掉。
    刘诞说道:“勾心斗角,龌龊不断的南北两军,别说能出城反击我军,据我估计,他们连守住这洛阳城都不大容易。如果我军私底下联络南北两军其中的一军,相约共同对付剩下的一军的话,洛阳城甚至不必攻打,它自会自动打开城门,放我军兵不血刃地进城。”
    很显然,西凉方面买通由刘宏亲自掌管的北军不可能,所以刘诞讲的明显就是南军。万一掌控南军的何进通敌卖国的话,那刘宏就完了。
第二百九十八章 谈判协商() 
这下,朝廷都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就现在看来,要是刘范发兵攻打洛阳,是很容易攻克的。朝廷显然是没有什么王牌可用了,回天乏术。
    曹嵩不服输地说道:“或许像你说的那样,朝廷确实无力和你们西凉叛军相对抗。但刘休文,你千万不要忘了,你父亲,还有刘虞、黄琬、蔡邕、卢植跟他们的朋党可都还在朝廷的手里。朝廷想要他们死,他们就马上死。如果你兄长刘范真的执迷不悟,真的要行此悖逆之事,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刘范敢攻下渑池,那我们就先杀了黄琬;如果他敢攻下新安,那我们就杀了卢植;如果他敢派兵来到洛阳城下,那我们就杀完剩下的人质。
    这样,你们辛辛苦苦从西凉赶过来,却还是无法救下人质的性命,徒劳无功。而一切的罪名,都将扣在刘范一个人头上。是他的轻举妄动和悖逆卑鄙害了刘焉的性命,而跟陛下,跟朝廷都没有关系。刘范宁愿不要自己亲爹的性命,而想着要谋朝篡位。天下豪杰知道刘范是这样的人,谁会继续服从他?你们攻破了朝廷,就是惹怒了整个天下。或许短时间内天下人还无法对你们怎么样,但是总有一天,天下人会为朝廷报仇雪恨的!你们这些乱臣贼子,到时候都会被绞死,被车裂,被凌迟!这难道就是你们想要看到的吗?如果是,朝廷绝对会奉陪到底!”
    曹嵩说完这句硬气十足的话,整个朝廷都被他的强硬所点燃了。大臣们纷纷叫好附和,刘宏也一扫颓废。
    刘诞听了曹嵩的话,也有些震动。在来之前,刘范和田丰就已经交代过他,一切只为了救回人质,其他的都是第二选择,可以忽略。看朝廷现在已经是被逼到墙角了,万一再进一步逼迫朝廷的话,说不定朝廷就真的要对人质下手了。如果人质受到伤害,那就算得了天下,又有什么用?
    想清楚了这一点,刘诞也就知道他应该怎么做了。刘诞说道:“我知道,现在朝廷和西凉大家都不想起冲突。我们也并非真的要和朝廷动武,只是说如果朝廷做了不该做的事,触犯到了我们的底线,我们才会动真格的。既然朝廷也有意和平解决此事,那是再好不过。我建议,不如朝廷选出一个全权代表,和我进行谈判。看看我们能不能用谈判来解决此事。不知朝廷意下如何?”
    刘宏一听,觉得这个建议还是不错的,只要能保住他的皇位,那么一切都好商量。但刘宏还是决定要听听群臣的意见。于是刘宏把刘诞请出宣室殿,然后和群臣商议商议,看看要不要和西凉通过谈判了结此事。
    何进当然是同意谈判了,他不愿意折损自己的南军。毕竟,西园军总有一天要成军的,到时候刘宏的实力就又强大了一些。如果连最后的南军都留不住的话,那何进可就危险了。其他的大臣,袁隗、皇甫嵩、朱儁、丁原、曹嵩,以及大部分的九卿都同意用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但有些人就不乐意谈判。例如张让。张让坚决不同意通过谈判。因为刚刚西凉方面的使者刘诞,口口声声说要惩处元凶,也就是他。牺牲张让来保全朝廷里的其他人,其中还有很多死对头,张让死也不愿意。
    王允和刘表也不同意。王允是汉室忠臣,对汉室极其死忠和愚忠。他认为,这次刘范的僭越行为,早就是让朝廷的威严扫地了。如果纵容刘范这样的乱臣贼子,那以后效仿他的人,决不在少数。所以,王允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就和刘范硬碰硬,也好震慑天下,让那些野心之辈都不敢再对朝廷如此狂悖。
    身为宗室成员的刘表也是这么想的。当然他和王允都清楚,现在朝廷的兵力太过于弱小,但这些军队足够支撑朝廷逃出洛阳,前往山东地区避难。等朝廷从洛阳撤出来,撤到了山东,就可以号令山东地区的世家大族们出兵,去讨伐刘范。这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朝廷的面子,又可以最大程度的向野心之辈和境外的蛮族彰显朝廷的力量,让他们不敢犯上作乱。
    而刘宏想的则和王允、刘表不一样。他早就盼望赶紧把刘范给请回去了。刘宏胆子小,生怕自己维持了这么些年的皇位会被刘范抢掉。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刘宏什么都能答应。而且,此时此刻,刘宏也根本不在意丢不丢朝廷的面子。在他看来,只要在谈判中加上一条,不准公开这一件事,谁都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是朝廷秘密关押人质;二是刘范穿凿关中过于快速。这样一来,天下人都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朝廷自然也不会丢脸丢到家了。
    刘宏急于和西凉议和,所以赶紧催促其他那些不愿意谈判的大臣尽快准备好。王允和刘表都是愚忠分子,所以刘宏很轻易就说动他们。而张让因为怕自己死,所以一直都不答应。刘宏其实也舍不得张让,所以就答应张让,不会因为谈判而把他卖给西凉。张让这才罢手。
    经过了朝廷长时间的讨论,刘宏这才下决心和西凉议和。但是还有一个棘手的事,那就是该选谁去当这个全权代表。何进想去,袁隗也想去。最后,刘宏都没有选这两个权臣,而是选了太尉杨彪和车骑将军皇甫嵩去。
    杨彪和皇甫嵩,一文一武,各自代表了朝廷的官僚和军队两支平行的势力,可以最大程度体现出公平,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为文武双方争取共同的利益,有利于朝廷内部的团结。而且,杨彪善于与人周旋,也可以适当的妥协;而皇甫嵩脾气暴躁,可以震慑西凉。两个人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相得益彰。
    朝廷决定之后,已经是这一天的傍晚了。接到朝廷通知的刘诞,面对杨彪和皇甫嵩这两个朝廷上的大佬,不免有些紧张。生怕自己因为资历和经验不够,而在谈判中输给朝廷。所以,刘诞建议,时辰不早了,不是谈判的时机,故而把谈判的时间推迟到明天。
    其实仓促之间,朝廷也还没有想好谈判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底线,所以也有些没底。正好刘诞和他们有同样的难处,所以朝廷也很爽快地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二百九十九章 底线所在() 
刘诞便退朝,并写了一封信,派遣锦衣卫飞马传信回去。
    而这时的潼关上,刘范令诸将各自带领兵马,时刻等着变故发生,然后快速反应。但那个最坏的结果没有发生。被包围着的长安城、蓝田城、华阴城、渑池城和新安城,都没有什么反常的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