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自己家大业大,也不在乎多一嘴吃饭。
想起说这小姑娘会唱山歌,还嫌弃小姑娘唱歌的声音尖细,武元庆心里有了个想法。再问小姑娘叫什么,没想到回答叫王二妮。
好吧,看来这姑娘真的是和民歌有缘,连名字都和前世武元庆熟悉的那个唱民歌红遍全国的姑娘民歌界无冕之王是一样的。
天意啊。
回到家见了杨氏,把王二妮的事情一说,杨氏也是个心肠软的人,没有嫌弃她的出身,把她安排给武元庆当贴身丫鬟。
武元庆没打算让王二妮每天伺候自己,觉得有紫鹃一个丫鬟就足够了。他打算让小姑娘成为自己的御用歌手。
这时候的大户人家很多都自己养着一帮子歌姬的,家里人自己看,或者有客人的时候待客。
武家因为武士彟在长安,晋阳这边是杨氏当家,家里边不是女人就是孩子,没有养歌姬的必要。
武元庆准备成立一个歌唱团。至于为什么是歌唱团不是歌舞团呢,那是因为他最烦的就是看跳舞的了,俗人一个看不懂啊。不过听歌唱歌倒是他的一大爱好。
王二妮会唱山歌,这个好啊,原生态的,要是把自己会的那些民歌交给她,那这就算是有了民歌手了,每天时不时的听她唱唱民歌,也是一大享受啊。以后再找些不同的人唱流行音乐。那往后的生活就丰富多彩许多了。
说起民歌,武元庆最熟悉的就是他们左权的民歌了。左权民歌最出名的要数桃花红杏花白,这首歌可是在后世的中央三套经常出现的,大型晚会上也会有知名的艺术家演唱的。
不过武元庆最喜欢的却不是这首,而是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左权方言河是读一声。
方言唱超级带感。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
双膈钉跪在石头上呀,膈钉“膝盖”的意思
小亲圪呆
小手手红来小手手白
搓一搓衣裳把小辫儿甩
小亲圪呆小亲圪呆
亲呀个亲呀呆呀个呆
小妹妹河边她把头抬
亲呀个亲呀呆呀个呆
哥哥在山上唤你来呀
亲呀个亲呀呆呀个呆
小亲圪呆呀
哥哥在山上唤你来呀唤你来
小亲亲来小爱爱把你那好脸扭过来呀
小亲亲来小爱爱把你那好脸扭过来呀
小亲亲来小爱爱把你那好脸扭过来呀
王二妮的确很有唱民歌的天赋,声音清脆,而且语言天赋也非常不错,在武元庆教着唱了几遍后就能很好的把握住左权方言的发音特点。
武元庆将歌词写在纸上,小姑娘看着歌词就能毫不费力的唱,一点都没有刚学的生涩感。
能感觉出小姑娘唱歌是用感情在唱的,把一首本来是青年男子唱给爱慕的女子的俚语情歌演绎出了一番特别的感觉。
清新,俏皮,很好。
一定要尽快把会的民歌都教给她,武元庆看着小姑娘就像看着一个移动点歌台一般,眼睛放光。
第十五章 芝兰玉树()
午饭过后,三个小家伙围住武元庆要玩扑克。
额,至于为什么总是午饭以后,很明显,武元庆上午的时间总是在睡觉中度过,想上午发生点和他有关的事情,只能是看运气,看心情了。
一屁股坐到武元庆旁边,武元爽就开始抱怨上课无聊,说什么先生只会摇头晃脑,讲的课枯燥无味,听不进去,还晃得他头晕。
武元庆斜了他一眼,淡淡说道“怎么,这才安稳了几天你又要搞事是吧”。
武元爽不高兴的反驳道“大哥,我不是搞事,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我,就咱家的情况,我这辈子吃喝不愁,有必要吗?有必要吗?”
“你知道谢玄吗”武元庆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
“知道啊,东晋时候的军事家,谢安的侄子,打赢了淝水之战的那个嘛。大哥,你问这个问题也太小看人了吧”武元爽道。
“那你知道芝兰玉树是什么意思吗”武元庆接着问道。
“额,这个不清楚”武元爽傻眼了。
武元庆笑了笑说“这是一个典故成语,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东晋朝臣多是王、谢两大家族成员担任。王、谢两家不但是贵族,而且是非常有名望的贵族。谢家的谢安是当时晋朝执掌朝政的宰相,很注意培养后代。这个典故就是谢安和侄子谢玄之间的一段对话。原话是,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说到这武元庆听了听,见三个小家伙都认真在听,才有这接着说。
“翻译成白话就是,有一天,谢安谢太傅问子侄们“咱们家现在这么厉害,你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你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只有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说完武元庆意味声长的看着武元爽问道“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让你了吧。”
“明白了,就算咱家不需要我做什么,我也应该好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像芝兰玉树一样,好东西就应该留在自己家里,对不对大哥”武元爽兴奋的说道,说完还期盼的看着大哥,等待表扬。
武元庆沉吟了一下,然后一巴掌拍在了弟弟的脑袋上”对个屁,我特么意思是你多才不会这么无知,才不会在我问了芝兰玉树后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才不会在我想要和你扯淡的时候,你却搞不清楚我在说什么,你个笨蛋,白痴,文盲。”
武元庆越说越气,干脆直接大脚丫子开踹,踢的武元爽抱头鼠窜。
大丫二丫,本来见大哥一本正经的问二哥问题,谈论的还是二哥学习的事情,感觉这样的大哥好严厉。谁知,画风转变的太快,两个小丫头一时竟然没转过弯来。回过神来的第一时间就抱着肚子笑得不能自已了。
见两个妹妹笑得快喘不上气来了,武元庆赶忙停手扶起她们帮着拍后背顺气,嘴里还不忘恨恨的骂一句“没文化真可怕”。
笑闹过后,武元爽低眉顺眼小心翼翼的陪坐在武元庆身旁,两个小丫头坐在对面,不时看看二哥,再捂嘴偷笑一下。
“现在知道的重要性了吧”武元庆冷着脸问道。
武元爽低着头,小声道“知道了,大哥,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的”。
“知道了还不去,等着挨揍啊”
武元爽屁滚尿流的跑了。
看着吓跑了的弟弟,武元庆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对两个抿嘴偷笑的妹妹说道“刚才对你二哥说的话,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却也是大哥的心里话。大哥希望你们能够记住。虽然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你们见哪家大户人家的小姐是目不识丁的。哪个不是从小就识字的。往近了说,多你才能和人家有共同语言。往远了说,以后你们嫁了人,管家的时候才不会被下面的人欺瞒,恶奴欺主的事情才不会发生。”
“晓得了大哥,我们会好好的,我们现在就去。”大丫说道,二丫也在旁边点头,说完就要起身回房。
武元庆忙叫住两人“的事情,不要着急,小孩子要学会劳逸结合。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和大哥玩会牌,否则,下午的时间可怎么过啊”。
“啊”
“啊什么啊,你们这是什么表情”
拉着两个妹妹玩牌的武元庆,无视了两个小家伙鄙视的眼神。
刚刚言辞恳切才说的话如同放屁一样,随风飘散。
两个小家伙一玩牌,就把之前答应大哥说要好好的话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个时辰后,武元庆都已经不想玩了,两个小家伙还死缠着不放,最后被武元庆生生赶跑了。
不知道这算不算自作孽不可活的现成例子。
接下来的时间,武元庆再次跑到了铁匠铺,虽然老李头跟着阿福去了长安,不过还是有其他铁匠在的。
得到玉米土豆已经十来天了,已经到了该春耕的时候了。可武元庆让人准备耕作工具的时候才发现这时候用的还是直辕犁。后世他们家种地用的却是曲辕犁,这个时候应该是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这时候的直辕犁,非常笨重,回转困难,耕地费力。
而曲辕犁与之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其中增加的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
这时候的耕地主要用的畜力就是耕牛,当然贫穷的人家用不起牛,只能人力拉,那样种点地能累死,还不能深耕。正因为耕牛的重要性,所以才以律法的形势规定不允许宰杀耕牛,违者是要重罚坐牢的。就算是王公大臣家里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杀牛,想吃牛肉还要想个什么病死啊,摔死啊,摔折腿等等的理由,就这样,还是要被罚钱的。
而曲辕犁因为其轻巧操作灵活,不但耕牛可以,就算骡子,驴也是可以的。而如果没有这些牲畜,人力也能比较轻松的拉动。
所以有了曲辕犁,可以说能够大大提高耕作的水平,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意义。
武元庆拿着画好的图纸来到铁匠铺,让作坊里的铁匠给自己打造曲辕犁。剩下的铁匠都是老李头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手艺都不错,等到武元庆找木匠把犁的木头架子做好的时候,他们把零部件也都打好了。
就地稀里哗啦的安装好,让人牵来一匹马,把绳索给马套上,连接着曲辕犁。武元庆就在铁匠铺的后院开始了实验。来来回回几次,调节了下犁评和犁建,看了看犁的深浅。又试了试犁盘的活动性,见调头和转弯方便,操作灵活。
不错,做的很好,武元庆夸奖了几句,然后铁匠们每人赏了一两银子。
这可不是小气,一两银子不少了,已经算是巨款了。这时候一斗米也就是三四文钱左右,一两银子是一千文,换成米就是两百多斗,如果按斤算的话那就是将近两千斤也就是差不多一吨的米的,这么多米够普通10口之家吃一年的了。
能买这么多米,可见这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度是何等惊人。如果按照现在的米价算,买大米,一般的是三块五一斤,就差不多要六千多七千块钱。唐代吃的还不是大米,一般都是小米,现代买小米都是起码五六块钱起一斤的,沁州黄小米那更是贵的厉害。这么算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多块呢。
铁匠们见大少爷出手这么大方,眼睛都冒光了,赶忙道谢。
武元庆摆摆手,笑着说你们要是想道谢,那就抓紧时间多做点,马上要春耕了急用呢。
铁匠们恨不得立下军令状,一口表示一定在大少爷用的时候赶做出足够多的犁来。
见铁匠们干劲十足,武元庆满意的带着曲辕犁走了。
马不停蹄的回到木匠那里,木匠也已经把武元庆要的耙做好了。耙,既能用来耙地,也能当做兵器来用,十八般武器里边就有它一席之地。这时候的耙都是猪八戒用的那种九齿钉耙差不多样式的。不过武元庆让木匠做的这个却和这种耙不一样。
他做的这种耙是纯木结构的。是用的有弹性的枝条编制的。如同编篮子一样的,只不过编的是一个长方形的板子。然后一头用来栓绳子的,一头是枝条分别上下翘起来的。用来碾碎土块,平整地面。
用这种耙进行耙地是一种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
有了这两样武元庆的春耕大计就能顺利开始了。
第十六章 担心()
这天早上,武元庆破天荒的起了个大早,把弟弟武元爽和妹妹大丫二丫都给叫了起来。要三人和他一起下地春耕,美其名曰忆苦思甜。
结果,二丫睡眼惺忪萌萌的问了一句“大哥,我们就没有受过苦,怎么忆苦啊”。
武元庆傻眼了。特么,你说的好对,我竟无言以对。
黑着脸让两个小丫头滚回去继续睡觉。作为男丁武元爽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只能哭丧着脸跟着一起下地。
武元庆的便宜老子武士彟,封爵是从县公到正二品太原郡公再到从一品应国公。在受封太原郡公的时候,封地就被李渊封到了并州也就是太原城外的汾河边上,后来升爵到应国公,封地面积大了实食邑多了,但是封地的位置却没变,依然是汾河边上。
李渊如此安排,未尝没有往太原掺沙子的意思,毕竟太原王氏一家独大是不利于李唐统治的。
浩浩荡荡十几辆马车,拉着几十具曲辕犁和耙一路到了位于城外的庄子。
庄子上的管事已经在门外迎接了。在管事行礼问候过后,武元庆问了下庄子的情况,就让管事把庄子上的农户召集到一起。
知道是主家小公爷召见,没人敢怠慢,不一会就到齐了。
从一品国公,按制食邑3000户,可这个只是制度如此,一般国公的食邑也就是一千多户的样子,当然这个具体食邑数要看封爵之人的重要性以及和皇帝的关系来定。历代封爵都有食邑多少和实食邑多少的区别。
食邑多少是指书面上给你的食邑数也就是有多少户人家来供养你。实食邑则是事实上你能享受到的供养你的人家数。
应国公的食邑数是2000户,实食邑则是1500户,和制度规定的相差了近一半,看起来好像武士彟不受重视一样。
但实则不然,就在前不久,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李世民礼遇,能够出入李世民卧室,这么一个吊炸天的人,也才实食邑一千三百户。
而武士彟实食邑比长孙无忌都要多两百户,从这里也就能看出来,他的确是李渊的铁杆好基友,怪不得李世民会把他看做眼中钉肉中刺了。
乌央乌央的一千多号人聚集在了庄子外,把街道挤得满满的,有的胆子大的,想看看小公爷长什么鸟样子的,都爬到树上往这边看,武元庆脸也黑的像锅底一样。
他以为也就几十个人,却没想到他家封地上的人竟然都在这个庄子里。一千五百户,这个时代又没有计划生育,每家起码五六口人,粗略算下来将近一万人了。
我特么还真是不折不扣的大地主,大剥削阶级。
武元庆原本是想着给庄户人介绍一下曲辕犁和耙,让他们可以接受并改用这些农具的。可眼下,这么多人,他说的话往后点的根本不可能听得到。
无奈,只能让管事的从中选了几十个人作为代表进到院子。
武元庆把曲辕犁和耙的好处仔细的讲了一遍,结果讲完后竟然没听到一点声响,抬头一看这几十人都一脸懵逼像。
怎么回事?难道自己讲的不清楚吗?这么好的东西,按理说自己说完后,大家该是惊讶兴奋然后集体鼓掌才对啊。
没有惊喜却一脸懵逼算是什么鬼!
在武元庆还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这几十人却在心里暗骂,去你妈的吧,就你这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还能设计出方便好用的犁来,你特么当我们是三岁小孩呢?
一个恶少,不好好欺男霸女,跑来捣什么乱。你特么设计的东西能用才是见鬼了。这犁的好坏关系的可是我们这一年的收成,要是没有了收成,我们照样要给你家交粮,你倒是一点损失都没有,可我们一家老小还要活命呢,没有了粮食那不等于要我们去死吗?
可不管心里怎么不高兴怎么骂,嘴上却没人敢说出来,于是只能都是一脸懵逼的表情。
管事的很会来事,见小公爷说完,这些人竟然没有人说话,气氛有点尴尬,小公爷的脸上也渐渐有点挂不住了,急忙用力鼓掌,嘴上高声喊道“看看,看看,小公爷对你们多好,为了让你们种庄稼的时候不那么累,特意费尽心思做出了这好用的犁来,这么好的主家,你们到哪找去,还不快谢谢小公爷!”
“谢谢小公爷”被管事的狠狠瞪了几下,几十人有气无力的喊了句,稀稀拉拉的一看就是敷衍了事。
此情此景,可把管事的气坏了,呼呼的直喘粗气。
武元庆早已不是之前的武元庆了,上辈子他可是从小就在地里跑的,家里边种地他也跟着去。他们家那,不像其他地方,就像他一朋友,焦作的,人家一个人能有十几亩地,家里边四口人就有五六十亩。就不说其他省份的,就拿武元庆他们家周边县里的,少的一人也能有好几亩。而武元庆他们家那不但山多,没什么平原的地,就连山地也很少,一家五口人,也才两亩多地。
这地少了,耕作的时候就更要仔细了,稍微不注意,毁的就是一年的收成。他可是见过父母伺候庄稼的仔细劲儿。春天刚种下庄稼,一场大的春雨下来,就可能导致地里原本松软的土结块,要真的结块了,那刚种下的种子就可能发不出来苗,甚至直接腐烂,这时候就要赶紧用耙将地在耙一遍,弄松图层。如果说下的雨太大太多,没办法及时耙松图层,那这刚种的地基本算是毁了,只能等天晴了地里边干点了,进行补种。
这还是刚种下去的时候,等苗长起来,那就开始一遍遍的除草间苗,可以说从开始春耕到最后收秋,都要仔细小心。不但种地的人要会侍弄,还要看老天的脸色。不然一场大冰雹就可能导致颗粒无收。
不过在现代就算遇上颗粒无收的情况,也还能买着吃,虽然贵一点,最起码饿不着。可现在是古代的,要真是颗粒无收,那这些农户不说全家饿死,也基本上要卖儿卖女,凄惨度日了。
武元庆见农户们如此态度,一细想,也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这曲辕犁有自己说的那么好。
不过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