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才嫁了女儿,转头过年后刚刚恢复上班,一上朝李世民就下旨加封左仆射房玄龄为太子少师。
这荣恩也是没谁了。
但房玄龄可不觉得这是荣恩,他觉得这尼玛是早晚要完的征兆。自古以来就没那个皇帝说是不怕手下臣子大权独揽的。
房玄龄心想自己这都身居宰相之位十五年了,外界早有人说自己专权,说自己结党营私,虽然清者自清可谁知道皇帝怎么想的。
再说儿子房遗爱娶了皇帝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皇帝的弟弟当了韩王妃,这一门富贵成这样可以说圆满到了极点。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还有句话叫福兮祸所伏,盛极而衰的例子历朝历代可是不在少数的。
万一富贵圆满的老天都看不下去了,不是得满门遭祸吗?
熟读史书,深谙政治的房玄龄决定急流勇退,上表请求解除所任机要职务。
可李世民就是不同意,不管房玄龄怎么请求就是不答应让他退休。
或许这就是李世民心腹的待遇,看看李靖,当年怕功高震主不得不自污的时候,李世民连任何犹豫都没有的就借着李靖给的由头把李靖军职解除了,然后给了一个右仆射的文官职位。
区别对待,真的是太明显了。
也就是在一月底,王子瑜的叔父,出身太原王氏的礼部尚书王珪病故了。
王家在长安最亲近的就是武家了,这老爷子王珪死了,武家一家都过去帮着操持。
没办法,武家和王家的关系不光是王珪是王子瑜的叔父,王珪的儿子王敬直还和武元庆是连襟的,即是武元庆的妹夫,也算是他姐夫。襄城的妹妹,长乐的姐姐南平公主嫁的就是王敬直。
王珪可是说是王家在朝中官职最高的,也是五姓七望门阀里官职最高的一个,他的死影响很大。
各家都有派重要的人物前来。
太原王家来的是王伦,武元庆和大舅子王伦多年后又见面了。王伦比起以前稳重多了,油头粉面的小白脸形象不见了,代之的象征年龄的一缕短须。
王子瑜见到大哥来开心的不行,虽然叔父新丧不该表现的欢喜,但内心的高兴是怎么也压抑不住的。
兄妹两个上次见面还是贞观四年时候的事情了,过去快十年了。
前两年丫丫出生太原王家都没有派人来的,不过也不奇怪,谁让生的是女儿的,这要生男孩王家肯定会派人来。
主要还是路途太遥远了,就后世分居两省的亲人都可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不见一次的,更别说这时候了。
出一趟远门真心不容易,路途远还是其次,关键出门在外,万一生个病啊什么的就可能挂在路上了。没大事,谁也不想远行的。
王伦是带着仆役护卫轻车简行的来的,没有带老婆孩子,毕竟时间不等人,这边王珪死了派人去太原报信,再到太原来人,一路快马加鞭也得十多天的时间,要是带着老婆孩子来,没到呢,这边就出殡了。
王珪的丧礼很隆重,规格很高,李世民不但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赐谥号为懿,还素服举哀,因为王珪当过小胖子李泰的老师,李世民就命李泰率百官为王珪送葬。
虽然死了一位重臣,但朝政该处理还的处理,停朝三日后,李世民再次开始处理政事。
也不知道是因为王珪死了伤心过度还是怎么回事,一上朝李世民就干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让武元庆这些小辈说起来都觉得臊得慌,他竟然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
你说拉拢人也不是这么拉拢的啊,你这不光拉拢不到还可能把人给臊跑的好不好。
事情的起因呢是因为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有人说你要谋反,为什么人家会这么说?”
尉迟恭很生气,粗声粗气的说:“对,我造反是真的。“
这话当然是气话,后边尉迟恭就直言不讳的指责李世民说:“我跟随陛下你征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身上留下的都是刀锋箭头的痕迹。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你便开始怀疑我要谋反吗?”
说着还脱下衣服扔到地上,赤着上身拍着身上的疮疤让李世民看。
李世民见尉迟恭生气成这样,赶忙流着泪安抚:“敬德你赶紧穿上衣服吧,这是做什么啊,你的衷心朕难道不知道吗?朕丝毫不怀疑你的,所以才跟你这么说,何必这么恼怒呢?“
话特么是这么说的,还说的很好听,什么相信衷心不怀疑,结果尉迟恭刚穿上衣服,想因为自己的不敬道歉,李世民就又给了尉迟恭一闷棍,当然李世民自己觉得给的是恩典,他笑眯眯的对尉迟恭说:““朕想要将女儿许配给你,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朕的哪个女儿,你跟朕说,朕成全你。”
奶奶个腿儿的,当武元庆知道这段对话的时候,当着襄城和长乐的面就低声骂了句“丫真不要脸。“
李世民不嫌害臊,人尉迟恭还觉得丢人呢。
尉迟恭比李世民都大十多岁的,都五十多的人了,就他大儿子尉迟宝林都比李世民的女儿们大不少呢。
最大的襄城才二十来岁,就可想而知李世民的其他女儿年纪多大了。
更别说李世民年纪大点的女儿基本都嫁了,剩下的最大也不过就是十来岁的样子,让尉迟恭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娶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儿,亏李世民能想得出来,说得出来。
尉迟恭可不想和武元庆这些小辈成为连襟,以后还得叫武元庆姐夫,太特么丢不起那个人了。
他也没说我岁数这么大,你女儿那么小,或者说身份配不上这些婉拒的话,而是再次很直接的对李世民说:““我的妻子虽然微贱,但与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虽然才疏学浅,但也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子的,陛下说嫁公主给我不合我的本心。”
言下之意就是老子虽然读书少但也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你丫说嫁女儿的事情老子不愿意。
据说,被拒绝后李世民虽然就此作罢,但显得很是失望不甘。
丫的,真真的不要脸。
第五百六十一章 君礼臣忠()
李世民的不要脸把朝臣们都给吓到了。
政治觉悟不高的可能只看到了李世民嫁女拉拢尉迟恭这件事,但宰辅,大员们可都是人精。
从中不光是看到了皇帝的不要脸,关键是看到了皇帝为什么不要脸。
他们从皇帝的举动中看到了他开始对开国功臣们有些担心,不放心了。为了拉拢或者说安抚尉迟恭都可以放下脸来把自己女儿嫁给比自己都大十多岁都可以当自己爹的尉迟恭当老婆,可见这忌惮,这担心得有多重了。
言语中先是告诉尉迟恭说有人说你谋反,这是在敲打尉迟恭,嫁女儿这是在安抚拉拢,帝王心术本没什么。但要放在十多年前刚刚登基时候的皇帝却对做不到这样。
他可以赏赐高官厚禄,但绝不会不要面皮的把女儿嫁给臣子,嫁给臣子的儿子倒是没问题的。
皇帝心急了,这是要清洗老臣子,给太子铺路的节奏啊。
前两年就要把十几位宰辅,重臣分封到地方,现在又做出这样的事情,看来皇帝是加快清洗的步伐了。
这样的皇帝,大臣们是惧怕的,因为一旦皇帝的忧心累积到一定程度,重臣们被削权削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就是一大场的腥风血雨。
看看大汉建立后的刘邦是怎么杀功臣的就知道,那是前车之鉴。
刘邦那是没登基之前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所以登基以后就把所有分封的异姓诸侯王给全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一个没逃脱。
现在李世民这样搞,分封刺史,看着好像给了封地跟封国一样,可要知道到了地方你总的先治理,先发展才算是有了实力的。
哪像现在这样在朝中大权在握。
万一被赶到封地,手里的权柄不在了,封地又是刚刚执掌,没有丝毫实力,皇帝杀起来那还不是跟碾死蚂蚁一样简单啊。
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大臣们谁都不敢冒这个险,不光是被分封的大臣,就其他重臣也不愿看到这样,因为一旦成了事实,谁知道最后还会牵连到谁。
李世民有些急迫的举动也给了大臣们非常大的压力。
几天后,皇帝再次谈起分封刺史的事情,这次诏议的是宗室大臣的子孙袭封刺史的事情。就是告诉被分封刺史的十多位重臣,你们看我对你们多好啊,分封刺史不光只你们这一代,而是子孙后代都可以袭封刺史的。那封地就是你们各家的自留地了,你们就是那里的王,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多好的事情啊,你们赶紧答应了,滚蛋去封地吧。
皇帝的潜台词就是这样。
然而这次皇帝没有再能顺利推行下去,不但子孙袭封刺史的事情没定下来,就贞观十一年定下来的分封刺史的事情都被感觉到压力危险的大臣们给联合反对了。
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今事理不同,不是长治久安之策,上疏谏诤。
马周也上奏疏认为:“尧、舜这样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儿子。倘若让未成年的儿子承袭父职,万一骄横愚钝,百姓们遭殃国家也因此受到损失。如果想取消他的袭职,则其先人功劳尚在;如欲保留袭封事,则他的罪恶已昭彰于世。与其毒害芸芸众生,毋宁割舍皇恩于已经死去的一个大臣,这是很明显的道理。这样看来一向称之为爱护他们的作法,其实正是害他们。我认为只应该赐给他们食邑封户,如果真有才能,则量才授予官职,使他们得以尊奉皇恩而子子孙孙享受福禄。”
被分封刺史的重臣有十四位之多,长孙无忌赵州刺史,房玄龄宋州刺史,杜如晦密州刺史,其他的还有李靖,高士廉,侯君集,李道宗,李孝恭,尉迟恭,李绩,段志玄,程咬金,刘弘基,张亮,。
从分封的人里边就可以看到,这十四位全是朝中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是真正大权在握的宰相,而且在军中都很有影响力。
后边的十一位,除了高士廉,其他的全是军中大将军,就这几个人执掌的军队可以说就是大唐精锐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至于高士廉,这人多年宰相,关键还和长孙无忌一样是外戚,这样的人留在朝中肯定对未来继位的新君很不利的,外戚专权几乎是每代都有的事情。
李世民想把这些人搞定,但这些人也不是木头,在于志宁,马周打了头炮后,这些人也开始了纷纷反对起来。
房玄龄就出班旧事重提,请求解除职务要退休。意思很明白,不用你赶得我自己退休好吧,我不干了好吧。明明我之前就要退休是你拦着不让,你说你一边说着不让,一边又这么搞,有什么意思啊。
得了,也用不着你搞这么多事情,我还是识相滚蛋吧。
大唐这时候当官的,尤其是朝中重臣都是很有胆子的。这时候可不跟后世鞑子一样把汉人奴役到动不动就要下跪。
这时候就上朝时候大臣们都是不跪的,深鞠一礼三呼万岁就算是见驾了。
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皇帝是握有绝对控股权的董事长,其他大臣是小股东。
虽然很多时候都是董事长说了算,但董事长也不能把其他股东当个摆设不当回事。
现在董事长要把几位股份多的股东清出管理层,股东们自然是一点不示弱的怼回去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礼臣忠。
这是这时候臣子和皇帝之间真正的关系。
你给我什么礼遇我给你什么回报,你要不给面子那很不好意思我也不会惯着你。
房玄龄要辞职,好兄弟好搭档杜如晦也说话了:“陛下,恕臣直言,子孙后代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不敢保证,万一有愚幼无知的不肖子孙触犯国家法令自取灭亡,或者更因为袭封的赏赐,而遭致灭顶之灾,那就实在是可怜。如果是那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个闲散勋贵的好。以防万一,臣请求陛下停止赐封世袭刺史旨意,赐我等保全性命为盼。“
第五百六十二章 不要脸我也会()
“请陛下停止赐封世袭刺史旨意,赐我等保全性命为盼。“
哗啦,被赐封的大臣全站了出来躬身大声说道。
李世民气的浑身直哆嗦却毫无办法,这不是一个,两个,这是十多个还全是手握重权的重臣,这么多人的集体诉求容不得他忽视,容不得他视而不见。
这还没完,他大舅子长孙无忌又高声说道:“,臣等禀承皇恩以来,形影相吊,如履薄冰;宗族的人忧心忡忡,如同置身汤火之中。追溯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土,是由于力量不能制衡诸侯,便施利于他们,礼乐作为节制修饰。始皇帝革除弊病设置郡县,汉高祖刘邦恢复旧制,分封宗室终导致七国之乱,后两汉罢除侯国设置郡守,免除过去的弊病,深合事理。待西晋武帝再次恢复旧制,分封宗室后又导致八王之乱。前车之鉴犹在耳边,陛下如今何以因为我们这些人的缘故,又重新变更,万一搞乱了王朝纲纪,非臣等所愿也。“
长孙无忌意思很简单,前边有那么多坏例子在那摆着呢,陛下你看不到吗,为什么要恢复旧制实行分封呢,天下好不容易稳定了难道还要因为这样的事情再次乱起来吗?
“陛下,臣不知道那么多大道理,但臣知道长安繁华是最好的地方,臣在外掌兵的时候都在常常想念长安,想念长安的美食,想念长安的美酒,更想念长安的美人。现在要臣世袭刺史,无诏不得回长安,臣实在不敢想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说自己喜欢长安的好吃的好喝的,关键喜欢好玩的美人,能说出这么不要脸话的肯定不是文官,李靖,李绩等人也说出来,遍数一下最无耻的是程咬金,这话也只能他说得出来。
程咬金这话说的,比长孙无忌他们说的话都更让李世民憋气。
老王八蛋。美酒美食,整个封地都是你的,还弄不到美酒美食吗?还能没有美人吗?
话是这个理儿,可人家说了长安繁华是最好的地方,没有其他地方能比的上。
人家出生入死,给你李唐打下了天下,就想在最好的长安住着,难道皇帝你连这么一点小小的要求都不愿意满足,不愿意成全吗?
李世民知道这时候自己要一句话没说对,恐怕满朝文武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性凉薄的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人,要是这样,那可真是君臣离心离德坏了大唐根基了。
到了这时候,李世民知道这议题是没法再议下去了,不然还不知道有什么话等着自己,反驳自己呢,没看侯君集,段志玄,尉迟恭,刘弘基,张亮这几位脑子缺根弦,有些缺心眼的正跃跃欲试的准备发言呢吗?
不能再弄下去了,否则真没法收拾了。
“罢了,此事朕回去再想想,容后再议吧。“
。。。。。。。。。。。。。。。。。。。
退朝了,事情就这么悬在那没个结果。
李世民是想着拖延一下时间,回去好好想想办法,怎么一一来说服手下的。
可他没想到他不急,大臣们却是不远再拖下去了。
他大舅哥一前一后的跟着他就回了后宫。
李世民气冲冲的到了丽政殿,也就是长孙的寝宫,刚想和老婆抱怨一下她哥哥是多么不识趣,多么不知道好歹呢。
结果话都没出口,长孙才刚迎上来叫了声二哥,门外内侍小德就已经跑进来禀报说长孙无忌求见。
“看看,看看,这在朝堂上不给朕面子,驳斥朕也就算了,下了朝他还不放过朕,竟然还追到寝宫来了。“李世民气恼的哆嗦着嘴唇冲老婆嚷嚷。
“怎么了这是?“长孙有些不明所以。
“还不是分封刺史的事。给别的皇帝是舍不得分封被埋怨,朕倒好,是分封出去了却收回来一堆埋怨。“李世民不高兴的说。
恰好这时候长孙无忌进来了,听到他这话直接就接话说道:“陛下,非埋怨也,实则分封弊大于利,臣等都是为大唐考虑的。“
“你们看到的是弊,朕看到的却是利,分封你们在地方拱卫京师,一旦京师有变,也好有你们可以勤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多次戏耍了看到烽火率兵勤王的诸侯。若不是那样,在犬戎攻到的时候他点燃烽火,各地诸侯必然是会率兵勤王的,那样的话周幽王不会死,西周也不会被犬戎所灭。“李世民掏心掏肺的对长孙无忌说道。
这话要是在没说嫁女儿给尉迟恭之前,没准长孙无忌就信了,但现在他可不会信皇帝说的。
而且就算皇帝说的这话是真的,长孙无忌也不会愿意被分封到地方的。
就像程咬金说的一样,长安多好,多繁华啊,在长安也是大权在握,还能享受繁华长安的一切,既然该有的都有了,何必要到地方去,脑子有病吗?
再说,世袭刺史很好吗?在朝中掌权都受到猜忌,更别说世袭地方了,到时候地方军政大权一手而握,皇帝还不得更加猜忌啊。
历来都是地方挣破头的往中央挤,还没听说谁是死活想到地方去的,封疆大吏那都是不得不去罢了。要是有选择没人会想到地方,毕竟无论生活水平,还是升官权利什么,都是中央更大。
想到地方去的,也就是在中央混的郁郁不得志,没办法的才想到地方去做点事情出来,好为晋升之资本罢了。
见说理好像皇帝不乐意听,还很有话要说,很委屈似得,长孙无忌也不和他说理,长孙无忌发现有些时候还是像程咬金那样说混话耍无赖更有效果。
长孙无忌决定学习一下,只见他干咳了两声低头酝酿了一下,抬起头的时候眼眶就有些红了,然后凄惶的说话了:“陛下,臣渐渐年迈,近来身体也不好了,真的不想去地方只想在长安安稳终老,当初臣披荆斩棘事奉陛下为的也不外乎如是。如今海内升平,陛下为何又要将我弃置外州,这样与迁徙流放有什么不同?陛下难道连臣这样的心愿也不愿满足吗?“
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识相的拍死()
“说什么割地以分封功勋大臣,是古今的通义,说什么是想让那些分封的大臣后代可以继续辅佐以后的李唐皇帝,所以才分封他们,这么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