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理说经过几番打击该改改性子,收敛一点了吧。可这人却没有。到了大唐后,他被任命为了司农少卿,就是武元庆的前任,武元庆贞观元年被任命为司农少卿的时候,接的就是赵元楷的班。
为什么赵元楷被调开了呢,就因为这家伙在司农少卿的任上手脚不干净,利用职权贪财聚敛。惹得上官司农卿窦静鄙视以及不喜,窦静召集部下属员开会,当面责斥赵元楷。他说:“隋炀帝搜刮民财,贪图享乐才用你这样贪污敛财的人,但现在司农官员经管钱粮,必须为公。而且陛下崇尚节俭,何况你一个司农官员,岂能贪图自己享受,任意挥霍公用钱财。”
被顶头上司当众不留情面的责骂,赵元楷还没来得及检讨表示悔改,这件事就被告到了李世民面前,恰巧那时候李世民又在琢磨该给武元庆封个什么官才好呢,于是正好顺水推舟拿掉赵元楷给他个教训处罚,还能封武元庆当司农少卿去种土豆玉米,一举两得。
只是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么多年过去,赵元楷也再次升到了一州刺史的高位,为人为官却还是没什么变化,还是精于钻营,还是那么会欺压百姓。
李世民眼中的厌恶赵元楷根本没有察觉,还喜滋滋的到处跑着张罗。
等安顿下来,这家伙带着人给皇帝皇后公主,大臣命妇们送上饮食的时候,李世民爆发了。
因为有人向李世民告状了,是随行的一位御史,也不知道这位御史从哪得到的消息,还是蒲州当地官员捅给他的,反正这位御史在李世民和皇后,公主们一家吃饭的时候请求觐见,侍立在外边的内侍拦住了他说等陛下吃过饭你再来呗,也不差这一会对不对。
可这位御史脾气就和所有御史脾气一样,倔强不变通,内侍拦着不给通报,他就直接跪在门外大声叫喊。
李世民当然就听到了,当然就算李世民听不到内侍也不敢拦着不给通报了,这时候的内侍可不想晚唐时候那么厉害,可以废立皇帝的。
李世民要是知道他拦着不给通报,非得让人打死他不可。
于是,御史顺利的见到了皇帝,然后就慷慨激昂的告状,痛斥赵元楷为官不正,蝇营狗苟,不但欺压百姓还谄媚结交外戚勋贵。
为了迎接皇帝大肆修饰官署房屋,豪奢的拿丝绸包裹,而且暗中还饲养百多头羊、几千条鱼送给皇亲贵戚。
其实百多头羊、几千条鱼并不算多,一个刺史这些东西还是能准备起的,蒲州官衙也准备的起,关键是暗中,你偷偷摸摸的准备这些东西送给皇亲贵戚,,你想干什么?
这么一些东西怎么就不能拿到明面上准备,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来?
李世民因为之前的事情本就很不喜了,现在听御史这么一说,更是觉得赵元楷獐头鼠目,贼眉鼠眼的不是个东西。
当时李世民就把赵元楷叫到了跟前斥责:“朕巡行到黄河、洛水一带,凡有所须,均从府库中支取。你所做的乃是已灭亡的隋朝的坏习俗。“
然后,就在李世民到了蒲州的第一天,赵元楷巴结讨好皇帝没成功,反倒是第一时间就被免了官。
第五百三十七章 有心人的过分解读()
蒲州是重镇,帝王多有巡幸,自然这里不会少了别宫。就在蒲州不远就有一个始建于北周的宫殿。
其实,初始北周在那里修建的是一座小城,初名晋城,后世的晋城名字就是打这里来的。小城修建在黄河以西的一个绝壁上,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朝蒲津关。
在小城晋城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后遂改名长春宫。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这时候就成了真正的皇家别宫了。
大诗人写过一首诗,题郑县亭子,写的就是他到长春宫时写的,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长春宫对面的蒲津关就是后世黄河铁牛出土的地方,在长春宫和蒲津关之间的黄河上架有浮桥,因为唐初横索列舰以渡河,索断舰破,故而到了唐开元十九年,于蒲津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以维浮梁。
蒲津关是蒲州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入关中,出关中多数时候是走的这里。
刘邦当年平定河内也就是中原一带的时候就是走这里出的关中,等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出河东的时候也是走的这里,要不是这里的守将朝邑法曹靳孝谟献城投降,李渊父子还没那么快打到长安称帝的。
李渊父子在这里渡河的时候,就驻扎在此,然后夺取的长安。武德二年的时候在这里置陕东道大行台。那时候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就镇守此地,大唐建立的班底军队河东军全归李世民指挥,这也是李世民可以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还平稳当上皇帝的原因。
什么时候都是有军权才能有话语权。
平定中原的时候多数时候李世民也是驻守在这里,后来平定洛阳那片后李世民才把行台移到了洛阳。在那之后凡是当同州刺史的多兼任长春宫使。
前几年王珪因为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的时候同样兼任长春宫使。
李世民已经在长春宫待过很长时间,王珪又当过这里的宫使,不管是李世民这个皇帝,还是王珪这个礼部尚书既然到了这附近了自然要故地重游一下。
然后接待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长春宫别看和蒲津关只是一河之隔,但二者却不归同一州管,长春宫是归于同州的,哪怕它距离蒲州就那么近在咫尺,但隔着河它就是同州管的,而河之东的蒲津关就是蒲州管的。
李世民以及随行那么多人虽然下榻在蒲州,但他巡幸长春宫的时候却理应由同州那边的官员接待,蒲州这边刺史刚刚被免,大小官员们想献殷勤讨好皇帝,可于情于理都没理由跟过去的,后边想想万一又和前刺史一样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岂不是更悲剧?这么一想也没那心气敢跟过去到同州地界和人家争一下了。
好在李世民去长春宫巡幸的时候,一帮子公主们却没跟去,也算是给了蒲州官员们一个讨好皇家的机会。
蒲州这一片可以说随处都是文化,随处都是故事,尤其对武元庆这个穿越的后世人来说。
不说这里周边处处都是古战场,随处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就说这里的人文也是多的很的。
张生崔莺莺的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地点普救寺虽然这时候还没有出现,以后也不一定会出现了,但普救寺门前的那条路,著名的蒲坂,也是和蒲州原名相同的蒲坂路却早就存在的。
其名最早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年,取蒲坂。五年,复与魏蒲坂。”
蒲坂就是蒲州城里的一条路,是一条基本贯穿整个城池的一条坡路,长差不多有十里左右,这条路的起始就是在后来普救寺旁边的峨眉岭上,然后一直经过普救寺门前,在给普救寺当了一段公共道路后,径直往西直下黄河边的蒲津桥,东西两端高差约百余米,蒲州城正位于坡中央的台地上,这也就是蒲州原名蒲坂城的原因。
领着一帮公主逛蒲坂上到峨眉岭的时候,武元庆兴致来了就给公主们讲了一出西厢记。
这里没有寺庙,更没有普救寺不要紧,随便找个理由说是前隋朝时候就烧毁了,正好把普救寺的修建是因为武则天这个没法说的理由挪到隋炀帝老婆萧皇后头上。
讲故事最容易的就是改变一下朝代背景,故事本就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变背景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除了背景变了,其他的一切照旧,反正就讲的故事,又不是真事儿,涉及到的任务都拿杜撰解释就行了。
只是在皇帝刚刚因为修士族志大发雷霆,还硬让人把皇家,外戚排到了一二等,把大世家博陵崔氏给排到了第三等。
接着武元庆这边就讲了一个西厢记,里边的女主人公就姓崔,还是前朝相国的女儿,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在影射五姓七望里的博陵,清河两家崔氏。
要是里边崔家是正面人物也就罢了,别人估摸不会乱想,可里边崔家人却不是,崔家老夫人言而无信,十足的坏老太婆。
而催老夫人一直想把崔莺莺嫁给的那家又是姓郑,这郑家的整恒也不是个东西,虽然崔莺莺是他的未婚妻,可他不说光明正大的争,却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骗的崔老夫人把崔莺莺嫁给他,结果就在成亲当天,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后,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这说不是再影射荥阳郑氏也没人信啊,不然为何偏偏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两个是五姓七望里边的姓氏,还都是高官,崔家是前相国,崔老夫人又是郑家的女儿,郑恒是崔老夫人的侄儿,他爹是当朝尚书。
武元庆就是心血来潮讲的一个故事,但听在别人耳中意思就值得琢磨玩味了,就他讲完故事后的第二天,李世民都派人从长春宫过河来赏了他根玉如意,却什么缘由都没说。
第五百三十八章 洲渚上的楼()
“姐夫,姐夫,今天我们要去哪儿玩啊,还有没有故事听了?“一早吃过早饭,最活跃的高阳小公主就唧唧咋咋在武元庆耳边聒噪不止。
“今天咱们到城西河上小洲去玩吧。“长乐说着笑晏晏的看了一眼被吵得头昏脑涨郁闷不已的武元庆。
“好,咱们就到洲渚上去玩。“武元庆附和的点头。前几天就说要到城外的河洲上玩儿,只是皇帝皇后娘娘们看的不让,说坐船危险,之后又在城周边玩一时给忘了,正好今天就到河洲上转一转,武元庆对河洲上的一栋建筑可早就神往不已了。
洲渚,河洲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河中央固有的,或者由泥沙冲击形成的小片陆地岛屿。
黄河的中上游,这样的小岛非常少,主要是流速快,泥沙不容易沉积。但是在蒲州这片已经到了最低的第三层级,流速开始减缓,于是才有了河中的那个岛屿的出现。
“姐夫姐夫,这小岛上有什么好玩的呀?“坐船渡河的时候,高阳站在船舷边翘着脚都看不到外边,于是很郁闷的扯了扯同样站在船舷边举目远望的姐夫武元庆。
“岛上啊,这岛上其实没什么好玩的,就是有许多漂亮的鸟儿停留在这里,而且在岛边还能钓鱼。“武元庆笑着说道。
“啊,就这啊,没别的了吗?“高阳小脸一苦,漂亮鸟儿她喜欢看,可钓鱼那么无聊的事情闲不住的她表示坐不住。
“也不是,除了这些外,就是上边那座高楼,咱们在蒲州城墙上玩耍的时候你不是就说想上去看看吗,今天机会来了。“武元庆测了扯嘴角说道。
“那楼有多好看,姐夫你去看过吗?“高阳又问。
“是啊是啊,那楼有名吗,小兕子没听说过呢。“一旁的小兕子也好奇的问,只是说到后边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小脑袋。
“有名,挺有名的。不过以后啊,它会更有名。“武元庆笑呵呵的说。
“为什么会更有名,是因为我们来了吗?“高阳兴冲冲的问。
额,武元庆脸一僵,心说小屁孩你还真自恋,你脸真大,就你爹来这里也不一定让这里更有名,更别说你丫小丫头了。
不过,不好打击自恋的小丫头,武元庆还是附和的点头,扯着嘴角说,对啊,对啊,就是这样。
小洲不大,但楼却很高,尤其是位于小洲之上更显得高耸,楼名鹳雀楼,在后世鼎鼎大名,位列四大名楼之一,甚至有四大名楼之首之称。
后世人说鹳雀楼在蒲州城西边的黄河东岸,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其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又称“鹳雀楼”。
但这是不对的,特别是鹳雀楼的位置,
据随行的蒲州官员介绍,鹳雀楼修建于北周,和长春宫是一个时期修建的,初始都是作为军事建筑修建,因为当时的北周疆域最南端最东端,基本就是在蒲州这里。
蒲州的军事地里环境太过于重要,是北周的一大门户,所以当时北周的权臣大冢宰宇文护才在河西岸绝壁上修建了晋城,也就是现在的长春宫,然后又在河中小岛上修建了鹳雀楼,为的是和晋城,以及东边的蒲州互为犄角,同时也可以在蒲州失陷后,作为军事前沿阵地镇压蒲州。
之所以后世人把鹳雀楼的地址说成是在蒲州城西的黄河东岸,不过是因为鹳雀楼元朝时候毁于战火,存故址,到了明朝时候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聊以慰藉罢了。
不过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却是没错的,就是因为一种叫鹳雀的美丽大鸟栖息在这里得名。
鹳雀楼,隔河观望是一种朦胧的美,上到岛上又是另一种美。
雄伟,六层高的楼身,目测差不多有三十多米高,雕梁画栋,斗拱飞檐,从下边看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碧瓦朱檐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着令人炫目的色彩光泽,实在难以相信这样的一栋美轮美奂的楼阁竟然是作为军事建筑来修建的。
“遐标碧空,影倒横流,六十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
仰望着面前的这栋千古名楼,武元庆忍不住感慨。
“元庆哥哥看来很喜欢这鹳雀楼啊,怎么,又诗兴大发了吗?“长乐笑嘻嘻的问。
“写诗,写诗,姐夫写诗。“高阳,安康几个小公主听到姐姐长乐的话,忍不住拍着小手起哄。
“姐夫,姐夫,你快写诗,写好点,这样以后人家说起你在这里写的诗,也会提起小兕子的。“小兕子拍着小手跟可爱的海狗似得,嘴里说出的话却是功利的不要不要的,年纪小小都知道蹭热度,蹭话题了。
不过也不怪小兕子会这么说,前几年武元庆和长乐下岭南,路过越巴陵岳州也就是后来的岳阳的时候,在那同为天下名楼的岳阳楼上剽窃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改诗名为登岳阳楼,然后堂而皇之的把千古名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写到了城楼墙壁上,然后题名留念。
这么一首好诗的出现,吸引了无数士子文人的观摩传颂,然后每当人们说起这首诗,特别是这首诗的出处背景的时候,都会提起武功侯武元庆和长乐公主私奔离京不得不说又不敢瞎说的故事。
小兕子听另一位姐姐东阳私下里说起过,光是这一首诗就能让长乐姐姐名留史册,日后历代文人都会时时说起。
然后小兕子就记在了心里,小丫头也想让别人能常常说起自己,于是当长乐说武元庆是不是诗兴大发的时候,小兕子跟着高阳,安康等姐姐激动的拍小手,还顺嘴就把自己的野望给说了出来。
“来来来,咱们上楼上,上楼以后姐夫就写诗给你们听。“
第五百三十九章 半推半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诗,实在是好诗。“坐在御撵里,李世民拈须点头一脸回味。
一旁的长孙烟嘴轻笑,都三十多的妇人,还生了七个孩子,有时候笑起来还和少女一样,哪怕体型已经掩不住的丰满,也怪不得李世民最长流连的就是皇后的寝宫,而不是别的妃嫔。
“二哥,这首诗的确好,尤其是后两句很大气,意境很深远,很适合劝学,说可以媲美荀子劝学里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以及媲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名篇也一点不为过,但也用不着一路上时不时就念一念,夸一夸吧,你这么夸那小子会骄傲的。“
听自己老婆打趣,李世民呵呵一笑说到:“观音婢,你说这小子也是奇怪,从他作的诗里边常能听出志存高远来,就像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放在普通文人士子口中念出来,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表达的是想学问更高深一点,见识广博一点,然后博取可好前程。可要是放在像武元庆这么年轻的四品官员还是堂堂国侯嘴里念出来,想必谁都会觉得这是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想要牟取更多更大权力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野心很大。“
“是啊。“长孙赞同的点了点头,然后好笑的说:“可武元庆却偏偏是个惫懒的人,臣妾还记得当年他初到长安的时候二哥你要封他侯爵他都不干,抗旨说自己以后要袭爵的是国公,不能把国公的爵位让给他弟弟了。“
李世民也点了点头:“没错,当时的情景朕还记得很清楚呢,那小子就差在朕面前撒泼了,最后硬逼着朕下了道旨意允许他以后有权利管教袭爵后的弟弟他才勉强接了朕的封赏。之后这么多年,你要说立功他也立了很多次了,就算升郡公也绰绰有余了,可这小子每次刚立功紧接着总会犯大错惹大事儿。一点都没有安安稳稳想升官的意思,你说这人做的和说的怎么就完全是两回事呢,太矛盾了。“
长孙笑着没说话,她知道自家男人也就是随口一说罢了,要武元庆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自家男人还不高兴呢,而且就算武元庆一心想升官,也肯定会压制的,不然小小年纪就升到国公了,以后升无可升怎么办,以后自己儿子李承乾继位后又该如何封赏,如何笼络。
所以,现在这样的武元庆挺好,不管是无心也罢,是有意也罢,都挺好。
这边李世民两口子聊着武元庆,那边武元庆已经快被公主们给累死了。
咳,别多想。
是讲故事讲累的,每当这样长时间行路的时候,武元庆就会化身成为说书先生,被公主们央求着讲故事。
从蒲州离开有些日子了,走了多少天,武元庆就讲了多少天的故事。
以前带着自家弟弟妹妹玩的时候武元庆也常常讲故事,可家里就三个小的好打发。
可这一下七八个公主,就有些众口难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