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想吧,让丫鬟那些听到了少爷和少夫人房间里咿咿呀呀,婉转悱恻的叫喊声,她们会怎么想,怎么看啊。
哎呀,羞死人了。
一边想着羞死人了,一边武元庆已经咣当关上了门,连拉带拽的脱着衣服朝襄城冲了过去。
老爹病情好转,这种时候庆祝一下不为过,太上皇嘛,都已经驾崩了,连他儿子据说都开始翻妃子的牌子了,更何况武元庆这个做臣子的了。
再说,行周公之礼那是天地间水乳交融的大事情,开枝散叶在这时候比什么都来的重要。
武元庆瞎扯淡的想,其实他想的也不是瞎扯淡,没看很多有钱人家家里有人病重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冲喜呢嘛,武士彠是病了,没看有武瞾这个孙女在身边咿咿呀呀的不知说什么都能逗得武士彠心情大好吗,要是襄城也怀上了,搞不好武士彠立马就能下地恢复原样。
太上皇挂掉后,李世民相当的没有心情处理朝政,大事小事基本全交给了太子李承乾来处理。一天两天还行,时间一长大臣们就不干了。
皇帝你这不是怠政嘛,这可不是明君该干的事情。
于是在太上皇驾崩一个月后,大臣们联合上书给皇帝李世民,要求皇帝恢复听政。
迫于大臣们群情激奋,李世民无奈答应了,但答应的心不甘情无愿的,具体事务还是交给了李承乾来处理,李世民只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做批示。
不过李承乾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处理朝政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完全对的起他老子的看重,将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
朝臣们说起太子殿下来,哪个都得竖大拇指,说一声贤。
不过对于鸿胪寺递上来的吐蕃使节请求皇帝觐见的奏折,李承乾却是没能力决断的。
他倒是想还像之前那样直接搁置稍后再议,就是拖着不办,晾着吐蕃使节。
可是这次的情况却和之前的不太一样了,因为吐蕃使节不光是请求大唐皇帝觐见,还拿出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笔写的求亲书信。
没错,吐蕃使节这次来又是求亲的。
原本一开始吐蕃使节想着先觐见了大唐皇帝,看情况择机说这个事情的。
谁知道他们来的时候不对先是吐谷浑被灭后有大量的善后事宜需要处理,接着太上皇驾崩,满朝又开始操办起了国丧。
他们使节递交到鸿胪寺的奏折直接就被扣下没往上边交。随后他们又多次递交觐见奏折,但都被鸿胪寺的人找了各种理由给挡掉了。
等后边好不容易说这些事情告一段落了,他们觐见的奏折也由鸿胪寺递交到了东宫,结果在东宫大唐太子那里又再次被挡住了。
一来二去很多天过去了,吐蕃使节终于没了等下去的耐心,终于放了大招,把请婚的事情摆到了明面上。
而且不光是上奏折,吐蕃使节还拜访了很多朝臣,比如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大员,然后把吐蕃赞普请求娶大唐公主的事情嚷嚷了个满世界都知道。
这么一来,李承乾再也没了拖下去的理由,而且就算他能拖下去,总有大臣会将这件事情拿到朝堂上对皇帝李世民说的。
到时候,太子处置不当影响和吐蕃邦交的罪名可就扣到李承乾脑袋上了。
李承乾可不想无缘无故的背这么个锅,于是李承乾思索再三后将吐蕃使节请求觐见的奏折拿给了他父皇李世民。
然后,大唐那些适龄的公主再次处于了惶恐之中。
第四百四十五章 寿星公上吊()
吐蕃使节这次不是由尚囊担任,但这次来的使节听尚囊大相说过上次的出使经历,大唐的态度不是一般的好,可是这次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让信心满满的新任使节感觉很是受伤,心中颇有一种新人娶进房,媒人扔过墙的感觉。
合着你们大唐之前用得着我们吐蕃,想让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吐谷浑,就对我们吐蕃使节很热情,现在吐谷浑被你们大唐灭掉,国土和百姓都被你们大唐纳入了统治范围了,你们就开始这么对我们吐蕃了啊。
不地道,太特么不地道了。
吐蕃使节满腹怨念。
而大唐这边呢,也对吐蕃使节是诸多的不满,觉得吐蕃使节先没眼色,没看到我大唐现在为了太上皇的后事忙着什么鸟样了啊,你们特么还来添乱。
第二,大唐君臣觉得吐蕃人脸皮真不是一般厚,去年的时候你们吐蕃来求亲已经被拒绝了,怎么今年特么又来了。
锲而不舍的,是想表现你们吐蕃人不屈的精神吗?
滚蛋了好不好,我们大唐公主金枝玉叶的,怎么可能嫁去你们吐蕃那样的鬼地方。
嗯,上边这条只是有一部分官员在这么想。
因为还有不少官员对大唐和吐蕃联姻是抱着喜闻乐见的态度的。
如果只是一部分中下层官员的话也就罢了,关键里边还有温彦博,岑文本,长孙无忌等一部分朝中大员也是这么个想法。
这就不得不说吐蕃人很懂大唐人,或者说很懂中原汉人一些文官的尿性了。
吐蕃人知道很大一部分汉人的文官是很虚荣的,喜欢听别人对中原文化的仰慕的。
只需要对症下药,和这些人说一说吐蕃人还有赞普松赞干布是怎么怎么仰慕倾慕大唐文化,向往衣冠上国的文明礼仪,娶公主就是想拉近和大唐的关系,沐浴在大唐的灿烂文化之中等等此类的话,这些人十有**会很愿意促成大唐公主下嫁吐蕃的事情。
吐蕃人是怎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然后他们收获到的也正是他们所预期的效果。
在他们上表求娶公主后,真的就有相当多的抵挡不住甜言蜜语的大臣跟着上奏折盛赞吐蕃,话里话外透露的就一句话,吐蕃人求娶公主这是好事,陛下你赶紧同意了吧。
“夫君,你说父皇这次会不会同意吐蕃的求亲啊?“一番贴身肉搏后,襄城埋在武元庆胸前喘息着小声问道。
。。。。。。。
武元庆颇为无语的苦笑,本来是回味无比的摩擦后的余韵,结果襄城大煞风景的说这事儿,余韵顿时全没了。
不过见襄城微微仰着头一脸求知的看着自己,武元庆不得不回答到:“应该是不会的吧。“
“为什么,你知道的连长孙大人都表示赞成,父皇一直又很信任长孙大人,几乎每次长孙大人的建议父皇都是会采纳的。“襄城不解的问。
“是啊,长孙大人是赞成的,可是,吐蕃人这次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期望娶的公主是她?“想起下午时候王玄策禀告的他从吐蕃使节那里偷听来的谈话内容,武元庆幸灾乐祸大笑。
“她?她是谁,吐蕃人有心仪的公主吗?“襄城心中很诧异,这嫁不嫁公主都还是模棱两可的事情,更何况是嫁哪个公主了,吐蕃人哪儿来的自信觉得自己都有资格指定求娶哪位公主的啊。
“呵呵,吐蕃人没有心仪的公主,但别人可以撺掇他们有啊,比如,长孙无忌那个阴人。“武元庆冷笑了两声。
“长孙大人?“襄城初始不解,随后悚然一惊,惊呼道:“不会吧,你是说是长乐妹妹?“
武元庆点点头,冷哼一声说道:“为什么不会?公主长什么样儿,什么性情,吐蕃人一概不知,他们也不需要知道这些。他们求娶公主的目的很明确,一来抱大唐的大腿,二来想通过求娶公主拉高吐蕃的格调,三来想从大唐多赚点陪嫁品,你知道的咱中原国家向来是很大方的,如果嫁公主陪嫁品肯定少不了,金银宝物不说,光是可能陪嫁的各种典籍,工匠器械等东西就会让吐蕃人笑死的。所以,对于吐蕃来说嫁过去的公主其实才是陪衬,他们真正想娶的是那些陪嫁品。“
说到这武元庆停顿了下,才接着又说道:“于是乎,娶哪个公主吐蕃人是没有特别想法的,但是如果哪个公主嫁过去能给吐蕃带过去更多的陪嫁品,我想吐蕃人肯定就会希望求娶到哪个公主的。“
“所以,你认为没有娶到长乐的长孙家,或者说长孙大人因为对你和对长乐的嫌隙而给吐蕃人出主意,让吐蕃人把求娶的目标放在长乐身上,我说的对吗?“襄城接话问道。
看到夫君点头同意了自己的猜测,襄城一脸的难以置信,她倒不是觉得长乐是长孙无忌的外甥女,长孙无忌就做不出来这种事情,而是觉得长孙无忌那么老谋胜算的人不应该给吐蕃人出这么一个昏了头的建议。
长乐是谁,那可是大唐帝后的嫡亲长女,别看她襄城是皇帝所有子女里的老大,但旁人说起长女来,大多时候说的都是长乐。
长女和嫡长女,别看一字之差但实际代表的绝对是天差地别。
李世民是对所有的女儿都很好,长孙皇后也没有苛待过那些不是她所出的子女,但对于长孙皇后来说,亲生就是亲生,不是亲生就不是亲生。
对于李世民来说也一样,虽然都是亲生,但嫡亲就是嫡亲,庶出就是庶出。
长乐可以跟着武元庆孤男寡女的私奔出逃一年多,回来只是禁足了几天,可如果换成其他的公主你再试试看,不说打死那么严重,起码也是找个差不多的人家直接就嫁了了事。
可是长乐呢,自从和长孙家的亲事作罢后就小姑独处到现在,帝后也不催了,就连长乐和武元庆私底下偷偷的接触,帝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示眼不见心不烦。
还有,皇后生气的时候李承乾,李泰,李治,长乐他们几个嫡亲的子女都可以毫不担心的撒娇,但其他的非嫡亲皇子公主有谁敢触这霉头?没有,一个都没有。
这么一个帝后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掌上明珠,土鳖的吐蕃人竟然有染指的想法,这不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呢嘛。
第四百四十六章 王莽谦恭未篡时()
“父皇绝不可能同意的。“襄城斩钉截铁的说。
武元庆赞同的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如果是别的公主或许还有一点可能,但是长乐,陛下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那吐蕃人不懂,可长孙大人又图什么呢,明知道父皇不会同意还给吐蕃人出这个主意。“襄城不解,而后有些惊异的看向夫君不确定的问道:“难道,长孙大人心底是不同意这次求亲的,所以才故意让吐蕃人把求娶公主的目标放到长乐身上,为的就是激怒父皇来达到破坏此事的目的不成?“
对于襄城的善良武元庆深表无语,长孙无忌这种老政客,老阴人会干这种事儿吗?
嫁不嫁公主在他眼里只看到里边的利弊,不会看其他的。
无疑的,吐蕃那么一个偌大的国家,交好吐蕃肯定会对长孙家大有裨益,别的不说,单是长孙家做的那些生意都可以借机展到吐蕃去,到时候又是一笔相当庞大的进项产生。
至于说对于大唐有没有什么好处,长孙无忌是不会在乎的,说破天了也不过就是一个公主的事情,反正皇帝女儿那么多,嫁出去一个又有什么呢。
“长孙无忌当然知道陛下是绝不可能把长乐嫁到吐蕃的,他给吐蕃出这个主意无非就是恶心长乐还有我一下,再一个就是打着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主意罢了。“武元庆淡淡说道。
“什么意思“襄城有些不太明白。
武元庆解释道:“就是说长孙无忌撺掇吐蕃人一开始把他们的期许定的很高,高到完全不可能的地步就是长乐,陛下绝对不会同意。陛下一定会拒绝,而当陛下拒绝后呢,长孙无忌再让吐蕃人把目标降低到比如南平,遂安,巴陵几位身上。到了这时候,有了长乐的那次拒绝,陛下肯定不太好意思再拒绝吐蕃人了,起码不会直截了当的拒绝,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再出马帮着吐蕃人说话,凭他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加上其他一些比如温彦博,岑文本等人的帮腔,陛下有很大可能会同意下嫁一个公主给吐蕃赞普。“
听了自家夫君的分析,襄城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我真的没想到,这么一个看似很明显的事情,原来里边还藏着这么一层谋划在呢啊。“
“不然呢,你以为长孙无忌会有多好的心啊。“武元庆笑着摇头道,他了解历史,所以对长孙无忌的为人是真的很清楚的。
长孙无忌对外甥的无情在李承乾兄弟几个身上就表现的很淋漓尽致。
在本来的历史上,李承乾一开始太子之位很稳的时候,长孙无忌对李承乾那是关怀的无微不至的,就像现在这样,虽然李承乾因为和武元庆的关系,对长孙家没有像以前那样亲密了,但无论是长孙无忌还是他儿子长孙冲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时时找机会就要表现一下对李承乾的亲近。
但历史上当李承乾开始胡闹,开始让皇帝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不满之后,长孙无忌起初还努力过几次,想帮着李承乾稳固太子之位,但当现作用不明显之后,长孙无忌很快的就掉转头去寻找新的辅佐对象。
但他没有选择小胖子李泰,因为之前辅佐太子李承乾的关系,长孙无忌和这个二外甥关系闹得很僵,哪怕李泰表现出想和她亲近的意思,长孙无忌也没有选择李泰。
最后长孙无忌选择的是还年幼的晋王李治。
反正对于长孙无忌来说,大唐未来的皇帝只可能是在他的外甥当中选出来,而他妹妹长孙皇后生的嫡子有三个之多,不是这个可以是那个。
最后选择李治,除了因为李承乾在皇帝面前的失分,还有和李泰关系的僵硬以及李治一直表现的很孝顺,让李世民很喜欢这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因为李治年幼,在朝中没有什么势力。
不像太子李承乾,名正言顺的储君,大多数的朝臣选择站队在他那边,也不想小胖子李泰,因为学问好,深的很多文官的喜爱,都能和太子李承乾分庭抗礼争夺储君之位,势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李治呢,一直都不曾进入过大臣们的视线之中,没有势力就好控制,所以长孙无忌最后选择了帮助李治当上储君。
而帮助李治当上储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先干掉褚位不稳摇摇欲坠的太子李承乾。
具体长孙无忌在其中做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从李承乾谋反事后,李世民派长孙无忌主审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之后立李治当太子,命令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也能看出,在李承乾谋反被废这件事情里长孙无忌绝对是有出过手,做过一些事情的。
而当李治当了皇帝后,长孙无忌就开始了他的专权之旅,用高阳,房遗爱做的谋反案来牵连诛杀了和他有嫌隙的吴王李恪,再之后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
这些看起来只是一些挟私报复的事情,但也佐证了一件事情,就是长孙无忌仗着是李治的舅舅,在搞外戚专权的那一套,也正是长孙无忌为什么会在最后选择没权没势的李治当太子的原因。
而长孙无忌之后被贬被逼着自杀,也正是源于这个原因。
后世明清时期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这么评价长孙无忌的:“长孙无忌曰:“太子仁恕,实守文之德。”此佞者之辩也。。。。。。。长孙无忌恶足以知仁恕哉?挟仁恕之名以欺太宗,而太宗受其罔,故曰佞者之辩也。。。。。。。。。长孙无忌之决于诛杀,固非挟私以争权,盖亦卫高宗而使安其位尔。乃卫高宗而不恤唐之宗社,则私于其出,无忌之恶也。。。。。。。。。。唯无忌者,高宗之元舅也,而可与辨高宗与恪之废立乎?房玄龄、褚遂良之赞立高宗,义之正也;太宗之疑于立恪,道之权也;无忌之固请立高宗,情之私也。。。。“
无论是开始的支持李承乾还是后来的支持李治,长孙无忌都是从私情出,为的是私利。
对亲外甥都这么功利,更何况是对不是长孙亲生的公主了。所以,对于长孙无忌的算计武元庆看的很透彻,比所有人都看的要透彻。
别看现在长孙无忌好像在朝中没管着什么具体的事情,没有具体的职务,只是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就这他还一直推辞不受,可是要知道那是有长孙皇后在压着。
正所谓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长孙无忌的坏是要等没人压住他的时候才会真正显现出来的,现在能看清的只有武元庆一个人。
第四百四十七章 猪队友()
对于长孙无忌的算计武元庆没有多加理会,因为他知道这事儿这次绝对是成不了的。
果然事情的发展正如他所料,吐蕃使节第一次请婚的折子皇帝还没有任何批复,吐蕃人就上了第二道奏折,言明了要为他们赞普请娶大唐的长乐公主。
这次不用他们多等,奏折递到鸿胪寺,武元庆亲自拿着折子去见了李承乾,然后李承乾马不停蹄把奏折拿给了他父皇。
李世民看过之后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挥毫在那份奏折上写了一个飞白大字“滚“。
李世民就是这么直接,没有一点委婉。他也委婉不起来,吐蕃土鳖竟然把主意打到他最最宝贝的长乐身上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只是奏折上写了个滚字,没有让人将吐蕃使节直接打出四方馆已经相当算是客气的了。
得到一字回复的吐蕃使节懵逼的很,百思不得其解大唐皇帝就算不愿意嫁公主也没必要这么粗鲁吧,一国之君对另一国使节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真的好吗?
吐蕃使节跑去找长孙无忌请教了,等他们从长孙府回来后紧接着就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递到鸿胪寺。
奏折内容总结起来就三点,第一就是道歉,说他们事情办的唐突了,不该痴心妄想求娶长乐公主的。第二就是说明他们对大唐是多么敬仰,多么濡慕,他们的赞普又是多么想和大唐亲近,多么想娶一个大唐的公主,长乐公主我们不敢妄想,但请求大唐皇帝看在我们赞普的一片痴心的份上可以下嫁一位其他公主到吐蕃。第三说的就是大唐和吐蕃的关系会因为这件事情有多大的跨越发展,说大唐和吐蕃加深感情对双方的好处,其中着重提到吐蕃帮助大唐攻打吐谷浑,并最终让大唐成功消灭掉吐谷浑,占领吐谷浑的土地和人民来佐证加深双方友好关系的好处。
然并卵,李世民并不买账,在这份奏折上又用挥毫飞白写了两个字批注,速滚。
这次吐蕃使节没心情懵逼了,怒气冲冲的就去找长孙无忌去了,说都怪长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