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幻初唐-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君集跟了个好主子,李世民也是一个有野心,有政治抱负的人,所以侯君集有了建奇功的机会,那就是玄武门之变。

    可以说,尉迟恭和侯君集两个是军方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之时,以及之后对李世民最为支持的两个人。

    所以,他们的支持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尉迟恭在凌烟二十四功臣里边排名仅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之后,围猎头功,李世民还把齐王李元吉的王府都直接赏赐给了尉迟恭。

    而侯君集,也直接从一个小小的县子直接被封为了潞国公,官职也从车骑将军变成了左卫将军,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下成了军方巨头之一。

    哪怕在经历了造反之后,侯君集依然被李世民列入了凌烟二十四功臣之一,而且排名还很靠前,比起为大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秦二哥的倒数第一,那是强了不知道多少了。

    侯君集却没有就此满足,他还找机会跟大唐军神李靖学习兵法,攻打突厥的时候,侯君集就是李靖的副手。

    但说也奇怪,同为军方巨头,李靖却怎么也看不上侯君集,传闻说李世民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李世民,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李世民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李世民自然不会相信。还有一次,也是据说。很多东西大家听到的都是据说,但据说大多数的据说最后证明都是真的。据说,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

    不管是李靖说侯君集有谋反之意还是侯君集说李靖不好好教他兵法是要谋反,都没有实据,都是道听途说,但这两人不对付却是真的。

    这种情况从突厥被灭,李靖在攻打薛延陀之时被李世民从军前调回责问开始就愈加强烈。

    李靖当了右仆射,成了宰相,而侯君集也提了一级,成了兵部尚书,两人都有参与朝政的资格。

    在朝政中除非是涉及到军方的利益,不然两人的意见常常会是相左的,当然李靖老成持重,故意针对侯君集的情况很少,多是侯君集在针对李靖。

    当这次段志玄把吐谷浑之战打成了夹生仗,李世民想启用老军神李靖的时候,侯君集急不可耐的蹦跶了出来。

    一来侯君集是习惯性使然,凡是和李靖有关的他总要找点事儿,二来,侯君集也在眼红这个灭国之功。

    段志玄没能把功劳占下来那是他笨,但侯君集不认为自己会走段志玄的老路,他觉得只要他出马,一定能将吐谷浑收入大唐的囊中。

    李靖都已经有了一次灭掉吐谷浑的开疆拓土盖世奇功了,这次的机会怎么还能再让他得到呢。

    于是,在李世民流露出想要让李靖统帅大军攻打吐谷浑的时候,侯君集说话了,他说:“陛下,右仆射腿疾日甚,不良于行,且年纪老迈,日前已经上书请求陛下恩准他逊位,依臣所见,右仆射实不易担当帅位,陛下还是另择他人为好。“

    侯君集这话说的虽然满满的私心,但却又一点都没有错处。

    李靖的确是腿疾发作不良于行,就是走路不利索不方便了,也的确上书请求皇帝可以准许他辞职。甚至,李世民都已经签好了同意文书,且让人写了圣旨,准备加封李靖为特进,封爵依旧,俸禄、吏卒等均按原职标准供给,等到疾病稍有好转,每二三天到门下省和中书省平章政事。

    就是说,李靖的爵位,俸禄一切都给留着,照旧,等李靖病好了,随时可以参与朝政上班,因为李世民给他封了一个随时参与朝政的职衔。

第四百三十六章 死对头() 
嗯,这个平章政事,就是李世民为李靖首创的,也是原本历史上,李世民之后的那些大唐皇帝给手下的宰相们必封的职衔

    挂着平章政事职衔的哪怕官职不高,人家也是宰相

    但是圣旨还没发出,段志玄打了一场夹生仗的消息就传回来了,也就有了李世民想启用李靖的这一出

    侯君集的一番话说的有道理,李世民犯了难,决定多考虑考虑再做决定

    李世民考虑的同时也派人回长安和儿子李承乾通了气,让他询问一下李靖,看看李靖自己是个什么意思,身体还行不行,能不能担当重任

    李靖听说后很是感动,皇帝能在驱使之前想一想手下人的身体,感受实在太难得了

    李承乾监国很少会跑到太极殿去上朝商议国事的,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自己的东宫里议事

    当李靖在东宫对太子李承乾郑重表示自己身体没问题,随时可以供陛下驱使,为大唐做贡献的时候,同样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跟随皇帝去九成宫而是留在长安的中书令温彦博开口了,只见他淡淡而笑说道:“右仆射人老心不老,有心为大唐开疆拓土是我大唐的幸事,但年纪大了就要服老,要知道年纪大了做很多事的时候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以,我劝右仆射还是量力而行,多给后辈们一些机会为好否则,要是因为不服老而执意逞能导致战事不利,让将士们白白赔上性命可就毁了一世英名了“

    温彦博真的很牛逼,得罪了武元庆和太子李承乾还能好好的当官,还能一路升官的除了他再没别人

    像薛元敬早就不知道被丢到哪里去了,反正从贞观二年在朔方见过一次薛元敬后,就再也没有过他的消息了

    然后是裴律师还有他老子裴寂,也是早就不在权贵序列中了

    再然后的杜淹,用杜家人的话说就是武元庆把人家老东西给气死了

    就连皇后的外甥长孙冲,都被李承乾和武元庆两人联合搞丢了内定的媳妇长乐

    唯一例外的就是温彦博,这家伙一路走来一路升,从开始的中书侍郎到御史大夫,再到接任房玄龄后的中书令,获封虞国公,无论官职还是爵位都是噌噌的涨

    现在又开始怼上了李靖,如果不出意外,李靖卸任右仆射后,就将是温彦博接任了

    这家伙这么急着怼李靖,恐怕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

    不过他说李靖年纪大了要服老,李靖却是不同意的:“中书令此话恕老夫难以苟同老夫也只比中书令年长三岁,中书令都还一门心思为国效力,何以老夫就要服老,就要量力而行了呢“

    李靖的反问让温彦博一时无言,他光想着怼李靖了,却忘了要说年纪的话,他比李靖也小不了多少,三岁而已要说到身体情况,李靖只是足疾犯了,不良于行,他却是疾病缠身,肺腑出了问题,咳嗽不止,比起肺部有问题的杜如晦还要严重

    杜如晦的病情经过孙思邈的诊治调理已经大为好转,而且杜如晦基本卸下了大部分的职务,具体事情已经不大处理了,只是在重要政事中才会参与

    要真说服老,也应该是他温彦博服老才对,可他却并没有,做的都不如李靖,李靖好歹之前就上书请辞了,更不如杜如晦,杜如晦几乎都是半退隐了

    李靖一句反问,怼的温彦博懵逼了半响,在看到太子李承乾嘴角微扬的嗤笑表情还有其他一些大臣的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后,温彦博脸色难看的剧烈咳嗽了几声后辩解道:“右仆射误会了,老夫并不是指责什么,只是就事论事有足疾不适合行军打仗这个是必然的,而且我大唐善战者多如过江之鲫,又何须右仆射顶着病痛亲自出马呢,只需派个后辈挂帅出征即可“

    李靖呵呵一笑,说道:“中书令费心了,但是老夫自问身体还是可以的,小小足疾不足挂齿当然给后辈一些机会老夫是赞成的,只是中书令所说的后辈指的是谁,可否明说一下,要是适合的话,老夫也可以上书陛下举荐一下“

    一听是侯君集,李靖脸色顿时就一沉,随即嘴角上扬,一抹冷笑挂在了嘴边,淡淡嘲讽道:“堂堂兵部尚书侯君集,候大将军什么时候成了中书令嘴里的后辈了,兵部尚书要是后辈,那大唐这么多将军还有谁敢自称前辈的“

    温彦博道:“在右仆射面前,兵部尚书称一声后辈也无何不可,再说,右仆射还教过侯尚书兵法,这是师徒关系呢“

    “中书令谬赞了,老夫可不敢当兵部尚书的老师“李靖摇头道

    “好,就算不是师徒,右仆射比侯尚书年长很多总是事实吧“温彦博加重语气问

    李靖还没说话,武元庆已经看不下去了

    武元庆本来天天旷班在家陪媳妇的,但今天说的是有关吐谷浑的事情,李承乾让人通知他后,他想了想也就来了,打算看看商量的都是什么事儿

    原本对于李靖还是侯君集当统帅领军,武元庆是没什么想法的,他和这两位关系都还可以,没什么主观上的偏向

    但看到温彦博,武元庆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当温彦博一而再再而三的拿李靖的年龄说事的时候,武元庆心中的不舒服就变成了恶心

    明明你温彦博年纪比李靖就小了三岁,结果你却厚着脸皮在这儿一口一个年纪大,年纪大的说李靖,你说这些话的时候怎么不想想你自己的年纪啊

    这尼玛双重标准也来的太明显了吧

    于是武元庆出列了,冲李承乾行礼后,他就看向了温彦博,语气很冲的说道:“听中书令一番话,在下心中很有感触,灵光一现脑中浮现了一首词“

    “哦,武少卿的诗词可是我大唐的一绝,令无数文人墨客倾慕不已,能亲眼见证一首旷世杰作的诞生我想对于在场的众位都是一件幸事,只是不知武少卿这灵光一现做出了一首什么词?可否念出了让我们大家品鉴品鉴“

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算什么东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十七年,望中犹记,烽火长安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武元庆慷慨激昂的吟诵着剽窃篡改自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说实在的这词,如果按照原意理解的话用在这里其实是不恰当的。

    原词用白话翻译就是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个理解是要按照原作者辛弃疾的经历来理解的。那么如果不知道辛弃疾的经历难道就理解不了这个词,读不懂这个词的好坏了吗?

    武元庆以为并不是这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同一首词有不同的理解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就像这首词,武元庆有自己的理解,再按照自己的理解修改后,意思就变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段辛弃疾是在感叹英雄不再,而武元庆念出来的意思却是就算孙仲谋找不到了,就算英雄如刘裕住过的地方也长满了杂草,但又能怎样,难道能掩盖当年他们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事实吗?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武元庆就是要提一提当年勇,孙仲谋,刘裕亦或者一直被温彦博说年纪大的李靖他们当年都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杰。

    这就是在告诉温彦博,你说李靖年纪大了要服老,但别忘了他是战功赫赫的将军,就算现在年纪大了也不是你一介文官可以一再折辱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的原意是说虎父犬子,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结果被敌人打得仓皇逃回南方,是用这个典故来提醒自己也是提醒朝中那些轻敌的同僚不要学了刘义隆。

    但是武元庆说这句话却是在影射段志玄,虽然段志玄打得是胜仗,但夹生就是夹生,没追上吐谷浑人,在青海湖弄丢了敌人后就自顾自的退兵,这样的将军比起好大喜功仓促北伐溃败而归的刘义隆也没好到哪去。

    一十七年,望中犹记,烽火长安路。

    辛弃疾原句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说的是他从起兵到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再次被启用一共过了四十三年。

    武元庆改成一十七年,则是按照李靖六一七年被李渊给抓住到六三四年,一共为李唐效力了十七年,这十七年中,消灭王世充,平定南梁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这一件件,一桩桩,望中犹记,烽火长安路。

    这是大唐建立崛起的十七年,也是李靖征战的十七年,这是不能被忘怀,不能被一句老矣所抹去的十七年。

    “武少卿这词,,,,这词,,,,,“温彦博一时想不出该怎么来形容好了,说不好吧,太过违心了,大家又不是傻子,词的好坏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可说好吧,又总觉得这词有些怪怪的感觉,想了想,温彦博决定将最后一句作为切入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武少卿是在为右仆射鸣不平吗,是在指责陛下不是明主,不能知人善用吗?“温彦博阴险的很,一张嘴就挖了个大坑给武元庆。

    武元庆不是雏儿,这么简单的陷阱他一眼就看出来了,然后只见他冲有些担心看着他的李靖摇了摇头表示不用担心,接着转头看向温彦博冷冷嗤笑到:“中书令想的真多,只是想的多并不代表想的就对。就像这句,中书令就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是,中书令你算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右仆射老了,还能不能打仗这个问题?“

    “你,,,你,,放肆。“被武元庆毫不客气的指着鼻子骂,温彦博差点给气昏过去,哆嗦的伸着手指指指点点不知该用什么词,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话,来教训武元庆尊重上官。

    “切。“武元庆鄙夷的看了一眼像是中风了一样的温彦博,然后才笑着对李承乾说道:“太子殿下,既然陛下有心让右仆射挂帅,右仆射的身体也没有问题,能够担此重任,而且右仆射自己也愿意领军,我看就没必要纠结了,直接将右仆射的意思上书呈送给陛下,交由陛下定夺好了。“

    温彦博被武元庆给怼了,一时半会还组织不起进攻来,其他的文官又不怎么敢硬怼李靖,所以,武元庆的这个提议出奇的顺畅,没有一个官员反对的。

    在李承乾点头同意了武元庆的建议后,李靖很是感激的冲武元庆点头示意感谢,武元庆急忙笑着摇头表示不敢当。

    当李承乾这边的奏折送呈给九成宫之时,离开皇宫的李靖回到家里简单收拾了下,带了几个心腹家将,随后也赶往了九成宫,他要面见皇帝李世民。

第四百三十八章 人老心不老()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

    话虽如此,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恐怕是没有的。

    功名利禄女人,总有一样是一个人所追求的,无欲无求的绝对不是人。就连寺庙里的佛祖,菩萨,和尚还要给他们上上金身呢,所以,佛祖,菩萨也顶多就是比凡人贵重一点的凡人罢了。

    连佛祖菩萨都不能免俗,李靖自然也是不能免俗的,李靖不好女色,家中除了正室夫人外,只有一房妾室。

    金银,李靖看起来好像挺喜欢的,因为在攻打突厥的时候他曾经放任手下的人隐匿缴获不上交,他自己也收了不少,后来他还因为这件事情被李世民给训斥一顿提前从前线调了回来,连攻打薛延陀的大战都没参与。

    但实际上那只是李靖的自污罢了,为的不过是给皇帝一个理由治他自己的罪,为的是不做功高震主的韩信。

    女色,利禄李靖可以说是看不上的,但惟独这功名李靖却无法看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功李靖不在乎,他在乎的就是一个名。

    李靖平常是个很知进退的人,青春年少之时,也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

    就比如今年,贞观八年,李靖当右仆射也就是宰相职位也才四年而已,他就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李世民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们不论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自己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你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现在不仅成全你的美德,还想让你成为一代楷模,榜样。”于是,特颁下诏书,加授特进,赐物千段,,,,,,,

    看吧,君臣相宜,你好我好大家好。你知进退,我也不吝赏赐,完全就是君臣相处的典范有没有?

    然后一旦有仗打,有名可以出,李靖就激动了。

    李世民能想到要李靖当统帅领兵出征吐谷浑这一点都不奇怪,足智多谋,威名震撼边庭的军神李靖有这个资格,也的确就是不二人选。

    但是李靖对这事儿这么上心就很是出乎人们预料了。

    说皇帝想选你,你表表忠心说陛下让我去我就去,这没什么,大家都这么干的,但你一个之前才上书要辞职的人现在这么上赶着要领兵,这就有些太那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