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一下就坏了心情,这次召见匆匆结束。
没两天,长安再次有消息送来,左屯卫大将军谯敬公周范去世,去世前还尽忠职守在皇宫里不肯擅离,最后竟死于内省。
李世民悲痛欲,吐谷浑使节还很没眼色的一直请求再次觐见,李世民更加没了好脸色,两日之后赏赐了吐谷浑使节一些财帛后就让他们回长安等着去。
吐谷浑使节一看,得,在长安不招待见,在九成宫一样不招待见,那我干脆辞行算了,反正我只是来朝贡的,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沟通。
他说辞行,李世民当即应允,又多赐了些东西,然后正副使二人也不回长安了,就在九成宫等着,等他们留在长安的随从接到消息赶到九成宫后,就汇合一出往西回返吐谷浑。
离开了九成宫,吐谷浑使节越走越觉得憋屈的惶,凭什么嘛,凭什么吐蕃使节就能受到大唐君臣的礼遇,到了他却不行。
越想越气,最后吐谷浑使节决定在大唐的国土上肆虐一番泄泄。
于是乎,吐谷浑使节团的人没有原路回返,而是中途改道去了鄯州。
这里就是他们选定的劫掠之地,因为这里已经是边境了,从这里走不到百里就是吐谷浑的疆域。
但吐谷浑人没想到的是,武元庆早就防着他们这手了。从他们的人离开长安后,被武元庆说服的李承乾派出的太子六率的一百精锐就远远散落跟在他们后边,待现他们改道,这一百精锐就做好了突袭他们的准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吐谷浑使节团的人举着长刀冲向一座安静祥和的村庄之时,一百精锐也同一时间动了冲刺。
吐谷浑人已经冲到村庄近前,能看到村里的百姓惊骇欲绝的神色了,一场劫掠屠杀眼看着就要上演,但身后隆隆响起的战马奔腾声,嚓嚓长刀出鞘的锋锐声,还有呼啸的喊杀声,却让吐谷浑人汗毛倒立,不得不匆忙掉头应战。
一方有备而来,一方匆忙应战,人数又不悬殊,结果显而易见,一个照面,吐谷浑人就损失了二十来个人。
调头又对冲了一次,这一次吐谷浑有了准备,却依然损失了十多个,而大唐这边呢,两次冲锋只有五人落马,而且看样子,其中两人都没受太大的伤。
如此悬殊的战损比,吓得吐谷浑人亡魂皆冒,正使第一个当了逃兵,然后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呼啦啦,吐谷浑人全跑了。
太子六率紧随其后追赶,他们得了命令,要一直看着吐谷浑使节离境才能返回。
一百精锐跟在仓皇逃窜的吐谷浑人身后,就跟猫戏老鼠一样,追上去冲杀一下,然后停一停,然后再冲上去冲杀,然后再停,每次冲杀也不求扩大战果,一次砍杀一两个,两三个就会止步。
前边逃窜的吐谷浑人被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式攻击玩的欲哭无泪,心中狂骂娘,变着法的用他们的语言问候着后边唐军的仙人。
唐军则闲庭信步的用手中的长刀时不时捅一下吐谷浑人的后庭。
嗯,就问你菊花开怕不怕。
这种放风筝一样的玩法可不是这些唐军想出来的,他们才没这么变态呢。都是临出前狗头军师武元庆耳提面命传授的。
第四百二十七章 大嘴长舌妇()
吐谷浑人只剩下一小半参与活着回到了他们的地盘,他们回去怎么和他们过往伏允怎么解释不清楚,但是大唐皇帝李世民得到这个消息后事极为震怒。
盛怒之下,李世民当即就派了使臣前往吐谷浑申斥。回过头来,太子和武元庆两个瞒着皇帝派兵跟踪使节这茬,李世民没有在追究,这要是平日里任何人敢擅动兵马,不管多少都是大罪,但既然阻止了一场劫掠救了大唐百姓,这事儿也就揭过不提,功过相抵了。
九月,已近深秋,秋老虎已经过去,万物开始由绿变黄,山东,河南之地却天降连绵大雨,洪水泛滥,多达四十多个州受灾。
天灾来的猝不及防,李世民原本想着如果吐谷浑伏允这次再对大唐的征召多番推诿不前来,就兵攻打的,攻打路线都和将军们商量好了。
结果山东,河南之地的大水打乱了所有的筹划。不要以为说的山东河南之地就是后世的这两个省,在唐代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尧山以东的地方,也就是后世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四个地方。水四十多个州差不多等于这四个省份的全境了。
和攻打吐谷浑相比,当然国内的灾情更重要,于是李世民紧急派了数位重臣前去赈济,永丰,并州还有位于洛阳的含嘉仓三处重要粮仓的存粮任其调遣,且州县的义仓也由官府择情放粮。
别的地方生灾情,武元庆这个远在长安的司农少卿跟着忙的不行。
先是要调粮需要下公文下去,司农寺是绕不过的一个签字环节,等粮食调拨完了以后,各地又有文件送来,还需要签字确认,这边签字完了还的呈送户部,户部总成起来还的送给皇帝。
好在,十月的时候,李世民离开了住了小半年的九成宫回到了长安,不然光是来往文书都能把信使累死。
从九月到年底这段时间基本整个大唐就忙活救灾的事儿了,不光要放粮赈灾,还要帮着百姓建房子。不得不说,古代在这点上比后世是要强不上的,不管受灾严重与否,该帮你修补的都帮你修补了,让你能有个窝过冬。
在后世,除非你受灾严重,不然哪儿管你这些。
李世民是个好皇帝,对百姓好,百姓自然对他这个皇帝也满怀感激尊敬,去年冬天放回去的死囚,在和家人生活了一年后,到了问斩的期限,无一逃亡全部准时到衙门报到。
李世民对此深表满意,于是大一挥,将这些人全部赦免。
据说当时这些人全部来到了朱雀门外,跪在地上感恩戴德的哭泣不已,喜极而泣,梆梆梆,脆生生的磕头磕的城楼上的官兵都听的清清楚楚,
直到李世民派内侍出来多番劝阻后,这些人才三呼万岁,一步一回头的离开。
对于吐谷浑,虽然因为灾情的原因,没能出兵,但当年底百骑在吐蕃的密探传回消息说吐蕃刚刚收服了羊同,就又秣兵历马往北方吐谷浑边境方向大规模增兵的时候,李世民马上就明白过来,这是吐蕃使节已经回去了,因为使节和吐谷浑的流血冲突,吐蕃准备对吐谷浑报复用兵了。
于是,李世民派了一个叫冯德遐的使臣前往吐蕃抚慰。
至于这抚慰该怎么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武元庆听到这消息后,脑中浮现的第一句话,皇帝真能弯弯绕。是的,武元庆觉得李世民就是在弯弯绕,这个抚慰二字是在巧立名目是在掩盖他的真实意图。
说不好听的点,大家才第一次通聘好不好,人家吐蕃还不是大唐的属国呢,你有什么理由去抚慰。
抚慰这两个字,一听就知道是以上对下的词,国家之间用,只能是宗主国对属国来用的。
所以,这次大唐派使臣到吐蕃的真实目的绝对不是什么抚慰,而是另有所图,目的只能是吐谷浑。
武元庆不知道尚囊去九成宫觐见李世民的时候到底说过什么,但想来必然和李世民是谈过吐谷浑问题的,还是以前说过来的,吐蕃要想往北扩张,必然就要对吐谷浑动武。
而李世民对吐谷浑也早就不满了,不但袭扰犯边,还常常阻断丝路,不知道让大唐损失了多少岁收,有机会除掉这个眼中钉,李世民肯定不会放过。
所以得知吐蕃往北方边境增兵,李世民派使臣去抚慰,根本的目的其实是要和吐蕃在吐谷浑的问题上达成谅解,或者说协议更准确。
就像吐蕃使节到大唐觐见,是为了和大唐交好,了解大唐,也有为了试探大唐对吐谷浑的看法一样。
双方的使节出使,都抱着一个相同的目的,就吐谷浑局势交换意见,达成共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可是,为什么派的是冯德遐呢?“武元庆百般不解的问。
“为什么不能是冯德遐呢?“李承乾同样不解的问。
“我不了解这个人啊。“武元庆说道,可能是他在朝中不活跃的原因,还真不知道这个叫冯德遐的人是干嘛的。
“你不了解没什么,我父皇了解就行,既然父皇派他去,那肯定是相信他的能力呗。“李承乾说。
“哎,我是不了解这个人,但我知道这个人特么就是个大嘴巴。“武元庆叹息一声说道。
“你都不了解他,又从何得知他是长舌妇呢?“李承乾笑问。
“我说在梦里,你信吗?“武元庆耸耸肩说。
“滚,你又来这套。“李承乾笑骂道。
。。。。。。。。。。。。。。。。。。。。。。。。。。。。。。。。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Ω 趣 . b.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吐蕃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展。
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时代。
这是后世对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所给出的评价。
第四百二十八章 站着说话不腰疼()
后世把文成公主和亲吐蕃都夸出花儿来了。
说文成公主明礼晓大义,心甘情愿和亲到了吐蕃,嫁给了松赞干布,说她的和亲给大唐边疆的安定做出了多少多少的贡献,让吐蕃人怎么怎么展了。又说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过的多么多么幸福等等。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狗屁。
大唐边疆的安定是因为文成公主的和亲吗?绝对不是。只是因为大唐够强大,吐蕃才没有轻启边衅。
在大唐一直处于优势的时候,吐蕃表现的很老实,但等到唐玄宗晚年也就是大唐又开元盛世跌落的安史之乱时期,由于唐朝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立即抓住机会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趣┡.%b.再往后,北到宁夏贺兰山,南到南诏也被吐蕃占了,最后连北庭、安西两个都护府都被吐蕃给占了。
等到了吐蕃国力减弱,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时,吐蕃又再次向大唐请求和亲。
这就是吐蕃,这就是和亲,你强的时候别人怕你,不敢惹你,你弱的时候什么友好,什么和亲全部抛到脑后。
再说说,文成公主在吐蕃过的生活,由大唐的金枝玉叶到了游牧僻壤、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的胡人异族,怎么可能过的好。
咱不说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是好是坏,单说文成公主到了吐蕃四十年,后三十年都是在守寡就能想到,一个孤苦无依的汉家公主在满是蛮夷的吐蕃过的有多惨。
别说是在吐蕃这样的蛮夷之地了,就是在大唐,一个没有了老公的女人都被人欺负的不行不行的,怎么可能文成公主就能是例外。
说娘家很强,是大唐是很强,但你再强也管不到吐蕃国内去吧,就算文成公主在吐蕃受了欺负,难道你大唐还能兴兵给她出气啊。不可能,只能是说一句出嫁从夫了事。
所以,后世那些说文成公主多么多么伟大,做出了什么什么贡献的人,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
文成公主当面,肯定一口吐沫吐脸上去。
而说到文成公主和亲,或者说说到吐蕃向大唐求亲,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
如果说李世民是决定公主和亲的祸,那这个人就是挑起这事儿的祸了。
这个人就是冯德遐。
冯德遐此人唯一见诸史册的就是在松赞干布请婚这件事情上。
原本的历史和这次李世民派冯德遐去吐蕃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去抚慰,不过原本历史上的抚慰目的肯定不像现在的这么明确。
话说,原本历史上冯德遐作为使臣去吐蕃抚慰也是第一次吐蕃使节通聘大唐之后的事情。
这冯德遐去了吐蕃呢,就得到了松赞干布的热情接待,接待嘛,无外乎就是吃吃饭,喝喝青稞酒,瞧瞧吐蕃女子跳的吐蕃舞。
这是官场上正常的应酬本没什么,但要不说冯德遐的是大嘴长舌妇呢,喝多了以后话就多了,酒酣耳熟之际,就大肆吹嘘起来,我中原国家是怎么怎么好,好的不行不行的,让你们这些外族人都羡慕的不行不行的。一个两个都慕华风,求取我汉人公主,你看吐谷浑,突厥这些都取过我们的公主。
好嘛,这话一说,松赞干布就惦记上了,这些国家都娶了汉人公主,那我正青春年少,又是这么大一个国家的君王不能不娶一个汉人公主啊。
对,我要娶公主,我要派使节到大唐求亲娶公主。
从此以后松赞干布就有了一颗娶公主的心。
要说也是松赞干布误会了,冯德遐说的是吐谷浑,突厥他们都娶过我汉家公主,突厥与吐谷浑皆尚公主,而不是娶了我大唐公主。
因为大唐这时候,不管是对突厥还是吐谷浑,都没有嫁出过公主。
而冯德遐说的汉家公主,这个范围很广的,好多个朝代呢。他指的是最近的隋朝,隋朝的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于突厥启民可汗,光化公主嫁于吐谷浑王伏。
但是松赞干布嘛,只比李承乾大两岁,这时候顶多算是大一点的小屁孩,哪懂这些啊,隋朝被灭掉的时候他更只是个奶娃子,不太了了中原王朝的更迭。
而且,吐蕃对中原王朝的称呼,用他们藏语叫的词,翻译过来其实是汉,中原的意思。
也就是说对于吐蕃人来说,不管是叫大唐也好,叫隋朝也好,哪怕叫以前的秦朝,汉朝,魏晋南北全是一个意思,他们统一用一个词来称呼。所以,在他们看来听来,冯德遐说的汉家公主其实就是大唐公主,大唐公主就是汉家公主。
他们把汉家公主和大唐公主划上了等号。
于是,自觉吐谷浑和突厥都能娶大唐公主我也能娶的松赞干布,就在冯德遐返回的时候派了使节跟着一起到了大唐长安,面见李世民求亲。
之后的事情大家就基本知道了,不管中间生了什么,文成公主最终是和亲到了吐蕃,然后过上了幸(悲)福(惨)的异国生活。
武元庆怎么也没想到事情的起因都不一样了,派使臣入吐蕃抚慰的目的也大不一样了,怎么偏偏就派的使臣一点都没变呢。
原本历史上可没有吐蕃和吐谷浑使节流血冲突的事情生,也没有因此而来的早了不少时间的陈兵吐谷浑边境。
冯德遐去吐蕃无可更改了,武元庆只希望这家伙在本时空能管住嘴,不要胡咧咧。
那边派往吐蕃抚慰的使节估计才走到半路上,这边年后吐谷浑的使节随着李世民派去申斥的使节已经回到了大唐。
面对李世民的又一次征召,伏允再一次拒绝声称有病来不了。这家伙脸皮厚,不但拒绝前来抹了李世民的面子,还让使节在李世民面前为其子尊王求婚。
李世民当时肺都要气炸了,但可能是出于迷惑吐谷浑人的意思,又或者他有别的想法,最后他竟然同意了吐谷浑使节的求婚。
只是答应求婚的条件很简单,让尊王亲自前来迎娶。
第四百二十九章()
“我说你唉声叹气个什么劲儿啊”看着一大早就跑来家里的,然后又一句话不说的李承乾,武元庆纳闷的问。
最近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发生,前不久嘉州陵州僚人造反,皇帝已经排了牛进达去平叛,很简单的事情完全不需要担心。
而说到李承乾自己,虽然他老子李世民对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说:“朕年十八的时候,还在民间,百姓的疾苦与真伪,都非常了解。等到即皇位,处理日常事务还有失误。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老百姓的艰难困苦,听不见看不到,能不产生骄逸吗?你们不能不极力强谏!”
但这是为他好,又不是责怪他。
即便李承乾跟着武元庆胡闹了些,喜好玩耍,不遵礼法,被于志宁与右庶子孔颖达多次直言劝谏。李世民知道后还赞扬他们,各赐给黄金一斤,帛五百匹。
但这依然没什么,李世民赏他们东西是赞许他们做事的态度,但并不代表李世民认可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对的。
这从李世民事后并没有责备李承乾就知道,就武元庆,李世民也只是淡淡说了两句别把你的坏毛病都传给承乾,要教往好了教。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也不可能成为李承乾叹气的理由,那到底为什么呢。
不懂,完全不懂。
难不成,这小子是在感叹一代枭雄颉利可汗的挂掉吗?
这也不应该啊,要感叹这个就要先感叹他爹李世民的不地道,明知道颉利可汗双腿被武元庆用火枪给打断了,还在朝堂宴会上让颉利给他跳胡舞,这尼玛怎么跳,瘸子哎,不对是半瘫,这不是羞辱人吗?
当然李世民本意肯定不是羞辱颉利的,他一个胜利者天可汗也犯不着玩羞辱这种小手段。
只是程咬金和尉迟恭争论起宴会中两个跳舞的宫女谁跳的胡舞更好,然后侯君集插了一句,说她们跳的肯定不如颉利跳的好,本是三人的玩笑之语,不料却被李世民给听到了,李世民喝的有点高了,不经脑子的说了一句让颉利跳胡舞的话。
随后醒悟就赶忙不好意思哈的表达了歉意。
但众大臣早已哄堂大笑了,尤其始作俑者程咬金尉迟恭,侯君集三人那是拍着大腿在疯狂大笑。
颉利脸色涨红成了酱紫色,当时情况就有些不对,但大家笑的开心也没谁在意的,结果回去后没几天,正月初十那天颉利可汗病卒。
嗯,死了。
难道李承乾是叹息这个?要真是这样就太虚伪了,以前和老子去颉利宅子叫骂的时候怎么不这样,当时就数这小子叫嚣的欢。
武元庆放飞思维的时候李承乾又叹了口气开口了:“你说父皇会让哪个皇妹去吐谷浑和亲啊?”
“怎么想起问这个了”武元庆问。
“宫里现在是皇姐皇妹人人自危,都怕自己是和亲的那一个,你都不知道我这几天是怎么过得,这个才走那个又来,都是想让我帮着说话的”李承乾苦恼的说。
“我想帮她们,可是终归要有人去和亲的,我帮谁不帮谁都不合适啊”李承乾很无助。
武元庆看的却觉得非常搞笑,这孩子好傻哦,宫里的孩子也都好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