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河就能回到北方这么便捷。而且不止是现在,就是以后的以后,这条大运河也是南北交流,沟通的最重要一条通道。所以,我觉的杨广过在当代,利在千秋。“
说到这里,武元庆长叹一声吟诵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第三百八十五章 相似的经历;不一样的结局()
杨广是一代暴君,李世民是传诵千古,可以作为帝范的明君。
对两人的评价完全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但如果真的对着两个人多一些了解的话,就会现杨广和李世民两人的人生经历真的真的非常相似。
两人的老爹都是皇帝,在家里都是排上老二,自幼呢,杨广美姿仪,少聪慧,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两人的童年都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杨广爱好广泛,诗文都精通,还写的一手好字,李世民也是如此,甚至李世民的飞白笔力遒劲堪称大家,尤为一时之绝。
并且两人都曾以军功著称,杨广二十岁统军屡有战功统一南北,李世民协助父亲李渊晋阳起兵,攻入长安,灭了大隋,后来破薛举,击败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等,军功之盛一时无两。
同样的一开始都是,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
然后两个老二都成功逆袭干掉了老大,当上了太子,然后当皇帝,两人的皇位都得之不正。
大家都说杨广弑父杀兄,欺娘淫嫂,这里边有多少是真不予考证,就当全是真的,但相比之,李世民在这上边也不遑多让。
玄武门之变,直接干掉了哥哥和弟弟,这一点无可辩驳,李世民自己都承认,弑父,李世民的确没干,但是他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却是真,不然李渊好好的,还能活好多年皇帝位上干得也不错,为什么要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就退位。
欺娘这点对哪个都是扯淡,但是淫嫂杨广不好说,李世民却的确是把建成和元吉的媳妇收到了自己后宫的。
在这之前,两人的性格,经历真的是相似到了极点。
登基称帝以后,两人干得原本都很不错,一直到后边,杨广大兴土木,建宫殿,开凿运河,三征高句丽,性子太急,摊子铺的太大,百姓国家承受不住了,于是民变四起,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最后杨广在扬州被弑身亡。
而李世民呢,也四处征战,打梁师都,突厥,薛延陀,吐蕃,高昌,吐谷浑等,攻打的地方比杨广还要多,杨广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也同样御驾亲征高句丽,但是相比杨广的性子急,李世民要显得克制的多,杨广不顾民怨沸腾,国家都要分崩离析了,依然坚持打了三次。李世民大高句丽也打了很多次,但大规模的出征只有一次,在现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后,李世民就下令退兵,之后的多次攻打高句丽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上。
这是杨广和李世民的不同,杨广桀骜,自视甚高,他有才,有远见,但是没有耐心,办事情希望一蹴而就。
李世民同样自视甚高,但他却能听进谏言,知道审时度势,知道取舍。
两人做的同样的事情,因为性格不同,取舍不同,早就的就是一个暴君,一个明君的区别。
李世民深知,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打仗也好,修宫殿也罢,对,杨广干得事情,李世民真的真的很多都干过,他修过永安宫,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
这个宫殿是给李渊修的。同样是修宫殿,李世民选择的却是在避过农忙时节后才征调徭役修建,这样就对百姓造成的影响小上许多。
后来开修没多久,李渊死了,于是宫殿修建就停止了。要说是李世民自愿停止的吗,肯定不是既然开修肯定是想要直接修完的,只是李世民愿意,群臣不愿意,所以李世民听了劝谏方才停止。到了后来高宗李治继位后,宫殿的修建才再次开始。
就是因为如此种种,李世民让他治下的百姓能够感觉的幸福,没错,是幸福,这时候的大唐百姓你问他们幸福吗,他们会给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答复,他们幸福,而不是像后世,你幸福吗,都成了一句笑话。我不姓福,我姓曾。
而杨广最大的问题,恰恰也是次,他没有让治下百姓幸福,他没有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
后世,不少人调侃王莽是最像穿越者的历史人物,甚至信誓旦旦说他就是一个穿越者,因为从他造反到建立新王朝后的改革,都不像是同朝代人能做出来的事。王莽一开始是夹着尾巴做人,但暗地里展自己的势力,礼贤下士、招募人才;然后厚积薄、一鸣惊人、直接造反,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王朝;接着全面大改革,让古老的中国脱胎换骨、展翅腾飞,这妥妥是八零后穿越到古代的标准模板。
可惜,王莽的眼光太前了,例如,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这可是土地改革,蕴藏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封建地主时代鼎盛时期能实行下去才怪。
除了种种改革,王莽还非常鼓励和支持科学试验与明创造,与现代观念无异,还明了一种原始的游标卡尺。
如此等等不合时宜,太过前的举措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展水平严重脱节,导致社会动荡,不但官僚大地主反扑,就连百姓也纷纷造反,结果就是王莽在位十六年后背造反百姓所杀。
而武元庆觉得,隋炀帝杨广的所作所为也真的很像一位穿越者,比他这个穿越者都更像穿越者。
起码他光是惦记着闲暇时候搞搞小明,顶多撺掇攒动太子,皇帝搞搞事情,怼怼小鬼子。
而杨广就像一个理想远大急切想要大干一场,叫日月换新天的有为青年穿越。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在赶,生怕时间不够用,不够改变一样,修东都洛阳只用了一年,修大运河也是,那么大的工程,在他在位之内的有限时间就修好了。
这么赶,时间观念这么强的,貌似古代皇帝里边除了王莽好像就只剩下杨广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都怪魏老头()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船行运河,仿佛每一寸碧波,每一株沿岸垂柳,都曾见证了水殿龙舟游扬州的意气风发,也见证了惶惶终日的大隋末路。
自从武元庆念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为杨广说了句公道话,又历数了杨广种种惠及千秋的功绩后,长乐就开始变得安静起来,常常皱着眉头思考。
武元庆知道小丫头在为什么烦恼,不过就是自己所说的和她从小受到的教育,知道的历史不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而已。
有人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个打扮的权利掌握在获胜者的手里。
还有个词叫做成王败寇,就像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大家都是起兵造反的,只是因为李渊,李世民他们父子赢了,所以他们就是皇族,其他人就是反贼。
从他们开始,以后的史书里,这些反贼将永远都是反贼。
但造反了就是造反了,不管怎么粉饰你都是造反者,那么怎么让自己的形象好一点呢,那就是抹黑前朝。
历朝历代大家都这么干,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
造了前朝的反,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否定前朝,抹黑前朝,起码要抹黑前朝的亡国之君。
如果本身就黑的不行,那就让你更黑点。
李渊,李世民父子对杨广就是这样,隋炀帝有过也有功,但是功他们不说,只说过,甚至把过夸大。
既抹黑了杨广,也给自己造反的理由加了砝码。
作为隋朝的埋葬者,李唐皇族为了突显自身的合法性,尽可能抹黑前朝再正常不过了。
长乐这种迷茫,苦恼,作为大唐的公主殿下,也是大唐的既得利益者来说是正常的。
反倒是武元庆这种站在旁观者角度看待杨广的功与过,是与非,不管是对于他现在的身份,还是这个所处的时空来说,都是相当的三观不正。
三观不正的武元庆有感而发哼唱了几句:“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三观被毁紧锁眉头的长乐也不知从这歌声中感悟了什么,眉头舒展了,笑容也重新挂在了脸上。
有时候来了兴致,和武元庆说起杨广的种种事情来,看法也比以前客观了许多。
走一路看一路,一个多月后,他们已经沿着大运河走到了通济渠的尽头板渚津渡口。
当年隋炀帝修运河的时候,就是从这里引黄河水南下联通的淮河。
后世,大家认识的京杭大运河好像比较直的样子,但那实际是经过取短改道的。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分了几段,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分别沟通了渭水,黄河,淮河,长江。而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大运河通过通济渠是要和东都洛阳相连的,因为杨广后来迁都到了洛阳。
而后世的大运河,则是因为元朝定都北平,不再绕道洛阳,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武元庆和长乐对去洛阳没什么兴趣,所以到了板渚后,就直接沿着黄河溯流而上回往长安。
随着距离长安越近,长乐开始变得安静了起来。时不时偷偷小声叹气两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丫头离家出走了一年多,现在要回家了,心里终于开始有些担心害怕了,不知到时候该如何面对父母双亲。
“都怪魏老头,要不是他,长乐你现在就不用这么忐忑不安了。“再一次看到长乐叹气后,武元庆有些愤愤的说。
“怪魏大人什么啊?“长乐迷茫不解的问。
“怪魏老头拦着你父皇到泰山封禅啊,一路上你没听有人说起过吗,文武大臣都请你父皇到泰山封禅,后来你父皇也心动了,结果却被魏老头给拦住了。“武元庆说。
长乐还是不懂:“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
武元庆无奈解释到:“关系大了。要是你父皇到泰山封禅的话,从开始准备到成行上路,现在这个时间差不多也就是刚刚到泰山对吧。“
见长乐赞同的点头,武元庆接着说道:“你看你父皇如果在泰山的话,是不是距离咱们很近,咱们要是去找他的话是不是很快就能见上。当然这早见和晚见区别不大,但是如果你父皇在泰山封禅,这么重要的祭天仪式,咱们去见他的话,是不是你父皇生气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长乐有些明白的点头。
“即便你父皇还是生气,但这生气也有大有小对不对,在祭天仪式期间,他是不是要顾忌一点,是不是生气也会注意场合,注意影响,会小小的发发脾气就算了呢。“
“没错“长乐重重点头。
“你看,咱们出来这么久,回来就迫不及待的去见他了,然后呢他发过脾气了,就算是有所顾忌之下发的脾气,那也是发过了。即便事后还要找咱们算账,是不是要生的气也要比直接回长安见他要小的多呢。所以,你说是不是都怪魏老头,让咱们错失了见你父皇的最佳机会呢。“
“对,都怪魏老头。“长乐越听越觉得有理,于是也气鼓鼓的开始喊魏征叫魏老头。
被带的三观开始不正的长乐经过武元庆这似是而非的瞎扯淡,把气都怼到了一心为民的明镜魏老头身上,近乡情怯的压力倒是慢慢消散了。
怯也好,不怯也好,时间总是在慢慢过去,距离长安的距离也在慢慢的拉近,拉近,再拉近。
终于,灞桥码头出现在了视线中。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进宫认罪()
在灞桥驿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武元庆几人快马赶回长安。
而在他们赶往长安的时候,距离长安北面渭河码头四十余里外的河面上,近百艘平底河船也在缓慢平稳的朝长安进发,正是押送香料的白山一行。
一个走运河,一个走海路,两队人竟然几乎是同时到达的长安,时间卡的还真是刚刚好。
不过,灞桥驿距离长安只有三十多里,又是快马,武元庆他们肯定是比乘船的白山他们要快的多的。
早上出发,不到中午武元庆他们就已经到了长安春明门。再次出现在熟悉的长安街市上,几个人心情都非常的激动。急促的脚步也慢了下来,骑在马上信马由缰,哒哒哒慢悠悠的跑两步再走两步。
出去一年多了长安还是那个长安没什么变化,不像后世,离开一年半载再回的时候几乎能来个大变样。
要说有变化,也就是比以前更繁华了,街上卖小吃,饰品,杂货的小摊小贩多了不少。虽然杂乱了些,却没有横行霸道的城管出没。
过了春明门走两个坊就是武家所在的崇仁坊了,但是过家门武元庆却没入。
只是让王朝他们先回家告知一下,他自己则带着长乐赶往了皇宫。
毕竟,武元庆离开长安的时候是带着皇命领着大军走的,虽然大军早就跟着李承乾回来了,可是他回来第一件事依然是要先到皇帝面前复命。
当然如果只是因为这个,武元庆肯定不会不回家先复命去。可是他拐带了长乐一跑就是小两年,这次回来还要认错认罚的。
既然认错认罚,那起码这个态度要端正,要让皇帝感觉到你的诚心。
过家门而不入,这就是武元庆想让皇帝感觉的一个端正态度。
进了皇宫,长乐人家是到家了,虽然心中小小忐忑,但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让长乐觉得很自在,奔奔跳跳拉着武元庆直奔立政殿,这个即是李世民的寝宫,也是李世民日常处理朝政的宫殿而去。
到了立政殿,长乐和武元庆耳语几句,然后自己小心翼翼的推开门走了进去。
武元庆没这个资格不经通报就进去,再说他这次是来认错的,姿态要放低,所以他想了想干脆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大喊一声:“臣武元庆叩见陛下。“然后就等着被召见,被臭骂,被毒打。
然而,半响过去了,大殿里边悄无声息,好像李世民不在或者没听见一样。
但是长乐进去了没出来,表明李世民肯定是在里边的,没声响只能说明皇帝不想搭理他。
长乐公主和武元庆回来的消息,在他们刚刚踏进皇宫的第一时间,就飞快的传遍了皇宫的各个角落。
当然他们踏进春明门的那一刻,尤其是经过崇仁坊的那一刻,他们回来的消息在长安城中,尤其是勋贵阶层也已经快速的传开了。
最先得到消息的太子李承乾第一个赶了过来,见到灰头土脸苦兮兮跪在门口的武元庆,这家伙笑的前仰后合的。
绕着武元庆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转了好几圈,李承乾幸灾乐祸的小声说:“活该,让你骗我,海上太阳很毒吧,看把你晒得,啧啧,黑的跟鬼似的,差点都认不出来你了。“
“滚,一边凉快去,别打扰我诚心认错。“武元庆斜睨了一眼,没好气的骂道。
“呦呵,都这样了脾气还这么大。原本我是想来帮你求情的,但现在嘛,嘿嘿,你等着。“指了指武元庆,李承乾扭头笑嘻嘻推门进了殿内。
李承乾刚进去,又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武元庆扭头看去,发现来的是长孙手下的女官,也是长孙最信任的宫女初一。
以前,武元庆常常进宫,加上他和长乐,李承乾等人的关系非常好,又是驸马,这些女官宫女的见了他都是笑脸相迎。
可这次,他冲初一露了个笑脸,换来的却是一个恨恨的白眼。得,拐跑长乐,让长孙手底下的宫女都跟着不待见自己了。自讨没趣的武元庆苦笑着低下头了。
见武元庆低头,初一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再次哼了一声后,才让门口的内侍进去禀报。
然后,初一也进了大殿。进去没一会,殿门打开,初一走了出来,随后双眼通红的长乐也走了出来。
看到跪着的元庆哥哥,长乐吸了吸鼻子就要迈步到他身边,看出了长乐的想法,初一提前一步挡在了武元庆的身前,将两人对视的目光隔开,然后小声的提醒到:“公主殿下,咱们赶紧走吧,娘娘等着您呢。“
听到初一提起母后,长乐眼睛更红了,眼中再次泛起了泪花,再次吸了吸鼻子后点了点头。
在初一转身迈步的间隙,长乐投给武元庆一个担心的眼神,武元庆笑着充她摇了摇头示意让她不用担心,没事的。
两人的眼神交流一闪而过,就再次被初一给挡住了,初一防范的太严,无奈长乐只能忧心忡忡的离开去母后长孙。
这边初一押着长乐刚走,那边李泰小胖子又来了。相比起李承乾的幸灾乐祸,李泰这个原本和武元庆很不对付,后来却成了武元庆学生的小胖子小舅子说的话可就中听多了。
李泰先是简单表达了对武元庆的担心和想念,然后小小谴责了一下他拐带自己妹妹的错误不应该,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说起了自己近一年多的学习情况,埋怨武元庆这个老师不负责,让他浪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学习到新东西。
嘚啵嘚,嘚啵嘚,说了一堆然后开始追问起武元庆在海上的见闻来,就在小胖子刨根问底的这段时间,李恪,李佑几个也跑了过来,很新奇的围着他听起了故事来。
看着几个听得眼睛亮晶晶的小屁孩,武元庆这个无奈,老子是来负荆请罪来的,不是特么当说书先生来的好不好,你们特么能不能赶紧滚蛋啊。
心里这么不耐烦的想,嘴上可不敢这么说,现在皇帝正在气头上,还不知道怎么整治自己呢,要是这时候得罪了这群小屁孩,在他们父皇面前说几句自己的坏话,那自己可就更有罪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