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说这人为什么干出这样的事迹却在后世声明不显,就不得不说一句老话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就在他灭掉阿罗那顺的过程中,这家伙俘虏了一个天竺和尚,没错就是一个和尚。
历史上很多大事,很多重要人物的事迹里常常会出现的人物。
俘虏了一个和尚并没什么,可扛不住这个和尚装神弄鬼的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那时候李世民岁数也不小了,英明神武不信鬼神的想法早被扔到不知道哪去了。
听王玄策说这和尚这么能耐,李世民就惦记上了,命他给自己造“延年之药”,隔三差五就吃一些和尚弄出来的五颜六色的小药丸,也不知道是不是这里边有蓝色小药丸。
反正一年后李世民就中毒挂了。自己介绍的和尚搞死了皇帝,你说说王玄策还能有的了好吗?没被当场砍死就已经算命大了。但自此以后他的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也因此,关于他的记载史书上寥寥数语,他写了一本《中天竺国行记》还散落的差不多了,自然后世也没什么名气了。
为了防止认错了人,武元庆昨天把王玄策探查了很久,才八九不离十的确定了这人就是自己所知道的那个王选策。
李承乾和王玄策互相施礼后,趁着王玄策和赵恒不注意,靠近武元庆耳边,咬牙切齿的说道:“你什么时候有个名字叫武照了,你以为你是太阳啊,照。本太子又什么时候叫李乾了。”
“假名字嘛,不要太在意。李承乾和李乾,就差一个字而已嘛。你看我名字完全都改了,瞾字也不是你以为那个照,而是日月下边一个空字。和你那比,我这才叫真正的假名字”武元庆小声劝慰。
“日月下边一个空,瞾,武瞾,有这个字吗”李承乾懵逼的问。
“当然没有了,我自己造的,假名字嘛,开心就好。”武元庆笑的很灿烂。
李承乾还要纠结名字的事,王玄策这时候恰好出声打断:“武兄都成家了啊?”
“对啊,成亲都两年了”武元庆笑着点头。
“你这小舅子也是来参加会试的吗,年纪这么小真是年少有为”王玄策像个查户口的刨根问底。
“王兄真会开玩笑,他一个小屁孩有什么资格参加会试。”武元庆好笑的说道。
“那你这来赶考都带着小舅子,你们关系还真好。”王玄策有些无语,见过赶考带书童的,就是没见过有带小舅子的,难道小舅子还兼职书童不成。
李承乾不乐意了,撇嘴道:“谁用他带了,我家就是长安的。”
“哦,原来李乾小兄弟就是长安人啊,那武兄应该就是住在岳丈家咯,怎么还每天往馆舍这里跑啊。”王玄策纳闷的问。
“哎,王兄你也看到我这小舅子对我的态度有多恶劣了。我这虽说是住在岳丈家里,可奈何不招岳丈待见,每日里冷嘲热讽,动不动就打骂不休,为了不招嫌弃只好白天来馆舍待着,只是晚上回去睡个觉,寄人篱下的感觉真特么不好受啊。”武元庆摆出一副悲悲戚戚的样子,还硬从眼眶里挤出两滴眼泪来。
武元庆每日出来都是经过换装的,穿的衣服虽然干净,但是质地却是最普通的麻布衣服,这样的衣裳也只有家境贫寒的人才会穿。王玄策虽然家里也普通,但好歹也穿得还是丝质的衣服。
反观李承乾,出宫的时候虽然也换了装,但那质地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绸缎料子,腰间挂的玉佩也不是凡物。
小舅子穿的这么好,姐夫穿的那么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而武元庆的话一出口,就让王玄策和赵恒深信不疑了。
听着武元庆讲述他在找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悲惨经历,王玄策和赵恒都不由跟着悲切起来,看向李承乾的眼神也显得很不友善。
李承乾肺都气炸了,小手用力啪的一拍桌子:“姓武的你够了啊,我爹对你还不好吗?有你这么埋汰我爹的吗?”好在李承乾还记得掩饰身份,没有喊出父皇来,不然就当场露馅了。
“怎么的,我说错了吗?你爹是没打过我,还是没骂过我啊。”武元庆反问,然后还趁王玄策两人不注意冲李承乾挤眉弄眼两下。
“好,有你的,你等着我回去就告诉我爹,我娘,我姐去”李承乾气冲冲的吼。
“好了,好了,一家人吵什么啊,和和睦睦才对嘛。”虽然觉得武元庆的岳丈家很过分,看李承乾也不顺眼了,但王选策还是好言相劝到。
“看在王兄的面子上,小子,我不和你计较了”武元庆瞪这李承乾说。
“哼”李承乾回以冷哼。
“对了王兄,方才在外边好像听到你在说话,说的什么却没听清,王兄可否再说一遍。”
第三百二十五章 图谋更多()
“哦,其实没什么啦”王玄策笑着摇头,看样子不准备复言。
“没错,真的没什么,就是王兄讲他在东海见过的巨鱼而已。”赵恒也笑着说道。
“巨鱼?有多大,传说中鲲那么大吗”别看武元庆经常喊李承乾钓鱼玩,但能钓上来的顶多也就一尺左右,超过一尺多的李承乾同学也就在御花园的湖里看到过。能用巨来形容的鱼到底有多大,李承乾很是好奇。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家都明白李承乾说的意思,王玄策再次摇头:“鲲鹏只说只是谣传,世间哪里会有那样的庞然大物。我在东海见到的鱼虽然巨大,但观之也不过数丈长短而已。”
听说不是鲲鱼,李承乾虽然有些失望,但数丈长短的鱼还是让他惊呼出声。
说是在东海见到的,但其实只是两年前王玄策游历到东海边的时候在海滩上见到了搁浅的巨鱼尸体而已。
因为是第一次见那么大的鱼,所以王玄策当时看的非常详细,记得也很清楚,听着王玄策的讲述,武元庆马上就明白他说的巨鱼是什么东西了。
要说起来,海里的巨鱼其实有很多的,就拿鲨鱼来说,里边的虎鲨和大白鲨体长都可以达到六七米也就是两丈的样子。
不过王玄策说的这种鱼体长三丈有余,应该不会是鲨鱼,而且有须,更不可能是虎鲨和大白鲨了。
加上说这种鱼头顶背部位置有很大的孔,又还能搁浅在海滩上,武元庆断定王玄策见到的一定是某种鲸的尸体。
“武元。。武瞾,你知不知道这种鱼啊”就在武元庆想着的时候,李承乾在一边推了他一把问道。
这小子,差点说漏嘴了,武元庆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知道,怎么了。”
“这种鱼叫什么,吃什么的,你有没有见过活的啊”李承乾腆着脸好奇的问。
王玄策和赵恒两人也是一副好奇宝宝的样,想看看武元庆能说出些什么高见来。
有机会炫耀武元庆是不会放过的,在三人期待的眼神中点了点头说道:“当然见过,而且还见过很多种类呢”,只是有些话却放在心里没说,见过的确是见过,但那都是在电视上见过而已,什么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至于活的,呵呵,他除了老家的草鱼,鲤鱼之类的外,连活的螃蟹都没见过呢,谁让他悲催的连海洋馆都没去过呢,就连动物园也交了门票钱看过些免二次收费的,像大熊猫,小熊猫等还要门票的都没舍得去看。
要说水里的物种,他看过最大的活的就是海豚了,因为动物园里看海豚表演是免费的,只是想和海豚照相需要花钱。
“别卖关子赶紧说”李承乾催促。
“谁卖关子了,清清嗓子也不行啊”习惯性装逼被李承乾毫不留情的点破,武元庆好不尴尬,可他死不承认还要辩解。
“切”李承乾眼神中表达着鄙夷之情。
“咳咳”武元庆干咳几句,赶紧切入正题:“王兄说的这种巨鱼我管它叫鲸,也可以叫鲸鱼。但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这个哺乳动物呢就是指像牛马羊之类的动物一样,不是卵生而是胎生,和人也一样,在肚子里孕育后代的。鲸的体型普遍巨大分为须鲸和齿鲸,而其中的须鲸体型更是没有小的,最小的体长也在两丈左右,最大的须鲸能有十丈左右。齿鲸大的也能有七八丈以上,最大的齿鲸是抹香鲸,名贵的龙涎香就是产自这种抹香鲸。”
武元庆把自己所知道的鲸的习性等等详细讲了一遍,鲸的具体样子他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过所知不多,不过这点王玄策是真见过实物,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但是鲸捕食的过程,浮出水面通过背上的鼻孔换气喷出的巨大水柱等等却是被武元庆讲的精彩纷呈,绘声绘色。
相比于这种趣闻,王玄策和赵恒两个考生显然还是对时政比较感兴趣的。
说过了鲸鱼,王玄策没两句就又说到了他老家洛阳那边私学的昌盛。据他说前两年皇帝让各地兴建官学,洛阳作为东都,自然是热烈响应,而且长安对洛阳呢也很是重视,所以洛阳的官学相比以前增加了数倍,入学也成了一种风潮。
不过这种官方政令都远不及今年四月份皇帝一道开科取士的旨意来的有效果。
自从皇帝下了开科取士的旨意以后,洛阳兴建的私学在短短数月之内就超过了官学的数量,大的乡绅地主建私学,中小地主也不甘人后跟着建。
“这个很正常,这些乡绅地主不缺钱,但是他们缺地位。钱赚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比很多很多钱更让人向往的自然是权势,他们谋求权势不但是提升地位的需要,也是在为了保护他们拥有的财富。士农工商,士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武元庆淡淡的说道。
“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而这些乡绅地主里边很多都是被归入商人行列的。以前朝廷取士的时候,贱籍,商人等都是不在取士的范畴里的。被压制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陛下放宽了这个限制,他们自然是要抓住机会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了。
“在下只是看到了这样的事情,却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而武兄却是一下参透了其中的玄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下佩服,佩服啊。”王玄策极为叹服的说道。
“哈哈,过奖过奖了”武元庆嘴上谦虚,实际上心中还是很得意的。
“武兄不必谦虚,王兄所说的在下在家乡也看到了,在下家乡虽不如王兄所在的洛阳,但是这种办私学的却也不算少见,正如武兄所言,随着陛下放宽取士的门槛后,很多以前不在被选拔之列的人都开始行动起来,最近几年的科考他们很多人肯定是赶不上了,但是越往后这样的人必然会越多了。”一旁的赵恒说道。
第三百二十六章 冷门()
“都还不知道赵兄是哪里人士呢”武元庆笑着问。
“陇右天水郡人”赵恒说道。
“原来赵兄是天水人啊,不错好地方。”武元庆赞到。
“武兄说笑了,哪里能算的上好地方。”赵恒摇头苦笑。
“赵兄才是真谦虚,天河注水的传说在下可还是听说过的哦”武元庆一副我是读书少,但是你可别想骗我的样子。
“天河注水?我怎么没听过。”李承乾在旁边眨巴着眼好奇的问。
“叫你平日多读书多读书,你就是不听,现在傻眼了吧”武元庆随口埋汰到。
“滚”李承乾怒目而视。
“哈哈,你们两个真有意思。”王玄策笑哈哈的说道:“据说很久以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一个郡,起名“天水郡”。这也就是天水郡名字的由来。”
“原来如此”李承乾小脑袋点了点,感觉这名字来的好神奇呀。
“只是传说而已,岂可当真”赵恒说道。
“传说自是不能当真,不过说天水是个好地方在下也不是胡说的。光说天水的地理位置就相当的优越,正好处在大唐和西域连接的重要节点上。不管是从长安远赴西域的商队还是远道而来的西域胡商,天水都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有着东来西往的商队云集,天水在整个大唐来说也都算得上是富庶了。这样的地方要算不得好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能算好的呢。”武元庆这番话主要是说给李承乾听的。
也不枉武元庆的苦心,李承乾听明白了,关于天水武元庆说的重点无非就是两个字,有钱。
只是要是武元庆要知道他就听出天水有钱这两个字来非气的吐血不行,有钱是重点吗,当然算是。但是最重点的却是天水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在丝绸之路上,大唐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怎么也绕不过天水的。
而赵恒姓赵,姓赵的人多了本不足为奇,但是来自天水,又姓赵那就该重视一点了。
宋代的百家姓里姓赵的排第一,因为皇帝姓赵,赵钱孙李嘛,在后世姓赵的也是排在前几位的大姓。
这两点都说明赵姓从古代起那就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姓氏。而但凡这种大姓在古代都是有郡望的,赵姓在唐朝最响亮的郡望就是天水赵氏。
赵姓发祥地在后世的山那个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
后来赵韩魏三家分晋,赵家就建立了赵国。后来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
后来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陇右,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也就开始世代居住在天水,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一个望族天水赵氏。
赵氏在天水的地位相当于在晋阳的王氏,不过赵氏的影响力基本局限在天水郡一地,而王氏这种大门阀则是在整个河东道,乃至关中和中原地区都有非凡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在天水赵氏就是地头蛇土皇帝,就算皇帝的政令发到天水,要没有赵氏的配合,也是很难顺利执行下去的。
当然赵恒姓赵,但不一定就是天水赵氏的人。可是只要有可能,这个人就应该被重视起来。
李承乾未来当了皇帝,这样的人都是能用到的,而且很有用处的。虽说这样想的有点远了,但是未雨绸缪总是不为过的。
看李承乾眨巴着眼的呆萌逗比样,武元庆心下苦笑,现在跟这小子说这些,真是对牛弹琴。
摇摇头武元庆把有点远的想法抛到脑后。
“王兄,赵兄,你们此番准备考取的是哪一科?”武元庆问道。
由于他的出现,李世民不在专注一明经和进士科,而是把明算科也就是算术科,还有其他例如明法等也提到了等重的位置。
武元庆想知道眼前的这两位有没有谁是准备报考明算科的。
“我考的是进士科”
“我考明经科”
两人异口同声说话,一个进士一个明经,就是没有武元庆想听到的明算。
擦,狗日的董仲舒,狗日的陈旧观念,明明算术也是很重要的,竟然得不到重视。
白瞎了老子专门参与的出题了。
“为什么你们不选明算科或者明法科呢?”武元庆问道,他想知道原因,以后也好针对性改变。
“武兄说什么胡话,我们从蒙学之日起学的就是经史,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也一直都是经史,哪里学过多少算学和律法,要报考明算明法,那不是明摆着考不上吗?”王玄策好笑的摇头说道。
“王兄说的没错,而且算学,律法都是小道,想要管理政务还得靠先贤传下来的经史才行。”赵恒很是赞同的点头,说起算学,律法更是一脸的不屑。
“小道你妹小道,竟然敢看不起算学,老子最强的就是算学好不好。”武元庆心里疯狂吐槽。
“不过,听武兄提起,在下倒是想起昨天听有几位闲聊,他们好像报考的就是算学,律法的好像有那么两位,听话里的意思应该以前是在衙门当小吏的。”王玄策回忆了一下,有些不太确定的说到。
“你确定?”武元庆有些急切的追问。
“嗯,应该是吧,我听他们聊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王玄策点点头说道。
哈哈,有人报考就好,有人报考就好。
各地归拢起来的考生档案还没有全部送达吏部,武元庆也就没问过老爹各科的报名情况。
方才听王玄策和赵恒两人所言,他还担心没人报考明算,明法这些科目呢,要真是没人报,那乐子可就大了。
好在王玄策给了一个还算好的消息。
第三百二十七章 送温暖()
武元庆,李承乾两人打了半碗饭,有一口没一口的吃着和王玄策,赵恒两人又说了小半个时辰的话,一直到这两人准备回房看书方作罢。
随后两人在馆舍东转西转了半天才离开回城。
贞观四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过完八月中秋节后,北方各地开始忙着收秋这一项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
武家在晋阳的封地不知道收了多少粮食,不过武元庆在武功县封地的秋收情况确实非常直观的。
大棚的情况就不说了,种完春季那茬蔬菜后就歇工了,现在这时候方才开始种冬天的。
而其他的地却是只种的一茬,也就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这茬。
其中玉米和土豆是重中之重,虽然具体收了多少还没有统计,不过土豆一亩地在二十石以上,玉米的亩产也达到了十二石的样子。
不过这两种虽然产量高,但由于种子的原因,实际产量却是算不上多的。
不过就算粟也就是小米,今年亩产也有将近三石的样子,糜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