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幻初唐-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土人情不能讲,可以讲讲倭国的地理位置,国家范围,面积,还有去往的路线等等一系列东西。

    武元庆见过大唐的地图,那玩意也能叫地图,糙的都没法看。大唐都还如此,更别说更加落后的倭国了。

    这些东西武元庆觉得别说是长孙家,就是倭国人自己都不一定能说的清楚。

第二百九十五章() 
历史书上对倭国的遣唐使是这么解释的: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二百六十四年的时间里,倭国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倭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倭国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倭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并不是。倭国有什么文化可以和大唐交流的,狗屁的天照大神,还是狗日的松下井上乱啪啪啪。

    所谓的文化交流只是单方面的大唐在输出文化,或者说是被倭国在照抄照搬,无论从政治体制,还是经济文化衣着服饰。

    可以说衣食住行都全面照搬,连节日都跟着过。

    然而大唐的文化输出并没有卵用。倭国学习到先进的东西把他们国家发展了,对大唐却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倭国孤悬海外,经济上和大唐几乎没什么交流,就民间的商船又能有多少的利益。

    而对于大唐来说所谓的藩属国也只是完全的象征意义,这从历史上那么多年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军队能登上倭国的领土就能看出来。军队都去不了,想说对一个国家有影响力那纯属扯淡。

    在这两点上无论是百济还是新罗就比倭国强上许多,经济上交流很频繁,大唐的各种丝绸也好,各种的用品也好都会大量输入到这两个棒子国。

    国家影响来说,大唐军队强盛的时候这两个国家是完全不敢炸刺的,一旦搞事情大唐是不吝打过去教训一顿的。像百济后来就是被大唐联合新罗给灭掉的。

    这样的藩属国对大唐来说好歹是有点用处也是能控制的住的。

    而倭国,武元庆就搞不懂为什么大唐历代皇帝会允许这样完全给大唐带不来好处的国家从大唐大量的学东西。甚至还能有倭国留学生在大唐登上高位,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留唐官至秘书监。

    遣唐使来大唐的目的从来和朝贡无关,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从大唐学东西,吸取唐朝文化。这从他们使节团人员的选拔配备就能看出来,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

    像这次来唐的由犬上三田耜也叫御田锹、药师惠日等人率领的使节团就带了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几乎涵盖了各主流行业。

    “倭国这次的使节团我觉得应该是在难波(今大阪)登船,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福冈)出发,水手们划着橹飘飘荡荡的穿过对马海峡,然后到了百济,然后沿着百济,新罗的西海岸往北,然后再沿着辽东南海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登陆,最后由陆路西赴抵达洛阳”武元庆讲了半天倭国的大体范围之后讲到了这次遣唐使的行进路线,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沾着唾沫在桌子上划出遣唐使的行进路线图。

    “哇,武元庆哥哥你知道的好多啊”长乐眼睛亮晶晶崇拜的说道。

    “这是你想出来的吗,我看是从洛阳送来的信报吧”长孙冲冷哼一声道。

    “扯淡,你去打听打听什么时候洛阳送过这种信报,什么时候使节会闲着无聊到把他行进的方向全部告诉别人,更别说是从哪个港口出发,过了什么海之类的了。”武元庆鄙夷的看了一眼长孙冲。

    说罢,武元庆也不带的搭理他继续说道:“跨过大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就凭大唐的海船都很难说保证什么危险,更别说倭国那小舢板了。听说这次来的使节团只有一艘海船,九十多人,我估计他们出海的时候怎么也应该有两到三艘船,光使节团人数就应该在两百多人,算上水手人数应该有三四百人。而之所以只有一艘船到了大唐很可能是途中遇到了大风巨浪,造成了其他船只和人员的损伤,所以才只剩下现在的这些人。”

    就在武元庆这边讲着的时候,一队从洛阳出发的船队也正在黄河上西行。

    这是洛阳府派出的送倭国使节团的船队。中间的一艘三层楼船上住的就是倭国使节团的正副使御田锹、药师惠日等人,还有陪同护送他们的一队官兵,带队的是一个校尉。

    御田锹站在船头,头上是炎炎烈日,但他却感觉不到炎热,他的心中是满满的兴奋。

    洛阳城的巨大及繁荣已经让他大开眼界,现在的目的地长安这个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知会再次带给他怎样的震撼,御田锹的心里满满的期待。

    黄河水道上来来往往的商船,官船,渔船络绎不绝,映射的是大唐盛世的繁华。

    “不知什么时候倭国就能像大唐一样强盛了”御田锹忍不住感叹。

    “很快的大人,只要我们此行能得到大唐皇帝的重视,我们就能在大唐学到所有我们想要的,需要的东西,日后回国大力推行,我们倭国强盛必将指日可待。”药师惠日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御田锹身后。

    “大唐皇帝应该很重视我们,不然洛阳府官员不会派这么多人护送我们。”御田锹信心满满的说道。

    御田锹说的没错,李世民的确很重视和倭国邦交的重启,甚至最近这段时间让他最重视的事情就是这件了,就连和薛延陀的战争都要靠后。

    不过这也是因为大唐和薛延陀的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李绩率领大军重拳出击,连续打掉了薛延陀手里的八个部落,歼敌三万多人,俘获又是上十万,牛羊马匹无数。

第二百九十六章() 
薛延陀本身立国就才只有两年,以前都是突厥的附庸,虽然在大唐的支持下立了国,又趁机占领了许多土地,收拢了许多的部落人口,看起来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国土面积都比大唐说起来还要多一些。

    但底蕴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除了他们原有的势力外,剩下新收拢的势力根本对此次战争没有一点用处,完全派不上用场。

    都是新归附的势力,夷男可汗下的命令人家完全是当耳旁风,接命令的时候哼哼哈哈应承下来,等夷男的人一走,人家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没有一点出兵帮助夷男可汗对抗大唐的意思。

    这些人都被大唐打怕了,完全没有胆子再捋大唐的虎须,能做到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已经很不容易了。

    光靠原有的实力薛延陀完全不是大唐的对手,这也是武元庆之所以撺掇李世民在这个时候攻打薛延陀的一个原因。

    如果不是在这个当口攻打,等过个几年薛延陀消化吸收了这些部落和草原,让这些部落的人对薛延陀的领导有了归属感,那大唐想攻打薛延陀绝对是很难的事情,就算最后打败了薛延陀,大唐的损失也绝对会伤筋动骨。

    而现在薛延陀在唐军的攻击下几乎是土鸡瓦狗一般,死伤众多,占领的原东突厥的土地全部吐了出来,很多刚刚归附的部落都宣布脱离薛延陀然后投入了大唐的怀抱。

    就连部族实力很大的回纥虽然没有完全归附大唐,但也离开了薛延陀的怀抱,人家准备得到大唐的册封后,自成体系的发展了。

    这些部族的归附,分离,正好让大唐有人口可以经略草原。

    一个强大的薛延陀不符合大唐北方边疆的利益,现在实力大减的薛延陀就正好符合大唐的要求。加上又有了那么多小部落的归附,只要不让这些小部落整合成新的大部落,薛延陀对大唐的威胁就会降到最低,以后的十几年几十年间,北方边疆可以说无忧了。

    所以李世民把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倭国的使节团上来。

    “可惜,我们在海上遇到了巨浪损失了两艘船只,这次所携带的贡品,财物,损失了七七八八,不然我们用这些东西贿赂大唐的百官,让他们帮我们说话,我们必然能更加受到大唐皇帝的重视,对我们此行的目的更有利。”药师惠颇为不甘的说。

    “这倒也无妨,毕竟我们之所以来了三艘船就是预计到了可能会有的风险,这一艘船上的财物贡品我想也足以打动他们了。而且大唐富庶,也不会太看重这些东西,他们在乎的是我们会不会臣服,哪怕是象征意义上的。”御田锹呵呵一笑说道。

    “而且,大唐宰相长孙无忌和我国有商贸上的往来,有他在也不会让我们被大唐君臣冷落的。”

    想的很不错,可惜御田锹等人想的大唐会重视他们,让他们在各行各业上如蚂蝗一样的学习注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谁让李世民派了武元庆当鸿胪寺少卿来接待他们呢。

    有武元庆这个愤青在,倭国使节想像他们心中所想那样学各种各样的知识然后让他们的祖国强盛起来无异于白日做梦。

    武元庆不但自己要做愤青,还在发展李承乾,李泰等人做愤青。不过发展之前他是先把长孙冲挤兑走的。

    长孙家和倭国有商贸往来,必然会很重视和倭国的关系,那就不可能看着武元庆对倭国使节不遗余力的诋毁,不可能看着武元庆破坏这第一次倭国好大唐的建交活动。

    等长孙冲被挤兑的狠狠离去后,武元庆才对李承乾等人开始了洗脑。

    “倭国人很坏很坏,这是这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劣根性。他们现在不如我们大唐所以会卑躬屈膝的来巴结,来学习,可一旦他们强大起来,甚至比我们强的时候他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扑上来咬我们一口,甚至想把我们全吃下去。”武元庆很郑重的说。

    “元庆你这话说的有些危言耸听了吧,就倭国那小小的弹丸之地还想对我大唐动武,你也太看得起他们了吧。我看就算让他们敞开了发展,也别想及得上我大唐的万一。”李承乾很是不相信的摇头。

    “就是,我看洛阳传来的消息说倭国人见了洛阳的官员都很恭敬,甚至唯唯诺诺的。”李泰也摇头说道。

    “笨蛋,恭敬,唯唯诺诺能代表什么,只能代表他们现在不如我们,所以怕我们,但是能代表他们一直都会如此吗?”武元庆没好气的说道

    “李泰你自称熟读经史,我看纯属自吹自擂。你难道不知道当初隋朝时候倭国派来的使节是什么德性吗?”武元庆鄙视的看了李泰一眼,也不等他接话继续说道:“隋朝时候倭国圣德太子派遣使节小野妹子,这哥们是个男的,向隋炀帝递上国书。国书的内容差点没把隋炀帝给气死。你知道国书内容是怎么写的吗?”

    李承乾,李泰,长乐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

    “国书的开头就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日本是隋朝的臣子,居然敢自称天子,而且还是日出处天子,隋炀帝是日落处天子,这不是说大隋要落山了吗。这不是说大隋要落山了吗。所以隋炀帝非常生气,但是又不便发作,只是交待手下大臣以后不要让倭国人来。但是圣德太子不死心,过了几年又派人过来递国书,这回国书上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隋朝的皇帝称天子,倭国皇帝称天皇,显然高了一辈,这回隋炀帝差点没气晕。通过这两次事情不能看出,倭国人心里上认为他们和我们中原国家是平等的,建立的是邦交而不是从属地位。你们想想在隋朝的时候倭国人就这个尿性,到了咱们大唐他们就会改变了吗?”武元庆问。

    “额”李承乾三人相视无语,不知该怎么说,这些事情他们还真没了解过。

    “这只是一点,在梦里我还看到过更多倭国的事情。”

第二百九十七章 你不老实我不喜欢() 
武元庆不是白痴,不会把什么甲午战争,十四年抗战什么的明明白白的讲,他要真敢这么讲李世民知道了分分钟砍了他。

    这种事情不能往明了讲,那就往虚了讲,随便套个理由,春秋笔法一下,不说具体时候不说具体地方就说梦中那些老师给讲的,倭国小鬼子怎么怎么凶残,怎么怎么崛起后玩命的搞侵略搞屠杀。

    武元庆每天一有时间就给皇子公主们,还有程处默,杜荷杜构,房遗直房遗爱等人洗脑,挑的都是些关系不错的,不会大嘴巴乱说的。

    武元庆还要求他们别回去和家里说,至于他们到底会不会说他倒是也没什么所谓,反正他对其他国家的态度早在处置突厥俘虏的时候就表明过了。

    而且这些人家像房玄龄,杜如晦什么也都和武家关系不错,知道了也无妨。

    不过武元庆却没想着说把自己的愤青想法灌输给这些老狐狸,这些人早就修炼成精了,不说武元庆说的那些无凭无据的梦幻之言,就算是真的,在对大唐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也会轻描淡写的放下。

    愤青还是从娃娃抓起的简单。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额,好吧这两句用在这里不太恰当。反正又过了好多天在时间渐渐接近八月中秋佳节的时候,小鬼子们终于从潼关过黄河入渭河一路西行到了长安东边的东渭桥码头。

    本来武元庆想着是让船队停靠在灞河码头的,可惜灞河水量相对较少,船队行驶吃力只能作罢。

    就算是停靠在稍远点靠北的东渭桥码头上,船队也是费了很大一番力的。

    渭河作为绕长安的八水中水量最大的河道一直以来都是长安河运最主要的通道。

    不过就和黄河一样,渭水的流量也是变化无常,而且携带的泥沙较多,很容易堵塞淤积河道。

    隋朝开漕渠的诏书上就明白的写到:“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路途,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操舟之役,人亦劳止”。

    加上唐初的时候又不是很重视河运这块,没有清淤以及拓宽河道,很多时候在渭河上游行船的时候都要用人力来拉。

    纤夫的爱不就唱了嘛,妹妹你坐船头哦,哥哥在岸上走。在渭河上行船也常常这样,不过那些纤夫却苦的厉害哪像歌里唱的那么浪漫。

    这也是武元庆最后让船队停靠在东渭桥码头的原因,不然要是往灞河上走的话,纤夫拉纤的路程又要远上很多,武元庆可不想大唐百姓为了狗日的小鬼子受那个老罪。

    东渭河码头。

    武元庆早早就领着鸿胪寺的一干人等来到这里等着了。要照武元庆的打算那是准备好好晾晾倭国人的,甚至迎接的人都准备只派一个人的,但是唐俭死活不同意。

    唐俭虽然把事情交给武元庆来办,但是该有的把关还是有的,防的就是武元庆闹事。

    很多人会说武元庆没气度,这么想这么干丢大唐人什么的,但武元庆本就不是什么有气度的人,也不会在乎什么风度,在乎国家的脸面,在乎什么大国风范,以前是小老百姓,穿越了成了官二代他也愣是活成了小老百姓。

    在他看来恨就是恨,就要明明白白表达出来,爱憎分明,不会搞什么虚与委蛇,什么明明恨不得弄死却还要笑脸相迎。

    可惜,鸿胪寺当家的是唐俭,大唐当家的是李世民,这两人都要武元庆严格对待这件事,让武元庆想恶心倭国人都做不到。

    没办法武元庆只能按照定好的迎接规格时间早早的来到了码头等着。

    这要在晋阳,八月的时候天都开始转凉了,可惜这里是长安比晋阳所在的维度要低不少,更加的靠南。

    所以虽是八月气温却依然很高,太阳当头晒的脑袋疼。

    武元庆在码头等了没十分钟就溜号了,找了武家在码头的一个转运仓库钻到里边纳凉,鸿胪寺的其他人则苦逼的待在码头等着不敢乱跑。

    仓库里边有放的粮食,正好给武元庆做了合适,让他可以躺在粮袋上边。

    躺了不一会武元庆就迷糊住了,也不知迷迷糊糊了多久外边码头突然开始变得嘈杂了起来,接着鼓乐喧天,鞭炮齐鸣。

    武元庆被吵醒了,揉了揉眼好一会才反应过来这尼玛肯定是小鬼子到了。

    再怎么不愿意,武元庆也得出去露脸去,只是他木油木油的走的很慢,等他晃晃悠悠来到码头的时候小鬼子一行人都已经下了船,鸿胪寺的人找不到少卿大人,其中品级最高的李主簿只能硬着头皮顶上。

    李主簿正在和御田锹寒暄,见武元庆冷着脸走了过来,还以为少卿大人是嫌他抢了风头,赶忙笑着给御田锹介绍:“御正使,这是我们鸿胪寺武少卿。”

    “少卿,这是倭国御田锹正使。”

    御田锹急忙上前两步来到武元庆面前一个九十度鞠躬,然后笑着说道:“原来是武少卿,久仰久仰。”

    “是吗?你听说过我?”武元庆面无表情的问。

    “武少卿大名如雷贯耳,御田锹自从踏上大唐国土就时时听人说起。”御田锹笑呵呵的恭维。

    “哦,那你都听到些什么?”武元庆继续问。

    “额”御田锹傻眼了。他哪听过武元庆的名号,谁也不会闲着无聊和他说这些,就算御田锹找洛阳陪同的官员打听也是问的朝中像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这些宰辅尚书的事情,像武元庆这种品级的他都没兴起念头了解。

    本是初次见面说些好听的,恭维的话,我给你面子你给我面子哈哈一笑宾主尽欢的事情,哪想到武元庆竟然当真了,御田锹完全没有准备,尴尬的愣在当场。

    “怎么,不是说久仰我的大名如雷贯耳吗?难道连本少卿的一点光辉事迹都说不出来。”武元庆一脸不高兴的甩了甩袍袖,冷哼一声:“御正使,我喜欢诚实的人,听过就是听过没听过就是没听过。你这没听过说听过,很不老实,我很不喜欢。”

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嘎你妹() 
“我们大唐是礼仪之邦,我们有灿烂的文化,也有高尚的道德准则,诚信就是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