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影教师-第6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是厄休拉…莱因哈特的家,她是拉贝最疼爱的孙女。厄休拉在中国出生,南京沦陷前几个月,她还到过南京,当时她只有六岁。当初张纯如就是找到了她,才让《拉贝日记》重见天日的。

    房门开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看到张然笑着招呼道:“张然先生,你好!我是厄休拉…莱因哈特的孙子,我叫阿尔伯特,快进来吧!”

    “谢谢!”张然微微欠身,跟阿尔伯特走进房里;张婧初和小王也都走进了房间。

    走进客厅,阿尔伯特大声道:“祖母,中国来的客人到了!”

    厄休拉听到中国来的客人到了,站了起来,老太太将近八十岁了,脸上皱纹纵横交错,头发花白,但精神看起来相当不错。

    张然赶紧上前,客客气气地问好:“莱因哈特夫人,你好!”

    厄休拉和蔼地招呼道:“来来,坐下说话!”

    在坐下的同时,张然打量一下房间,陈设比较简单,是非常普通的人家。在房间里张然看到了两只中国花瓶,一问才知道,是当初拉贝从南京带回去的东西。二战结束后,拉贝由于是纳粹党员,丢了工作,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他从中国带到德国的工艺品都卖掉了,只有几个花瓶,还有餐具、箱子留了下来,这些东西都保管得十分完好。

    聊了一阵,厄休拉开始给张然他们讲《拉贝日记》的事。在拉贝去世10年后,拉贝的妻子在文件中发现这些材料,想交给厄休拉。当时厄休拉已经怀孕,又忙于学校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她害怕日记中那些可怕的内容。厄休拉拒绝保存,拉贝的儿子奥托…拉贝博士继承了这些文件。这些材料在他的手中保存了半个多世纪,一直不为世人所知,连德国的历史学家也全然不知。

    1996年,张纯如在整理大屠杀资料时发现了一个信息,38年2月拉贝带着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暴行的胶片拷贝返回德国,在离开前拉贝曾向大家保证,要把东瀛人的暴行在德国公诸于众,并要见戈林甚至希特勒。只是拉贝离开后,却从此音讯全无,几十年来,他的行踪令学者们困惑不已。张纯如相信拉贝回到德国后,一定遇到了什么不测,决定查清真相。

    经过努力,张纯如与拉贝的后人取得了联系,并与厄休拉通信。通过与厄休拉的书信往来,张纯如才知道拉贝回国后信守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向德国当局通报了日本人在南京的暴行,却因此被盖世太保逮捕。尽管拉贝被保释了出来,却被要求不得就南京的暴行进行演讲,谈论和写作。在通信中,张纯如还知道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拉贝的日记保存下来了,她马上劝说厄休拉把日记发表出来。

    厄休拉神情凝重地道:“我决定仔细检查那些日记,就从舅舅那里借来,亲自读一读。然而,内容的可怕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感到天眩地转,难以平静,几个月后都无法摆脱那种恐惧的心情。”

    张然明白那种心情:“我也是这样,每次去看那些资料,都不敢看太多,即使如此,在几天之内整个人都处在特别低落的情绪中。你看过日记后,就决定发表了吗?”

    “没有。”厄休拉看了看张然,解释道,“我发现他在日记中对希特勒和纳粹十分信任,有时甚至到了颂扬的程度,担心公开发表会成为他人生的污点。”

    张然马上道:“那不是拉贝先生的错,纳粹和希特勒上台的时候他在中国,并不知道德国发生的一切,也不知道他们干了些什么;而且如果他们不是纳粹党的成员就不可能当上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主席,就不可能救那么多人。”

    厄休拉听到张然这么说很高兴:“是的,当然加入纳粹党在德国是普遍现象,但我们还是很担心会招来麻烦。张纯如和北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联合会主席邵子平博士告诉我,直到今天在东瀛仍然有一部分右翼人士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非常震惊,没想到会有人否认大屠杀,觉得必须把日记发表出来,告诉全世界真相,我就动身前往南部的舅舅家中,劝说他将日记公布于众。”

    张然点了点头,其实不只在东瀛,在中国也有一批收了东瀛资金的专家学者,以及不收钱的精日,在网上变着花样的为东瀛人洗地。

    厄休拉继续讲《拉贝日记》发掘的经过,在她的请求下,她舅舅把拉贝写的关于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日记交给了她。返回柏林后,她用了15个小时将日记影印出来,将影印件寄给了邵子平博士。

    邵子平看到日记的内容后知道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史料,担心日本右翼分子会闯进厄休拉家,毁掉日记或是用重金买走原件,立即赶往德国把厄休拉及其丈夫接到了纽约。1996年12月12日,北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举行发布会,邵子平展出了厄休拉寄给他的拉贝日记复印件。这次冠名为“南京的辛德勒”的发布会在美国激起巨大反响。

    听完厄休拉的讲述,张然问道:“你见过张纯如,在你眼中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厄休拉想了想,道:“我第一次见她是在1996年12月,她很年轻,只有27岁,是个很漂亮的姑娘,长长的黑发,一双很大很明亮的眼睛,人比较瘦,但充满激情和活力。”

    张然问道:“你们见面后聊了些什么呢?”

    厄休拉陷入了回忆,好一阵后,她慢慢讲起来,讲自己与张纯如过往的种种。

    下午两点,在阿尔伯特的带领下,张然一行来到了柏林西郊的威廉记念教堂墓园。

    在bwb区,张然他们见到了拉贝墓。一颗棵大树下的一小块用水泥条围起的草地,没有墓碑、没有雕像,更没有墓志铭,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不是草地上的一块小木牌上清清楚楚写着:“约翰…拉贝,1882。11。23—1950。01。05。”张然他们绝对不敢相信这就是拉贝的墓地。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木牌的前面不但摆放着鲜花,还有几只紫色的中国香囊,显然有中国游客来祭拜过,至少中国人没有忘记得他。

    张婧初将手里的鲜花放在了木牌前面,心里默默祝愿着世界和平。

    张然看着阿尔伯特,问道:“怎么连像样的墓碑都没有?”

    阿尔伯特告诉张然他们,拉贝1950年去世后下葬于此。到了1985年,墓地租用期就到了。不过他们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一直没有续约。96年年底,他们把拉贝的墓碑运回了家,通过中国使馆转移到南京的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那之后,拉贝的后人以及南京市曾多次希望柏林市给予拉贝墓地“历史名人墓地”的资格,都被柏林方面否决,市政府是不想为这块墓地支付费用。最终南京市政府支付了墓地四十年的租金,并表示在未来将会重修拉贝墓地。

    就在张然与阿尔伯特交谈之时,一对五十来岁的男女走了过来,他们都背着旅行包,应该是游客。他们来到拉贝墓前,将手中的一束鲜花放在了木牌前。

    张然对这对老外有些好奇,问道:“你们是专程来看拉贝先生的墓地的吗?”

    男游客打量了张然一番,回答道:“我原先是德国人,现在住在澳大利亚,叔叔婶婶都葬在这个墓园,去年看过拉贝的电影,听说他葬在这里,专程过来看一看。拉贝以一己之力对抗恐怖,是值得尊敬的平民英雄!”

    女游客表示:“之前我只知道奥斯维辛,现在我知道了南京,拉贝是真正的英雄!”

    张然颇为感慨地道:“是啊,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拉贝这样的人,这个世界才会有正气,才会有正义,才会有希望,所以,正义才能战胜邪恶,人类才能走出黑暗,一步步走到今天!”

    两个游客离开后,张然看着阿尔伯特,道:“没想到《拉贝日记》这部电影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在他看来这部电影拍得实在不怎么样,相当平庸。

    阿尔伯特笑着道:“十几年前《拉贝日记》发布后,德语版发行量很小,在德国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但去年电影《拉贝日记》上映后,在德国引发了拉贝热。现在到拉贝墓地参观的德国本地人开始增多,德国的一些书店专为拉贝书籍开辟小展台,由埃尔文…魏克茨撰写的《约翰拉贝》还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

    张然欣慰,感叹道:“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影响力真的要比图书要大得多!”

    其实张纯如也一直希望《南京大屠杀》能够拍成世界级的电影,类似《辛德勒名单》那样,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事情的真相。陆钏倒是拍了,可惜没有拍好。《拉贝日记》也拍成了电影,但导演太年轻,驾驭不住如此宏大的历史题材,电影质量平平,在德国似乎反响不错,但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影响力。

    就在这时,张然手机突然响了,拿起手机一看,是柏林的号码,电影节组委会吧,出什么事了?他接通了电话:“你好,我是张然!”

    电话那头的声音似乎有些兴奋:“张先生,你好!我是国际影评人联盟的汉娜,恭喜你获得了费比西奖,希望你能够出席今天晚上的颁奖礼!”

    张然这才想起今天是柏林电影节倒数第二天,国际影评人联盟会颁出费比西奖。自从《一个人张灯结彩》在柏林首映以来,受到柏林和影评人的疯狂追捧,拿下国际影评人联盟颁出的奖项是意料中的事。

    虽然费比西奖算不是什么大奖,但奖项代表作认可,张然还是相当开心,笑了起来:“好的,我们一定会准时出席!”

    张婧初见张然笑容灿烂,在他挂掉电话后,就问:“怎么了?”

    张然笑道:“国际影评人联盟让我们参加晚上的颁奖礼!”

第764章 终成影后() 
电影节最后一天,留守在柏林的记者们跟接头的特务似的,逢人就打听“有没有消息”,“评审团的结果出来没有”,甚至通过各种关系套奖项归属的情报。就连张然都接到了好几个记者的电话,问他接到组委会的通知没有。

    到现在为止,主竞赛单元的二十部电影全部放映完毕,本届电影节只剩下奖项归属这个最大的悬念了。今年柏林电影节参赛影片总体质量偏低,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多,很多媒体都说是《一个人张灯结彩》拯救了本届柏林电影节,否则没有任何亮点可言。

    《一个人张灯结彩》自然是本届电影节的最大热门,几乎所有人都看好电影拿下金熊奖。除此之外,俄罗斯参赛电影《我如何度过这个夏天的》,波斯尼亚女导演亚斯米拉…巴尼克的《在路上》和罗曼…波兰斯基《影子写手》夺奖的呼声也很高,中国电影《团圆》,土耳其、德国合拍片《蜂蜜》也各有拥趸。

    除了金熊奖外,影帝和影后的角逐也备受关注,在影帝候选人中,《一个人张灯结彩》的主演李雪健和《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的》主演格里高利…多比亚津二人呼声最高。李雪健刻画了一个孤独善良,尽职尽责的老警察,以精湛演技诠释人物内心世界,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影后角逐中,《一个人张灯结彩》的主演张婧初被认为是最大的热门,她凭着着对聋哑人小于的出色刻画赢得了如潮的赞誉,而唯一能够对张婧初威胁的是日本电影《芋虫》的主演寺岛忍。

    不过这是媒体的评价,在电影节媒体的评价跟评审团的看法完全是两回事。有消息灵通的记者打听到评委会主席赫尔佐格特别喜欢土耳其电影《蜂蜜》,这部电影除了温情之外,还揭露了大自然的残酷一面,而赫尔佐格本身有特别强的丛林情结,他的影片经常表现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因此《蜂蜜》得到了赫尔佐格力挺。据说索马里作家努鲁丁…法拉赫,德国女演员弗洛波伊斯,制片人何塞…玛利亚…马洛斯,以及意大利女导演弗兰塞斯卡…科曼奇尼也都支持这部电影。

    当然,这些都是小道消息,真假难辨,而且柏林电影节有出黑马的惯例,《血色将至》场刊评分3。5,被许多媒体誉为21世纪的《公民凯恩》,最终却败给了相对平庸的《精英部队》,所以,不到答案最终揭晓的那一刻,一切都存在变数。

    很多有希望拿奖的剧组,比如《我如何度过这个夏天的》,比如《蜂蜜》,剧组成员一大早就穿戴整齐,坐在电话旁等候组委会的通知。只有《一个人张灯结彩》剧组比较随意,李雪健和胡君去特里尔参观马克思故居,现在还没回来;冯远怔则带着他的老师梅尔辛在柏林城里到处转悠;张然则带着张婧初到处领奖,领各种乱七八糟的奖。

    三大电影节都差不多,除了主竞赛单元本身的奖项,还有一堆场外奖。《一个人张灯结彩》就拿了好几个奖,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奖项是天主教人道精神大奖。这个奖项是由新教与天主教会的国际电影组织所选出的评委颁布的奖项,授予出色地描写人性的作品。评委们对《一个人张灯结彩》给出的评价是“执导流畅清晰,电影充满温情,高超地表演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张然没有参加天主教人道精神大奖的颁奖仪式,由电影的摄影赵飞代为领奖,并代张然表达了谢意:“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张然觉得非常光荣,感到非常高兴。”

    张然不参加天主教人道精神大奖的颁奖典礼,到不是对这个奖项有什么成见,而是他要去为山田洋次的电影捧场,参加《弟弟》的首映礼。人家山田洋次都提早到了电影节,专门来为《一个人张灯结彩》捧场,张然不去为《弟弟》捧场肯定说不过去。

    在《弟弟》首映现场的红毯入口,中国记者们看到了张然和张婧初,蜂拥过来,纷纷向他打探消息:“张导,透露一下到底是什么奖嘛!”

    张然摊开双手,满脸无奈:“我没接到组委会的通知,不知道有没有奖呢!”

    记者们对《一个人张灯结彩》极有信心,场刊创纪录的3。9分,全球媒体一致好评,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没奖,纷纷道:“肯定有奖,而且是大奖,要是《一个人张灯结彩》都不拿奖,到时候我们集体抵制柏林电影节!”

    张然哈哈笑道:“托你们吉言,要是真拿了大奖,请你们吃饭!”

    记者们发出一阵欢呼:“张导,我们可都听到了啊,要是你真拿了大奖,一定要请我们吃饭啊!你可是大导演,不准赖皮啊!”

    张然拍拍胸口道:“你们去打听打听,我向来都是言而有信的!”

    进入剧院,张然跟山田洋次打了个招呼,又跟主演吉永小百合和苍井优聊了两句,就和张婧初来到自己的位置,等着电影开始。

    《弟弟》剧情非常简单,由吉永小百合与笑福亭鹤瓶扮演姐弟俩,苍井优扮演小百合的女儿,讲述了姐姐吟子在东京经营一家药店,其弟弟铁郎一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偶尔回到家中还惹麻烦。有一天,弟弟得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当吟子得知后抛去与弟弟的旧怨,重拾姐弟的亲情。

    整个电影保持了山田洋次电影充满温情的特色,通过舒缓的节奏,将姐弟之间的亲情娓娓道来,祥和而美好,整部电影润物细无声,完全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展现了极高的功力。山田洋次快八十岁了,能够保持如此强大的创作能力,着实让人佩服。

    电影结束后,张然刚从电影院出来,只见赵飞就飞奔过,火急火燎地道:“你们两个怎么才出来啊?晚上还有颁奖典礼呢!”

    张然听到这话,不由问道:“什么奖啊?是给电影的,还是给演员的?”

    柏林电影节组委会一般是颁奖礼的当天上午通知获奖剧组参加颁奖礼,但这次评委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直拖到到下午评审结果才出炉。

    赵飞接到组委会电话的时候已经三点了,给张然打电话,发现手机关机,来到电影院找人,结果又进不去,只能在门口等着。

    赵飞顾不上多解释,催促道:“什么奖组委会没有说,没时间了,赶紧走吧!”

    作为导演张然不是特别在意形象,收拾得过于整齐显得缺乏个性,乱糟糟的,不休边幅,反而会给人一种这才是艺术家的范儿。张婧初虽然在乎形象,但在参加《弟弟》前,已经做过造型,不需要重新做头发,只需要换条裙子就行,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晚上七点,张然和张婧初准时出现在了闭幕红毯上,引得现场尖叫声此起彼伏的,将气氛推向了顶点。

    张然一行进入电影院,发现旁边王权安的《团圆》剧组,就聊了起来。

    不久之后,主持人走上舞台,拉开了颁奖典礼的序幕。先是颁发短片单元的奖项,紧接着英国导演巴巴克…纳加非凭借《赛贝的童年》拿走了最佳处1女作奖。

    电影节主席主席迪特…科斯里克被主持人请上舞台,进行简短的致辞后,评审团主席赫尔佐格带着余男在内的六位评委走上舞台,主竞赛单元的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表现手法极端,摄影风格质朴,获得了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接下来,王权安的《团圆》凭着对家庭和团圆主题的展现获得了最佳编剧银熊奖,让华语片再度扬威柏林。

    不知道组委会是不是故意的,给王权安颁奖的竟然是他的前女友余男。三年前,他们在这里一同凭借《图雅的婚事》摘得金熊奖,三年后,两人已然分手,却又在同一个舞台上相聚。余男面对昔日的合作者和情侣感慨道:“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分开,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说完,她很大方的拥抱王权安,向他表达祝贺。

    等到王权安发表获奖感言时,余男不禁有些哽咽。现场观众都非常感慨,觉得他们分手太可惜了。张婧初也忍不住道:“他们谈了十年啊,好好的,怎么就分了呢?”

    张然笑而不语,如果你发现我瞒着你经常出去嫖,会不会跟我分手呢?这种事情哪个正常女人能够忍受啊!

    王权安拿着银熊满意的离开后,西班牙知名制片人何塞…马洛斯走上舞台,去年他制作的《伤心的奶水》在柏林获得了的金熊大奖,而他现在要颁发的是最佳女演员奖。

    在这一刻,张然明显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