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相-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渊望着云孟远去背影,心中叹道”贤弟啊,前途难料,你一定要好生保重,千万不要如为兄这般被卷入无形的漩涡之中,身不由己,进退不得。。。。。。”殷渊此时内心中早已没有当时掀翻杜烁的兴奋,反而有一种一步一步被引入黑暗,却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恐惧感,也不知道当初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殷渊刚回到府中,便有人传来口谕,说会稽王请他过府议事,殷渊不敢耽搁,即刻便前往会稽王府。来到王府,并未通禀,直接由王府门人将殷渊引到会稽王书房。会稽王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内,殷渊上前便拜,会稽王说道:“浩远来了,此处并非朝堂,浩远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又赐座与殷渊。

    关于会稽王此处需介绍一二,会稽王司马于乃是元帝幼子,先封琅玡王,后徙封会稽王,历任散骑常侍、右将军、抚军将军等职。穆帝即位后,又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主辅朝政,喜好招揽天下名士,府中幕僚众多。

    会稽王抿了一口茶问道:“浩远这段时日在孤的别院住的可习惯?”

    殷渊拱手答道:“承蒙殿下恩待,臣在殿下别院住的很是舒适,下人们也伺候得很好,臣只恐消受不起。”

    会稽王大笑道:“浩远过谦了,你为朝廷铲除杜烁一党,立下不世之功,区区王府别院又如何消受不起?以浩远之才,封王拜侯指日可待矣。”

    殷渊道:“殿下过誉了,若无殿下运筹,又顶住多方压力,力排众议,臣哪里会那么顺利取得重大突破。只不过臣以为此案还远远没有”殷渊本想说这桩案子还有诸多疑点,想请会稽王同意他继续查下去。可话还没说完,就让会稽王打断了。

    会稽王摆了摆手,笑道:“关于此案咱们暂且不谈。对了,孤王听说浩远在建康还有一位异姓兄弟,是吗?”

    殷渊答道:“回殿下,确有此事,微臣的确是结交了一位异姓兄弟,他姓云名孟,前几日刚从荆州而来,我们兄弟二人久未见面,多叙了叙旧,耽误了正事,还请殿下恕罪。”

    会稽王又笑道:“浩远何罪之有?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是与浩远情同手足的兄弟呢。孤王还听说,这位云公子背景可不简单,乃是征西将军桓原的高徒,也是一位学贯古今,才学过人的大才子。只是有这么一位才子到了建康,浩远为何不为孤王引荐引荐啊?这本王可是要怪罪浩远的呦!”

    殷渊赶忙躬身施礼道:“请殿下恕罪,臣弟不在官场,也不懂得这宫中规矩,只怕言语不周冲撞了殿下。另外,云孟来建康也只是停留几日,今日一早他已离建康会荆州复命去了,他日若有机会微臣定会带云孟来拜见殿下。”

    会稽王挥了挥手示意殷渊坐下,又说道:“浩远不必多心,本王方才只是开个玩笑,怎能怪罪浩远呢?不过本王结识云孟之意却是千真万确,有朝一日浩远一定要为本王引荐一下啊。”

    殷渊低头称是。

    会稽王又问道:“对了浩远,你方才说云孟还要回荆州复命,莫非他来建康还有他事?”

    殷渊答道:“回殿下,云孟来京之事倒是与微臣提过几句,他也只是为他的老师送一封家书而已。”

    会稽王没有吱声,沉思了片刻说道:“如今天子体弱,恐怕再难主持朝政。若是真有一日天子仙游,浩远觉得哪位亲王可担当大统重任啊?”

    殷渊一听会稽王问到此事,慌忙再次起身,躬身道:“此事关系社稷宗庙,微臣不敢妄议。”

    会稽王摆摆手道:“诶!今日此处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且只是闲谈,无伤大体。浩远如何想的便讲出来,也好供本王参考一二。”

    殷渊答道:“既然如此,微臣遵旨。微臣以为天子幼年登基,得有太后听政,殿下辅政,国力日渐强盛,诸事井井有条。然正如殿下所言,天子如今虽成年,但却体弱多病,若无殿下辅佐,恐怕是不堪承受繁重政务的。倘若真有那一日。。。。。。纵观当今亲王中,东海王生性文弱,喜好风雅,不太爱过问朝政,西海王又太过年幼,唯有殿下年富力强,又远见卓识,知人善任,且贵为皇叔,多年辅政广群臣亦是心悦诚服,若是论谁有继承大统之才,也唯有殿下了。”

    会稽王笑道:“浩远谬赞孤王了,不过自先帝归天后,孤王确实不敢有丝毫懈怠,时刻铭记先帝托孤之任,殚精竭虑辅佐天子,看到如今满朝文武各司其职,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也算是没有辜负先帝托付。当今天子仁厚之君,只可惜如今圣体每况愈下,天子又未曾有嗣”

    会稽王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今日孤王之所以谈起此事,的确事出有因。今日从宫里传来消息,说昨日太后密召多位宗亲元老进宫密商皇位继承之事。由谁来继承皇位孤王倒是并不在意,只是希望新皇人选是位勤政务实,胸怀天下,英明神武,能够担负起恢复大晋江山之明君。”

    殷渊道:“殿下忧国忧民,一片赤诚之心青天可鉴。微臣相信,殿下的德才品行,皇太后和各位宗亲元老心中必然有数,满朝文武也应明白,大统重任唯有殿下能够胜任。”殷渊此番话,会稽王并未言语,却是嘴角微微上翘。君臣二人聊了些旁的,殷渊见没有其它事情,便告退回府。

    殷渊回到别院,晚饭也没用,而是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中,殷渊思绪万千,百般滋味涌在心头。殷渊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棋子,其实会稽王只把自己当作是工具和羽翼,对自己也并不是完全的信任,一举一动他都掌握。官场之中一切都太虚伪、太伪善,身在其中,不是你想独善其身就能做到的,亦或只是自己的性格太不适应官场了,对,伴君如伴虎,还是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重新去做闲云野鹤为好。但殷渊又不是一个有始无终的人,即便离开也不是现在。于是,殷渊暗自决定待查清杜烁案后,就悄然辞官离去。

    荆州,江陵,夜已入更,满城百姓大都入睡,只是桓府之中却仍是灯火通明,正堂之上,桓原满身披挂居中而坐,身旁站立一员战将,头戴银盔,身披银甲,怀中抱剑,正是武威将军桓业。堂下十几员战将各个盔明甲亮,腰悬刀剑分立两侧。桓原满脸严肃高声道:“今日,原接建康密报,天子已崩!”

    堂下众将哗然,桓原顿了一下继续道:“天子驾崩,宫中却密不发丧,定有阴谋,甚至还有消息说天子是被人谋害的!”

    又是一阵哗然,左边一位金盔黑脸将军出列,抱拳道:“大将军,此时正值国之危旦福祸之际,若真有贼子谋逆,国将不国啊!”

    旁边有一位红脸将军出列道:“大将军,此刻我等该如何,请大将军发话。”

    众将齐声附和。

    桓原起身道:“我等受天子隆恩多年,今日天子蒙难,我等绝不能坐观。本将决意进京,铲除奸佞,匡扶宗室,拥立明君。”

    言罢,一旁桓业将怀中宝剑递给桓原,桓原接剑,按绷簧,“仓啷”一声抽出剑来,道:“此剑,乃先帝所赐,上可斩亲王,下可杀乱臣。众将可愿随本将进京?”

    众将抱拳齐声道:“末将愿追随大将军,铲除奸佞,匡扶宗室,拥立明君!铲除奸佞,匡扶宗室,拥立明君!”喊声阵阵,响彻夜空。遂既,桓原命桓业为先锋,领兵一十五万分水陆两军开赴建康。

    几日后桓原兵发建康的消息便急报于宫中,崇德太后急召公卿文武重臣进宫商议对策。崇德宫中鸦雀无声,数名重臣只是垂首站立,太后轻咳了一声道:“诸位爱卿都乃朝廷股肱重臣,今日即将兵临城下为何无人应声。本宫自二十岁被立为后,两次临朝听政,何等场面没有见过,这世上的麻烦终归总有解决之法,他桓原如此难道就不怕落得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一旁大司马王凌附和道:“太后英明,桓原自恃功高,飞扬跋扈已久,今日竟敢逼宫,早已犯下不赦之罪,这等乱臣贼子一定要严加治罪。”

    “大司马此言微臣不敢苟同!”说话的正是尚书仆射谢必,谢必又道:“桓原历来以贤臣、忠臣自居,又几次北伐、西征,收复失地,广有口碑,此次又打出‘匡扶宗室,拥立明君’旗号,臣斗胆直言,天子驾崩,迟迟秘不发丧确实不妥,如今上至朝野,下至建康街头巷尾,都在私议此事,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不管桓原本意为何,却是迎合了民意,这让朝廷如何治其之罪?更何况桓原有十五万精兵,而建康京畿守卫加上禁军又有多少?一旦开战又能抵挡得住吗?只怕到时局面已难以扭转了。。。。。。。”

    “谢必,你好大的胆子!”谢必话还未说完,就被一人高声打断,崇德太后抬眼看去,原来是平南将军、扬州刺史殷渊。殷渊是随会稽王一同进宫的,也是在路上刚刚得知了一些情况,初始时还有些惊诧,站在一旁听着听着,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便出班启奏。

    殷渊对崇德太后现深施一礼,然后道:“臣殷渊有本启奏。”

    崇德太后看了看殷渊,道:“殷卿有何话说,尽管奏来。”

    殷渊道:“臣遵旨,臣第一要弹劾尚书仆射谢必,请太后治其大逆之罪。第二,臣要向太后请旨,臣愿领兵讨伐桓原,以正皇室之名。”

    还未等崇德太后说话,王凌便又上奏道:“殷将军勇气可嘉令人钦佩,无论桓原功劳多大,也只是臣子,无论他有何理由,擅自兴兵,就是对朝廷不忠,臣亦同意殷将军主张。”

    崇德太后没有说话,此时谢必跪地叩首道:“太后,万万不可听信殷渊之言啊,一旦战事一开,便无回旋余地了啊!”

    崇德太后黛眉微蹙,眼神看向会稽王,心道:“司马于啊,司马于,你可真是能沉得住气,此刻倒是讲句话啊。哼,无非又是想以此威胁我这寡妇人家罢了。”

    众臣的眼光也是一会儿偷偷瞥向会稽王,一会儿又瞄一眼太后。最后还是崇德太后发话道:“皇叔,您可有何高见?”

    会稽王拱手道:“太后,臣方才思考良久,确实想到了一个法子,臣与桓原也有接触,此人看重名声,太后可亲自修书一封,讲明厉害缘由,劝其迷途知返,先礼而后兵,他若仍冥顽不灵,则调兵遣将进京勤王,也可民心所向。”

    崇德太后沉思片刻道:“还是会稽王眼光独到,好,就依皇叔。”

    于是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刷刷点点写下一封书信,又加盖宝印,派内廷总管出宫送信。

第二十六章 新皇登基(二)() 
桓原亲统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不消数日便兵临建康。桓原大军将建康城三面围住,江面上又有战船往来游弋。如今的建康城内乱作一团,士农工商无不如惊弓之鸟,人心惶惶,

    这一日,桓原与众将正在中军大帐内议事,忽然有门军来报,说宫中派人前来传旨。桓原听后稍事思考片刻,便亲自率众将到辕门迎接,见到来人正是宫中内侍总管高连喜,此人与桓原倒是熟络。桓原拱手施礼,朗声笑道:“原来是高公公到此,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高连喜还礼赔笑道:“桓大将军一向可好,恕老奴有太后懿旨在身,不能还礼,还请大将军见谅。”

    桓原诧异道:“桓某还疑惑高公公为何会突然亲临军前,原来是有太后懿旨到,臣桓原接旨。”

    说罢就要撩战袍下跪接旨,高连喜忙双手将桓原扶助,道:“太后口谕,‘桓大将军不必多礼’。”又将书信递到桓原手中。

    桓原命人先将高连喜请到后帐歇息,自己则拿着太后密旨返回大帐,拆开封签,确实是崇德太后笔迹,说是密旨,却更像一封家书。密旨中说,“天子久病,不幸驾崩,本应昭告百官、天下,然宗亲元老及朝中重臣对新帝人选意见不一,形势几乎失控,本宫一再退让,不想却出现了如今局面。幸好有桓大将军这般忠臣良将坐镇,本宫心且安稳。本宫清楚,桓大将军乃一代忠良,多年来未忘先帝嘱托,呕心沥血,为大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今,希望桓大将军仍能为大晋江山社稷着想,进京辅佐本宫稳定政局,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洋洋洒洒时而抒情、时而叙旧、时而又痛陈厉害,不卑不亢,又不失褒奖之情。

    桓原读罢,心道:“好厉害的妇人,一封书信,聊几句家常,倒是乱了我的计划,如今只好将计就计,重兵围城之下,也不怕她有何阴谋。”

    于是又命人请来高连喜,说道:“还请高公公回宫禀报太后,桓某谨遵太后懿旨,今日且将军中事务安顿一下,明日就进宫拜见太后,听凭太后差遣。”高连喜施礼告辞,回宫复命。

    高连喜走后,桓原又与桓业安顿布置了一番。第二日一早,只带了六名亲兵便进了宫。

    此时崇德太后正在宫内等候,昨日思量再三,已有决定。如今天下兵马十之五六尽在桓原掌握,其又控制荆司雍益梁宁军政事务。只有既倚重又加以利用,才能维护自己在宫中的地位。而眼前的这帮所谓宗亲元老大都心怀私心,即便是有如殷渊这等忠义之人,也是空有一腔热血罢了。

    太后正在思量,便有内侍来报,说桓原已在宫门外等候召见。崇德太后环顾四周,说道:“既然桓大将军到了,众爱卿还是随本宫出去迎接一下。”众臣称诺,随崇德太后一同到殿外迎接桓原。

    桓原背着双手正在等待召见,老远就见崇德太后为首领着一帮文武大臣朝自己走来,桓原见状连忙紧赶几步,撩袍便拜,道:“恭请太后圣安,臣桓原救驾来迟,让太后受惊了。”太后身后文武官员听到桓原此言无不心中诧然。

    崇德太后则笑着说道:“桓大将军快快平身,大将军一路鞍马劳顿,却是辛苦了,请大将军殿内议事。”

    桓原又说道:“桓原何德何能让太后屈尊凤驾亲迎,臣哪里能够担当得起啊。”

    太后又笑道:“大将军哪里话来,说到底我们还是一家人啊,要在民间大将军与本宫还应叔嫂相称呢。”一旁众臣也附和着一阵笑。

    桓原又道:“话虽如此,但君臣礼数不可弃也,还请太后先行起驾回宫,臣自当有本启奏。”

    崇德太后见状,便道了声“好”,凤驾折返,又回到崇德宫内。

    跟随太后的一帮文武,见太后不在,便纷纷上前与桓原请安、问好,毫无当日殿上正义凛然、口若悬河之势,唯独殷渊站在人群最后,冷眼看着。此时此刻殷渊肺都快气炸了,他哪里能想到上至太后、下至文武,见到桓原态度变化如此之快,就连会稽王也是对桓原笑容可亲。

    桓原与众臣往崇德宫内走,刚好与殷渊对视,殷渊狠狠地瞪了桓原一眼,桓原却仿佛没看到似的与殷渊擦肩而过。

    再次进入殿内,崇德太后已然居中高坐,文武分列两侧,桓原再行君臣之礼,奏道:”臣桓原有本启奏太后。“

    太后道:“桓卿平身,有何本章尽管奏来?”

    桓原谢恩起身,说道:“臣在荆州惊闻天子驾崩,痛心疾首,又恐京中有变,奸佞之人图谋不轨,危及社稷宗亲和太后安危,星夜率十五万精兵,进京勤王。启禀太后,现建康巡防、宫城御林军已尽数在微臣掌握之中,太后尽可放心,不轨之徒再绝无机会。”

    桓原此言一出,就连太后也是一惊,其他文武更是窃窃私语,太后看了高连喜一眼,高连喜面露紧张,微微点头。太后顿了片刻,强压心中慌张,说道:“还是桓卿考虑周到,本宫可以高枕无忧了。”

    桓原又躬身拱手说道:“谢太后。臣还有本要奏。”

    太后问道:“桓卿还有何事?”心想“桓原啊桓原,这建康城里里外外你都已掌控,难道还嫌不够吗?”

    桓原继续奏道:“现今京中动荡,政局不稳,此事微臣已安排北府兵调查清楚,确实是有王宫贵胄趁天子驾崩,欲行不轨,如今一切罪证据在,还请太后定罪,以儆效尤。”说着从袖中将本章取出,由高连喜接过递给太后。

    桓原本章中说,“蔡王司马璜与武陵王司马希为首,又有著作郎段涓、太宰长史庾青等人参与,密谋趁乱谋反,现已查实,请予诛杀。”

    太后额头冒出丝丝冷汗,问道:“桓卿,蔡王等人现在何处?”

    桓原答道:“启禀太后,臣本想以皇恩浩荡感化之,然蔡王乱党冥顽不灵,不知悔改。就在昨夜北府兵缉拿乱党时仍负隅顽抗,武陵王、段涓及庾青俱死于乱战之中,只有蔡王重伤被擒。”

    在场众臣各个听得大惊失色,忽听“啪”的一声,众人抬眼观去,原来是太后手中奏折掉在了地上。一旁高连喜忙上前拾起。

    桓原道:“太后是觉得微臣处理的不当吗?”

    崇德太后道:“哪里,哪里,桓卿处理得当的很,乱臣贼子就要快刀斩除,既然桓卿已然查得清清楚楚,其他诸位爱卿也应该没有异议,一切处置就依桓卿。”

    桓原道:“臣遵旨。既然乱臣已除,当下还有两件事亟需要办。”

    太后声音微颤问道:“桓卿还有何事?还请奏来。”

    桓原笑道:“估计是太后这些日子过于疲惫了,连国之大体都忽略了,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太后脸色微白,强笑道:“本宫糊涂了,竟然忘了紧要之事。桓卿有何高见啊?”

    桓原道:“既然太后问臣,臣的确有所想法,一是要即日昭告天下举行国丧,二是要确立新君,七日后行登基大典。至于新君人选,臣有意推举东海王殿下。”

    桓原此言一出,在场的人先都是一愣,然后是一片哗然。桓原一下子将脸阴沉下来,环顾众臣道:“各位大人,可有异议吗?”

    谢必出班奏道:“太后,东海王为人敦厚贤达,又是先帝胞弟,实乃明君之选,桓大人所奏臣附议。”

    接着又有几名文武大臣一一附议,桓原将眼光转向一旁的会稽王,拱手轻声问道:“殿下,您乃辅政重臣,一言九鼎,对臣之主张有何意见?”

    众人也都看向会稽王,会稽王脸色惨白,面部抽搐了一下,对桓原笑道:“大将军所言与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