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三年-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时间朱平槿每天都去他妈那里混上一顿晚饭,母子俩有什么事情在饭桌上说不完?之所以王妃的旨意要通过长史司下发给朱平槿,实际上就是通过这种书面形式,正式昭告蜀地官绅百姓:万事孝为大,世子在王府里也在尽孝。有了这个正儿八经的理由,那些喜欢刺探他人隐私的言官,便不好随便议论了。

    罗雨虹进城后,先回家陪了一天父亲。这段时间春瘟流行,得病的人多。罗名医每天拆门板开铺子之前,病人及其家眷已经在福仁堂门口排成了一长列。店中的伙计为免病人一拥而上,把店子拆了,要在开门之前提前发号。父亲这么忙,罗雨虹也就不好缠着父亲说话。

    罗雨虹不好打搅父亲,但别人却来打搅她。弟弟罗景云的同学听说她回来了,集体向学堂先生请假,然后浩浩荡荡杀进了她的家门。

    事情的原委很简单,罗景云在雅州写了封信给他的弟兄死党们,吹嘘他现在领兵若干,威风多大,这下把那群半大小子羡慕得眼睛通红,坚决要求重走罗景云同学走过的路。

    三十几个小鬼头坐在罗雨虹的闺房里,满满一屋子。叽叽喳喳,半刻不停。云哥这样,虹姐那样。听得罗雨虹是两耳发胀,眼冒金星。最后是小红发了脾气,一把笤帚横打了出去,这世界才白茫茫真干净了。

    第二天罗雨虹坐轿进入王府时,王府的城楼角楼上依然挂着白色的祭帐。她不想引人注目,便换了冷色调的襦裙,也假模假样在头上拴了根白带子。轿子没走端礼门,而是从左顺门进去,沿着王府内城西长街直接抬到了世子府大门。

    李四贤早等在大门口,见到罗姑娘,连忙引到了世子府东侧小花园门口。李四贤说世子正在水池边的花轩里等她,他只能送到这里。世子有令,擅入者斩!

    罗雨虹一听,转头看了四周。花园隔墙外果真放了警戒。每隔十步,便有一名戎装握刀的士兵站得笔直。

    朱平槿昨夜很晚才睡。他精心准备了一个讨论的提纲。有了提纲,可以防止讨论中的漫无边际。老婆回来了,或许她那不按牌理出牌的脑袋,就装着解决问题的答案。

    精巧别致的花轩中,两个人对面而坐。

    “我先讲下目前的形式和未来的任务。”朱平槿手拿提纲,从花轩正中圆桌子边站起来道,“我们要为包括今年在内的未来三年制定大致的发展方向。”

    呵呵!他老婆捂嘴大笑。总共就两人,还形式和任务,像几中全会上作报告样!当官太久了,就是这副德行!

    朱平槿的自尊心饱受打击,却不好发作。他只好老实坐下,涎着脸赔笑道:“我只是想做事认真点!”

    “有什么事情赶快摊到桌面上说!”老婆变了脸。

    朱平槿连忙收了笑容道:

    “先说王府内部的事情。我爹死了,我依制请敕管府事。三年服制已满,才能请封藩王。因此三年之内,我的正式身份还是世子,不是蜀王。

    富顺王抄了家,财产都归了我,包括他在永兴场开的当铺。太平王没有嫡子绝了嗣,是否能够特恩袭国,我不知道。大太监陈恩熬刑不过,死了。曹义诚代理承奉,成了太监的头。他领着曹三保,正在按照我妈的意思,对王府上下进行清洗。以前王爷用过的太监宫女都不会留了,都会发去守陵。那些被王爷碰过又没有子嗣的女人最惨。我妈定了,全部殉葬!哼,我妈说,这对他们是恩典!否则要砍头,甚至千刀万剐!”

    朱平槿说到这儿,停了一下,让老婆自行平复心情。

    “王府左护卫也在清洗。刘胖子大刑之下招了。按照他的罪行,肯定砍头!两个指挥同知,五个指挥佥事,一个镇抚,还有部分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来了个一锅端。剩下唯一的指挥同知,名叫喻汝桢的,代理刘胖子职务。喻汝桢是个老文人,只会吟诗作词,对我们没有威胁。宋氏兄弟都晋升千户,掌管左护卫的实权。王府和巡抚衙门的保举文书已经随同报丧折子一同入京,批下来问题不大。

    关于王庄,我和妈统一了认识。蜀藩各郡王府的王庄土地要逐步集中到蜀王府,实施统一管理。郡王们以后只收定额的租子,不能管庄子。曹三保先去找了内江王,晓以利害,内江王已经初步同意。太平王有庶无嫡,面临除国。太平王妃想庶子奉祀,正求着我,所以也同意了。石泉老王在讨价还价,估计问题不大。庆符、汶川、南川、江安、东乡、德阳等郡王还没表态,正在通过内江王做工作。若是他们不识相,早晚我要收拾他们。

    长史司的左右长史,这次责任是跑不掉的。我答应给他们求情,但是他们也清楚,起码一个罚俸谴谪的处分。郑安民是正五品官,二甲进士出身,年轻能干,做事爽快麻利有决断。最关键的是,他在西安当通判,不肯与上司同流合污,共同贪污粮饷,结果遭到官场陷害,算是个良心未泯之人。所以他向我求情时,我答应留用他。待遇不变,一年一百九十二石,分文不少,全部用本色或折成银子,不用宝钞。有了我这头托底,他便抢先向朝廷表态辞官,等风头过了再出来。

    再说官府那边的情况。巡抚廖大亨那里,这次配合得相当积极,积极地有些过分,连抄家富顺王府这等肥得流油的事情也不肯插手。他的两个师爷被我收买了,刘名升负责和他们联系。但这次我爹之死,他除了拼命审案抓凶手,一点没征求幕府的意见,这让我觉得很反常。我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以后我们举旗造反,此人一定会举双手赞成。只要他再当两年四川巡抚,我们成功的概率就很大!

    陈士奇是廖大亨的死敌,目前仍在蛰伏,估计他要作乱,也要等巡按刘之勃来了之后。

    新任巡按刘之勃是个麻烦。廖府的李师爷是北直人,混过京师的官场。他说,刘之勃是崇祯七年进士,此后长期在中央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也就是都察院。他在北京当都察院右佥(QIAN)都御史的时候,便以清廉耿直著称。皇帝也很欣赏他。把他插入四川,分明是要他盯住四川官场,盯住廖大亨!”

    罗雨虹先前一直在静静听着,这时忍不住插话。

    “我们宁愿与贪官合作,清官反而很讨厌!你看雅州的王国臣,几个小钱便打发了……”

    “对!我也是这样看。这巡按不干具体事情,只管盯着别人做事。要找他麻烦,倒是有些困难。”

    “不要怕,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我们一定能找到办法修理他。再说了,乱世里是要讲实力的!”

    “对啊!MAOZUXI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朱平槿很高兴。老婆能兼红颜知己,那是一个男人的福气,歪一点恶一点甚至丑一点都无所谓。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问题一大堆,但最要紧的还是军事问题!没个十万八万能打仗的军队,我没有安全感。可要大规模的扩军强军,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舆论以及后勤装备等各方面的条件配合。我们要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不能过分刺激官府和士绅,激起他们的强烈反对,甚至把状子递到北京,引起皇帝和朝廷的警觉和反制。

    所以我的办法,便是寓兵于民,寓兵于庄,寓兵于左护卫!大头放在护庄队,小头放在王府左护卫和护商队。两者之间的比例,以不超过一比二为好。王府左护卫兵额五千多,护商队再搞一万,加起来就是一万五。按一比二的比例,那就是说护庄队可以屯兵三万。一个县护庄队一千,三万就是三十个县,这跟我们目前的势力范围还有较大的出入……”

    “别忙,我对护庄队有意见!”

    罗雨虹盯着朱平槿的眼睛,毫不犹豫叫了停。

第一百二十六章未来方向(四)() 
老婆以前从不对军队事务开口。她一向对朱平槿说,她不懂也没兴趣,所以朱平槿的提纲里,根本没有关于军队事务的讨论事项。

    听见老婆反对,朱平槿有些诧异。

    “我不是反对你偷偷摸摸建军。我是对你给护庄队的定位有意见!”罗雨虹向老公解释。

    “我在雅州就知道,陈有福要编练护庄队,洪其惠就反对。为什么?并非洪其惠不识大体,而是农忙时节每个劳力都是宝贵的!

    雨水一旦来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所有的人手都要去插秧。早一天下秧就早一天收获,第二季的稻子就多长一天,就可能多几斤收获!

    收获时节更紧张,天一晴便要赶着收割。若是晚了半小时,天下大雨了,一年的收获都烂在地里!

    可农闲又与农忙相反。农闲的时候,庄户们个个耍得磨皮擦痒,早晨九点钟都不起床……”

    “那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很简单。既然叫护庄队,必须与农庄结合在一起。农闲时都练兵,农忙时都下地干活!陈有福说过,土暴子来了,见人就杀。只有男女老幼一起上,才可能打赢!”

    “嗯,老婆说的有理!李崇文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看来一线工作的同志,意见是一致的!”

    朱平槿沉思许久,这才又道:“以前我设想一县一大队,先建一个基干中队;一中庄一中队,先建一个基干小队。看来这种做法过于理想化,明显脱离了实际。这样好不好:我们略作修整,县庄两级的军事编制不变,在县级先建一个基干中队的做法也不变。但在中庄一级,我们灵活处理,不要强行推行什么基干小队。农闲时全体男丁都来参训,农忙时全体都下地干活。这样,既能扩大兵源基数,又提升了整体训练水平,还能强化王庄对庄户的组织管理。一旦开战,我们随时可以从地方动员抽调足够的兵源!”

    朱平槿及时转向,向老婆靠拢,于是罗雨虹大度地表示理解。

    “你这种分法,以前农村叫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你是城里人,没在农村呆过,所以不晓得很正常。但一个连守整整一个县确实不够。陈有福和洪其惠建议,大队下面再搞两三个架子中队。架子中队平时农闲搞训练,战时动员补入兵源。只要训练充分,拉出来一样打仗。”

    朱平槿略一想,大赞道:“全脱、半脱和不脱。简单易懂,这个名字好!”

    “好,通过!”罗雨虹一锤定音。

    她说着,弯腰从随身的化妆竹篓里捡出来支鹅毛笔,又拿出墨水瓷瓶蘸了水,开始记录。

    “你这个是好东西!你就是用这个给我写的信吧?”朱平槿凑过来问道。

    “别打岔!继续开会。”

    “军队还有个大问题,干部短缺!军事干部政工干部尤其缺乏。我把云哥儿这个毛孩子推到前台,也是无奈之举……”

    “这个事情我想过。”罗雨虹不等朱平槿说完,立即插话道:“军队这样,王庄也这样。你知道的,洪其惠非常排斥宦官,他是把王庄当作了小县衙,把庄头当成了九品官!所以,他一心拉拢读书人来做事。可那些读书人又不买帐,弄得他两头不是人。

    正巧了!昨天下午罗景云的同学来烦我。他们要学云哥儿当兵,小红把他们打了出去。我想,既然云哥儿都是营级军官了,那他的同学也能带兵,只是要……”

    “办一个军政干部大学!”朱平槿迅速抢回了自己的发言权。

    “既要选择,更要培养,那是我D的干部政策!把招人的牌子挂起来,通过了笔试口试政审,然后签劳动合同。跟朱某人当年一样,先放到基层最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通过工作业绩考核再选择。培养比选择更重要。要言传身教,还要定期集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确保思想能及时跟上形势发展……”

    “别办成你们那个D校!只管发假文凭赚钱。”罗雨虹咕噜着,打断了朱平槿的滔滔不绝,“职业培训要分层级。秀才以上学历的,童生学历的,文盲半文盲,不能一口大锅乱炖!”

    “好,通过!”

    朱平槿一锤定音:“具体的办学章程我负责!”

    “下个议题,是粮食问题?”

    “对呀!知我者,老婆也!”

    朱平槿正在恭维老婆,可一个突然闪过的火花激发了他的想象。

    “等等,你说云哥儿的同学都要求参军?”

    “对呀!你有什么……”

    “有什么样的老婆,就有什么样的老公。同理,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老师……”

    罗雨虹对朱平槿到处打启发的行为非常不屑。

    “人家请你吃饭,你却端了人家的锅!”

    “我是在解决云哥儿的老师再就业问题!”

    朱平槿靠近老婆,努力为自己辩解:“现在什么年代?社会风气是什么?一句话,重文轻武!能在这种不良风气中教出一堆好战分子,不简单!不仅要用,而且要好好的用!你给我说说那老师,是私塾吗?”

    “我爹给云哥儿找的学堂,有点像社区学校,但又不是义学。就是几十家人都出份子钱,租了间房子,一起请了个老师。附近几条街的娃娃都在那里读书,大大小小的一堆。我记得前年见过那老师一面,身材高大,说话倒是轻言细语,文质彬彬,其他没印象了。听说那老师的祖上担过粪水,结果在考场门口被打了出来……不过我觉得,最好公开向社会招聘,这样才能大量的,公平公正的发现人才。”

    “你那是批量生产,我这是私人订制!”朱平槿满不在乎,“什么时候你让他投帖子拜见。”

    “行。接着说粮食问题。”

    “第二个问题谈粮食。粮食问题的表象是人多粮少,粮价高企,其根源是天灾人祸,耕地抛荒,农民耕种积极性很低,其实质是人口需求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

    按照目前的粮食单产水平,一人四亩耕地,少了便要饿饭,更不可能发展,这就是人口与耕地之间的“温饱常数”。在目前严峻的情况下,谈温饱已经太奢侈了,我想谈的是“生死常数”。

    四川全省有十三府、六直隶州、十五州、一百一十一县,还有宣抚司一、安抚司一、长官司十六。此外还有军民卫若干。李师爷给我查了布政司的存档数字,说是四川有三百万丁(注一),一千三百四十万亩耕地。万历十年(注二)条鞭之后,按粮额倒估,一下就多出了两千万亩耕地,总数大约三千万(注三)。

    程翔凤是个有心人。他主动查了史籍,说前朝北南两宋四川的耕地大约稳定在四五十万顷。我记得后来清朝四川的耕地也有四五十万顷,这也许便是前工业时代四川耕地的极限。

    耕地数和人口数都有了,但是我却不敢相信。为什么?耕地数字可能准确性高些,人口数字就是满天乱飞!

    洪武年间的人口统计数据,四川是六百万。如今三百年承平过去,反倒剩了三百万?嘉靖二十一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四川是四百万。几十年过去,反倒少了一百万?这既不合逻辑,更不合常识嘛!

    那三百万丁的数据怎么来的?李师爷解释了,那只是官府纳粮交税的数字!蜀王府的都不交税,难道我们不是人?成都驻军六卫都属军籍,也不纳税,难道他们也不是人?土司只贡不税,人口同样没有统计。李师爷还解释,历朝历代都有大量逃避税收的隐户。万历条鞭时,把人头税纳入了田赋。官府不按人头收税,就丧失了人口统计的积极性。为了省事省钱,衙门往往照抄以前的数据上报……”

    “这是数据腐败!”罗雨虹冷冷插话,“一趟雅州之行我才明白:原来明朝是被贪腐的官绅搞垮的!”

    注一:曹树基《中国人口志》,四川人口在万历年间达到顶峰,然后因战乱、天灾和瘟疫等原因逐渐下降,估算明末全国总人口为1。5亿,其中四川人口为735万。

    注二:万历清丈,四川完成的时间为万历十年至十一年。

    四川地方志中引用了一个数字,说1578年(万历六年)四川耕地面积为13。4万顷。明清之际的战乱之后,四川仅余耕地一万顷。按两亩地养活一个人的极限状态推算,万历初四川人口为670万人,清初人口为50万人。较之先前670万的数字,减少了92。5%。可见四川地方史料中关于四川人口在明清之际,“十去九五”的记载非常准确。至康熙末年,四川的耕地总数已经全面恢复,并在明朝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至雍正年,耕地数进一步扩张,此后便基本保持了稳定。

    注三:响木未能查到条鞭之后的四川耕地数,以粮额估算约三千万亩。有文献称,应为三千九百万亩。

第一百二十七章未来方向(五)() 
花轩之中,两人对坐。朱平槿是滔滔不绝,罗雨虹则冷语穿插。

    “三百万是什么概念?比我们前世的成都市区人口还少!这可能吗?

    四川有早婚早育的习俗,人口增加很快。承平时期,差不多十五年就是一代人。我们不需要精确统计,出门眼睛往周围一看,直觉就会告诉我们,人口绝不止三百万!我以前看过一个数字,说四九年四川人口达到近六千万,略超过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八二年人口普查,四川人口一个多亿,又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这绝非巧合!

    我按十分之一的对应比例估计,目前全四川人口在七百万到一千五万人之间。川西、川南、川东土司和军民府、军卫等广大地区的人口,有大约三五百万没有官方统计。除去这些人口,至少有七百万到一千五百万张嘴巴要吃饭。有了这个数字基础,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四川的粮食需求:每年的生死线为三千至六千万石。按目前平均亩产两石的水平推算,这又需要多少耕地呢?一千五百万到三千万亩。所以,一人两亩四石粮,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生死常数”!

    请注意:是“在耕地”,而不是“可耕地”!目前全省三千万亩可耕地是有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粮荒?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可怕的抛荒!令人恐怖的大面积抛荒!根据各地王庄的报告和一些零星的消息,仁寿县的情况绝非仅有,而是四川普遍情况。川中、川北、川南、川东,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绵延数十里甚至上百里抛荒。虽然我们不可能得知精确的抛荒数字,但根据目前市面粮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