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并不明显面临组织指挥瓶颈的情况下,诸如几百多几万这种层次的战例创造出以一敌几十到百的奇迹。两三万兵力规模志愿部队最核心主力的战斗力至少完全不逊色于古代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任何帝国力量集团所拥有的作战潜力了。
这超过马木留克,堪比甚至超过巅峰时期波兰翼骑兵精兵力量对于一个君主专制政权来说可算不上什么好事,很显然:这种即便退役,也很容易脱离贵重装备轻易形成战斗力的力量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临近春节的时候,萧轩并无忌讳的再次进行了一次名为“兵种对抗”的推演,当然是假设志愿部队核心主力中的弓手造反,结果也让萧轩的心稍稍放了下来。在这个时代用充分的物力训练条件打造出来的顶级精兵在拥有标定距离作战场合的炮兵部队防御作战中,暂时还无法撼动同等兵力规模的中重炮队。当然前提是拥有质量还算上成的火药,并且在射术运用上比较精强。运动野战或其他形势的作战,那当然就另当别论了。
唯一让萧轩庆幸的是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在革命军队伍和志愿部队主力中虽然已经开始有所淡化,但影响力仍在,如果反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了这些,毫无疑问就会在勇气与实战表现方面打下不少折扣,也就不再可能成为大患了。
似乎是这件事情带来了不少风声,因此从法堂系统到外情系统,接连不断出现控诉外出平叛作战的志愿部队违纪的事情出现。
对此萧轩并没有太大顾虑的一方面仍然对平乱过程中的违纪甚至犯罪展开整肃,而在另一方面又出乎意料的出台了另一个政策:鉴于远征部队核心军功群体中的不少人在平叛过程中再立新功,甲等功以上总共万余名官兵群体及其相关的家属也允许进驻英雄外城。
此外,新政中虽然名义上禁止纳妾与蓄奴,可是却允许义子义女养子养女的存在,并认定非婚生子女也拥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并且户主拥有对个人财产充分的遗嘱分配权力。除此之外还认定所有成年群体都拥有属于个人私有的财产权。进一步瓦解家族做为“公共公社”的职能。
这些法定政策因为检举法则带来的实效也在不少地方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可是因为平叛刚刚结束的余威,并没有多少人敢在这个时候兴风做浪。围绕着继承权和财产法权,海内各地不少地方在崇祯九年的春节前后都陷入了危机与风波之中。整个政权在崇祯九年春节前后的时候仍然在动荡和不安中渡过。
同外界的不安所不同的是,萧轩却没有打算让这种紧张的氛围影响到宫内,除夕之夜虽然没有再次大摆庆功宴席并亲自出席和组织活动,却也安排了不少归来军官们的婚宴乃至庆祝活动。
中央学院才是萧轩在临近春节的日子里最为重视的地方,并同校园内的不少核心工匠乃至孩子们一同游乐。这让负责安全的暗卫们着实费心费神了不少功夫。按照暗卫们的看法,就算是在玉池或者小迷宫内荒淫游乐,也比在这种地方要安全多了。
归来以后在不少领域的忙碌,也让此时的萧轩感觉到新的皇权模式所带来的好处,天子并不需要组织一批亲信处理大部分内外奏报,很大一部分地方上的事物和监察活动由法堂系统、乃至几乎没有多少禁忌的各地私人报刊杂物来负责,如果不考虑军权地位乃至对情报领域及更为关键的兵库、财库,核心军工方面的控制。整个王朝在连续多年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之下开始逐渐具备了一些君主立宪社会的影子。
在新的秩序开始构件起来之后,一切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不断的向前运转,虽然此时依旧似乎有些步履蹒跚问题百出,可却开始拥有了一个新兴社会的影子。
其实也就是在此时,萧轩才感觉到了社会革新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如果不是冒着几乎相当于一场革命的风险连续经历两三场内乱战争。仅仅只同那些旧人们在规则范围内搞斗争打政治账,那么就算是花上两个执政周期很长的有位君主一百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哪怕做到彼得大帝程度上的改革。毕竟在中华的附近,并不存在欧洲核心地区临近地方那样的竞争。
当然,此时的萧轩也突然有一种感觉,即便在这个时候,整个世界大变局带来的动荡期还并没有真正的落幕。正如萧轩预料的那样,千里加急文书在崇祯九年正月初五的时候送到了宫廷之内,让萧轩感觉到了此时已经被刚刚征服的欧洲地区一带还并不太平。虽然靠着突袭优势,西征部队用不过十万人左右的代价就征服了几乎整个泰西,还掠夺了不少关键领域的匠人,但依靠着战前逃亡者这一年多时间以来暗中的准备,从法兰西到德意志诸邦乃至整个东欧,起事接连不断。留守在从伦敦到莫斯科数千里心腹地带的十五万治安军力量虽然很大程度上已经骑兵化了,但还是面临兵力上捉禁见肘的局面。
第360章 域外戡乱()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的秘密筹划,新建立的法兰西基督联合军、德国农民军、波兰新军、东罗马新军不再像早期那样几乎不堪一击,在正规化的武装力量面前几乎经常被一当十,还往往没有机动力优势。
依靠残余的天主教或新教等力量的扶植和资助,再加上一年多时间以来各个占领区政策上的转变,从拉拢当地民众尽可能的减少远征作战中的损失到把当地视为新的殖民地,甚至施行地区人口迁徙政策,乃至建立各种各样的“东方城”曾经在远征的过程中被逐渐压下来的各地义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死灰复燃。拥有了不少质量还算合格的火绳铳乃至野战炮,让以骑兵快速机动的围剿军也面临越来越多的伤亡损失风险。
“我觉得我们必须首先放弃一些地方,将兵力集中起来,首先击破法兰西境内的联合军,再想办法同国内的援军夹击东欧一带的反叛军。至于一些力量可能暂时的富国翻盘,那并不重要,只有让那些力量真正的跳出来,才方便我们展开再一次的清洗。”
面对捉禁见肘的局势,留守在巴黎一带的总督会执政之一的革命军十一军军长陈新最终下定决心提议道。可是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总督会九名执政中不少人的反对。
“如果我军从东欧和中欧撤军将力量集中在西欧一带,不少地方得而复失,你想过他们在获得了充足的人力物力之后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麻烦么?当年远征的时候我军能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因为新的战争方式而并不习惯于我军的作战方法,如果让那些人有了这富饶而辽阔地带的不少人力和物力资源并进行战争准备,那将是我们十分危险的大敌,我们不能只图一时的省事而让整个局面陷入被动。。。”
“可是难道如今的我们就有办法阻止那些人逐渐的恢复元气和实力了么?”
“欧洲地区内的不少工匠都已经东迁了,他们就算恢复起来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气候。。。”
就在巴黎的总督会上层对于在整个泰西一带采取什么样儿的策略争执不下的时候,终于有奏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通过竭尽所能的接力传递送了过来。
萧轩的旨意很简单:“一切以打击敌方有生力量最为方便的方式展开战略,必要的时候可以允许东欧一带力量的暂时死灰复燃,但从中欧到东欧的要道必须有效的控制住,同时不能让法国境内的抵抗力量战役到东部地区。”
在崇祯九年新年刚刚开始的的时候,新一轮的志愿远征增援部队集结起来,这一次萧轩没有再一次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的打算。因为此时云集在南京一带的财富和和人才已经过于厚重了。以前自己能够去冒的很多风险,在如今这个时候却是i很难去冒的,增援域外的领兵作战任务也在这个时候交给了以周大勇为首,并且在平乱战争中经过考验的革命军十个军十五万人左右的作战力量,兵力虽然不多,但这一次萧轩没有在吝啬于寻常野战炮乃至火药及防护装具方面的配属。
大军回归之后利用被俘过来的不少工匠技术资源,中央武库内掌握的传统军备也同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最为精锐的志愿部队主力,这一次并没有出征的打算。
关于西征的方略和战略,萧轩也最终确定下来,为了防止刚刚平定叛乱之后大军撤回之后再次发生问题,因此萧轩最终决定将留守在欧洲一带的常备军队确定为三十万人上下的规模,还尽可能的实现骑兵化或重装化,也只有这种规模的军事力量才能在一个大的文明战略区域内拥有还算像样的巩固统治。几乎与此同时,还会有大量的育龄或接近育龄的女子迁徙过去,特别是在平定叛乱之后。
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河西走廊那并不算十分宽裕的运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或者一带人左右的时间内让整个欧洲拥有一个规模在一二百万人口左右的核心上层,并最好能扩大到几百万的规模,从而彻底的巩固那一带的有效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当然不太可能是风平浪静的,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战事,并让河中以西的人口减少多少才能将西征的战果彻底巩固下来。
不过以萧轩的估算,恐怕这三十万也未必真的能够足够在那样的地方实现比较彻底的通知,伴随大军而行的远征恐怕在崇祯十年至十二年的时候再有几波,并将青壮年人口总计移民过去的数量增加到百万,这样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还算勉强够用的“殖民层”
在域外的政策,萧轩也有了一些同过去不同的想法。按照过去自己的看法,必须最大限度上的保障当地大众的利益,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英国或者西班牙人曾经面对的“殖民地效应”,不过现在萧轩则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自己的看法。东方腹地距离西方在这个时代毕竟还太过遥远了,何况仅仅从欧洲残余势力手中夺取真正意义上的大洋制海权就不是几年内能够做的到的。这个目标现在看来有些好高骛远,虽然在远征的时候减轻了不少阻力,却对真正的消化当地是矛盾的。如果把世界岛的两端暂时看成是相互孤立的,那么所谓欧洲殖民利益影响东方进取的顾虑就未必有自己之前所想象的那么大了。
当估算大军调动的时候,萧轩也开始明白跨越两万里以上的统治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军队在保持战斗力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目标地带并有效展开作战,而大半年左右的时间,足够当地的反叛武装在利用足够物力武装训练自己的同时并拥有一定的实力了。
不过此时的萧轩在权衡之后还是相信这一场新的较量应该还是能够取胜。
第361章 危机()
其实早在域外各地反叛起义的消息传来之前几个月,波立联邦到俄国境内的不少地方就已经开始不稳了。为了避免外出作战的队伍遭遇到依托当地民众掩护之下的歼灭战,驻扎在波兰至俄国境内的占领军不得不把有限的五万人左右的兵力集结在从莫斯科到华沙的几处比较重要的轴线上,大部分基层控制权实际上已经异手。不过在这个时代的域外,除了英伦那样的地方在其他地区并不存在如同东方一样多的县城,即便大部分地区不在手中也不会有“丢失城池”那么大的震动罢了。
当大军准备远征并在西北一带开始集结的消息通过一些走私的胡商穿到了东欧一带的时候,规模庞大的反击就在大军刚刚从莫斯科城内开始撤退的时候展开了。
驻扎在莫斯科城内的驻军大概有一个加强军两万兵力上下的规模,要比斯摩棱斯克或华沙一带的驻军多不少,但因为更靠东,而且撤军的时候撤退方向的选择也最有利,因此成了了起义的波俄联合军十万上下的骑兵军团重点攻击的方向。
同以往那些叛乱不同,如今这些聚集起来的东欧联合军不仅仅只有马匹和马刀或者一些十分简陋的火绳枪,还装备了不少的轻型野战炮。炮术相比以前也似乎有了明显的提高,似乎是受占领军的影响,也开始逐渐学会了针对不同的作战目标选用集中更为合适的霰弹进行开火,乃至火炮的弹道进行充分的验证测试,并且要选用在测距方面经过专门选训的人员。
为了抵御上千门轻型骑炮在开火时的火力带来过度的杀伤,刚刚离开莫斯科城不久的大军不得不让阵型更为松散一些以避免可能的威胁。
然而因为不少重炮火力乃至炮手们都调动回国,在抵御联合军骑兵连绵不断冲击的时候,火力的效率似乎明显削弱了不少。尤其是此时的联合军也学会了骑步兵以盾牌在前掩护,让马队尽可能避免伤亡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杀伤效果,各营团不得不主要以实心弹乃至重霰弹为主要杀伤手段。两万人左右的兵力在撤军的行军中所携带的三百余门百斤身管左右的轻炮在这时候也体现出了以往的火炮和弹药配属上的最大问题。
虽然在最一开始开火的时候还能接连不断的在每一轮开火中面对防御周全的敌军也能打出数千枚霰弹,给对方带来一次一二百人的伤亡。可是弹药的持续力却明显不足,在经过了一个时辰左右的鏖战和对峙之后各队炮手们也开始面临弹药上的问题,从而不得不把对手放在更近的距离上以求更有效率的展开火力。
而联合军的炮弹在这时候开始更充分而没有顾及的开炮并展开火力,当联合军开始意识到应该集中力量展开炮击的时候,至少上百步战线的车盾在接连不断的七八斤重弹的猛轰之下很快就七零八落,在接连不断的火绳枪攒射的掩护之下,联合军的骑兵冲击很快就展开了。
如果这种进攻面对的是志愿部队精锐,只要有一两千名核心弓手,在猛烈而准确的箭雨之下,就算是数万水平并不是很高的骑兵马队也根本带不来多大威胁。可是驻扎在莫斯科一带的留守部队却是革命军新建各军中相对偏弱的队伍,淡化到军队内的大同社相关组织几乎没有多少影响。主要的投射火器还是重型火绳铳为主,也缺乏应对冲击型骑兵的准备。
一开始还算像样的抵抗很快就因为火炮弹药的耗尽而陷入了彻底的被动之中,战局也在联合军突破防线之后开始陷入了一边倒的屠杀之中,
然而就在这时候,自南面而来的增援骑兵还是终于迫使联合军放弃了对战场的打扫,虽然面临巨大的失败,可还是有数以千计的人通过装死的方法躲过了一劫。
原来在大军最初开始调动的时候,中央方向的常驻军队就开始向东欧方向以骑兵化行军展开了增援,五万左右的人马虽然不多,却让承受了一定伤亡的联合军并没有决心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而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把握能够确定会不会有其他方向的对手增援过来。
不过按照之前的战略,第一批增援过来的中亚方向的增援部队主要任务不是围剿东欧一带的联合军,而是协助驻扎在东欧一带的其他留守部队完成向西的战略调动并最终实现首先会战欧洲最西端的战略。
很显然,整个世界岛的最西端人口要密集的多,而且战略空间要更狭小,对于战略围剿很显然更有意义。而在这个时候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教与民族隔阂,在多平原而少山地的欧陆却并没有真正一统的文明,这也给兵力的集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空间。
就这样,中亚增援过来的第一批力量没有去管退去的敌军主力集团,而是先后和斯摩棱斯克乃至华沙一带的留守部队汇和,最终在春季渐渐来临的时候向西欧方向增援而去。
在这个时候,不仅东欧面临着失守的危机,就连法国境内的局势也并不稳定。十余万人左右的主力在兵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同样只能以两万多人的加强军驻守巴黎一带,七八万人的主力集团沿着莱茵河进行防御防止法国境内的抵抗力量西逃,一下就让整个西欧的统治中心陷入到了危局之中。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此时法国境内的天主教联合军已经重新拥有了二三十万人左右的兵力,而且训练和武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差了。统领大军的法兰西联合军统帅并不认为以此时的力量收复都城是件太难的事情,只要在进攻中尽可能的注意到兵力的分散,并且在白天展开攻击,避免爆破攻击带来的威胁就足够了。依托此时西欧残余力量更好一些的条件,进攻巴黎城也是新建的“新都”一带的天主教联军并非如同东欧的对手那样仅仅只有一些骑兵和轻炮。
第362章 新都守战()
同东欧等地不同的是,做为世界岛西段的统治核心,虽然西欧新都一带的暂时兵力部署并不多,但整个城防体系却经过了超过一年左右的修筑和部署,不近整个城外构筑了比较完善的低矮棱堡和坑道相结合起来的体系,就连城内不少地方的房屋也被专门的拆除掉以有利于更广的射界和在城内完成抵抗网。
而且不得不说,相比海内北方不少城市井字格局的布局,西欧一带的不少城区虽然不是为了保卫什么而生,但放射状的街道却让构筑工事和街垒体系变的更为容易了一些。十来万人工年的工事修筑,才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陈新敢于将主力部队布防于莱茵河一带的根本原因。
不过,当攻城联军的炮声接连不断的如雷一般连绵不断的响成一线的时候,陈新原本拥有的一些信心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动摇起来,仅仅不过一个时辰左右的炮击,就有接近十万发左右以实心弹为主的重弹以猛烈的威势砸落下来,不少简单的被覆也很难抵挡那从一两里外距离上飞落下来的七八斤重弹。
同东方相比,在环地中海一带自从古典时代就不缺乏对战争细节的认真研究,因此几乎在一两轮大败之后很快就有人注意到了针对几种比较典型的不同性质的对手应该运用不同性质的火力效果才会更好。
尽管利用地道体系尽量分散和疏散兵力让对手炮击准备带来的伤亡损失降低到了千人左右的规模,可是对守军在士气上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之前因为这一年多时间以来的工事体系建设变得对作战有信心的很多官兵在这样猛烈的炮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