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他之所以有这个底气,完全是因为脑子里的系统。
这个系统可不仅仅是抽奖啊,升级那么简单的,它还能来个全景预演。张正书且认为,这是系统里最强大的功能,他觉得还没开发最强的效果。
就是说,一旦张正书有需要,系统就会把已经的条件结合起来,计算出最佳方案。然后,张正书就会在脑子里“看”到这个方案,还是全景的,完完全全符合他所处的环境。这种情况下,绝对是不可能出错的。
所以,别看张正书好像闲庭信步一样,随手在这里,在那里圈个地方,其实他早就有最佳方案了,绝不是随意而为的。然而别人不知道啊,以为张正书随手一指,就是最正确的地方,难怪会像神仙一样看待张正书。特别是李家村的佃户们,他们都把张正书当成神来看待了。
如今的李家村,哪里还需要什么人力灌溉,倒是怕水太多,引起涝害了。好在张正书早有准备,如果水太多了,把隔板放下,就能阻隔灌溉系统自行提上来的水了。
满足不了好奇心的老木匠,只能悻悻地走到一旁,指挥他的徒子徒孙,搬动水车、翻车的零部件。
之所以不用筒车,是因为张家庄的地势很低,只需要水车就好了。至于翻车,不过是怕水太多,用来排涝的。
“小官人,小官人,夫人让你去一趟!”
这时候,一个养娘匆匆而来,对张正书施了一礼,连忙说道。张正书知道,所谓的“夫人”其实指的是他这身体的娘亲,大夫人指的是张根富续弦的妻子。而张根富的其他妾侍,张正书都是叫姨娘的。
“有什么事吗?”
张正书现在很没空,他还要抓紧时间看看他的大棚蔬菜长得怎么样了。
“不知晓,只是夫人念叨着,许久没见小官人了……”养娘低声说道。
“这样,你且回去跟夫人说,稍待我便过去。”张正书想了想,做了决断道。
“是,小官人……”
这养娘离去后,张正书立马事不宜迟的,钻进了热气腾腾的茅草大棚里。因为温度实在太高,张正书刚刚一进来,背脊已经开始冒汗了。好在,茅草大棚里的生菜,长势喜人。“看来,下一茬要试验一下其他蔬菜了……”
张正书惊喜地看着这生菜,其实按照后世的标准,这完全可以生吃的了……不过,有点脏,因为这段时间淋了肥。这时候的肥,可是天然有机的肥料——各种粪便了,没有十余日的生长,浇水,都未必能洗去那种味道。
本来,张正书想要给它浇浇水的,但想着这时候太阳还没下山,茅草大棚里温度这么高,一旦浇水就很容易烧苗的。虽然张正书没有种过菜,但他种过花啊。种过花草的人都知道,浇水要选择在早晚,中午浇水或者下午浇水,花草都很容易挂的。
“算了……”张正书也是一阵无奈,想要增加一下经验值,不能浇水也就算了,甚至连草都没长一根。那个老仆,对这大棚蔬菜也太上心了点吧?
“对了,忘记说了,种果树,也是能增加经验值的……”
这时候,系统突然冒出来一句很欠揍的话。
张正书恶狠狠地在脑子里说道:“为什么不早说,你为什么不早说?”
“你的等级没到,说了也没用,种植果树涨经验,只能在种田术2级以后。”系统不咸不淡的语气,真的很惹人抓狂。
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那你说个屁啊?都差着十万八千里……”
确实,以现在的升级速度,张正书都不知道何年何月能把经验攒够。太早说出来,也确实没用。
第100章 实力派()
“吾儿瘦了……”
张秦氏不知道是眼瞎还是心理作用,明明张正书已经胖了不少——这都要归功于他每天锻炼。确实,诚然和系统说的,虽然锻炼见效慢,但还是有效果的。锻炼加上合理的饮食,张正书在这个长身体的年纪,总算是长出了一点点腱子肉。
可不管怎么吃,在做娘亲的眼里,都还是瘦的。可张正书去汴梁城,不过几日而已啊!
“嗯……”
含糊其辞的张正书,被张秦氏直接选择性的忽略了。
“听闻吾儿相中了曾家小娘子?”果然不出张正书所料,这做娘亲的,总是最关心儿子的终身大事。
不过,被张秦氏这么一说,张正书的脑海里立马浮现了曾瑾菡那充满胶原蛋白的秀丽脸蛋,还有那冰雪聪明的劲头,都让张正书从心底里发出一阵笑意。“嗯!”
“与娘亲说说看,那小娘子长得怎么样?”张秦氏果然和后世的老妈子一个样,总是对这些东西非常上心。不过也是,人之常情嘛!
张正书想了想,说道:“我挺中意。”
“中意就好……”张秦氏还以为张正书是在害羞,殊不知张正书是词穷了,不知道怎么形容。
若是说漂亮,那曾瑾菡确实不够李师师惊艳,毕竟是千年名妓,非同一般。在张正书看来,李师师可惜生错了时代,如果是在后世,仅仅凭她的美貌,都可以稳坐女明星的头号交椅了,更别说李师师的歌喉琴技了,简直就是实力派加美貌于一身啊!
至于曾瑾菡,她的容貌只能算清秀。怎么说呢,就跟张正书在中学暗恋的女同学一样,邻家妹妹的模样。而且眼中透露出来的灵气,最是吸引人。那双似乎会说话的眼眸,第一眼的时候,就能深深吸引人了。特别是在谈话的时候,她的美目流盼,好似能瞧见世间最纯净的黑宝石一样。这样好似一泓清水的眼睛,张正书禁不住升起了一阵保护欲。更别说,曾瑾菡在举手投足间,眉宇顾盼之际,有一股特别的清贵淡雅的气质,这是别人学都学不来的。
也许只有读书多的女子,才会有这种气质。
更别说曾瑾菡还精通琴棋书画,诗词茶香,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还不能培养出一个大家闺秀,那才是奇了怪了。然而,曾瑾菡也不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千金。相反,她对外面的世界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不然也不会每次出去都必定着儒袍,扮成秀才模样了。
可以说,张正书觉得能遇见这样的女子,是他的幸运。
因为张正书知道,可能在这个年代,能理解他想法的,估计就只有曾瑾菡了。
絮絮叨叨的,张秦氏又讲了好多,几乎是帮着张正书回忆了一遍那倒霉蛋从小到大的事情。当然,在做娘亲的记忆里,记着的全都是张正书做的好事,这就是所谓的选择性失忆吧?然而,张正书却听得不耐烦了,因为这不是他的童年记忆,是那倒霉蛋的。
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已经日过晌午。
“小官人,你可算出来了……”
来财连忙说道:“那些木匠一个劲的问,到底该在何处将水车装起来……”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你且去寻些绿豆,掺杂些薏仁,煮些汤羹来村头。”
这么毒辣的太阳,张正书还真的怕那些木匠中暑了。绿豆汤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最是适合不过。要知道,这绿豆是北宋初年才传入中原的,因为能发绿豆芽,所以立即风靡起来。很多百姓家中,冬日的蔬菜都是各种豆芽,也包括了绿豆芽。只不过,因为时日尚短,宋人还不知道绿豆的功效。
“是,小官人……”
来财离去后,张正书才一个人慢悠悠地来到了张家庄的村头。
张家庄,其实离着汴河有些远。但不碍事,有一条溪流自村里流过,汇入汴河之中。这条溪流,因为水土流失不算严重,保有的水量还是很大的。这时候,张正书就要利用反向思维了,从溪流这里提水到官府修筑的灌渠,然后形成一个自动的灌溉系统。
“小官人,你可算来了!”
那老木匠已经等得心焦了,不过他也知道,张正书是被张秦氏叫去了,一时半会脱不得身。
张正书其实一路走来的时候,已经用系统在脑海中来个了“全景预演”了,自然是胸有成竹。来到了溪边,张正书说道:“这水车,就放到这里吧。自溪里提水,也足够灌溉了。至于翻车,则放置在这……”
张正书指导着十几个木匠劳作,便是他拿着折扇挡着太阳,也有些吃不消了。
好在,这时候来财和几个家仆抬着一瓦锅绿豆汤过来,张正书让他们放置在树荫下晾凉,然后招呼这些木匠依序过来吃。这种体恤工匠的举动,自然是被这些木匠交口称赞的,纷纷都说张正书是“大善人”。
有了激励士气的绿豆汤,这水车很快就竖起来了。
庞大的水车,让来财仰着脖子看,都觉得一阵酸疼。
“小官人,这水车……也太大了吧?”
来财喃喃地说道,有点觉得自己渺小的感觉。
张正书却不以为意,说道:“不大,我还嫌小了。”水车越大,提起的水量才会越多;提起的水量越多,灌溉的农田才会越多。张家庄的田地,几乎有一半是张家的,这种事对于张家来说是好事,起码会节省很多人力去灌溉了。张正书可是打算雇佣工人开展纺织工业的,人口全被限制在了耕田上,哪里来人做工?
“小官人,吃绿豆汤……”
这时候,一个家仆献殷勤地把一碗绿豆汤递给了张正书。
张正书点了点头,接了过来,然后加了一勺饧糖。饧糖就是宋朝的麦芽糖,也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普通人家,想要吃甜的,也只能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百十文钱来,才能买到一斤饧糖。若是把麦芽糖做成“花饧”,也就是花式糖果,那就更贵了。
像张正书这样,直接在绿豆汤里加了一勺麦芽糖,绝对是奢侈的行为。因为这一勺麦芽糖,已经值个几十文钱了。来财看得口干舌燥,他也想尝尝这麦芽糖的味道——记忆中,他能吃到的甜,都是张正书赏给他的蜜饯,至于饧糖,花饧什么的,他都是没有这个口福的。
第101章 不速之客()
“你想吃?”
张正书自然是注意到了来财吞口水的表情,有点好笑。
这就跟后世的小孩,对着可口可乐、雪碧一类的饮料一样,父母都不肯给他喝的。然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那些小朋友看向可口可乐的眼神,和来财看向那麦芽糖的眼神,是一模一样的。
“不不不,小官人……”
来财连忙摇头,但他的眼珠子,就没有离开过装着麦芽糖的陶罐。
张正书突然来了恶搞的兴致:“你是不是想要啊?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你想要,我怎么知道你是想要了?虽然你很有诚意的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不可能你说你想要,我不给你的,对吧?当然了,也不可能你说你不想要,我却偏要给你的,是吧?大家讲道理嘛!你真的想要吗?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来财被他这么一说,顿时糊涂了,只能支支吾吾地说道:“小官人,我……你……我……”
“看来你还是想要的……”
张正书叹了口气,从陶罐里舀了一小木勺的麦芽糖,放到了来财的碗中,这直让来财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嗯嗯……”
看着来财吃得香甜,张正书突然想到,似乎这时候还没有蔗糖?不对,张正书想了想,好像是有蔗糖的,只不过颜色不敢恭维,甚至比后世的黑糖都要黑。当然也有上好的蔗糖,称之为糖霜,也叫糖冰,但由于产量有限,糖霜的普及程度不能与油盐酱醋相提并论。
“小官人,我见庙会那里,有卖‘韵果’的,还有卖‘麻糖、锤子糖、鼓儿饧’的,怎个你不喜欢吃?”来财有点傻乎乎的问道。
所谓的“韵果”,其实就相当于吹糖人或者画糖人,也就是用麦芽糖做成戏剧里的人物造型,技艺也算一流了。至于“麻糖、锤子糖、鼓儿饧”,都是甜类的小吃,最是受小孩子欢迎。可惜也很贵,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
“以后再说吧……”张正书嘴上敷衍了一句,其实心中已经在盘算,是不是要开启甘蔗种植业了。要知道,这白糖的利润,在这个时代可是很暴利的。怎么个暴利法呢?一斤好像雪一样的白糖,张正书估计能卖出一贯钱,甚至十贯钱的天价来。
要知道,现在大宋南边的土地很是便宜,买下来种甘蔗是再好不过的了。张正书也是庆幸,在这时候宋人还不会制作白砂糖。因为制作白砂糖的技艺,还没从阿拉伯地区传入。可张正书不一样啊,系统可是把《天工开物》这本神书也灌入了他的脑子里,要知道《天工开物》可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好像农业、手工业、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等生产技术,都有记载。至于制糖,也有详细介绍。比如牛拉石辘多次压榨甘蔗取汁法,已经和后世制糖业采用的原理是一样的了。在甘蔗汁澄清方面,利用石灰石法,即便是后世也还在采用。再加上活性炭,必定能得到洁如雪的白砂糖。
更何况,张正书还学过活性炭的制作办法,把木炭高温干馏,祛除残留的油脂和水分以及其它挥发性成分,就是活性炭了。不过,这个工艺需要配合制瓷的高温窑才能实现,还是比较麻烦的。
一时间想了太多的张正书,连带绿豆汤都忘记喝了。
“小官人,小官人……”
张正书回过神来,发现那老木匠在他面前,好似挺心急的。
“小官人,这水车装好了,可放这里能行吗?”
老木匠虽然不懂什么“科学”,但他也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明显这溪流是流入汴河的,这明显是不对啊!
张正书笑道:“不干事,你们且做着,肯定能成的。”
“这……唉,小官人,莫要意气用事啊!”
这老木匠又劝了劝,张正书却只管笑,没有接话。
其实,张正书早有方案。不就是水流的方向逆转了而已嘛,多大点事。在系统的全景预演中,早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胸有成竹的张正书,在放置水车的时候,突然阻止了他们。
“且慢,这方向倒转一下。”
张正书让这些木匠,把水车横着放在溪边。这些木匠还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张正书却再把早就准备好的木渠,搭放在水车的出水处。然后,再让那些佃户在地上挖了一个深坑。
“这有何用?”
这些木匠、佃户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张正书却再把翻车用上,让众人大为惊奇的是,这翻车居然是用来提水的。等把拦水的隔板打开后,溪水冲上水车,再来到木头做成的渠道,流入深坑。翻车就成了桥梁,利用地势问题,水从深坑溢出,通过翻车再流入官府修的渠道里。
“啊,这……”
这些木匠都目瞪口呆,居然这样都行?!
“不仅如此,只要踩动翻车,还能加大水流。”
张正书笑道,这个方案是系统给出的最佳方案。当然,还有第二个方案,不过就要用到筒车了。
“大开眼界啊,大开眼界!”
张正书一愣,这声音居然是从人群外传来的。他抬头一看,一个穿着紫色官袍的中年官员,捋着长须,笑着走了过来。张正书也不傻,这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穿紫色官袍,再加上会来视察民情的,唯有开封府府尹了。“原来是吕相公驾临,小子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张正书连忙施礼问好道。
来人正是开封府府尹吕嘉问,张正书称他是相公一点都没错。后世很多关于宋朝的电视剧,妻子叫丈夫是“相公”,这是大错特错的。在宋朝,“相公”一词,除了称呼宰相以外,还是对高官的尊称。开封府府尹是二品官,自然是高官了,张正书称之为“相公”自然也是不会错了。如果是一般官员,称他的姓加上官职,那就不会错了。
“哦,你认得我?”
吕嘉问有点惊奇,他却想不起来张正书是谁了。
这时候,张正书身旁的人,都对着吕嘉问施了一礼,吕嘉问也回了一礼后,疑惑地看着张正书。
第102章 为政绩()
张正书也是一阵无语,但还是耐心地说道:“吕相公,你穿着官袍的……”
吕嘉问低头一看,哟,还真的是……他这个动作,旁边的带刀随从都笑了。唯独张正书和一群木匠、佃户不敢笑。“咳咳,那个也不能证明老夫便是开封府府尹啊?”
张正书觉得好笑,这官僚其实都一样的,既想做戏,但演技又不咋滴。要是他能做得自然一些,说不定张正书还真的被骗过去了。好在,这时候的宋人也好骗,看那些诚惶诚恐的木匠、佃户就知道了,这民和官隔着的鸿沟,实在太大。
然而,张正书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就是个开封府府尹嘛,相当于后世的首都市长。权力确实挺大的,然而张正书一没犯法,二还给他涨政绩了,他到这里来慰问两句,这不是很正常吗?
常言道,“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当然,宋朝的官,特别是高官,过得都挺滋润的。且不说当官了立即有田地了,俸禄还很高!像吕嘉问,其余的不说,单单是他做这开封府的第一把手,他每月有三十石月粮,其中包括十五石米、十五石麦。此外每月还有二十捆、每捆十三斤的柴禾、四十捆干草、一千五百贯的“公使钱”。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开封府府尹有二十顷职田,也就是两千亩耕地,允许开封府府尹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这两千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两千石米的进项。还有,权知开封府事每月还有一百贯的添支,每年冬天又发给十五秤、每秤十五斤的木炭……
林林总总算下来,做一年的开封府府尹,居然年薪在一万八千贯左右。再加上吕嘉问有直学士的头衔,每年有一千六百五十六贯的钱财收入,还有十匹绫、三十四匹绢、两匹罗和一百两绵的实物收入。也就是说,吕嘉问年薪是两万贯,还不另计实物。两万贯是什么概念?要知道,这时候的一文钱大概是后世的两块钱那样子,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三千多万年薪吧。
升官发财,在别的朝代可能是指贪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