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3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芑裎飨耐尘兔⒙窈螅飨囊丫妓ヂ涞揭欢ǖ夭搅恕

    再加上宋军已经在天都山站稳脚跟,且对周围百姓秋毫无犯。

    天都山是西夏膏腴之地,人口众多,且产良马。有了天都山,宋军的战马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于是,章楶以泾原进据天都,熙河进据会州,秦州遂为腹里,幅员殆千余里,首尾相连,共进筑城寨五十余所,无不如意。河东、鄜延、环庆边面亦各相通,尽有横山之地。

    再加上西夏多次遭到宋军冲杀,部族离散,投降宋朝的人越来越多,比如子都罗漫丁等等,已经刺痛了西夏的神经。

    这不,西夏已经再次点齐兵马,到没烟峡口准备大战一场了。

    根据黑客的情报,西夏尽起国中三十万兵马,势要于大宋西军决一死战。

    此刻消息尚未传到汴梁城,张正书也是惊讶不已。要知道,距离正史上赵煦驾崩仅仅剩一个月,此时大战,于大宋不利啊!

    “也只能祈祷章楶能顶得住了……”

    张正书也是佩服章楶的,他以文官出身,在泾原四年期间,占据了一州之地、城砦九座,荐拔偏裨。章楶和其他将领不一样的是,他并没有把西夏的百姓当成奴隶来杂役,以至于西夏降将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等等,全都受章楶驾驭。看看章楶在西夏立了多少战功吧:自平夏城战役后,章楶以两千精骑奇袭天都山,擒获西夏大将,俘敌三千余人,牛羊十余万,全歼仁多保忠的军队,仁多保忠仅以身免。攻击了西夏神堆驻营军,斩俘四千余,西夏大将结讹遇大败而还。还与西夏令王皆保交战,将其击败并擒获……

    可以说,宋朝一百余年与西夏交战的成绩,都没有章楶一个人的战绩辉煌。

    但章楶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再能打,又能撑多少年呢?

    难道让一介文官马革裹尸,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也不知道赵煦要怎么办……”

    正如张正书所料,赵煦此刻也是傻眼了。

    “不是说夏国已经不会再兴刀兵了么,这是怎么回事?”

    赵煦真的怒了,一个月以来,党项人和契丹人袭击了四次粮道,要不是大宋西军有所防备,说不定真的被摧毁粮道了。

    当然了,章楶也不是没有上奏朝廷,恳请“许其并边之羌,纳疑归命,锡以爵赏金帛,给予服章银器,各许其耕垦故土,自为篱落,归顺者必众。”也就是说,就地屯军产粮是上策。但赵煦的态度模棱两可,他还是想速战速决的。只不过现在一来,赵煦总算是明白了,灭一国实在太难,还是徐徐图之比较好。

    “陛下请息怒,此战已胜……”

    彭元量很显然没有明白赵煦的意思,只听赵煦冷冷地说道:“夏国摆明了要和我大宋决战,居然屯兵三十万于没烟峡一带,你没看出来吗?”“陛下,恕小的愚钝,看不出来……”

    赵煦叹了口气,说道:“这不能怪你,你没有领兵打过仗。去吧,把朝中常参官都叫来,朕想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彭元量领命而去,很快就把常参官都请到了垂拱殿之中。

    但和赵煦预料中的一样,大体上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力主决战的,一派是力主和谈的。这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让赵煦一个头两个大。“够了,当这里是甚么地方?一个个说,章卿,泾原路经略使章楶是你的堂兄,你且说说看?”赵煦的目光炯炯,看着章惇,想看看他是什么反应。朝中很多人都说,如果章楶不是和章惇同宗,怕是无法上位的。要知道,章惇独相已经够引人侧目了,再加上一个泾原路经略使章楶,这简直是掌控了政军两道,为朝中所忌讳也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是赵煦相信章惇、相信章楶,心中也不免有些膈应。

    只见章惇端着朝笏,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回禀陛下,此乃隆冬时节,尚有两三月才能解冻。如此恶劣天气,西北更是不如。道路结冰不说,且夫山地路滑,贸然出城决战,恐怕要中了夏国圈套。”

    赵煦眉头一挑:“那章卿的意思是,要和党项人言和了?”

    “决不能言和!”

    章惇振振有词地说道,“天都山、横山,那是我大宋西军以命换来的,如此膏腴土地,岂能轻易拱手让人?且夫这两地乃夏国精华所在,只要占据两地,哪怕是夏国年年派兵袭扰,也只会越来越壮大我大宋声势。而夏国,则愈发衰弱。此消彼长之下,我大宋再图谋夏国,则易如反掌矣!”

    不得不说,章惇虽然做事不择手段,可他的战略眼光是一流的。在这种国家大事上,章惇甚少看走眼。

    此刻局势已经明朗了,西夏拼命想夺回天都山、横山,是因为他们粮草不济了。既然大宋打中了西夏的七寸,凭什么退让?

    “章卿所言,甚合朕意……”

    赵煦发话了,你们那些言和的,决战的,统统给朕闭嘴,朕就要那么干!

    枢密使曾布不服地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妥!”

    赵煦微微皱眉,说道:“曾卿有何见解,不妨直说?”

    “陛下,臣得到安抚司密报,言辽国军队有所异动。自大同、雁门关、析津府一带,出动兵马约二十余万人。我大宋北线危矣!单凭火山军、保德军、安肃军、保定军等,恐怕不足以抵挡辽国兵锋!一旦我大宋两头开战,如何能保得住国土不失?臣以为,言和乃是上上之策……”

    :。:

    wxi7

第九百零二章:微服来访() 
曾布的话音刚落,枢密院的另外一个枢密使安焘说话了:“若非要害之地,便是还给他也没甚么。可党项人贪得无厌,应当让他们知道我国是宽恕夏国而息兵,不应当让他们产生我们不想用兵的感觉。可自灵武以东,都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土地。先帝建立的武功,如今无故放弃,岂不是让外夷小瞧了大宋?”

    这就是模棱两可了,既不赞成决战,又不赞成言和。看来,枢密院之中是通过声气的了,对外发声基本一致。

    这不,两派又吵起来了,都力争自己是正确的。

    宋朝的大臣就是这么犀利,为了他们心中的道义,他们能和皇帝对着干!

    吵了许久,赵煦都不耐烦了:“好了,今日议题就到这。朕乏了,你们退下罢!”

    待得群臣离去,赵煦还在那里呆坐着。

    “怕是夏国……是铁了心要拿回天都山、横山的。哼,哪有这般简单?”

    赵煦念及此处,突然想起张正书来:“要不要听听那小子的建议?”

    但是赵煦想到,他好像才放了张正书几天假,就把人又叫过来,似乎有点不地道。

    “罢了罢了,朕就走一趟……”

    张正书怎么都不会想到,赵煦静极思动,居然又心血来潮的玩一出微服出巡。当张正书愕然地在书房邂逅赵煦时,赵煦也愣住了:“张卿,你为何这般神色?最近身体不舒服吗?”

    张正书当然不是身体不舒服了,只不过因为苏熙苏子明把车床弄出来了,张正书太过兴奋所以失眠罢了。正打算着回一趟李家村,去看看苏子明的作品,没想到临行前赵煦突然到来,打乱了一切计划。

    “只是昨晚失眠罢了。”张正书把车床的事说了一下,这种涉及到高精度加工的工具,原本张正书以为会引起赵煦注意的,可惜赵煦只是口头鼓励了一番,然后就把话头转移到西北战事上去了。

    “夏国已经陈兵三十万,驻扎在没烟峡一带,时不时出兵袭扰我大宋粮道,朕想问问你,该不该主动出击?”赵煦把情况说了一遍,张正书对比起自己的情报来看,也差不了多少。

    “官家,我要是说实话,你会不会恼?”

    张正书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也知道赵煦其实也是有了计较,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意见,差得挺远的。按照赵煦的想法,自然是痛击来犯之敌,甚至把灵武城给拿下来,灭亡西夏。但是,在张正书看来,这一切哪里有这么简单。

    “你直说无妨!”

    赵煦做好了心理准备,似乎想看看张正书的高见。

    “官家,你看到这个地球仪了吗?其实,这上面就是一副地图。至于为什么脚下的大地是圆的,我不想过多解释,你瞧瞧天上的月亮太阳就知道了,它们都是圆的,为什么我们脚下的大地不是圆的?这个就暂且不论,看看地球仪上的地图。嗯,这里是夏国,也是我大宋西军所在。这里是平夏城,这里是天都山,这里是横山。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北这里地势太高,也就是说属于山区,但地方却是比较平坦的。这样的地区,我称之为‘高原’,和平原相对来说它的地势是高。在高原作战,体力是一大考验,非本地士卒不能快速适应。

    再看看我大宋西军已经从平夏城平推到了天都山、横山一带,甚至在这两山之间筑起了几十座堡寨。那我大宋西军,到底该不该主动出击呢?我认为是该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是,从实际来看,我不赞成立即出兵。”

    “因为天气?”

    赵煦到底不是一个军盲,自然明白西北塞外天气苦寒,如今是一月份,哪怕只是农历的一月份,也是冷得要命。在这种天气下作战,非战斗减员太厉害了。

    “不错,这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张正书叹了口气,“夏国为何还能聚起三十万兵马,这一层官家想过么?”

    “夏国撤回了攻击回鹘的兵马,自然是有这么些家底的。”赵煦不以为然地说道。

    张正书苦笑道:“问题就出在这了,先前夏国是两头作战,所以才顾此失彼。如今小梁太后放权,又专心一致,若贸然出击,必定会遭痛击。再加上我大宋西军,才区区十余万人马,兵力悬殊,不宜出城作战。”

    赵煦叹了口气,他自然是知道这种情况的,因为大宋的战线拉得太长了。

    “可朕……不甘心啊!”

    赵煦一动气,就感觉有股血气上涌了,张正书见他情况不对,连忙说道:“官家且莫激动,大部队不宜出城作战,不代表小股部队不行啊?还记得我说的游击战吗?这就需要十余支精骑了,只携带神臂弩,马上装填,骚扰一番就走。战果积少成多之下,杀伤力也是颇为可观的……”

    赵煦一听,哈哈大笑道:“朕就知道你小子有办法……咳咳咳……”

    也许是岔了气,赵煦猛烈地咳嗽了起来。

    张正书担忧地看着赵煦,没人比他现在的心情更复杂了。平心而论,赵煦算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天性凉薄,但对自己人还算不错的。再加上他确实想做一个“中兴之君”,又励精图治什么的,比起正史上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要好太多了。可问题是,赵煦是一个短命鬼啊!

    待得赵煦的咳嗽好了一点,张正书才试探性地问道:“官家要不要叫个翰林医官看看?瞧你的样子,似乎有大病的征兆啊?”

    “嗯?!”

    赵煦被张正书这么一说,汗毛都竖起来了,盯着张正书看了良久,才说道:“好,朕回去就让翰林医官给朕瞧病。但西北一事,到底该怎么解决,你得给个准话!”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我又不是主将,如何能给出好的建议来?倒是官家你多听听前线的意见,多放权,少掣肘,西军的实力还是在夏国之上的。至于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快粮道的建设。比如我说的水泥堡垒和水泥路,要尽快建成……”

    :。:

    wxi7

第九百零三章:科技就是实力!() 
水泥的妙用,赵煦已经有所了解了,只是他担忧产量问题:“你手里还有多少水泥?”

    “只要原材料够,水泥要多少有多少!”

    张正书也不是盲目扩张的,从现在的水平看,一个李家村的水泥作坊是满足不了需求的。所以,张正书打算扩大水泥的生产了。

    “那这个水泥,能不能也像蜂窝煤一样?”

    赵煦的意思,张正书明白。“自然是可以了,但这一次我们的合作方法要变一下。”张正书笑着说道,“只要是退下来的士卒,都能在我名下的作坊上工,工钱也是一样待遇。但是,作坊的经营权,还是在我。也就是说,我的作坊,朝廷不能拿了去。技术我可以献给朝廷,甚至以朝廷工部的实力,迅速形成水泥作坊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官家你要明白,水泥的战略意义所在。一旦给辽国、夏国得到水泥配方,那大宋军队面对的,就是数以万计的水泥城池了……”

    张正书的话里面带有些许夸张,但实情就是这样的。

    在缺乏重型攻城武器的宋朝,哪怕只是水泥砖石结构的城池,没有加上钢筋,那也是非常难攻克的。

    赵煦对水泥还是不太了解,可听了张正书这么一说,他就警觉起来了。

    “朕决定了,再给你拨一千余兵力,专门拱卫李家村。若是有人胆敢从里面盗窃技术,拿住了一律处以极刑!”赵煦说这话的时候,寒意是从牙缝里逼迫出来的,连张正书都觉得没拧

    “官家英明!”张正书这句话是由衷的,“如果官家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碾压其他国家的保证,那官家就会知道,你的选择是没错的。从冶炼上来说吧,官家,还记得你给我的一万贯钱吧?寻常花销,哪里用得上这么多,三个月就花了一万贯?”

    赵煦也是觉得奇怪,他是看过皇家军校的账本的,里面最大的支出,居然是武器一项。

    “对,朕还记得你递上过奏折,说想为禁军校尉打造甲胄?”

    张正书点了点头:“不错,如今那些禁军校尉身上穿的,都是李家村冶炼作坊出品的甲胄,同样的甲胄,防护力更强,可重量只有寻常甲胄的一半!”

    “甚么?!”

    赵煦瞪大了眼睛,他这才明白,为什么那些禁军校尉穿着这么“沉重”的甲胄,还能健步如飞。原来,一切的关键就在甲胄的重量上!

    “因为采用了最新的冶炼技术,得到了新型钢铁,李家村作坊又鼓搞出了蒸汽锤,所以得以锻压甲胄。这样制造出来的甲胄,全身上下只有十五斤!而且防护力……”张正书知道,这时候宋朝甲胄是五十六斤左右,而且这还是宋斤,也就是说相当于后世的三十五公斤了。现在能减少一半多,这绝对是一大飞跃!

    其实,张正书就是按照板甲的样式来打造的甲胄,只不过样式上贴合宋甲罢了。说那是板甲,张正书也觉得没错。这还不是最变态的重量,如果苏熙苏子明能鼓搞出水力锻机来,张正书有把握再把重量减轻个一两斤的。

    只不过饶是如此,因为高炉技术的推广,李家村的天空都变黑了。要是真的鼓搞出那么多技术,开封非得成为史上第一个雾霾城市不可!这还是张正书有环保意识,做了很多减排减污的努力,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怕是李家村都不能住人了。没办法,高炉炼钢就是污染大。

    可以说,这点环境代价还是值得的。

    最起码在张正书的实验里,同样的甲胄,新式板甲的防护力太强了,五十步内神臂弩都无法穿透。哪怕是床弩,也休想在百步内击穿板甲,最多是破甲而已。这样变态的防护力,张正书这才把数据透露出来,吓了赵煦一跳。

    “哈哈哈,好,好,好……咳咳咳……”赵煦太激动了,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

    “那官家不会治我罪了吧?”张正书小心翼翼地问道,“这私造甲胄,那是形同造反的……”

    赵煦一边咳嗽一边说道:“谁敢治你罪?这是朕特许的……咳咳咳……不过,图纸你要给朕!”

    “早就准备好了……还有陌刀,因为用了最新的钢材,所以能削铁如泥,每一把都是神兵利器……”张正书没有丝毫炫耀的神情,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最基本的事情了。“至于长枪,那就是普通的长枪罢了。只是……我还改进了神臂弩,上面加了两个钢铸滑轮,上弦更加容易。图纸一并在这了,你全都拿走吧。”

    赵煦怔怔地看着张正书:“你就不要点赏赐甚么的?”

    “算了吧,你的赏赐不外乎金银珠宝罢了,这些我不缺。至于工匠那边,放心,我比你有良心得多。可以说,全天下工匠待遇最好的地方,就是李家村了。”张正书无所谓地说道,“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杀人一事,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的。当然了,科技不一定拿来杀人,也能生产出好东西来。但是,如果宋朝没有比周边国家更高的科技实力,那绝对是打不过对方的……”

    张正书又把自己的那一套理论贩卖了一遍,赵煦听后觉得很沉重。

    “也许你是对的。”

    赵煦走了,只留下一句话。

    张正书也知道,可能今天的事对他打击有点大。张正书自己都有些不忍了,要知道赵煦距离正史上驾崩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对一个将死之人,还要颠覆他的世界观,实在是罪过。毕竟赵煦是受儒家熏陶长大的,历来不重视科技,认为那是机械饰变,没什么卵用。可张正书用事实给他上了一课,不是科技没用,是儒家目光短浅,是儒家扼杀了科技进步!

    哪怕有一部儒者意识到了器物的重要性,可他们还是固执地认为祖宗都是对的。正是因为这种崇古的风气,阻碍了华夏两千多年的科技进程,让科技进步得不到系统的整理,最后从领先者到落后者。这不得不说,儒家实在是罪孽深重。

    “也许赵煦肯接受科技,这是一个突破口……”张正书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事实在太难了,除非来一次革命,才能彻底将人们的思想扭转。不然的话,儒家绝对还是处于统治地位的。

    wxi7

第九百零四章:内探消息() 
野蛮生长,这就是大宋科技现状。%∷,≮※o

    要不是有张正书的出现,怕是现在都摸不清方向。毕竟没有归纳总结,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没有形成研究规律,想要获得更多科研成果,那是白日做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儒家一统学术之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世界了。无他,就因为儒家的排他性。现在张正书能做的,就是让科技能夹缝中求生存,不去触碰政治,让它在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