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到时候,还愁商贾不会运粮到西北去吗?这不止是对商贾有吸引力,对夏国境内的汉人,同样有吸引力。看到大宋境内的汉人活得这么滋润,他们会没有点想法?到时候朝廷再颁下政令,让归降过来的夏国汉人到江南去开荒,不仅能瓦解夏国的民心,还能顺带开发江南,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张正书的侃侃而谈,赵煦是真的心动了。
相比起其他文官的嘴仗不休,只有张正书的建议最有可行性。
“但是钱呢,钱从何来?”枢密使曾布端着朝笏,满脸的激动,看模样像是要和张正书打架一样。
张正书手里也单手拿着朝笏,一脸挑衅地看着曾布:有本事过来啊?
赵煦也被泼了一盆冷水,当即醒悟了过来:“张卿,你且说说,这钱银怎么解决?”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张正书鄙视地看着满朝文官,果然是一群看圣贤书看傻了的书生,连账都不会算。“任你再厉害,你能一下子修完所有堡垒不成?”
赵煦一愣:“不行吗?”
“当然不行了,长城是一年建起来的?”张正书觉得他们这群人都是缺乏生活常识的主,跟他们共事就好像碰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天真得不行。
被一个小娃娃鄙视了,差点没指着鼻子骂是猪,所有的文官都怒了。可惜,他们并不能反驳这句话,因为他们根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驳倒张正书。再看看风向,赵煦明摆着是和张正书唱双簧的——其实文官们想多了,赵煦自己都意外得不行,但也算是有个惊喜吧。这样的情况下,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不能说话了。万一被赵煦记恨上了,你就等着被踢出中枢,去地方啃沙子吃土去吧。
“那张卿的意思是?”
赵煦虽然有点不喜张正书的狂傲不羁,但赵煦也明白,这是张正书想撂挑子的办法,只能顺毛驴一样顺着张正书。
“知道什么叫分期付款,分期还款吗?不明白的话,可以到银行去感受一下借贷业务。”张正书摇了摇头,要说
皇权时代最让人诟病的,就是财政制度了,在后世看来,这简直是诸多漏洞。比如财政支出,明明是好几年的工程,为什么要一下子就把钱拿出来?就不会做一个财政计划,今年大概要用多少钱,这个工程一年批多少钱合适,再留一点钱急用的吗?ntent
p大宋好官人 50368dexhtlp
wxi7
第八百七十二章:理念冲突()
张正书把“财政预算”的概念一说,赵煦都惊呆了:“你是说,可以一年批一点钱给西北禁军建造堡垒?”
“当然啊,这是最优解。我估计,一年一百五十万贯就行了,起码能建造起一千个堡垒!或许,连一百五十万贯都未必要,因为材料运输非常困难。按一百座堡垒算,也仅需要十五万贯罢了。”张正书有点无语,赵煦真的想一步登天吗?“要想提升运力,必须修筑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这里面的投资,才是大头!”
张正书算了一笔账,让赵煦明白了一点,原来财政管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大概就这样了,要是真的想玩这个模式,起码得准备两百万贯钱银,修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当然了,如果仅仅是想保住粮道的话,那恐怕十余座堡垒也就够了,这样压力也不会很大。”张正书给出了选择题。
赵煦沉吟了好久,才对群臣说道:“诸卿以为如何?”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章惇突然站出来说道:“臣认为张大夫所言极为可行,若只花十余万贯钱,就能保住粮道,可以一试!”
宰相都表态了,剩下的文官却不出声,摆明了是要和张正书对着干。
只有一向正直的蔡卞说道:“陛下,臣也认为可以一试!”
接着,就是章惇一方的文官敷衍地表了一个态。
蔡卞补充道:“陛下,张大夫所言‘财政预算’一事,是否能让户部也如此运作?若有‘财政预算’,国库压力想必要减轻许多。衙门想要用钱,必须书面呈上预算,户部才能批下钱款。如若用之不当,还能根据档案根查!”
赵煦大喜过望,说道:“善!”
今天的常朝,太多惊喜了,赵煦都无法掌控局面。
好在除了张正书这一个怪胎之外,别的倒是没有什么波澜,再把户部的事情捋了一遍,赵煦就宣布常朝结束了。群臣依次退出垂拱殿,但赵煦却让张正书留了下来,劈头就问:“你想做甚么?!”
“没想做什么,就是见识到了所谓朝廷重臣的嘴脸,不想干了而已。”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
赵煦没想到张正书这么直白,一口气顶在胸口,半天都舒缓不过来,然后怒极反笑道:“那在你心中,朝廷重臣是要甚么样的嘴脸?”
张正书却问了一个问题:“一群高高在上的官员,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他们能制定得出什么政策,让大宋受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就好像刚刚,他们提出的见解,建议,怕是连你都觉得好笑吧?”
赵煦沉默了,他知道张正书说的是实情。
“在这里我不想针对谁,只想说,如果一个朝廷重臣,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你认为他称职吗?这也是一种尸位素餐,而且是对大宋伤害最大的尸位素餐。民心是会变的,百姓永远向着对他们好的一方。如果朝廷脱离实际,怕是会重蹈‘熙宁变法’的覆辙,官员不满意,百姓也不满意,天下沸腾,最后导致失败。”张正书的侃侃而谈,让赵煦有点受不了。
“你这家伙,是想做一个谏官?!”
面对有点发怒的赵煦,张正书很平静:“我说的是事实,如果你连这个都听不进去,那你怎么正视整个天下?我曾经看过《韩非子》,里面有一句话写得非常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试问按照这个标准,朝廷里有多少文官武将是符合的?”
赵煦冷冷地看着张正书:“你到底想说些甚么?”
张正书突然笑了:“我想说什么,你应该知道的。没错,我就是要说,你说倚重的朝廷重臣,根本靠不住。这也是大宋内忧外患的根源所在,如果想要真正改革,你应该先从官员改革开始。言尽于此,你爱听就听,不爱听就当我没说过。对了,以后不要让我来上朝了,跟那群猪共事,我费脑子不说,还把自己的智商拉低了。”
“……”
见张正书默默地施了一礼,转身要走,赵煦怒了:“回来!”
张正书停住了脚步:“我说过我不适合做官,是因为我的血液未冷,见到不平之事,见到不公之事,我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也知道,这样会得罪很多人。今天也证实了我这个想法,一开始,我是想和那群猪打好交道的,可惜的是,我忘了有一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赵煦走到张正书前面,第一次用平等的眼光看着张正书:“你确实是这么想的?”
张正书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叹了口气:“官家,你也知道我的为人。”
“就是因为知道你的为人,朕才欲托付重任与你,你竟然……”赵煦指着张正书的鼻子,有点说不下去了。
张正书淡然一笑:“不好意思啊,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夸夸而谈不是我的作风,虚以委蛇我也做不来。官家,你看看我所做的事,哪一件是只挂在嘴边,过个嘴瘾的?我始终坚信一点,只有百姓过得好了,国家才会强大。官家,说实在的,你和我的理念也有冲突,何必强求糅合在一起呢?我知道,你要照顾大部分人的利益,包括那些官员。但我想说,大宋真正的根基,是在百姓。我不知道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官员有什么贡献,在我看来,官员就应该是为百姓工作的。现在看来,你的那些官,一个个都忘了初心,为了各自利益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官,你认为还能使得大宋强大么?”
赵煦深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自己想骂人的冲动:“那你说怎么办?”
“很简单,规定官员的权力和义务,重新制定审核标准,严格执行。必要时,还可以设立一个审核机构,但凡官员升迁降级,都要看他做过什么,功绩在哪,过错在哪。”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有贪赃枉法之事,永不录用。强化法治,杜绝以官欺压的事情出现。只有严苛约束官员,才能缓和百姓对朝廷的怨念,才能有效延长大宋的江山……对了,你该不会以为大宋能一直存在吧?”
:。:
wxi7
第八百七十三章:主要矛盾()
被张正书的直白,气得有点呼吸不畅的赵煦,很努力才让自己没有继续动怒:“你是说大宋会亡?!”
张正书像看弱智一样看着赵煦,突然笑了笑:“你该不会天真到以为天底下没有亡国的朝代吧?!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你该听过吧?”
被张正书的反问怔住的赵煦,愣了愣之后突然阴沉地说道:“你知道单凭这句话,朕就能让你流放天涯吗?”
“那又如何,也改变不了事实。”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亡得更快。不是我说的,看看天下一年有多少农民揭竿而起吧,难道你就认为朝廷一点错都没有?”
赵煦默然了,说实话,他还真的没啥危机感。可听张正书这么一说,他才明白他的江山出问题了。
“你觉得大宋会亡?”
不知不觉间,赵煦的语气平缓了不少,但还是有一股很深的执念。
“亡不亡得看你的决心,你要是真心想为百姓好,就开启官员改革吧。再晚,就来不及了。积重难返之下,一个王朝只能走向灭亡。大宋内忧外患颇多,但你没有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处理得好国事?”不用说,张正书又开始普及老马的思想了,听得赵煦一愣一愣的。
“甚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赵煦隐隐觉得,这可能是大宋破局的关键,心中想着:“难道这小子真的是我大宋的福将?”
“这么说吧,主要矛盾就如同字面意思,在一件复杂的事情里,必然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应对的方法也要分主次,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张正书解释了一遍什么是主要矛盾,然后抛出干货了:“我认为现如今大宋的主要矛盾,是人口问题。”
“人口?”
赵煦有点不太明白,“即便我大宋人口确实比历朝历代要多,但这算甚么问题?”
“不算问题?”
张正书哑然失笑了,“你知道现如今大宋一共有多少人吗?不按户籍算,已经超过一万万人了!若非现在农业水平比历朝历代都有所提升,现在大宋会是怎么一个景象?再瞧瞧不断的农民揭竿而起,还不是因为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土地问题。所以开发江南是已经箭在弦上的事,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最优解。因为只有在江南一地,才能种植两季稻。过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都无法种植两季稻了,因为太阳照射问题,温度不够,雨水也不够。”
赵煦愣住了,没想到被张正书这么一说,他的念头反而通达了:“继续……”
“人口问题之所以是主要矛盾,因为任何一个朝代,有人口才有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主体。这一点,不管你承不承认,都是如此。”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要人多了人少了,都会带来不少矛盾。大宋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太多了。人一多,各种矛盾就跟着来了。官家,你想想历朝历代的时候,会因为一场水患,一次旱灾,而受灾几十万人的吗?想必没有吧,最多也不会超过几万人。这说明了什么呢?”
赵煦好像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人口密度!”
张正书严肃地说道:“就是一个地方的人太多了,人一多,资源就会紧缺。比如铜钱,才会引起铜荒。”
“那怎么解决呢?”
赵煦忍不住问出了这句话了。
张正书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为什么要解决?”
“甚么?”赵煦不太明白,怔怔地看着张正书。
“人多了,就意味着国力强大啊!”张正书无奈地说道,“打起仗来,随随便便都能拉起几百万军队的存在,你怕不怕?”
赵煦闻言狂喜:“果真如此?”
“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为什么要把人多当成负担呢?人多了,才能有更多的战争潜力,消费潜力,国家潜力……”
当张正书把后世的国家概念一说,赵煦就明白过来了:“你的意思是,加快江南开发,种植两季稻,就能解决粮食问题?”
“不错,除了如此,还要增强百姓体质才行。”张正书说道,“单单是吃米麦,是不能增加气力的,必须要吃肉才行。就算没有肉,也要大豆供应得上。这一点,我在《京华报》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常吃豆腐、豆浆,不比吃肉差。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喝奶。”
“奶?!”
赵煦再次被雷倒了,这都啥啊!
张正书却很认真地说道:“为什么我大宋合格的兵员这么少,和党项人、契丹人肉搏时,往往也会落了下风?就是因为肉食跟不上。当然了,党项人和契丹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吃肉的。但别忘了,他们可以吃奶制品,包括牛奶、羊奶、马奶……但我大宋呢?能吃上奶制品的,又有几人?”
赵煦沉默了,良久才问道:“这又如何解决?”
“简单啊,鼓励种植大豆,培养百姓喝奶的习惯,在各大城市里,都设立奶牛牧场。哦对了,我已经着手在做了。在大名府左近,我已经建立了一个牧场,也不大,大概就三百亩荒地而已,还包括了一座小山包。我在上面种植了牧草,放牧牛羊。奶牛、奶羊的比例在九成以上,其他的公牛、公羊分开牧养。估摸再过一年,就能有新鲜牛奶、羊奶供应了。试想一下,在十几年后,一代喝着牛羊奶长大的百姓,平均身高在五尺七寸的魁梧大汉,随便拉出来都是合格兵员,这样的大宋,谁惹得起?”
张正书画的蓝图太好,赵煦总算明白为什么他一直说那些文官是只动嘴皮子不干实事了。整个大宋,有哪个文官会舍得十几年时间去经营一个牧场?
“果真能行?”
赵煦有点不确定,“喝那个甚么牛奶,能强身健体?”
://。。//59/59389/495357190
第八百七十四章:尴尬的时间点()
“当然能……对了,官家你也能喝,说不定以后的子翤会强壮点。对了,《京华报》上也说了,婴儿最好还是喝人奶,待得断奶之后才开始接触牛奶。”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需要坚持十几年,大宋百姓的身高、体魄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你瞧我,先前多瘦弱,现在呢?”
说着,张正书就秀了秀肌肉。好吧,和赵煦比也没差什么,都还是那么瘦。
但是,赵煦却激动了起来:“不错,张卿如果立下此大功,朕当为你升官进爵!”
“算了吧,你要是把我免官了,我才谢谢你。”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这是主要矛盾,要花大精力,花时间才能解决的。次要矛盾,就是大宋的外交问题了。”
赵煦一愣:“你是说,与夏国、辽国的外交?”
“不错,但不止是夏国、辽国,还有高丽、女真、交趾、大理、回鹘等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像回鹘,也是夏国的死敌,我们可以合纵连横,拉上回鹘对付夏国。女真,对辽国也是恨意满满,可以拉上女真对付辽国。但是如果国与国之间的强弱发生变化了,我们也要调整好对策。比如,女真强大了,我们反而要扶持辽国,让辽国不被女真轻易灭亡……”
张正书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赵煦却听得傻了:“这……似乎有些不道义罢?”
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赵煦,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官家啊,道义向来只在刀箭的范围之内,你跟夷蛮说道义?你是汉人的皇帝,你是大宋的皇帝,你所考虑的事,就只有大宋的利益!别国,你管他死活?”
赵煦有点接受不了,但他却能理解。
“罢了罢了,此事以后再议。”
赵煦觉得一时间接收了太多信息,脑袋有点混乱。
“那没事我就先回去了……”张正书心中的滋味也不好受,一直以来对文官的期望破灭了,他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朝廷重臣是这个一个模样。不干实事不说,只会开嘴炮。失望,太失望了。也怪不得大宋会亡,官都如此浮于事,下面的官员,还会认真负责做事吗?
“且慢!”
赵煦突然想起一件事来,连忙叫住了张正书。
“还有事?!”
张正书也要哭了,他只是一个亲卫大夫,不说宰相啊!刚刚说了那么多,只是出于一时义愤,才暴露了愤青属性。但是,他并不想担起如此重担的。
“朕把你留下来,是想问问,你那军校到底要怎么搞?”赵煦才想起正事来,对于他来说,军权才是主要矛盾啊!
“额,官家你这么看着我,你想干嘛?”张正书突然
感觉到一阵恶寒,肯定是赵煦又想占他便宜了。
“你这么为大宋分忧,也不差这么一件吧?”赵煦露出了一个迷人的微笑,“军校朕不懂,全权交给你了。你要人,跟朕说。过程,朕不问。但朕要的是结果,懂吗?”
“……”
张正书无语了,这特么还能再无赖一点吗?
“我要是搞砸了呢?”
“嘿嘿,那正好,你出来顶罪吧。”赵煦笑得无比灿烂。
好吧,送死你去,占便宜我来,这就是皇帝吧?
张正书心里狠狠吐槽了一番,但却没有多少抵触。说实话,他今天把文官得罪得太狠,已经天然和文官们决裂了。怎么弥补呢?只能抱紧武将大腿了。说实话,如果张正书把武将拧成一股绳,还效忠皇帝,皇帝有什么理由不搞个文武平衡,掌控更多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