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85章 各国形势()
说起来也很怪,一开始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来势汹汹,对着雁门关就发动了几万人的军队,准备武力压逼。可看到宋夏对峙之后,耶律洪基又按兵不动了。到了后来,压逼雁门关的辽国大军,悄悄后撤了好几十里地。
小梁太后得知了这个消息,恨不得将契丹人都杀了,实在是恬不知耻!耶律洪基摆明了是想要让宋夏对耗实力,辽国从中得利。
现在小梁太后准备向辽国投降,也是要逼着辽国出来当和事佬。可现在宋朝西军已经把西夏逼到悬崖边上了,哪里肯听?势必宋辽之间,也会有一场大战的。
只是后来小梁太后听说了宋朝的水师沿海北上,威胁到了辽国的幽云十六州之后,小梁太后也总算明白了为什么耶律洪基要忌惮了。
因为宋朝已经瞧破了辽国的虚实,耶律洪基也不能进行军事讹诈了。
诚然,宋朝害怕辽国不顾一切猛攻雁门关,但是辽国也怕宋朝水师对幽云十六州产生威胁啊!
别的不说,宋朝水师随便运送一支宋军到幽云十六州,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对幽云十六州的农田来一次破坏,辽国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要知道,辽国已经成了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幽云十六州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旦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粮食,几百万契丹人就要饿肚子了。这是耶律洪基不敢赌的,也是为什么耶律洪基怂了的缘故。
据张正书所知,耶律洪基都不知道为此事发了多少次脾气了。
这些计策是谁献上去的呢?
那还用说吗,肯定是张正书了。
当然了,张正书也没有居功,全都让给了王庆。包括运粮车的改进,水泥涂抹运粮车,水师威胁幽云十六州……渐渐的,王庆已经进入了赵煦的眼中了。至于未来会怎么样,张正书也不知道。反正,现在是宋朝获利就行了。
随着“黑客”的越来越强大,张正书也知道了敌国越来越多的情报,就能更加精确的“指点”王庆了。当然了,“黑客”的存在并不止如此。
最关键的还是——地图!
没错,这是每一个间谍都要学会的功课,绘制地图。就好像二战前,不少东瀛间谍潜入中国,就是为了绘制地图。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东瀛人手中的地图,比中国人的还要精确,战争前期一度极其被动。一幅精确的地图,对军事的帮助有多大?这个问题,稍稍懂军事的人都明白。
虽然张正书拥有系统,但系统储存的地图都是一千多年后的,最早的资料,都是二十世纪的地图。这样的地图精度,显然不足够满足张正书的需求。毕竟千年时光,沧海桑田,地形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拿后世的上海滩来说,现在都还是汪洋一片呢!
可以说,现在宋、夏、辽三国之间,就是尔虞我诈,就看谁更有能耐了。
其实,从赢面上看,大宋是占据优势的。
毕竟比拼国力,宋朝没怕过谁。
哪怕是打三五年的仗,大宋也完全撑得起。特别是张正书还把两季稻这个大杀器放了出来,这简直是开了外挂。假以时日,大宋的国力只会越来越强的。但是,大宋也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赵煦的寿命。
要知道,正史上的赵煦,只有区区几个月的寿命了。
张正书也不知道赵煦什么时候就驾崩了,这也是张正书加快银行建设的缘故。没办法,时不可待啊!
一旦赵煦驾崩,那就等于大宋的国策发生转变。
这也是人治的弊端之一,或者说是儒家的弊端,从来没有规划出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可以操作的步骤,只是凭着感觉在发展。这样子,也许在一个朝代前中期还行,可这种见招拆招,没有任何规划的发展方式,到了一个朝代积弊过多的时候,就完全抓瞎了。
就好比宋朝,宋仁宗时的发展目标,不是宋英宗的发展目标,更不是宋神宗的发展目标。赵煦倒是想和他老爹一样,把熙宁变法贯彻下去,但此刻宋朝的主要矛盾又转移了,可以说发展目标又不一样了。
要是到了明年,赵煦真的驾崩了的话,新皇登基,肯定会百分百废除熙宁变法,然后再鼓搞出另外一个说法来。
这叫啥?
这叫“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对,应该是“新皇登基三把火”,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
但是,这对国家来说,绝对是莫大的伤害。可以对比一下后世的米国,不管哪个总统上台或者倒台,其实米国的基本国策是不会有变动的。大宋在“崇文抑武”方面倒是像足了米国,可那本就是错误的基本国策,所以从这方面看,大宋的赢面虽然比西夏、辽国大,但是大也有限。
不是说换个皇帝上台,就不想收回河套平原,不想拿回幽云十六州了。如果不想拿回幽云十六州的话,正史上宋徽宗赵佶也就不会“联金灭辽”了。而是这个皇帝总是乱折腾,或者说他老是更换宰相,让朝野动荡,政策没有连贯性,自然就是徒耗国力。
真正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呢?
就是师父带徒弟,一个宰相教出来的徒弟,会继承他的施政方向,继续保持下去。但是,在文人的世界里,这是绝不可能的。哪怕,这两人真的是师徒,比如正史上的徐阶和张居正,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什么?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啊!文人有多倔,没接触的人怕是不知道。这些文人认定的事,哪怕是老师都没得谈。所以,这最好的模式就是空谈,没啥可操作性。
张正书之所以关注各国形势,就是为了判断历史的走向。
毕竟这时候的宋朝,已经和张正书“认知”的宋朝,有点不一样了。好吧,是和系统里“记载”的宋朝,变得很不一样了。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大宋西军还在围困着西夏,西夏已经撑不住了。而辽国没有再敢军事讹诈,而是后撤了军队。
局势变得扑朔迷离,张正书已经失去了穿越者最大的倚仗——对历史的熟知!
第786章 下绊子()
失去了对历史的熟知,也就是说张正书接下来就只能靠自己的判断了。
张正书看着那些“黑客”密探,在努力地扮演好“行钱”这个角色,不由地有些感慨。这些“黑客”,大多都是张家收养的孤儿。那些年张根富为了求一个儿子继承香火,也算是做了不少好事。收养被黄河决口而失去双亲的孤儿,这只是其中一件罢了。
但是,张正书却让这些孤儿去做极其危险的事,心中也是有点过意不去的。
所以,张家收养的孤儿,张正书大多安排去暗中打听贪官和朝廷的隐秘了。一些吸收进来的“外来户”,经过忠诚训练,和辅以金钱保证之后,张正书派他们潜入敌国之中。至此,张正书的一张情报网,算是搭建起来了。单线联络,只知道自己的上级,是“黑客”的典型特征。
可以说,即便是皇城司,即便是王庆,也别想真正摸清“黑客”的底细。
“天下,要大乱了……”
张正书很清楚,如果西夏打算向辽国投降,那很可能宋辽之间会再起战争的。承平了一百多年的宋辽之间,又要再兴刀兵了。这个结果,张正书不知道是好是坏。因为,宋辽一旦开打,真正渔翁得利的,只会是西夏、女真、交趾和高丽。
西夏就不用说了,赢得了喘息之机。
女真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趁着辽国无暇他顾的时候,尽量掳走辽国的子民和牛羊马匹。
交趾,自然也会觅机再次入侵宋朝,抢掠财物和人口。
至于高丽的得利,则是可以稍稍松口气了。毕竟女真的崛起,给高丽带来了太多灾祸。连年的入侵,高丽人已经对女真人恨之入骨。但是,高丽也没安好心,肯定会到耶律洪基面前说女真人的坏话的。同时,高丽也会在宋辽之间两边讨好,以获取更多武器、粮食的支持。左右逢源,没有谁比高丽做得更好了。
偏生,不管是辽国,还是大宋,对高丽都是拉拢的态势。或许,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本事。
“算了,走一步算一步吧,希望耶律洪基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不会轻易开启战端……”
张正书也没把握,这局势实在太过微妙了。
此时,大宋皇宫里,垂拱殿之中。
“彭元量,朕叫你去看着那小子,他现在有什么动作?”
赵煦头也不抬地问道,其实他是在看今天刚刚出来的《京华报》。不知道有多久,赵煦没有认真地看这份报纸了。或许是报纸出来得太多,已经不再新鲜的缘故吧。但是,仔细看这份《京华报》,赵煦发现了一样东西——这份报纸太贴近民生了。
上面有广告,有新闻,好小说,有诗词点评,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多猎奇的人,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一份覆盖面很广很广的报纸。而且权威性,也通过对蔡京的打压,彻底坐实了“天下第一报”的称号。虽然,赵煦也在里面有过推波助澜,但赵煦也知道,《京华报》本身就有这个实力。别的不说,单单是定位,都比其他报纸高出了不止一筹。
“回禀陛下,张正书如今已经把报社全部交由一个叫郑月娥的民女打理了,他自己除了时不时到春明坊之外,几乎不出门……”
彭元量的回答,让赵煦有点吃惊。
“他会呆在家中,不外出?!”
彭元量弓着身子说道:“他似乎是在等陛下……”
“哼!”
赵煦余怒未消,身为皇帝被一个平头百姓利用了,他还没整治一番张正书呢,哪里肯放下身段去见张正书?“让他等着!”
没好气地说了一声之后,赵煦突然想起一件事来:“春明坊那边,难不成有甚么玄机?不然的话,以那小子的性子,岂会频繁跑去那里?”
“陛下,张正书这几日托人去做了一个匾额,上面写的是‘建设银行’……”彭元量不敢隐瞒,甚至把张正书这几天的行踪,订做的东西全都说了一遍。甚至在银行里的培训,都一五一十地说给了赵煦听。
赵煦惊讶是掩饰不住的:“他真的要弄那个数百万贯的大生意?”
彭元量当然不敢问“什么数百万贯的大生意”,只是尴尬地说道:“陛下,小的也不知晓那‘建设银行’是甚么……”
“嗯,这般说罢,就相当于检校库一类的。”赵煦本身也不觉得张正书能做到给他带来数百万贯的收入,甚至还要求他派禁军保护。呵呵,真当他是谁了啊?
“原来如此!”彭元量恍然大悟,“难不成也是经营借贷,收取息钱?”
“大抵上是如此。”赵煦点了点头,“这有甚么稀奇的?”确实,类似检校库的机构,宋朝官私都有,并不算稀奇。
“陛下,那‘建设银行’确实不凡……”彭元量把银行的外形一说,赵煦也皱起了眉头。
“他是甚么意思?弄个银行出来,比朕的大内还要富丽堂皇?!”赵煦更加恼了。
彭元量连忙说道:“陛下息怒,张正书不是应承了,要在开封府和大名府之间,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么?想必,那城池里的房屋,也会如何那银行、那超市一般……”
“真个如此最好,不然的话,朕饶不过他!”赵煦冷冷地说道,“他是不打算建城池了?怎么过得这么久都没个动静?”
彭元量差点没笑出声来,然后连忙止住了笑意,赵煦才皱眉地说道:“你笑甚么?”
彭元量也是暗自骂自己没个分寸,明明赵煦还气在头上,他没事撩拨赵煦干嘛?连忙说道:“陛下,小的刚刚想起陛下连钱款都没拨给那张正书,一想到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表情,小的就忍不住要笑……”好吧,彭元量还算有点急智,总算是把话圆得差不多了。
“户部没有拨款么?”
赵煦眉头一挑,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陛下,那些臣子总是阳奉阴违的,也不是一两日了……”彭元量也有点心疼,是因为他看到赵煦和臣子之间的争斗,好不容易才胜了一场,现在又要被下绊子了。
第787章 银行行长()
赵煦的神色更加阴沉了,他意识到了严峻的问题。
户部是被皇城司“勒索”最严重的,他们不想让自己的“血汗钱”落入仇人手中,也是能理解的。理解是理解,但赵煦却不能原谅他们。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这简直是太荒唐了!“姓张那小子说得对,户部的记账方式太落后了。朕前些时日让户部官吏去学那甚么‘借贷记账法’,想必也学得差不多了。即令户部即日起,用‘借贷记账法’,建立财政审计制度,朕就不信了,还有敢上下其手?不止是户部,以后朝廷的账,全都用上‘借贷记账法’!再有,复审的时候,雇佣从李家村出来的账房,用外人来查!”
赵煦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张正书说那些官员是欠收拾的,真的是给鼻子上脸啊!
原本,赵煦也算是信得过那些文官,认为他们读过圣贤书,大概不会做出危害大宋的事情。但事实证明,不管他读过什么书,贪婪本就是人性。没有相应的监督,没有严厉的惩罚,不足以威慑那些文官。所以,赵煦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趁热打铁,要把监督体系弄起来再说。
“嗯?你的样子好像还有话没说啊!”
赵煦也是聪明之人,看着彭元量欲言又止的模样,立即皱着眉头问道,“难道你认为朕如此不妥?”
“不不不,陛下所虑,皆为大宋,小的如何会觉得不妥?只是小的在皇城司那边收到风声,户部欲对银行不利……”彭元量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要说出口。虽然他不清楚赵煦和张正书的口头约定,也不明白银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那总归是赵煦看重的,彭元量也不敢懈怠。
“哼,好大的胆子!”
赵煦真的怒了,以权谋私,这是他最忌讳的事。
“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蔡京吗?”赵煦咬牙切齿地问道,这群人也太混蛋了,居然敢在他的碗里抢食?
彭元量连忙躬着身子说道:“陛下,皇城司那边也在查,可还没查出来……”
“哼,让他们动,朕倒要看看,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赵煦这一次是真的怒了,张正书怎么说也算是他的人了,这些文官还敢去动他,真的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甚至有那么一刹那,赵煦想撕破祖训,不再优待文官了。但理智告诉赵煦,这事牵扯太大,严惩首恶就行了。
冷静下来的赵煦,挥毫写下了“建设银行”四个大字,然后盖上了自己的玉玺,才说道:“你秘密让将作监造一块匾额,等事情尘埃落定后,你再把这块匾额给那小子。”
彭元量好像明白了什么,正待开口的时候,赵煦补充了一句:“皇城司给朕盯着那银行,一旦有人在方圆百丈内闹事,一并严惩!”
“嗯?难道……”
彭元量心中一凛,好像明白了什么,立即说道:“谨遵圣谕!”
此刻还沉浸在培训银行业务员的张正书,自然不会知道自己又陷入了一个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黄道吉日很快就被郭骞送来了,所谓的黄道吉日,其实是一个泛称,指的是诸事皆宜的日子。但是根据择日这么功课里,并不是只有黄道吉日才能开张做买卖的。再说得专业点,就是黄历以十二神煞中的“青龙、天德、玉堂、司命、明堂、金匮”称为六黄道,这黄道六神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即为“黄道吉日”。
而要择吉日,就要遵循“以事为纲,以神为目”,也就是说要因事而起,根据所办事情的性质去寻找最能带来大吉大利的善神,同时明确最可能造成大灾大难的凶神恶煞,然后推算出善神所值之日与所理之方,这便是所需要的“黄道吉日”与吉山吉方。然后推算出凶神恶煞所值之日与所理之方,这便是所需避忌的“黑道凶日”与凶方。
推算出来后的日子,就能拿来办大事了。
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是用来讨彩头,充当心理安慰的。
不过嘛,入乡随俗,张正书也只能按照这个流程走。还好郭骞知晓张正书的心意,特别选中了一个最近的吉日,就在五日后。
只需要准备好办公桌,把准备的铜钱从冶炼作坊那里护送过来,就可以开张了。
嗯,要想弄得像后世一点,还能弄个千响鞭炮,再请几队舞狮。反正就是让全城皆知,那张正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忙碌了五天,总算是把所有东西都备好了。包括《京华报》,也准备用一个版面去宣传这个“建设银行”,标明了这个银行是为了“建设大宋”而生的。连宣传单张,都印了不少。这些宣传单张,上面刻画着银行的整体外形,虽然只是简笔画,但是一股严肃、正规的风气扑面而来。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个外形,都足够让一些人对银行生出信任的心思了。
张正书松了一口气,总算是办妥了。
那接下来,他就不打算出面了。就让银行行长出来就是了,反正张正书就坐等收钱了。
这个银行行长,也是张家的人。或者再说得确切些,是张正书舅家的人,姓秦。张秦氏的娘家,本是一小户人家,甚至原先只是家中有几亩薄地,堪堪能维持温饱而已。后来张秦氏做了张根富的小妾,秦家才算是时来运转,成了一方小地主。再等张秦氏生下了张正书,秦家才慢慢地发家了——没办法,得了张家的好处实在不少。
这个银行行长叫做秦元,是张正书的小舅,今年也才二十七年岁。
正因为是年轻力壮,张正书才在张秦氏的坚持下,让他过来试一试做这个银行行长。其实,张正书原本是意属让郑时弼担起这个重任的。毕竟这银行行长其实就是一个花瓶,只要镇得住众人就是了。具体业务,都有专门的员工来负责,不需要用到他出马的。但是,如果银行行长换成了秦元,那就另一个说法了。
第788章 丑话说在前头()
在“京华报社”里,张正书宴请了这个他名义上的小舅。
“轩奴啊,许久不见,倒是长大了啊!”
秦元看来是一个憨厚的人,张正书一见面就有点担忧了。
要知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