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官人,你……难道是恼了那李行首?”

    来财觉得张正书的表情很奇怪,如果不是恼了人家,怎么会这样一幅不咸不淡的口吻呢?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恼她作甚?她也不过是一可怜女子罢了……”虽然北宋这时候是“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但张正书还是觉得李行首眉宇间有些郁结,就好像一个心死之人,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样。这样的女子,就算是再美貌,也不过是金丝笼中的雀鸟罢了。

    “但小官人你不知道啊,李行首居然连续唱了好几曲苏子的词啊,还有柳三变的词……”来财似乎已经化身成一个八卦传播机器,孜孜不倦地说着李行首的事,“听闻把好些读书人都惊到了,不是李行首唱得好,而是那词实在是,实在是……哎呀,我不晓得如何讲,反正就是非常大气……”

    “苏子的词,什么时候不大气了?”

    张正书也觉得奇怪,说道:“不要纠结此事了,准备一下,去汴梁城罢。”

    来财有些兴奋了:“小官人,你是要去和乐楼么?唉哟!”他还没说完,张正书就赏了他一个暴栗。

    “去广福坊!”

    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他可是去办正经事的,怎么被来财这么一说,好像专门去狎妓一样?虽然,这时候狎妓是潮流,上至士大夫,下至乡绅,只要有点闲钱的,哪个不想附庸风雅?只是张正书不想这么做罢了,没意义啊!那些士大夫可能是郁郁不得志,要找美妓来倾吐;可能乡绅是出于炫耀显摆的心思,可能那些秀才们,只不过是找个空虚时,没动力奋斗时的幻想对象罢了。然而,这些张正书都不需要。

    “小官人是要去寻那曾家小娘子吗?”

    来财兴奋地说道,“难道小官人是倾心于曾家小娘子了吗?”

    “……”张正书一阵无语,来财现在才十岁的虚岁,就懂得这么多了吗?怪不得古人都这么早娶亲成家了,想来都不单纯啊!“你懂什么,我是去广福坊,弄报社之事。是了,去到汴梁城之后,你要顺着这几个地址,把那些个秀才都寻来。报纸的第一期,要开始撰写了。”

    “啊?”

    来财可以算是北宋的路痴一个,就算是跟着张正书,都差点迷路的那种,这种事怎么完成得了?“小官人,我……我不成的……”

    “怕甚么,你跟着车夫一同去。”

    说罢,张正书已经整理好衣裳了,在腰上悬挂了一枚玉佩,别了一把折扇后,就出门了。

    汴梁城中,果然是到处传扬着昨晚和乐楼李行首的事。

    因为张正书受不了颠簸的马车,所以车夫并没有让那马跑起来,而是慢慢地在踱步。正因为是这样,张正书才听到车外有两个秀才模样的读书人,在议论着昨晚和乐楼的事。“……那李行首,真个是女中豪杰,弹琴唱曲,也只是唱了一首《水调歌头》而已,接下来的《念奴娇》和《双生子》,都是极为豪放之词。那李行首虽是女子,却豪气不然须眉……”

    “可不是,那一句‘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虽是说吴国之事,可怎生觉得,唱的是我大宋?”

    “本就是托古言今之词,你真当柳三变只会写婉约词?”

    ……

    听到这里,张正书也听明白了,原来是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怪不得引起这么轰动的效果。“看来那个李行首,居然是一个爱国歌伎?”张正书不禁对李行首的感观又提升了一点,这年头北宋大部分人都是活在酒醉金迷之中,哪里有什么忧患意识?张正书没想到,一个歌伎居然有这样的忧思,真是出乎意料。

    “小官人,看到了罢,都在说李行首的事……”来财扁着嘴,有点委屈地说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李行首,奇女子也……”

    其实,他也摸不准,这李行首到底是真爱国,还是在炒作。如果是后者,那么李行首这个广告头脑可不得了。汴梁城的行首何止几十,想从中脱颖而出,就要耍点手段才行。有的凭美貌,有的凭才情。李行首是颇有艳名,可并非是顶尖那种。但现在这三首曲子一唱,立马把其他行首给拉开了一个身位了。张正书知道,这就是所谓的自身品位提升,已经和寻常行首不一样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宋人的广告头脑还当真了得!”张正书暗自盘算着,“那么,一旦报纸形成规模,有了一定影响力,怕是很多商家都会在报纸上投广告的了。那时候,专门雇请两三个牙人过来,做一下广告业务员,也是势在必行了……”

    “小官人,汴梁城到了!”

    这时候,来财兴奋地说道。

    其实,不止是来财,就算是张正书,看了这么多次汴梁城,还是有点感慨。作为都城来说,其实汴梁城并不算合格,因为防御力太差了。但是,对于张正书这种穿越者来说,汴梁城却是最合适的——因为自由啊!历朝历代,没有一个朝代像宋朝一样自由的,不仅人身自由,还能“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汴梁城外的郊市,也如同汴梁城中一样繁荣。看着满满都是“占道经营”的小贩,张正书感慨:“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第74章 北宋的脑残粉() 
这时候,前面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张正书皱了皱眉,说道:“何事这般吵闹?”

    来财是个天生爱瞧热闹的,立马掀开马车的帘子,往外探出头去瞧热闹。只见前面,好像争执了起来。再一看,居然是两个读书人在吵架,好像两个竖起羽毛的公鸡一样,争得面红耳赤的。

    “……汴京之中,唯封行首唱曲最佳!”

    “公不听曲?昨日李行首一曲《双生子》,羞煞多少汴京行首!你且瞧瞧今日,多少人开始诵苏子,唱《念奴娇》?”

    “不过哗众取宠罢了!”

    “哼,你是不愿承认罢,甚么封行首,也不过是只会唱些靡靡之音,难登大雅之堂!”

    “荒谬,封行首又岂止会唱柳词,她……”

    ……

    他们的声音如此之大,张正书在马车内也都听见了。这不是后世的某些脑残粉吗?张正书听得想笑,没想到啊,居然在北宋也能看见这么疯狂的粉丝。不过这样也好,张正书就不怕报纸的娱乐版面没人看了。当然,张正书的娱乐版面只是用来迷惑官府的,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暗中推动张正书的计划,比如鼓动宋朝主动进攻交趾,获得耕地、百姓和黄金。

    没人想得到,张正书这么“清靓白净”的脸下面,其实藏着这么一幅心思。

    就好像张正书注意到几个契丹人、女真人模样的商人,看似和和气气,但张正书知道的,他们都是间谍。所谓的经商,只是顺带的事。他们其实是把宋朝的情报,通过经商的名义,然后送回辽国和金国。

    然而,这也是宋朝没办法避免的事。终宋一朝,是间谍的发展最快的时期,宋朝的间谍可比辽国、金国的间谍厉害多了。因为宋朝的中央间谍情报机构是枢密院,掌管着全国军机情报。不仅如此,宋朝从汴梁到各路各州,都有间谍机构“安抚司”,掌管地方军机情报。论间谍组织的完整程度,宋朝是辽国、西夏和金国都比不了的。然而,两国正常商业往来,却是没办法避免的。

    好在,宋朝的反间谍工作也做得很好,对凡是可能涉及泄露机密的途径都做好了防范工作,还是事无巨细那种,辽国、西夏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都无法真正窃取到宋朝的机密情报,比如神臂弩的制作方法。

    虽然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咋地,但是宋朝的间谍却是真的强。这些间谍不仅体格强健、不惧生死、善于打探敌情、意志坚定,还精通蕃语,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绘画能力,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等等。甚至首创了“字验”的谍报密码技术,这更是大大增强了情报的机密性。

    甚至传说中,皇帝自己也有一支特务机构,叫“皇城司”,专门监视内外大臣活动,刺探百姓动向,随时向皇帝汇报不利于其统治的情报。所以,别看宋朝看似言路开,其实并不是表面这么光彩的。这时有民谣唱道:“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其实就是说,这时候朝廷看似广开言路,其实不过是做戏罢了。但百姓是喜欢八卦的,偷偷议论也很是常见。“皇城司”也没有什么权力,拿不了人。所以只要官不究,民不举,也就相安无事了。

    要想创办报纸,少不得还要和这“皇城司”打好关系才行。

    只是,这“皇城司”只是传说的机构而已,就好像和氏璧一样,人人都知道,却没有人见过。

    “走罢!”

    张正书放下的车窗的帘子,然后淡淡地说道。

    马车缓缓进入了汴梁城,往广福坊而去。

    广福坊,在北宋皇宫晨晖门之外,不仅在北宋最繁华的景明坊、马行街的隔壁,在家中都能看到隔着街的樊楼。广福坊虽在闹市,却非常安静。因为是达官贵人,富贾乡绅的聚居地,所以连货郎叫卖,都要放低声量,怕惊扰到了里面的家眷。

    这个车夫,显然是知道张家在广福坊的宅子,把马车停在了一处连家仆都没有的宅子前。

    “我那个便宜老爹,想必是刚刚盘下这宅子吧?”

    然而,张正书却猜错了。这宅子,张根富年轻的时候就盘下了——只是为了在汴梁城狎妓的时候,夜晚都有个幽会的地方。如果张正书知道是这样,可能他就不会看他便宜老爹了——不仅仅是老流氓,还是色中饿鬼那类人!

    “小官人,能不去吗?”

    来财可怜巴巴地看着张正书,对于一个路痴来说,汴梁城实在太大,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陌生的,这种心生恐惧的感觉,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可能是来财也听多了拐卖小孩的事情,生怕自己也遇上吧?

    然而,张正书却不理他,说道:“坐着马车,还怕甚么?快去,莫误了我的事!”

    来财不情不愿地走了,看着马车离去的背影,张正书摇了摇头,然后掏出钥匙,打开了这扇朱门。

    “咿呀……”

    朱门好像有点难以推开,张正书也理解,毕竟不经常过来。

    而且,这门上也没有什么匾额,正好拿来做报社啊!

    张正书点了点头,非常满意这个宅子。幽静不说,还临街。关键是够大,里面完全可以容得下一个印刷作坊。

    “看来,要招一些雕版工匠了,再找几个学徒过来。一边雕版印刷,一边探索活字印刷术……”张正书一边想着,一边往宅子深处走去。“还能顺便种一下菜嘛!”来到后院,张正书见到不算小的后院,心中立马腾起了种菜的渴望。

    “我什么时候跟后世的大爷大妈一样了?”

    张正书无奈地想着,突然看到后院的树上有一只纸鸢,只是纸张都烂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飞进来的了。

    “难道是隔壁家的?”

    张正书心念一动,窜上了这棵石榴树,躲在树荫处,看着隔壁院子里的景象。

    隔壁的院子里,也是个后花园,除了凉亭石桌石凳以外,就是一些花草树木,并没有什么人在。

    “嗯?好像有人来了……”

    张正书隐隐听到人声,果不其然,不多时,两个穿着窄袖衫襦的女子,出现在了后院里。然而,这两个女子,看模样都不像是曾小娘子,而是家里的女仆。“难道曾家是在那一边吗?”张正书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处宅子,但由于距离太远,看不到什么。看了一会后,张正书也了然无趣地跳下树来。

第75章 京华报() 
“这宅子是用来做报社的么?”

    待得来财把秀才们都找齐,已经用去好长一段时间了。这些秀才们来一个,就对这宅子感慨一声,却面上倍感光彩。这就跟后世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职场菜鸟一样,被办公大楼的规模给震撼了,那表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有兴奋,有骄傲,还有一些忐忑。

    这些秀才们忐忑地进入了前堂,张正书已经在候着他们了。

    “莫要拘束,坐吧!”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多谢小官人!”

    这些秀才慢慢坐下后,张正书才缓缓地说道:“今日叫你们来,是让你们认认路,这里以后就是报社的所在了。我们的报社,名字叫《京华报社》,报纸的名字,就叫《京华报》。”

    这些秀才虽然猜到了一点,但是听得张正书亲口说出后,他们才欣喜若狂:“小官人,这报纸甚么时候能做得出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向亲朋好友炫耀一番了。别再说什么秀才一事无成了,今个他们也能月入两贯钱,还是一个极为“体面”的工作!

    项羽都说了,“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可见这些蹉跎半生的秀才们,可是憋了一股劲的,要在亲朋好友面前,展露一下自己的“实力”。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张正书真的没把他们当回事,因为张正书知道,这些腐儒就是死脑筋,别说想一个什么好创意了,就是把中心思想规划好,让他们来写,他们都能塞私货的。

    好在,张正书并不打算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版报纸,而是用市井俚语,这样才能贴近生活。如此一来,这些秀才想塞私货,张正书也会看得出来了。“唉,要是有个主编给我分担一下压力,又怎么会怕被这些秀才坑?”

    “《京华报》不打算用书面文撰写,而是用白话文撰写。我已经写好了一篇,你们拿去传阅,以后便用这个格式罢!”

    张正书昨晚挑灯奋战,总算是把一篇吹嘘他那灌溉系统的文章写出来了。这文章把那灌溉系统写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张正书自个看了都觉得脸红,实在有些夸大。但是,对于看报的人来说,这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啊!

    但凡是新奇事物,有谁不保有好奇心的?

    一旦他们到李家村一看,似乎真的是这么神奇的,那就不得了了,张正书改良的灌溉系统,肯定会火起来。这就是报纸的广告效应了,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宋朝,这样的报纸,就等于是爆炸性的新闻了。

    然后,张正书打算趁热打铁,把昨日李行首一事写出来。而这,就需要这些秀才拥有强大无比的“打听”能力了。去找到几个当事人,然后绘声绘色的把当时情形写下来,然后再适当夸大一点,褒扬一番李行首。虽然娱乐至死,不是张正书的初衷。可为了报纸能一炮而红,张正书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第三个版面,自然就是李行首唱的那首曲子了,张正书让这些秀才,寻些名家点评——这也容易,随便找几个德高望重的士大夫,点评两句就行。甚至很多人之前,曾亲自撰文写下对这几首词的点评,这样摘录就行了。当然,在文后还要附上一句(文章来自xxx,请xxx到广福坊“京华报社”领取稿酬)。名人加上名妓,这本身也是一个噱头。只要报纸印多两天,不怕《京华报》打不响知名度了。

    第四个版面,自然就是张正书掺杂的私货了,他打算亲自撰写关于交趾的文章,先是把交趾夸得“良田数十万倾”,稻谷一年三熟,黄金遍地……然后再如实写交趾的李朝,是怎么多次侵略宋朝边境,掳掠百姓,抢夺钱财的。然后再打出个口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张正书就不相信了,朝堂上那帮自诩为中国正统的士大夫,能容忍得了这个上窜下跳的交趾。

    就算是那些士大夫容忍得了,估计当今官家赵煦也忍不了啊!

    等这事被炒起来了,张正书再让人办一期小报,专门写大宋与交趾的兵力对比,和宋朝应该如何攻打交趾——很明显就是陆海两进,把交趾打得叫爸爸。然后,再出谋划策,如何治理交趾,包括允许交趾人到宋朝考科举,然后用贬官到交趾做开垦先锋。同时,怂恿百姓前往交趾淘金……

    看似很难办到的事,张正书却用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上达了天听。

    张正书就不信了,掌控了“皇城司”的赵煦,会对这事熟视无睹。

    要知道,中国人对可以耕种的土地,那种执念是世界上都罕见的。要不然,怎么喊出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呢?诚然,宋朝的军力是弱,喊这句话的时候底气不壮。但是,面对交趾,宋朝还是很有底气喊出这句话来的。要知道,中国就是这样,从中原开始,一直把地盘扩大到了宋朝这个模样。要不是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卖给了辽国,说不定宋朝就不是历史上那个局面了。

    如今的宋朝军队,已经有点底气了。之前宋朝君臣,已经被敌国吓破了胆。一听到“用兵”二字,满朝文武都显得极不自信,主和派也占据了上风。但是,随着当今官家赵煦力主出兵,河湟之役、平夏城之战的胜利,宋朝军队总算是打出了一点血性来。而今,又有一个软柿子在赵煦面前,还是个极为诱人的熟柿子,你说赵煦会不去摘吗?

    如今,宋朝军队还太弱了,根本比不得已经衰落的辽国,更比不得已经磨刀霍霍的女真人。再加上宋朝被“三冗”问题拖累,在持续不断的亏血,急需一个止血的良方。交趾,正是这样的一剂良药。若是能把交趾攻占下来,发动官兵淘金,你看宋朝军队会不会变成老虎?

    须知,没有经过实战的军队,永远都是二流军队。想必当今官家也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只是张正书无法左右他的选择罢了,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要知道,这“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要是大宋攻占下交趾,那么大宋还是有救的。

第76章 准备刊印() 
定下了方向,这些秀才就把一张张桌子搬到前堂这里,当即挥毫起来。

    虽然,这些秀才觉得写这些白话文,市井俚语之类的文章,简直是有辱斯文。但是没办法啊,他们已经签下了契约,此时想要脱身都难。不过也幸好,自唐代以来就有叫“传奇”的小说,文笔甚是精美。到了宋朝这时候,文笔已经大有不如,要不然曾家小娘子也不会去找那本《幽怪录》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