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汴梁城中用得起沼气池的,那都是真正的大户人家,有钱人!

    不过,中国人太聪明了啊,不就是排泄物么,这有多难?一些家里没条件的,想到了这么一个法子,找来夜香郎,专门签下契约,要夜香郎供应排泄物。这些个夜香郎也是醉了,他们给人倒夜香那是应该的,毕竟他们就是做这个的。可买夜香,真的没见过啊!不过,这些人家也说了,拿出来的沼渣也是能卖钱的,他们才答应了。想想看,赚得钱没少,反而还多了,谁不争着去做?

    张正书倒是没有预料到,他不过是想弄一个沼气池,弄一个简易的炉子而已,居然这么受欢迎!

    这不,连施工队都一扩再扩,都没办法做得过来——供不应求啊!

    这倒是有点冲击蜂窝煤的销量了,不过蜂窝煤还是有优势的,最起码在煮粥、煮水这方面上划算多了。毕竟那简易的燃气灶,需要用钱买夜香,这钱已经挺高了。弄得连夜香郎收夜香都要付钱了,没办法啊,这汴梁城的百姓早就有市场意识了。以前呢,是百姓给钱给夜香郎倒夜香,现在是夜香郎给钱收夜香,一进一退之间,是城市文明的进步!

    这倒是便宜了普通老百姓了啊,蜂窝煤是麻烦了点,但是便宜啊!

    沼气炉子是好用,还有个专门调节火力的开关,炒菜也不怕糊了。可是成本高啊,弄一个沼气池,造价可是在五百贯起步的。这还是小型的沼气池,要是大的,比如酒楼那种,起码在两千贯。可是你没沼气池,酒楼的生意就好不了了。客人进酒楼,不就是图个新鲜么?这厨子的厨艺,很大一部分得看火候,沼气炉子弄出来的炒菜,就是比其他炉灶弄出来的好吃,你不跟进你就没生意,你跟不跟?

    于是,沼气池从樊楼开始,大大小小的正店、脚店都弄了一个。

    张正书也没想到,就他没管李家村这边几个月的时间里,居然弄出了个沼气的时尚,还直接有了上万贯的生意!

    别家都有了沼气池,张家能少得了吗?

    这不,张正书有点感慨,除了炉子是直接通气的,只做了一个调节火力大小开关的阀门,还需要拿火折子点火之外,这炉子和后世也没啥两样了。额,不对,还是有点差别的,最起码样式挺大的。没办法,技术达不到后世那个高度,只能傻大黑粗了。

    做好早饭,和曾瑾菡吃了之后,就乘坐着四轮马车往汴梁城赶去。

    一路上,居然遇到了不少四轮马车,虽然大部分是山寨的。不过这也说明了,张正书在宋朝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呐!

    “郎君,你怎么不管管那些人!”

    曾瑾菡瞧不过眼了,“他们都是拿来就用啊,这不是形同偷窃么!”

    张正书也是无奈,别说在宋朝了,就算是在后世,也拿山寨没啥办法?后世的人,一不小心就中雷了,什么雷碧、康帅傅、咏动、依利、香飘香、加乡賓、特伦舒、治治瓜子……数都数不过来,包装几乎一模一样,可味道就不对了。跟着四轮马车一样,看模样一丝不差的,可坐上去天差地别。中国人的逆向测绘仿制(山寨),那是有悠久历史的!

    没办法,谁叫中国人好脸面,买不起真品,只能买个山寨的了。

    这不,要是山寨货,都不敢让人坐上去——坐上去就露馅了啊!

第696章 招数多的是!() 
“那也没办法啊,总不能叫官府销毁了他们的马车吧,《刑统》上也没这个条文……”

    张正书也是无奈,这就是宋朝不好的地方了,山寨太严重了啊!虽然宋朝很尊重读书人,也诞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文,在宋初的时候,朝廷就颁下了“刻书之式”。所谓“刻书之式”,就是将书籍印刷出版的法规以条文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不按照这个条文形式出版的书籍,就是“假货”、“盗版”。如果有私人翻刻,那是可以告到官府的。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制度,居然仅仅是在印刷行业,其他行业就连水花都没打起一个来。

    为啥?还不是崇文重文演变而来的!就好像正史上的中世纪,欧罗巴那边就有君主赐给工商业者在某些商品上垄断经营的特权。当然了,这和后世的“专利”差很远,倒是很像中国汉朝的盐铁专营,类似于皇商一样。

    后来,欧罗巴又发展进化到了类似后世“专利”的了:在十四世纪,也就是正史上的133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曾授予佛兰德的工艺师约翰·卡姆比在缝纫与染织技术方面“独专其利”。这个“专利”的授予目的,在于避免外国制造作坊将在英国使用着的先进技术吸引走。这就已经不同于汉朝“盐铁专营”之类的“专利”了,更接近后世真正意义上的专利。

    从此,随着重商主义的兴起,欧罗巴那边更加注重专利保护了。随着契约精神的深入人心,专利也开始深入人心。而中国呢?呵呵,在文人这条路上撞破南墙也不肯回头,愣是把“理学”发扬光大到斥责一切新兴技术都是“奇技淫巧”的地步,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无从谈起。只有师父传儿不传女,传徒弟都留一手这样人为的“知识保护”。殊不知,在真正决定国力的技术上,西方已经赶超中国了。

    一边是文人主导的重视文章治国,一边是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从方方面面看,中国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源头是哪呢?

    张正书想了想,在宋朝除了一些腐儒之外,也没有多少人会觉得新兴技术是“奇技淫巧”啊,更别说像公休仪那样拔葵去织,甚至还认为新生技术是机械诈伪、机变械饰、怀诈机心的,绝大部分人还是认可新生技术的。要不然,香水、四轮马车、香皂、报纸、沼气池、蜂窝煤、超市、钢筋混泥土房子……这些东西,百姓为什么会接受得那么快?

    至于什么“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变之心,怀诈弄巧”这类的言论,都是腐儒说的,掀不起什么浪花来。

    要知道,宋朝文人对舆论的导向,比后世的记者都要厉害得多,要是他们真的贬低一种东西,早就出手了!

    可见,宋朝对“奇技淫巧”还是很宽容的,唯独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皇帝如果沉迷这些“奇技淫巧”,天下的文人都跑出来劝谏了。

    张正书替赵煦默哀一秒钟,他知道这就是文人的尿性,力求皇帝成为一个圣人。

    在这些文人的眼里,只有皇帝成了圣人,那天下才能大治啊!这就是“法三代”,“君效尧舜禹汤”了,只有这样天下才能成为大同社会!

    理想很崇高,现实却很骨感。

    皇帝也是人啊,他也有七情六欲啊,更别说私心了。成为圣人?呵呵,根本不可能。再说了,圣人也是人,难道他就没有七情六欲了?

    所以,张正书认为儒家的理想,一开始方向就错了。但儒家很聪明啊,这只是扯大旗罢了。宋朝儒家的内核,已经成了法家。如果没有领悟到这一层,那这个文人在官场上也不过是颠沛流离,壮志不酬的。一如苏轼、欧阳修那样。

    看看宋朝有作为的宰相,哪一个不是外儒内法的?不是这样,你根本别想染指相位!

    不过话说回来了,宋朝的环境这么宽松,能不能促使出台技术的保护法呢?

    张正书认为很有可能,毕竟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朝廷、皇帝也眼红那些利益啊!这是多方的诉求,应该能成事。不过现在火候未到,张正书只能安抚曾瑾菡了。

    “哼,真个是厚颜无耻!”曾瑾菡愤愤不平地说道,显然是因为利益受损了。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或许以后会好的,但现在嘛,没办法……”

    两人说着说着,四轮马车就进了汴梁城。

    来到了春明坊,好像从喧闹的街市一下到了居民区一样,落差有点大。

    “咦,居然真的建好了啊?”曾瑾菡有点震惊,“这也太快了罢,才三个月而已啊?”

    “嘿,只是个毛胚,甚至都没建好……”

    张正书倒是一眼瞧出来,这不过是毛胚而已,甚至连毛胚都不算啊,等于刚刚弄好两层楼,连墙壁都没砌上去。

    “不知道能不能赶在今年内完工啊……”曾瑾菡忧心地说道。

    “赶不完就赶不完,多大件事啊!”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这银行要一炮打响,这建筑必须华丽些。不同于超市,超市可以稍稍将就一下,可银行将就不得……”这都是最赚钱的行当了,还弄得普普通通的,怎么提高储户的信心?

    银行业,说白了就是信心产业。储户对你放心了,才会吸收到存款。有了存款,才能借鸡生蛋啊!

    所以,面子工程有时候是挺重要的,要给储户一个心理暗示:“大桶张家”有的是钱,你们把钱放在银行,不仅保险,还能有利息赚!就算随时要取出钱来,“大桶张家”也能拿得出来!

    有了这个心理暗示之后,储户就有信心了。要是还不能一炮打响,张正书还有其他招数。比如,早些“群众演员”过来,演一场生动的教科书般的戏码。比如,加大优惠力度,提高铜钱换金银的比例。再比如,用一些年轻貌美的柜台小娘子,吸引男性前来储蓄……

    反正,张正书的招数多的是!

第697章 不计成本() 
这不能怪张正书啊,想把生意做大,就需要用一点手段才行。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好的宣传,没有诱惑的优惠力度,再好的商品也没办法做到畅销,或者说没办法立马畅销。靠口口相传,效果太慢了。张正书现在,最缺的是时间啊!

    想想那女真人,已经开始崛起了,再过得十几二十年,怕是银行都没来得及发威,女真人就打到汴梁城了,那还搞什么银行?

    在拳头面前,道理是没有用的。

    要想制服那些狄夷,只能先把他们打服了才行。

    可大宋这等怂逼样子,怎么打?士卒连出城野战都不敢,稍有伤亡就兵败如山倒,这样的军队,还能保家卫国?呵呵,笑死人!

    张正书都不知道赵煦每天是怎么睡得着觉的,反正张正书一想到北方异族铁骑南下,他就要惊出一身冷汗。没办法啊,谁叫张正书是个穿越人士,从安稳的后世到安全系数几乎为负数的宋朝,这里面的心酸,没经历过的人是不明白这种体会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还是宋太祖赵匡胤说的,可他的子孙呢?

    额,好吧,赵煦其实不是太祖一脉的。这也怪不得了,宋朝自宋太宗之后,自废武功到连自保都不行了。也就能欺负欺负国内的百姓,外忍内残就是这么来的。

    赵煦能忍,张正书可忍不了。

    这也是他为何非得弄起银行的缘故!有了银行,才能构造出一张温床,温养还很弱小的资本怪兽。即便这头资本怪兽是一把双刃剑,张正书也要把它祭出来。有些东西,不是怕就能躲避的了。到了关键时候,就要正面硬刚才行。

    还没踏入银行的工地,老刘工匠在楼上见到了张正书,吓得大叫道:“小官人,且别再走了,危险呐!”

    只见这老刘工匠一溜烟跑了下来,气喘吁吁地给他们递上两顶竹帽,才算是心安了一些:“小官人,怎么这般孟浪,直直就闯了进来?工地上,这意外不少,要是伤了你这千金之体,我就是千古罪人了啊!”

    这时候,九幽之中一个操着满口通古斯胡话的主怒吼道:“叫他死了最好!”

    这不,还有一个操着西夏话的、契丹话的也在怒吼:“干掉他,这是一个祸害!”

    ……

    可惜,张正书并没有如他们的愿,还是活蹦乱跳的。

    “刘老啊,多谢了!”张正书心道,这都没走到十米之内,怎么可能会有危险?

    不过,老刘工匠的拳拳爱护之心,张正书却是很受用的。“这银行建得怎么样了?”

    张正书随口这么一问,其实他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不只是起了个框架么?

    “小官人,我们施工队都分成好几队人马了,一队在祥符石家那边建着高楼,一队回汴京城这里建楼,还有好几队去修沼气池了……”

    张正书知道这老刘工匠想说什么,笑着说道:“刘老,我不是责怪你们。相反,我很惊讶你们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建起了这么个大房子的框架来。不过,我要重申我的要求,就是不计成本,用料最好,不要偷工减料,慢一点就慢一点,这个建筑,是要名垂青史的,也是要矗立几百年的……”

    听了这话,老刘工匠脸上都激动得显现出了红晕:“小官人,你放心,但凡小老儿一息尚存,都要叫这大楼尽善尽美!”

    张正书连连说道:“诶,不要说得那么严重,其实就是普通的一栋房子罢了,只不过我要用它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

    “小官人,难不成你又要开多一间超市么?”

    老刘工匠一怔,这话就脱口而出了。

    曾瑾菡笑道:“不是的,超市岂能开那么多家,而且这里也不够大啊?”

    确实,从占地面积来说,银行这里要比超市小多了。

    当然了,办超市也不是不行,小一点也能做的。只是没有仓储,也没有河运的便利,这就有点坑爹了。张正书算了一下,要从汴河到春明坊这里,起码要配上好几辆大牛车来拉货才行。这样一来,不仅货物的安全得不到保护,效率也低下,夜晚还不能铺货,太多短板了。

    “开超市……以后再说吧,现在要紧的是另一件事。”张正书把消息藏得很紧,除了必要的人之外,就没几个知道的。老刘工匠虽然是施工队的头,但也没必要告诉他银行的事。“老刘啊,这里就交给你了,好好干!”

    老刘工匠满脸通红,他早就知道了张正书不是一般人,又听闻这建筑可以矗立几百年,哪里能不尽心尽力?当即拍着胸脯说道:“小官人,你就放心吧!”

    张正书又问有没有什么困难,吃住怎么样。

    “小官人,你放心好了,我们施工队,都是汴京城的人,吃住都可以回家的。实在不行,在工地上搭个竹棚也就是了。至于吃食,那就更简单了,拿着蜂窝炉,何处去不得?”

    老刘工匠的话,听得张正书一阵惊讶。

    说真的,张正书都想不到这蜂窝炉居然还有这么个好处。仔细想了想,也是,蜂窝炉不算太重,其实就是铁皮滚成的桶,只不过里面和寻常的水桶不一样罢了。在铁皮和铁皮之中,还填充了泥土,才能承重。不然的话,单单是铁皮,还是比较轻便的。即便如此,比起弄一个炉灶,弄一个沼气池也要好得多。

    再说了,即便是沼气池,不也有沼气不够的尴尬吗?这不,蜂窝炉算是脱离不开了。还有沼气池一年四季都要开着窗,不然沼气漏在房里,能把人都炸得皮开肉绽的。在隆冬腊月来说,确实比不得蜂窝炉好。

    换句话说,蜂窝炉就是出门做工必备的神器啊!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这施工啥时候都能做,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来到工地,一定要戴安全帽。对了,此际天热,得空买些绿豆煮些糖水,待得晌午就晾凉了给大家喝。花的钱都记在账上,算我的。”张正书在这方面还是挺大方的,“要是实在离家远,在工地住下,吃住都算我的……”

第698章 推食解衣() 
这话一出,老刘工匠那个感动啊,差点就立下誓言要为张正书肝脑涂地了。

    又查看了一番这毛坯房里面的布置,张正书一再强调,要按照图纸上的设计来施工,然后才和曾瑾菡出了工地。

    在四轮马车上,曾瑾菡问道:“郎君,你为何要对那些个营造匠这般好?”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张正书有点惊讶地说道,“人家为你做工了,你当然得对人家好啊!别的不说,地主请短工长工,不都要给饱饭吃?不吃饱饭,哪里有气力干活啊!”

    “可也太好了罢,推食解衣也不为过啊?”曾瑾菡笑着说道,“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还道那刘老儿是你家亲戚哩!”

    张正书也笑了:“推食解衣?那我做不来,我只会叫他们拿钱自己买去。”

    “先前别个都说,郎君是个混世魔王,我不信。今日见了,果然郎君心地是真的好。”曾瑾菡说道,“对一些个营造匠都这么好,对贫苦的人又这般关切……”

    张正书怎么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啊,明显是话中有话啊?

    一旁的彩袖听了,先是不解,然后就明白过来了。但她不出声,只是在心中想着:“小娘子怕是恼了……”不过,彩袖已经对张正书的态度有了些许改变,没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无奈何,张正书只能装作听不懂:“我最是看不得别人贫苦……”

    “是是是,郎君就是个大好人……”

    曾瑾菡嘟着嘴说道,神态娇憨。

    张正书却挠了挠头,故意说道:“我哪里是什么好人,这坏人做了一次好事,人家都以为他变好了,就会原谅他过去的种种不是;而好人只做一次坏事,而别人就往往只看到他做的这件坏事,而对以往的好事视而不见,认为他原来是个坏人,甚至会认为他原来做的好事都是有预谋的……”

    “郎君说的是白乐天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么?”曾瑾菡眨着眼睛问道。

    张正书也知道这首诗,白乐天就是白居易,字乐天,这首诗叫《放言》,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整首诗是这样的:“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道理,其实和张正书说的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对人、对事要有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嗯,还是诗人厉害,区区二十多个字,就把问题说清楚了,还有典故。我呢,说了一大堆,都没说到点子上……”张正书自嘲地笑了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