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赶上房地产上涨的时候,说不定都要几个亿。
“太奢侈了!太堕落了!”张正书感慨了一句,“不过我喜欢……”
第627章 造海船()
要说园林,当然还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假山奇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树繁荫,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样的园林式住宅,以淡雅相尚,蕴含诗情画意,还没进门,张正书都觉得这个园林太堕落了。
怪不得正史上南宋不肯北伐,相对于寒冷的北方来说,江南不仅温度适宜,还有这样的园林住宅,不输汴梁城的繁华,根本乐不思蜀好吗!
进入了曾家祖宅,张正书发现已经是修葺一新的了。
果然和猜想的一样,果然十分奢华。“腐朽的地主生活向我招手了……”张正书也很想腐朽一辈子,可惜他做不到。别的不说,单单是女真人在不断崛起,就足够让他警惕了。没人比张正书更清楚,一旦金兵南下,将会是怎么一个社会末日。
靖康耻之后,北方的经济好像一下子倒退了一百年,直到明朝的时候才稍稍恢复了一点点元气。可想而知,金兵对文明的摧毁了,简直是灾难性的。如芒在背的张正书,哪里敢这么腐朽一辈子啊,偶尔偷偷懒还是因为底下的人已经上了正轨,可以自己做事了。不然的话,还不是他亲力亲为?
别的不说,首先这海船一事,就要尽快提上议程。
造船,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起码要半年之久。半年之后,又是冬季了,还能趁着季风南下,越过马六甲海峡去和大食人、欧罗巴人交易。
当然了,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一般来说肯定不会这么顺利的。要知道在宋朝的海域上,可不仅仅是有商船,还有不少海盗的。张正书本以为,中国古代的海盗,就属倭寇和郑芝龙等明朝海盗了,实则从唐朝中后期海上贸易开始勃兴,到了宋朝而达到高峰,在求生逐利这一人性的驱动下,大量的沿海人民投入到海上贸易的队伍之中,而朝廷对这一新的贸易形势的控制则在不断地加强——设立了市舶司,规定了税额。
因为海贸有巨利,不仅很多人都下海了,还有人起了歪心思。
于是,平时为商,偶尔为海盗的模式就非常流行了。仗着人多势众,刀枪箭利,船大船快打劫的事,在宋朝的海域上不断发生。
这些海盗,固然是有“占婆国”的海盗,也有华人的海盗。
占婆国,被宋朝称为占城、林邑,地理位置相当于后世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占城稻的出产地方。占婆国的地理特征非常类似于宋朝东南沿海,短促流急的高山河流从海岸山脉俯冲而下,独流入海,形成面积狭小的沿海冲积平原,而各条独流入海的短促河流又被横向伸入海洋的山脉所阻隔,于是各个狭小的沿海冲积平原形成了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地理单元。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导致了占婆的政治形态为松散的政治联盟,每一个沿海小平原都有较强的自主性。
再加上东南亚海域,岛屿、峡湾众多,又扼守着东西方贸易的狭窄通道。于是,海盗就应运而生了。
而占婆国的人口构成相当复杂,还有不少华人在上面的繁衍生息。于是,华人也顺带做了海盗。
不仅仅是占婆国,宋朝在琼州、岭南沿海、福建沿海一带的疍家人,也衍生出不少海盗。
造海船,不是张正书的目的。
张正书的目的,是肃清航道。
所以,张正书造海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海外找一个落脚点,首先自己成为“海盗”再说。
然后,利用这落脚点打造火炮,武装成当世第一海船,肃清宋朝海域,让航道畅通无阻,那样才能赚大钱。同时,造就了火炮之后,张正书才算是有那么一点点安全感。即便是金兵南下,他也有反制的杀手锏了。
而且,张正书并不打算把火炮技术给宋朝。
以宋朝的尿性,肯定是不会重视的。就好像神臂弩一样,当初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换句话说,宋朝的文官认为够用就行了,还需要什么升级换代啊?浪费钱。殊不知,技术这东西,你不进步,人家就进步。火炮技术在张正书看来根本不算什么高科技,通晓了原理,那造出来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最多,就是威力大小的差别而已。
要是没有形成代差,张正书是绝对不会把火炮技术传出去的。
这还只是一个方面,造了海船,拥有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之后,张正书才能放开手脚去攀爬科技树。甚至,张正书还能开启大航海时代,把东南亚都给占了。到时候,等金兵南下,张正书说不定还能拉起一支大军将金兵打退。
这一切,都是取决于海船。
没有海船,这些个设想就是空中楼阁,根本不现实。别的不说,张正书敢在大宋境内造火炮吗?要知道,在大宋这个人口密度里,哪里不是人居住的地方?且不说人多耳杂,会不会泄密,就单单是试炮这一项,都足够让大宋朝廷引起重视了。更何况,造炮需要工匠,可工匠也需要生活啊,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谁给你造炮?所以,这就两难了,又不能远离尘世,又怕火炮泄密,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海外造炮。
张正书已经把目光盯向了流求,也就是后世的宝岛。
只有这么大的岛屿,还没有落入宋朝的版图范围,正是张正书最合适的去向。
把宝岛当成秘密基地来打造,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不仅仅是宝岛,还有后世的香港、澳门……这些岛屿,都是可以控制下来的。要是争取一下,琼州也能掌控。这些岛屿,都是极好的补给点。用后世的体系打造这几个岛屿,说不定还能比江南更加富裕!而且,这几个岛屿,除了澳门土地太小以外,都是有田地可以耕种的。当然了,还有舟山群岛、万山群岛、澎湖列岛、庙岛群岛等等,都是可以控制下来的。有了这些岛屿在手,张正书想不做岛主都不行了。
当然,这个只能是想想就好,还是做个宝岛岛主好了,最起码还没纳入宋朝版图。其他的岛屿,选择一两个介入,成为当地第一势力还是可行的。
第628章 造船作坊()
于是,张正书还没过上两天的“腐朽封建地主阶级”的生活,就苦哈哈地开始了他的任务。幸好有曾瑾菡陪着,不然张正书都觉得自己成了后世的打工仔,拼命工作只为三餐。
第一站,自然是考察曾五叔曾懋是怎么收购丝绸的了。
在江南,曾家丝绸大名鼎鼎,特别是在丝绸兴盛的杭州,那更是响当当的牌子货。
要知道,杭州街巷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在织丝。在宋朝,早就出现了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的家庭作坊——机户。机户不同于富户豪门经营的作坊,仅依赖家庭成员不雇佣或很少雇佣劳动力。其经营方式是官府提供原料,机户织造的产品则由官府统一收购。
曾家,就是这些机户的收购商,一次性收购丝绸不计其数。
还有曾家自营的丝绸作坊,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朝廷设置的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锦院、绫院、织罗局、绫绮场等等,可见大宋的丝绸生产是多么惊人了。生产多了,丝织物就便宜了,所以大食人也好,欧罗巴人也罢,看到宋朝百姓个个穿着绫罗绸缎,哪里能不惊掉下巴?要知道,丝绸在他们国家,可是等同黄金的价格!
但是对于大宋百姓来说,丝绸什么的,实在算不得什么奢侈品。
寻常人家,也穿得起。而且大宋的丝绸种类也很多,绫、罗、缎、织锦、纱、绢、缂丝……要是再细分,可能上百种都可以分得出来。丝绸的价格有高有低,高者如绫,是规定为官服所用,还被经常用来装潢书画。低者纱绢,即便是普通人家也能买得起。
所以,曾家的策略也很简单,就是利用江南丝绸的低价来冲击市场。毕竟曾家有渠道优势,所以曾家能把丝绸的价格压得很低。
从宋朝起,北方的丝绸产量就不及南方了,所以南方的丝绸价格要比北方低,量也大。越是往南靠,丝绸的价格就越低。所以,曾懋不仅仅会在杭州收购丝绸,也会前往明州、温州等地去收购,像嘉兴、无锡、苏州等地,也是产丝绸的地方。
对于价格的敏感,使得曾懋的行踪并不确定。当天听闻某地的丝绸便宜,曾懋就立马赶过去收购了。曾家做生意的手段很高超,曾懋只收质量好的丝绸,当然价钱也会给高一点。机户也好,作坊也罢,乐得把上好的丝绸卖给曾懋。
曾懋收了丝绸之后,按照分类,把最上等的丝绸销往汴梁城等中原大城市,然后次一等的,就经过海船,经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卖到高丽、东瀛、琉球等地。至于东南亚地区,曾家是不会去的。无他,就是因为海盗猖獗。虽然这些海盗盗亦有道,只求财不杀人,但是曾家来回一趟耗费巨大,却钱没赚到,反而亏了,这就划不来了。
所以,曾家能不去南边航线贩丝就不去,就算是去,曾家也会转包给大食人。
没错,就是转包。听到这个做法,张正书都吓了一跳,宋人居然这么聪明,懂得转嫁风险了?
不过嘛,这也是人之常情。
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像曾家这样有着稳定销量的丝绸大商家来说,风险是极度厌恶的。即便海盗向来不杀人,可万一船员反抗,海盗杀红眼了呢?这不是人财两失吗,曾文俨不会做亏本生意。再者,大食人原本是印度洋的霸主,现在霸主地位被宋人抢了过去,但是大食人还是坚持往来宋朝与欧罗巴之间的。曾文俨看中了大食人寻求财富的心情,所以把风险转包给大食人,倒是个明智的选择。
张正书恍然大悟,怪不得曾文俨能把丝绸生意做得那么大了。
别说汴梁城的丝绸销量,就算是东瀛、高丽和琉球的丝绸销量,也不少了。再加上卖给大食人的丝绸,曾家丝绸的出货量,大概都能占到整个宋朝的几十分之一之多。别小看了这个几十分之一,要知道宋朝此时全国丝绸生产量,起码在八百万匹之多。几十分之一,曾家能占到几十万匹,已经是巨无霸了。
这一日,曾懋在杭州的收购已经接近尾声。趁着这个机会,张正书带着曾瑾菡来到了杭州的造船作坊。宋朝海贸、河运发达,所以造船也多,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作坊,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作坊。官营作坊打造战船、漕船、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客船、马船等,民营作坊打造商船、游船。
到了元符二年这时候,两浙的明州、温州、台州、婺州等地,江西的虔州、吉州,荆湖的潭州、鼎州等地,陕西的凤翔府斜谷,福建沿海四个州军,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要说到海船的建造,还是属福建路的造船作坊厉害。
不过,张正书手里握着更先进的造船技术,海船质量当然会更好,所以也没必要再到福建沿海去。
要是可能的话,张正书还是想在杭州这里造船。
首先,汴梁城到杭州,要说顺风顺水,不到一月就能到了,有地利在。其次,是杭州的人多,工匠水平也还不错,这是人和。最后,则是张正书的私心了。他知道历史进程,要是真的历史无法扭转,北宋还是亡了,那么赵构逃到杭州,杭州就是南宋都城了。到了杭州变成临安的时候,南宋不得不重视水师发展,毕竟凭江而守,没有水师就等于空门大开啊!张正书要是提前布局造船作坊的话,还能刺激刺激赵构兴起雄心壮志,发展水师,助岳飞收复河山!
当然,这是后手。
更重要的是,杭州这个出海口十分不错,再往东去,就是舟山群岛。
万一真的要跑路的时候,从杭州出逃自然要比在其他地方,比如明州啊、泉州啊、温州要快吧?
当然了,张正书可不打算只建立一个造船作坊而已,他是打算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建立造船作坊的。这造船作坊,可以说是大宋暂时第二大手工业,仅次于纺织的手工行业。不仅造一艘船有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大宋的工业技术发展,算得上是顶好的行业了。
张正书要搅动风云,肯定要广泛布局的。但是,有一才能有二,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这个先后次序不能搞乱。
第629章 这个媳妇娶得真贵!()
杭州的造船作坊,主要集中在钱塘县和余杭县之中。
张正书和曾瑾菡一路游玩,来到钱塘县之内。钱塘县之中,江南水乡的意味更浓。商贾往来,酒楼茶肆都开在河岸边,十分有特色。一路往郊区走去,才发现除了房屋渐少之外,人流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往来的,都是一些行色匆匆的商贾,大多雇佣了民人推动着独轮车,上面载着不少货物。
心下觉得奇怪的张正书问道:“他们是商贾?”
“可不是?他们都是从别处到杭州贩卖货物的,经过市舶司之后,才准入杭州城。”曾瑾菡替为解释道。
张正书知道,这“市舶司”等同后世的海关,都是缴税的机构。北宋也正是因为有市舶司的税入,才能堪堪维持摇摇欲坠的国库。神奇的是,虽然国库支出每年都在攀升,但由于市舶司每年的税入都在攀升,哪怕是经过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也还能把国库维持在一个赤字不太明显,挪用一番皇帝内帑就能做平账的水平,也真的是神奇。
“原来如此!”
张正书点了点头,继续往前走,惊讶地发现了在钱塘江边的造船作坊,居然是连排过去的。看着那一道道滑道,张正书都怀疑这些造船作坊是不是用上了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和余杭县不一样,钱塘县因为更靠近钱塘江出海口,所以造船大多是海船。而余杭县因为靠近京杭大运河南端,所以以造河船为主。
钱塘县的船坞颇有特色,听着隐隐传来的号子声,张正书莫名其妙地想过去看看。
站在高处一看,钱塘江岸边的船坞上,工匠们在打造着一条海船。这条海船还算不错,即便只有船底结构,也能看出这艘海船的船头很小,尖底呈V字形,破开海浪不在话下;从船底看,这海船扁宽,但船体高大,吃水深,这样的设计是比较科学的,即便是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不会轻易解体;同时,看着海船用料很足,结构坚固,船底就能看到有密封隔舱,安全性不用担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三重大板结构,船体极为厚实。
“郎君,那船好大啊!”
曾瑾菡也感慨了一番,“比起我家的那几艘海船都要大!”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这是自然的,造船业是要在不断造船中进步的嘛。”这句话的潜意思就是,曾家虽然置办了海船,但那已经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海船了,虽然保养得不错,但是技术什么的都跟不上趟了。就拿隔离仓来说,原先的海船就没有这个设计。还有“转轴”的桅杆,高效率的航帆……这些都是最新几年才开发出来的技术,虽然不算成熟,不过也将就能用了。再过得几年,这些技术成熟了,也就成常见技术了。
其实,海船技术没啥秘密的。
只要经验老到的造船工匠到内部看一看,就能琢磨出奥秘来。
但是张正书设计的海船,关键是龙骨技术。宋朝虽然已经有了龙骨技术,但还处于用整木做龙骨的阶段,拼接龙骨技术还没出现。拼接龙骨技术的出现,让船只不再受木料大小影响,想造多大就多大,可谓是一个质的飞跃了。当然了,这个技术也没啥,只要宋朝木匠把榫卯结构往上面一套,就能实现了。
中国人的聪明,张正书向来是不会怀疑的。
而还没戳破这个技术窗纸,只是因为宋人还没有到材料匮乏的时候。等把巨木都用完的时候,宋人自然会往这个方向去发展了。只可惜在历史上,宋朝还没来得及发展到这一步,就被灭了国。本来明朝还有机会继承的,可惜自从禁海之后,闭关锁国了,别说造船技术会进步了,就连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技术都没保存下来!
至于清朝,就更不用说了,生怕汉人起来造反的主,哪里还会主动去开发技术?
于是,中国的风帆船舶技术就开始落后世界了。
从领先到落后,不过是短短百余年的事。此后,就一蹶不振了。
所以说,用进废退,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那郎君打算建造的海船,能给我爹爹用吗?”曾瑾菡笑眯眯地看着张正书,看得张正书一阵心虚。
“自家人哪里能说两家话呢?有好东西,怎能不孝敬泰山……”
张正书都要哭了,一艘海船,就算是只有两千料的海船,一艘也要数千贯钱才能置办得起。
一支船队,少说也要有四五艘船,也就是说孝敬一下泰山,张正书就要起码花掉三万贯钱,起码相当于后世五六千万了,这媳妇娶得真贵!
好在张正书不在意,反正“大桶张家”有钱,而且他就把银行开起来了,到时候就是钱生钱的生意,区区三万贯钱算得了什么?别的不说,单单是张正书想要盘下一个造船作坊,恐怕花费也不止三万贯了。
“姝儿,你知道这些个造船作坊,有哪个愿意转让吗?”张正书有点眼睛迷离地看着这些造船作坊,一个个都是热火朝天的模样,即便是在初春乍暖还寒时候,也丝毫没有停工,只怕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坊愿意出让的。
“郎君,这事你该去找牙人啊?”
曾瑾菡提醒道,张正书一拍脑袋,虽然他已经穿越了大半年了,可还是没有融入宋朝人的思维里面。在后世,看一家店铺是否转让,除了直接进店问之外,就是看店门处有没有贴红纸了。最方便的,还是上网去搜索。但是在宋朝,想要买卖、转让什么的,都要通过牙人。
所谓牙人,其实就是宋朝中介。
牙人历史相当久远,早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