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瞧这等态势,若是再有几个月,或许还要变一番模样。
“不错,那里是我培养工匠的技校,那是香水作坊,那是果酒作坊,那是水泥作坊,还有玻璃作坊。这里是冶炼作坊,还有纺织作坊在另一端……”张正书好像如数家珍一样,介绍起了所有作坊,曾瑾菡则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看着都激动。
“郎君,这些物事,都是依你所言,用科学引导而成的?”曾瑾菡越看越是惊喜,她发现了这里生产的东西,大多能对应得上张正书说的“科学原理”。曾瑾菡就好像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差点在里面迷路了。
第618章 做工匠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张正书豪气万丈地说道:“不错,这里就是我‘产、学、研’一体的所在了。”张正书自豪地说道,“不过这样的规模还是不够,李家村模式,我希望能遍布整个大宋,而且作坊要大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几百倍!”
听得这样的雄心壮志,曾瑾菡也被触动了,低头想了想,才说道:“郎君,我帮你!”
张正书展颜一笑,握住了她的柔荑,说道:“上阵夫妻档,这是我们的事业啊!”
“嗯!”
曾瑾菡坚定地点了点头,她这才发现,什么志怪小说,根本比不上做这样的科学实验来得愉快。于是,曾瑾菡就这么入坑了。
“不过,要办成这件大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人才是最关键的,那些腐儒,只懂圣贤之道的书呆子用不上,那就只能自己培养了。要想获得足够的人才,非得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的功夫不可。”
曾瑾菡愣了愣:“要这么久吗?”
“嗯,必须要这么久,不然形成不了传承。”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要坚定不移做下去的事。对了,姝儿,我打算办一个图书馆,可以让人免费看书的……”
张正书把自己的图书馆计划说了说,曾瑾菡也惊呆了:“郎君,这图书馆……要是做成了,可就造福大宋了啊!”
“还差书籍没有编成,编成了还能印出去卖,起码能赚点钱,不至于太亏本……”张正书也不敢确定,这是他做过的,最亏本的买卖了。图书馆免费建,还免费看书,还能让人抄书,这真没谁了。要知道,这图书馆起码占地面积达到好几亩地的,在汴梁城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简直就是一箩筐一箩筐的金钱啊!把这么多钱都扔出去,这是怎么样一种精神?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可偏偏曾瑾菡能理解张正书,系统学习过物理、化学等科目的人都清楚,这几门学问到底有多大。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把这么多科目一同钻研,还研究出结果的。所以,曾瑾菡也知道,必须要有更多的人才,才能实现张正书的“宏大计划”。
但大宋的科学基础太差,怎么办?
只能花钱去砸了,不管是自费印书,还是建立图书馆,创办技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培养人才。
人才有了,科技才会井喷。
好在张正书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才能维持开支。单单是四轮马车的进项,都足够张正书尽情挥霍了,建一个大型图书馆,还真的不是难事。
而且,张正书要做的是革新,不仅要顺势推行拼音,还要推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横版阅读书写习惯,更要推行标点符号,推行阿拉伯数字。拼音,能提升汉人的识字率。要知道,从仓颉创字开始,文字都是被“肉食者”掌握的,所以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精英教育。哪怕是春秋时孔子打破了这种垄断,让百姓们也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提升的机会。但是这种教育并非是百姓们自己所需,而是为了让他们也有机会通过教育的提升,而进入“上流社会”,为统治者服务。所以,孔子的私立学堂,显然是培养精英的地方。
哪怕是这种教育,也无法推及全部百姓。偏偏,这种教育模式还一直延续到宋朝。
从历史横向看,这种教育还是先进的。但是,在张正书看来,这样的教育模式其实并没有多少用处。要知道,即便是在宋朝,能做官的人还是少数人。也就是说,还有大部分“读书人”是要混日子的。这样的读书人,没有专业技能,除了抄书,到私塾教书以外,还真的没多少路子可以走了。读书人嘛,要不是被生活所迫,他们是死都不肯去做被文人瞧不起的胥吏的。说好听点这是有傲骨,说难听点是脑子不开窍。
就好像孔子的一个学生樊迟那样,不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想培养未来鲁国或者列国的“肉食者”,而不是去打工的,所以他对孔子说了一句:老师啊,我想学一点实用专业技术知识,好毕业后混碗饭吃。由于当时是农业经济时代,也没指望学学冶炼、木工之类的专业课。所以只是希望孔大师开设两门当时最实用,毕业后也最容易找到工作的“种田”和“种菜”,两项实用专业技术课程,准备毕业后去农村做一个承包专业户。
孔子当然气坏了,心想这学生实在太呆了,连这么简单的帐都算不清楚。我这培养未来领袖的学堂,全国只有一家,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你要学的这种培养农民的事,乡村里到处都是机会,这呆子学生辛辛苦苦,花了这么多腊肉做学费入学(要知道春秋时的腊肉可是只有贵族和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的,十条腊肉是很大一大笔财富了),花这么多钱到我这里来读帝王之学,居然只想学点谋生的简单技术,实在太浪费资源了。
于是,孔子说了一句:“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意思是说,你丫的太傻了,读书不为做官,去学那什么稼圃,傻到家了。做官后,稼圃自有人做,还会亲自送到你面前,何必自己亲手去做?
看到没,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就是“学而优则仕”,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不是去做种粮种菜的农民。但孔老夫子不会想到,能做官的就那么点人,肯定有大把读书人被刷下来的。那么这些人不去做官,又不去学技术,这不是浪费人才吗?
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是学文科,读哲学的料,说不定有些人偏科,偏理科呢?
张正书想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偏科的读书人一条更好的出路。做一个顶级工匠,也是受人尊敬的。即便是做工匠,也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第619章 发现了妖孽()
当然了,这条路还任重道远,需要砸很多钱。
最难的,就是更改宋人的阅读书写习惯了。其他的,不过是新知识罢了。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横版阅读书写的好处,一个是效率快,一个是书籍排版能多几百字。像宋朝的书籍,从右到左不说,还是从上到下的竖版排版方式,还没有标点,写起来不仅会脏污袖子,还严重占据了篇幅。宋朝的书籍,即便是几千字也好,都有厚厚一本,可见这排版是多么糟糕了,一页书最多也就三四百字。可横版排列,从左到右却能排版七八百字!再加上从左到右阅读符合科学原理,效率更快!
所以,张正书早就开始着手改变这一个习惯了。技校就不用说了,要求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左至右在黑板板书,没办法,从右到左的话刚刚写完的粉笔字就被擦掉了,袖子都成了粉笔擦。而《京华报》也推出了从左至右阅读的横版,上面有箭头标明阅读方向。就连《射雕英雄传》,也只有横版阅读。而且,顺带提出了标点符号的概念,张正书托名“句读”,更能让人接受。
原先,当然是有人抗议了,特别是读书人、秀才、文人之类,直接斥责这是“歪门邪道”、“贻害无穷”。但一些思想新颖的年轻读书人习惯了从左至右的横版阅读习惯后,却惊讶地发现这样的阅读真的……真的非常舒畅!
而且,这一招非常不错,特别是《射雕英雄传》的死忠粉,更是被半强迫地接受了这样的阅读习惯,等发现就此一本这样的书籍,他们就寂寞了,只能订购横版报纸来阅读。
还真别说,这样还提升了横版报纸的销量。
一开始,横版报纸的销量不过百余份,而且还是很多不识字的百姓、商贾买回去做做样子的。
现在,横版报纸的销量居然也突破了两千份。虽然人数还是很少,比起动辄两万份的总销量来说,不过是十分一罢了。但是,这趋势是不错的,最起码说明了宋人并不是很排斥从左到右的横版阅读方式。
要是张正书狠心一点,直接全部报纸排成横版,说不定还有奇效。不过,那样也太出格了,张正书怕被封了报社,所以只能徐徐图之。
不过,在图书馆里张正书就能为所欲为了。
不是横版书籍,都不能进入图书馆!
即便是优秀的竖版书籍,张正书也要重新排版,弄成横版才能收录进图书馆。
“郎君,你还要编书吗?”
曾瑾菡觉得有些好笑了,要知道这寻常人家编书都是些大文豪,自费出版书籍的。要不然,编书的只有朝廷了,比如什么什么修撰,就是专门负责编书的官了。像张正书这也的商贾也出书,怕是要被人嘲笑的。
“编书就编书了,这有什么?我敢说,在大宋绝对没有一个人比我的数学、物理、化学的水平还高!”
张正书牛气哄哄地说道,听得曾瑾菡偷笑不已。
“你笑什么啊?”张正书也是捉狭,说道:“我编书你跑得掉吗,你也要帮我才行。”
“我怎么帮啊?我的水平那么低……”曾瑾菡故意这么说道。
张正书也知道她是在说笑,也说道:“一边编书,一边学就是了。首先,我们要弄出一本字典来。”
“字典?”曾瑾菡有点不明白地问道。
张正书解释道:“其实就是《广韵》,我们编撰的《字典》,要附上拼音,只要学会了拼音,再复杂的字都能学会了。”
曾瑾菡眼前一亮:“郎君,这可是留名千古的大事啊!”
“留名千古啥的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让多些人能学会拼音,能通过字典自学识字,从而学会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张正书很明白,读书人的群体不大,那他的计划就不可能成功的。所以,编撰字典是重中之重。不仅要编撰字典,还要派几个人到图书馆中,教导别人认识拼音。当然,这是日后的事了。
就在张正书和曾瑾菡走马观花地看着作坊的时候,苏熙从背后追了上来。
“小官人,小官人!”
张正书一愣,看着极为兴奋的苏熙,连忙问道:“怎么了?”
“小官人,我……我发现了妖孽!”
苏熙又是激动,又是有点害怕地说道。
“妖孽?”
张正书下意识地看向了曾瑾菡,对于他来说,曾瑾菡才是真正的妖孽。说实话,两世为人,张正书都不曾见过妖孽如曾瑾菡的,智商高得让人都不能望其项背。这种被智商碾压的憋屈,怕是没人比张正书的体会更深了。
“甚么妖孽?”很显然,曾瑾菡并没有意识到她自己是最大的那个妖孽。
苏熙蓬头垢面的样子,张正书很怀疑他刚刚从实验室走出来,要不然就是从作坊里钻出来。
“小官人,你之前不是把甚么显微镜的图纸拿给我吗?就是与望远镜图纸夹在一起的……”
苏熙还没说完,张正书就明白过来了,有点吃惊地看着苏熙:“你把显微镜弄出来了?”
“对!我还拿来观察了一下头发……”
苏熙有点后怕地说道,“小官人,你是不是施了法术,那显微镜居然……居然……”
“居然看到了放大了无数倍的头发对不对?”
张正书早就预料到了,苏熙制造出来的显微镜可是经过他改良的了,肯定比正史上第一台显微镜的倍数要高,估计能放大三百倍以上。要是透镜再精良一些,说不定能达到五百倍。要知道,后世普通的光学显微镜都能放大一千倍,现在才五百倍,也就马马虎虎吧。
“对对对,太吓人了,我现在都觉得毛骨悚然……”
苏熙竟然说着说着就打了个寒颤,连带曾瑾菡都吓到了。
“到底是甚么,居然这般可怕?”
曾瑾菡又是害怕,又是好奇地问道。
“显微镜,顾名思义就能看到很小很小东西的仪器。我把这种世界,叫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里,会颠覆你所有的认知。”张正书认真地说道。
第620章 一花一世界()
看到曾瑾菡有点颤抖的模样,张正书连忙笑着安慰道:“其实不用怕,只要当成把他们放大了几百倍的东西就是了。我预先提醒一下,微观世界是很奇妙的,但也有点渗人。你可能会看到皮肤下蠕动的螨虫,可能看到植物叶子上面的细胞,可能看到无数病菌……”
“咦,你这人,这么可怕你还笑!”曾瑾菡是出了名的有好奇心,被张正书这么一吓唬,她都有点退缩了。
“没事,也就看起来渗人了点罢了。这显微镜的诞生,对医学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很多疾病通过显微镜,都能找到病灶。对症下药之后,疾病自然就能好得快了。”张正书觉得这是一个善举,“比如很多人都喜欢喝生水,而我一直让你们喝开水的缘故,就是因为生水里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让人生病,甚至还可能夺去一个人的性命。”
苏熙一愣,抓住了张正书的手问道:“果真如此?”
“确实是这样的。”张正书又说道,“但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比如酿酒,必须有酵母菌作用,才能酿得成酒。这酵母菌,也是细菌的一种。反正微观世界里,很多东西都匪夷所思,是可以颠覆你们认知的。对了,以后编书,还能编一本生物学,叫你们学习一下,你们就不会太过害怕了。”
曾瑾菡被张正书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夫君不会害她,便说道:“郎君,我们去看看呗?”
“你不怕了?”张正书揶揄道,“可能会看到许多微生物哦!”
“我不怕,去看看吧!”曾瑾菡好奇心起来之后,心里就好像猫挠一样,根本平息不了。
张正书见她如此,也不好阻拦了。反正连大地是圆的,脚下是一个球曾瑾菡都接受了,区区生物学算得了什么!于是,在苏熙的带领下,进入了技校的实验室。此刻,在实验室里也有不少工匠在弄实验,而苏熙的实验室是专门开辟出来的玻璃实验室,曾瑾菡好奇地东张西望,最后把目光落在一架奇形怪状的东西上面。
张正书却第一时间认出来了,这一架用铁精心铸成的显微镜,和后世的光学显微镜相差无几。除了做工粗糙之外,镜片不怎么精良之外,其他的真没差什么了。
“你去弄一片叶子来。”
虽然没有专业的载玻片、盖玻片,但做一个树叶切片就好。没办法,谁叫这是在宋朝呢?要是弄成切片,就能观察到树叶的细胞了。弄了好一番之后,滴上一滴清水,用刀子切开的薄薄的叶子总算完成了。放在显微镜下一看,果然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脉络。但由于没有碘酒染色,脉络也就是原先的颜色,略微有点淡。再放大些,总算是能看到细胞了,只是颜色不太对劲,毕竟没有滴上碘酒,细胞没有染色,对于观察不利。张正书满意地离开了显微镜,说道:“能看到细胞了!”
“我瞧瞧……”
曾瑾菡迫不及待地学着张正书的模样,凑到显微镜上一瞧。这一瞧不打紧,差点把自个吓了一跳。
“这……这是细胞?”
瞧着怪模怪样的东西,曾瑾菡差点没跳起来,幸好张正书早有准备,先是把住了显微镜,怕被摔了,然后才苦笑道:“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其实,这个细胞在,在我们身上也是有的。”
“啊?我们身上也有?!”曾瑾菡吓了一跳,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张正书连忙拉住她的手,柔声安抚道:“这是事实啊,再说了,你现在不还是你么?只是你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而已,从生物学角度讲,只要是生物,那它肯定是由细胞构成的。这种生物,可能就一个细胞,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有可能是海里的鲸鱼,仅仅一条,就足足有三、四艘海船那么大。细胞,就是构建生物的基本,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张正书给他们上了一堂生物课,总算是把他们折服了。
其实,显微镜下面的东西固然面目狰狞,但仔细想一想,好像也没啥可怕的。再怎么样,手里的也不过是一片树叶罢了。人为什么会怕一片树叶呢?所以,想通了这一点,他们就释然了。
张正书却好似自言自语地说道:“有了这显微镜,那么很多病症都能观察了,对医学来说,是好事啊!”
曾瑾菡顺着话题问道:“为什么是好事?”
“试想,我们汉人的大夫治病,先前全靠臆测,或者是从旁佐证,何曾亲眼见识过疾病是如何产生,如何消退的?从今起有了这显微镜,这疾病也就无所遁形了。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见识到了这病菌的模样,知晓了病菌的发病方式,进而不管是治疗也好,预防也罢,都是对百姓,对人命有利之事,怎能不是好事了?”
听了张正书的话,曾瑾菡和苏熙才恍然大悟。
“小官人,如此说来,这显微镜怕是神器一件啊!”
苏熙也兴奋了起来,一开始他还以为自己放出了一个妖孽,殊不知这是造福天下的神器!
“自然是神器,不仅对于医学方面,我们还能利用显微镜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的认知其实并不太一样。”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要认识这个世界,恐怕穷尽毕生之精力都不行。但是,我们每前进一步,就往真理靠近了一点。然后我们再把知识传递下去,总有一天,这个世界的秘密会被我们所得知的。”
如果是在没接触“科学”之前,曾瑾菡也好,苏熙也罢,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