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49章 受宠若惊() 
后来,有人才发现,买走这面“豪华”镜子的人,赫然就是祥符石家!

    玻璃的出现,着着实实占据好几天汴梁城百姓的日常谈资,开口闭口都是“玻璃”,甚至那些琉璃首饰,都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了。原先对透明琉璃无爱的宋人,因为眼镜,因为镜子,却不得不承认透明琉璃确实很漂亮,而是很实用。

    其实,相比起汉唐,宋人更喜欢透明纯白的玻璃,因为淡雅啊!

    只不过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从汉唐遗传下来的审美,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而张正书的另辟蹊径,也证明了无色琉璃一样很美,宋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有了大众基础,玻璃的流行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然而,没人注意到的是,张家因为这一项产业,又赚了不少。

    而李家村的作坊聚集地上,又多了好些个工匠,每日都要与炉火作伴。当然了,帮张家做事最不用担心的就是薪资问题,像李家村的工匠,已经是仅次于汴梁城的高消费人群了。最低级的工匠,每个月都有好几贯的工钱,最高等级的工匠,每个月甚至能赚上百贯!

    这样的工钱,放在汴梁城都是骇人听闻的,但是在李家村却已经习以为常。

    外面不知道有多少工匠,已经开始削尖脑袋想要加入张家的作坊了。

    只不过现在张家的作坊,开始“产学研一体”的计划,很少招外面的工匠了。新鲜血液,都是从技校里面自己培养,渐渐成为了一个定式。除非上马新的产业,才会从外面招聘人才的。

    工匠虽然招得少,但工人却在不停的扩招。

    没办法,李家村的作坊扩张太快了,产能要求也节节攀升,技校的培养根本来不及,只能招些精明一些的工人来做工,才堪堪能赶得上任务。而这些工人嘛,工钱也是不少的。相比起汴梁城来说,都算是高收入的。基本工钱,都在两贯左右,但是如果产品按时按量完成,就会有一笔不菲的奖金,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

    用这些工人的话来说,比种田快活多了!

    百姓收入多了,那消费自然也就高了。

    也许大宋的官员对于数据不敏感,但根据“黑客”的统计,开封府的百姓因为作坊的存在,收入明显增加了,消费也强劲了不少。这里面肯定有张正书这个“散财童子”的功劳,每逢过节、完成任务,张正书都会以各种名义发钱。虽然张正书散得多,但他赚得更多啊!

    一来二去的,这些工人也好,工匠也罢,手上的钱渐渐增多了。钱多了,自然是要改善生活的。消费促进了钱的流通,更底层的百姓也跟着受惠。当宋朝百姓的消费潜力迸发出来的时候,张正书也有点吃惊。事实上,他做的事情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下工匠和工人的待遇罢了。

    就好像后世的工人和工程师一样,相比起其他行业,这两个职位的工资都算是高水平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缘故了。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工业城市和一个旅游城市相比较,工业城市的经济肯定要比旅游城市好得多!没有工业,一个城市的经济就是半死不活,根本发展不起来。比如后世的丽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经济发展如何呢?比如厦门,还是经济特区,比之深圳如何呢?还有三亚,收入差点不如小县城!再看看东北三省,以前是工业大省,后来不发展工业了,经济立即倒退;再看看欧洲,工业开始转移到亚非拉,经济也开始倒退,就算是底子厚,还不是一样举债度日?

    无工不富,有了工业的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因为真正能创造财富的,还是实业,还是这些熟练的工人。

    这也是为什么当元宵节前夕,张正书回了一趟李家村,这么受欢迎的缘故了。

    “小官人,这是俺家的鸡蛋,你尝尝?”

    “小官人,这是我家炒的蚕豆,你来几个罢!”

    “小官人,我买的饴糖,你尝点?”

    ……

    张正书享受到了后世国家领导人的待遇,有点受宠若惊。一一拒绝了众人的好意之后,张正书才进入了技校。

    “小官人,你这排场可比官家都要大!”

    在技校的办公室里,苏熙苏子明有点感慨地对张正书说道,“我听闻官家出行,也不会有多少百姓夹道欢迎的。”

    “那是官家微服出巡罢了,官家要是摆明车马出行,那场面……啧啧啧……”张正书搜索了一下那倒霉鬼的记忆,发现皇帝出行真的是可以用浩荡来形容,前后人马超过两万,排成的长龙,足足能从大宋皇宫直接连到汴梁城门外!那阵势,简直了。

    也难怪皇帝骚包,毕竟谁有这么个权力的时候不想抖一抖威风的?

    哪怕是号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想泰山封禅,要不是被群臣拦住了,他就真的去了。李世民做不成的事情,他儿子李治却做了。泰山封禅可比皇帝出行的花费多了成百上千倍,沿途不仅要赏赐百姓,还要给政策优惠,比如免税几年啊,免赋几何啊……洒出去的都是钱啊!

    苏子明也没有争辩,而是一笑了之,把话题转移到了玻璃上面:“小官人,你之前说这望远镜可以消掉色差,我还是有点不太明白……”

    “所谓色差嘛,就是源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玻璃里的色散和折射系数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焦点,所以看起来就像有幻影啊,色泽不能还原……要消除色差,就要用两片色差互补的镜片,用某种透明胶水粘合起来,就是消色差镜片了。”张正书也不知道那胶水是怎么制造的,只能说个大概。

    “胶水?”苏熙有点不明白,“就是树脂一样的胶质吗?”

    “差不多,但树脂不行,颜色偏黄了。”张正书笑道,“其实现在可以制造镜子了,你可以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再用互补色差镜片组合,这样就能得到无色差的望远镜了。你可以做几个实验看看,怎么利用镜子,做一个双筒望远镜……”

第550章 谁打击谁() 
被张正书这么一提醒,苏熙想了想,才抚掌笑道:“这个法子好!”

    张正书却不觉得有什么,在后世一个玩具望远镜也是用这种办法消除色差的。毕竟成本摆在那,如果不是这样,根本无法得到一个可以看的望远镜——看到的景象都是模模糊糊的,还有重影,色泽也偏差,哪里还能卖得出去!

    “小官人,我还发现了,那杜仲胶有很多用处啊!”

    苏熙从桌子上拿起一张设计图,说道:“小官人,你瞧,我根据你说的,拿出了一个方案。”

    张正书看了之后一愣:“这是打气口?”

    “不错,那杜仲胶的密封性实在是惊人。用上了杜仲胶之后,香水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三成!”苏熙眉飞色舞地说道,“还有那蹴鞠,换上这个密封打气口之后,以后就更加耐用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他实在是有点震惊,宋朝“古人”的领悟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他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运气了,怎么随便投靠一个人过来,就是一个智商逆天的科学家胚子?

    “此事先放下……”

    张正书怕自己的底子都漏了,连忙打住苏熙的话头。“小明啊,你的算术学得怎么样了?”

    “小官人,这算术真个神奇,若是没有算术,怕是这打气口我都设计不出来。”苏熙又是一阵眉飞色舞,“越是研究这算术,我就越是发现算术和科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很多科学内容,都可以用算术表达出来。你看这个打气口,就可以用……”

    “好好好,看来你已经研究得很精深了……”张正书有点郁闷了,这智商高的人学什么都是快人一步的,打击人啊!想当年,张正书学数学学得要吐血,可这苏子明却根本不当回事,只需要短短两三个月时间,水平已经比张正书还要高了,这特么还是人么?以后,还能愉快地用算术打击苏子明吗,还能愉快地玩耍吗!郁闷的张正书,知道以后都是他被苏熙打击的份了。除了他是一个穿越人士,比苏熙的眼界宽很多之外,还真的没啥优势了。

    “哪里谈得上精深,算术一道实在是博大精深,穷尽一生怕也研究不到十之一二……”苏熙有点唏嘘地说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没事,你可以一边学,一边教。”

    苏熙居然点了点头:“我也察觉到了,如果多几个人帮忙,或许研究会快很多。”

    “好了,这个话题就到这了。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张正书见苏熙虽然外表有点不修边幅,但精神却是不错的,看来在技校的日子里,他好像如鱼得水,活出了另外一个样子。

    “啊,今天是正月初几了?”

    苏熙拍了拍头,腼腆一笑道:“我都不记得了……”

    “今日都正月十四了,哪里还有正月初几?你修书回家了吗?”张正书关切地问道,“若是有空,开春的时候你随我下一趟江南,我们也是要去明州一趟的。”

    “小官人,可我手上有这么多实验要做,走不开啊……”苏熙急了,连忙申辩道。

    “这事没得商量!”张正书哪里不知道,这实验一旦做起来,就是没完没了的。别说在宋朝了,哪怕是在后世,研究的课题还不是一个接着一个?苏子明就算分身有术,也是一样做不完的。

    “这……也罢,我也该回家一趟了,免得父母担忧……”苏熙服软了,到底他还是个宋人,孝道还是很看重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对了嘛,研究也并非需要在李家村,跟我出去一样有收获的。”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张正书早就想弄一艘蒸汽船了,苏熙是肯定要参与其中的。别以为蒸汽船很高端,其实就是一个蒸汽炉子的事。关键是难以一下子拿出成熟的蒸汽炉子罢了,没有成熟的蒸汽炉子,全铁的蒸汽船甚至比风帆船只还慢。

    要知道,比如飞剪船的航速,顺风时甚至能达到二十一节!二十一节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每小时四十公里左右的航速,快愈奔马!哪怕是平均速度,也能达到十七节,也就是每小时三十公里左右。

    而一开始的蒸汽船,速度也就是十节左右,比风帆船只都有所不如。而且很尴尬的是,一旦煤炭用完了,那船只就一点动力都没了。最关键的是,在煤炭没普及的中世纪,根本别想找到一个煤炭补给点。

    所以,张正书一开始就想着是在风帆战舰上装蒸汽机,这样在逆风的时候,也能利用蒸汽机加速了。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改良船只不能一拍脑袋就弄的,一旦重心不稳,可能转向都会翻船!

    设计一艘船只,那可是关系到一船人生死的事,张正书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张正书意属的机帆两用船,当属十九世纪中期米国用的机帆两用船,只需要将蒸汽动力系统改成螺旋桨,就能使用了。至于明轮船,因为动力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张正书是直接弃用的。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工业的东西,不可能一蹴而就。哪怕是有设计图了,实验也通过了,但制造出来,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比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海水腐蚀钢铁的问题。说白了,还是涉及到材料问题,不然通过锌板来保护船体,成本实在太高太高了。不过,若是能开发出富锌油漆,还是能保护船只的。一年涂一次油漆,不管是木船和铁船都是一样的处理,保养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但是,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真正的根源,还在于开发耐腐蚀钢,只不过以大宋的科研实力嘛……估计几十年后张正书能看得到希望都算不错了。

    而且,要铸造铁船,并非那么简单的。再小的钢铁船只,也不可能一整件铸造出来,这就要求必须进行焊接了。不使用焊接技术,根本无法打造成一艘整体的钢铁船只,甚至还会漏水。焊接技术,可以说是钢铁船只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了。

第551章 超级吸金兽() 
焊接的话,宋朝铁匠唯一会的技术就是锻焊了,也就是让钢铁加温到一定程度后用锤子击打,使它们熔合,焊接成一块。这种技术费时费力,效率不高不说,焊接的效果也不尽人意。所以,在大宋要弄一艘钢铁船,非得有丰厚身家不可。

    当然,现在又了杜仲胶,张正书可以尝试一下弄一个沼气池,利用沼气来助力焊接,提高焊接效率。这是再高效率,也还是锻焊,唯有弄出电之后,能人工发电,才能发展电阻焊,让焊接上升一个台阶。

    反正不管怎么说,现在想要弄一个钢铁船,除了让工匠埋首苦干十几年,别无他法。

    张正书自然是不会做这种傻事的,所以他决定先改造一下沼气池再说。

    其实,沼气池对于一般的农户没啥意义,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原料。

    试想一下,就算是李家村,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闲钱养家禽家畜的,没有家禽家畜,单单靠人的粪便,一家五口都提供不了足够的沼气,那这个沼气池是没有意义的。

    但地主家可以试一下,毕竟地主家怎么也会有二十余口人,还有数量不菲的鸡鸭。

    “这段时间,你可以试着鼓搞一个沼气池……”

    张正书把沼气的概念一说,对于变废为宝极为上心的苏熙,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这沼气能点火?”

    苏熙有点惊奇,虽然他适应了张正书不时提出的新鲜概念,可听到这些话,还是忍不住有点疑问。

    “沤肥能产生甲烷,甲烷是可以燃烧的,不信你可以试试。”张正书笑着说道,“反正水泥有了,管子你让冶炼作坊打造一番,或者直接用杜仲胶做一条管子,密封就好了,连到炉灶上,你就发现真的能点火燃烧的。记得,点火那头记得用铁管……”

    张正书想着,反正宋朝的沼气池只有一个用途——做饭,至于发电什么的,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苏熙兴冲冲地说道:“我这就去弄……”

    “不急不急,我先去看看,你这轮胎打气口怎么弄的,沼气池的设计图我一会画给你……”

    张正书关心四轮马车的事情自然是要比沼气池更多的,沼气池其实没多少市场,而且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有密封材料,就足以弄出来了。现在四轮马车可以升级换代轮胎,又是一个质的飞跃。要知道,现在四轮马车的销售额,已经去到差不多五十万贯,得到的铜钱,早就堆满了张家的钱窖,甚至还要扩建。孰重孰轻,张正书自然会拎得清。

    等宣布售出的四轮马车免费更换打气轮胎、车轮,又是一个极好的广告,到时候销售又会多很多的。

    瞧瞧后世的汽车企业,哪一个不是富可敌国的存在?

    现在的四轮马车,张正书就是按照后世汽车企业的模板打造的,自然也会成为一个超级吸金兽!

    不过嘛,这轮胎的改造还是挺难的,打气口的问题还只是设计图上的样式,真的想打出来,还是需要一番功夫来研究的。除了打气口之外,重新研究一条杜仲胶的轮胎,包括外胎、内胎和胎垫,都是需要时间的。当然,一步到位发明真空轮胎是最好的。但以宋朝的技术条件,内胎的打气口都搞不掂,真空轮胎的打气口的要求就更高了。

    张正书在李家村待了半天,解决了图纸上打气口的一点问题,但还不足以让打气口制造出来。张正书估摸着,没个一年半载,这技艺恐怕都突破不了。别小看一个打气口了,也就是俗称的气嘴,制造工艺几乎能与工业能力划上等号的。

    别的不说,拿后世最低级的英式气嘴来说,防尘帽、气压盖、气门芯、气门螺帽是组成构件。但每一个,都不是那么好做出来的——加工的工艺太精细了,大宋现在的金属冶炼行业,还真的就没制造过这么精细的小物件!

    当然,不是说制造不出来,用人工打磨的方式,还是能制造出来的。

    但是,精度呢?怎么保障?

    张正书一向认为,不能批量流水线生产的东西,就算制造出来了,也还是没啥用处。就好像后世,在某些工业领域里为了哄骗领导,赚取科研经费,会声称哪几个大厂共同开发了某件大型设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填补国内空白。这种说辞糊弄行外人,糊弄领导还行,可行内人一看,就嗤之以鼻了。因为是人工打磨的,耗时费力不说,还没有什么生产价值——因为材料不过关,耗费比别人多一半的钱打磨出来的设备,寿命连别人的一半都不到!

    可即便是这样,也止不住国内的领导喜欢填补空白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张正书不做这等傻事,就拿螺嘴来说,人工打磨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精度问题,因为零件的替换问题,要是开了这个口子,日后想换车胎的话,岂不是要找半天零件?或者直接弃用原先好的零件,换上一整个?

    所以,必须要用车床之后,才能加工这么精细的物件。

    最好弄一个专门生产螺丝的机器,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最关键的,还是要保证冶铁作坊的运转。

    开足马力的冶铁作坊,还是满足不了市场对四轮马车的需求。

    张正书想着,是不是要扩大产能了。

    但现在开封府的土地那么紧张,想要找到良田以外的土地来建一个大作坊,还是挺困难的。唯有的可能,就是去周围的县城郊外找找看,比如祥符、中牟等等的临近县城,最好是还能河运的。中牟县是最好的,但估计现在蜂窝煤作坊在那里,原先的土地主人也醒悟过来土地卖得便宜了,坐地起价也说不定。

    “唉,想做实业还是难啊!”

    张正书也是郁闷,幸好他有穿越者的金手指,知道什么赚钱才能把产业扩得这么大。要是旁人做实业,肯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

第552章 待遇不一样() 
回到张家庄的张正书,感受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待遇。

    家里的僮仆就不用说了,一向对这个小官人是敬而远之的,现在又多了一丝敬佩。

    这种敬佩,是张根富羡慕不来的。虽然张家对佃户也很好,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