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汴梁城中就有《京华报》卖了。这等速度,汴梁城中很多报纸也好,小报也罢,都是比不上的。所以,汴梁城中的报纸虽然效仿《京华报》,却总是只学到了一点皮毛,永远学不到精髓。
《京华报》的核心竞争力,除了真实之外,就是速度了。正所谓一步慢,步步慢,在新闻界,速度慢的报社,连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虽然粗俗了些,但道理是一样的。像昨天的事那样,李行首和“大桶张家”小官人同乘一辆马车,这样的桃色新闻,肯定已经形成某种程度的传播了。要是再耽搁一天,甚至半天,汴梁城中就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了。那到时候再出来“辟谣”,有用吗?
用句不客气的话说,人只愿意相信他想相信的事实。
你辟谣任你辟谣,看看有谁信,反正我不信。
这也是为什么在后世,官方都辟谣无数次了,可还是有居心叵测之人煽动谣言。后来没办法,将散布谣言立法,才总算制止住了势头。可宋朝不是后世啊,在这时候散布谣言,再简单不过。但相对起散布谣言,辟谣才显技术。
张正书的办法,很显然就是最有用的,不仅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利用李师师的名气强行刷了一波四轮马车。最后还提醒了一句,就在明天,概念车版本的四轮马车要进行拍卖了,欢迎大家前去看热闹。
《京华报》一出街,张正书火了,四轮马车也火了。而连带着“家乐福”超市开业,也跟着火了。不知道多少人去“家乐福”超市,只为了亲眼瞧瞧,是不是和报纸上说得一样,各种新颖的事物,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在汴梁城中还有人问:“甚么是四轮马车?”这恐怕会被人鄙视的。
汴梁城景明坊,京华报社里。
“小官人,这是昨日‘家乐福’超市的入账。”郑月娥把账本递给张正书,因为“家乐福”的账本每天都要给张正书过目,但毕竟今天的流水账太多了,这么多个“账房先生”都差点忙不过来,郑月娥都要帮一把手。自然,她的小心思众人皆知,就由着她把账本拿来给张正书看了。
一日一结的会计制度,是张正书弄出来的。虽然在此前不算显眼,但在“家乐福”超市开业之后,这种会计制度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最起码,张正书能一眼看明白财务状况如何。
“流水一天有一万三千多贯?!这有没有搞错啊?”张正书看了一眼,也是震惊莫名,要知道日入万贯,这和日进斗金都相差无几了。怎么判断一个宋人是不是富翁?用腰缠万贯来形容就再贴切不过了。“家乐福”超市一天能产生一个富翁?这别说是张正书了,就连皇帝看了都要眼红啊!
不过嘛,这不是净利润,只是流水而已,换句话说就是销售额罢了。
为什么销售额会这么高?
张正书想了想,不外乎这几点原因。第一,自然就是宋朝钱荒太久了,百姓手中的钱已经少之又少,用这么少的钱想买多点东西不容易,“家乐福”超市的出现给了这些百姓一个惊喜;第二,就是“家乐福”的优惠力度前所未有,一下子让利两成,这是别个商贾做不到的,因为这样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了,但张正书不一样,他用的是代购,可进货又省了一道环节,还能保证一点点利润;第三嘛,就是《京华报》的功劳了,没有铺天盖地一样的宣传、打广告,怕是也不容易短时间内聚集这么多顾客的。
“小官人,虽然售出了一万三千七十二贯一百六十七文,但抛去成本、工钱,也就收入了一千二十六贯钱,这……也太惨了些罢?”郑月娥还没说,这超市兴建的成本呢,即便是每天收入这么多钱,也要差不多十天半月才能收得回成本。但今日起就没有了打折,收入肯定不会这么高的!
郑月娥是知道的,《京华报》的纯利润可是在六成以上的,而且支出多是付工钱,还有买纸墨。可“家乐福”超市的纯利润连一成都没,这样能撑下去吗?
然而,张正书却不以为意:“虽然利润不高,但胜在细水长流,体量大啊!”
“今日没有了打折,还能有这么高的收入么?”
郑月娥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的,她曾在社会底层生活了很长时间,自然知道普通百姓对价格的敏感,如果不能长时间维持这样的利润,怕是超市开一天就要亏一天!
“谁说没有打折的?今天虽然没有了全部商品打折,但还是有部分商品打折的,比如蔬菜,今天是八五折;比如大米,是我们张家的大米,新米混着一点陈米,也是八五折;比如酱油、豆油、豆瓣酱、腐竹、腐乳、蜡烛、香皂、果酒……这些我们自己的产品,不都是可以打八五折么?就算今天不打,明天也一样可以打的。这些商品打个八五折,我们也还是有盈利的,虽然不能再暴利了,但让利于民也是做好事嘛……”
张正书自然知道,零售业要想做大,自然是要各种手段的。
打折,不过其中一个手段而已,目的就是培养顾客。除了打折之外,还有会员制度,这也是张正书打算弄的。
“你是东家,自是你说了算!”
郑月娥有点委屈,明明是她好心提醒张正书,却不受重视。
张正书神经是有点大条了,没有察觉到郑月娥的失落,反而兴致勃勃地说道:“其实兴建超市,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赚大钱,而是给底层百姓一些工作机会,同时也拉高大宋的平均工钱。”
“啊?”
郑月娥明显不太理解张正书的用意,听了他的话,立即将委屈变成了崇拜。女生对一个“成功”男人的崇拜,可谓是毫无道理的。要是这个男人帅一点,那这个女生立马就成脑残粉了。如果他们之间还有点故事,女生怕是已经沦陷出不来了。
第511章 人才难得()
可惜张正书即便是穿越人士,也不能理解女生的心思,更察觉不到郑月娥的异样情绪。女人心,海底针啊!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别小看这个超市,起码能带动上百人的直接就业。”
张正书算了算这笔账,“再加上周边的小摊贩,也会嗅着商机而过来摆摊,更是能带动几百人就业。至于果酒就不说了,我专门收购秦凤路和永兴军路那边的果子来酿酒,期间种树的人,采果的人,运输的人,哪一个不需要大量人手?而且,我这果酒不单单是在开封府销售而已,在整个大宋都会销售。这么算起来,起码能带动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就业了。”
郑月娥眼睛都亮了,经受过贫苦才知道贫苦的可怕。如果张正书真的帮助这么多贫苦百姓脱离贫困,能吃饱饭,那真的是无上的功德了!
“这么算起来,超市少赚一点钱,算不得什么。”
张正书也是财大气粗,大手一挥,完全不拿钱当回事。
实际上,他都能预料到是这种情况了。只不过嘛,超市稳定收入可能会少,这是一定的。
仔细看上面的账目,就会发现真正赚钱的,还是香水、香皂等大额商品。至于其他的生活必用类,也就刚刚维持盈亏平衡而已。
但这只是第一天的账目,本来就是特殊的。真正要看营收账目,起码得等十几天,等超市经营稳定下来之后才可以窥见端倪。
“小官人果然是大善人!”
郑月娥崇拜地说道,“只是如此一来,会不会得罪同行?”
张正书一愣,他当然知道郑月娥说的这件事,只能苦笑地说道:“得罪又能如何?不能不做生意吧,当然,我们还要做得隐蔽一点,比如今天蔬菜打折了,明天就大米打折,后天是酱油打折……反正一天天不重样的来,让百姓获得实惠的同时,也保护自身。”
郑月娥点了点头,知道这事非同小可。一旦被其他商家集体抵制,那也是很困难的。起码,在超市渠道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同行还是少得罪一点比较好。
“对了,明天的拍卖会筹备得怎么样了?”
张正书把账本交回给郑月娥,不经意地问道。
“据说,四轮马车已经装配好,放置在‘家乐福’超市的塌房了。”
郑月娥化身秘书,一丝不苟地回答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姝儿已经去‘家乐福’那边坐阵了,你准备好接手报社了吗?”
郑月娥脸一红,有点紧张地点了点头,蚊吶一般说道:“差不多了……”
“那就好……”张正书叹了一声说道,“多亏你们为我分担,不然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这不是张正书的谦虚之言,是真的发自肺腑。现在摊子铺得太大了,张正书是真的忙不过来了,毕竟分身乏术啊。要是没有曾瑾菡分忧,张正书早就累瘫了。
偏生张正书是一个懒散的性子,能做到这等程度,完全是被形势所迫。这不,一有空闲张正书就开始偷懒了。所以说,张正书是个一拍脑袋就一个想法的主,适合发号施令。至于管理的事,还是交给别人好了。正因为是这样,在李家村技校里,不仅培养着工人,也培养着掌柜。但掌柜哪里是这么好培养的,怕是一时半会都跟不上趟了。现在又多了一个超市,曾瑾菡自告奋勇去管理了,那她也不是铁打的,能兼顾把《射雕英雄传》写好都不错了,哪里还管得了京华报社?
那么压力传下来,张正书又想偷懒,自然只能找个人来管理了。
很不幸,郑月娥闯入了张正书的视线。这个郑家小娘子,自小也是识字的,而且对于数学的领悟能力极强,借贷记账法都能举一反三,差点超过张正书这个老师了。要是放在后世,那肯定也是一个学霸级别的“风云人物”。曾瑾菡就不用说了,那是学神。张正书教授的借贷记账法,曾瑾菡一天就完全领悟还超过了张正书,这等学习能力,张正书只能默默眼红。要是系统不是附在他身上,而是附在曾瑾菡身上,那恐怕大宋历史早就改写了。
郑月娥的学习能力强,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这年头人才难得,张正书手中也没有人才储备,只能一边培养一边让她上岗了。只要郑月娥认真学,上手也是极快的。除了文笔进步不会太明显之外,管理一下“京华报社”的日常事务,处理印刷、发行等工作,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平日里再花些时间提高提高写作水平,主笔也只是时日问题了。
张正书为自己的“天才”想法鼓掌,殊不知郑月娥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念头接手报社的。
“小官人日理万机,自是要统筹全局的。”
郑月娥很天真地对张正书说了这句话,却把张正书燥得够尴尬。
别人不知道,郑月娥还不清楚吗,这小官人只要有空闲时间,除了锻炼就是躺在躺椅上做咸鱼。
什么日理万机,什么统筹全局,是觉不好睡,还是勾栏瓦肆里的杂剧不好看?
如果不是北宋这艘船快要沉了,张正书才不会这么勤奋,弄什么工业计划拯救大宋。说实话,做一个纨绔子弟,每日出入酒楼茶肆,勾栏瓦舍,风花雪月,挥金如土……那才是张正书理想的生活,可惜啊,只能想想罢了。“劳碌命啊……”
郑月娥偷偷笑道:“别个想要这般劳碌,都求不得哩!”
“那是,他们可没这个头脑。”
张正书臭屁哄哄地说道,这也是实话,宋人又怎么会有张正书这个穿越人士的眼界呢?
眼界都不一样,那么赚钱的想法自然是差了天和地了。比如,大宋的商贾都只想着剥削雇员多一些,赚顾客的钱再多一些。但张正书站在历史的高度,宁愿薄利一点都好,也要让利于民,给多点工钱给员工。只有让百姓都富起来,那才能让整个国家富起来。不然,只懂一味索取,却不懂给予,钱荒那是难免的。
当然,商人逐利,这是天性。或许只有银行成立之日,才能让商贾心甘情愿把钱窖里的钱起出来,彻底解决钱荒。
第512章 西夏境况()
“小官人是最厉害的!”
听了郑月娥的吹捧,张正书也有点脸红了,说道:“没事你去忙吧,我要一个人静一静,想想明日的拍卖会……”
郑月娥乖巧地离开后,张正书才松了口气。
这小妮子不得了,十足一个脑残粉模样,张正书虽然自恋,但也有点自知之明的,要是再让她夸下去,怕是张正书自己都犯尴尬症了。“唉,要是后世的女孩子都这么好糊弄就好了……”
感慨了一番的张正书,继续怀抱着熏香炉,美美地躺在躺椅上,闭目小憩。
拍卖会是什么?能吃吗?
把一切抛诸脑后的张正书,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而此刻,西夏却陷入了惶恐之中。
梁太后大败于平夏城,被几路齐出的宋军打得丢盔弃甲,再加上大雪封路,一路狼狈逃窜回兴庆府。四十多万大军,只逃回了几万人马。损失不可谓不大,特别是粮食,积聚一国之力筹备的军粮,也在逃命的途中丢弃了七七八八。如今兴庆府中,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宋军趁势拿下了天都山、横山,彻底封死了西夏东进的道路,差点连膏腴之地都占尽了。
这等惨状,就连始作俑者李乾顺,也有点害怕了。
没错,他非常痛恨自己的母亲,把持着大权,不肯轻易放手半分。外戚集团势大,西夏差点就不姓李而姓梁了。所以,李乾顺精心谋划了这一次战役,鼓动梁太后在冬日进攻平夏城。和预料中的一样,梁太后吃了败仗。但李乾顺没想到,宋军好像闻着血腥的狼一样,一路追着他们撵。要不是党项人熟悉道路,恐怕已经被宋军追截住了。
差点落入宋军手中,李乾顺也是惊魂不定。
“快,快派人去向辽国求援!”
回到兴庆府的第一件事,梁太后就派人去向辽国求援。这已经是梁太后第二次求援了,第一次求援,是在战败的第一天,仓皇撤退时派出的使臣。
李乾顺看着发号施令的梁太后,虽然惊魂甫定,但他的眼中还是闪过一丝怨恨。
“外戚势大,横征暴敛,贪欲无穷无尽,夏国已经民力凋敝,邦国将危。她还穷兵黩武,这简直是荒唐!若朕能亲掌大权,必像宋朝皇帝一般,励精图治……”想到恨处,李乾顺握紧了拳头,像年轻狮子看着狮王那样,眼中全然只有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了。
梁太后再次派出使臣之后,才略微安心了些。突然想起如今战事,连忙问道:“如今宋军在何处?”
左右回答道:“宋军已然渗入剡子山,袭击了卓罗监军司,统军仁多保忠仅以身免。”
听闻西夏大军损失这么大,梁太后也是紧咬牙关,恨恨地说道:“好狠的宋人!”
“太后,为今之计,还是速速请求辽国出兵,不然我夏国危矣!宋人此刻已经占据了横山,天都山,进可攻,退可守。等到开春,冰雪融化,宋军运来充足粮草,兵强马壮之下,我夏国仅剩残兵败卒,如何能挡?”夏国大臣嵬保没说道。
结讹遇也说道:“太后,除却求援,我等也要强征民夫守城。虽然京都易守难攻,却也怕宋人强攻……”他和嵬保没都是梁太后的心腹,随着去攻宋的。但见识了宋军的配重投石机,见识过了火器“霹雳炮”的犀利,他早就被吓破胆了。
原本以为宋朝只是个软脚虾可以欺负欺负的,没想到这几年来宋朝的西军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打起仗来不要命。
哪怕是防守,都防守出进攻的态势来。
再加上宋朝的武器本来就“高科技”,火器就不说了,党项人早就领教过。本来也没啥的,宋朝最厉害的火器就是“霹雳炮”了,也不过是最多产生点毒烟,真正杀伤力其实不怎么样的。也是,宋朝的火药配比还粗糙得很,再加上没有对黑、火药本身进行筛选,杀伤力堪忧那是肯定的了。
但宋朝人聪明啊,直接杀伤力不足,他们就可劲往“霹雳炮”里面“加料”,这不,“霹雳炮”虽然直接杀伤力不咋滴,可AOE伤害还是挺可观的。再加上配重投石机的威力,极限都能打出四五百步远。而且,还有一种真正的火砲,是燃着火的火器,打出这么远之后,能把党项人制造的攻城器具全都给烧毁。
正因为是这样,西夏人才认为攻城不顺利,完全不是因为宋军有多厉害,而是没有攻城器具。
想想看,如果没有耧车、没有撞车这类的攻城器具,单单凭着几架云梯,又怎么可能攻得下宋军精心修筑的平夏城呢?
也正是因为宋军武器犀利,所以宋军士气大振。哪怕是人数比西夏的军队少了近二十倍,还是顽强地守住了城池。要不是人数实在太少,又没有多少骑兵,恐怕他们都敢出城反击了。
还有那西军的神臂弩,简直就是个噩梦。
明明还有两三百步远,神臂弩一次抛射,居然能射透骨头。这等神弓,实在是骇人听闻。很多党项士卒都是没有披甲的,都只是披着一件皮袄就嗷嗷叫冲上去了。不过也好在没有披甲,羊皮制成的皮袄,反而更能抵挡神臂弩的攻击。如果不是冬日,西夏的士卒也不会穿上可能家里就这么一件的皮袄,万里赴戎机,不要命地攻打平夏城了。那都是因为西夏已经粮食歉收好几年了,特别是今年,连西夏皇宫都差点断了粮,不得不大肆和宋朝走私商贾用羊皮换了好几十万石粮。
要不然,梁太后怎么会像疯了一样,不要命地在冬天进攻平夏城?
饿疯了,穷疯了的邻居,是会拿起刀剑抢劫的。
这个道理汉人自古就明白了,汉人的做法是,你敢伸手,我就把你的手给打断。但很可惜,宋朝这个软脚虾,打小仗的时候威风不可一世。可到了真正打大仗的时候,就没有了决一死战的勇气。党项人就不一样了,反正他们是光脚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不赢也是死,打赢了才有粮食,才能活下去。这也是为什么西夏人悍不畏死,屡屡犯边了。
第513章 割肉()
所以宋朝在总战绩上不算差,胜率也挺高,有百分之七十。但实际上呢,这些胜率都是打小仗积累下来的,真正打决战的时候,宋朝一如既往的掉链子,互相扯后腿,最后一败涂地。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