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68章 男人压力大()
“郎君,最近你怎么心不在焉的?”
曾瑾菡眨着美眸,很担忧地问道,“好像丢了魂一样,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出错了。前些天还在茅房里大声叫喊,怎么没有冲水马桶?郎君,甚么是冲水马桶?”
张正书吃饭的动作一愣,然后眼睛眨着问道:“我有说过吗?”
“有,肯定有!”曾瑾菡很肯定地说道,“我还道你在茅房里滑倒哩,不曾想你居然是在找甚么冲水马桶……”
“哦,冲水马桶啊……就是利用活水,把污秽冲掉的机关装置。”张正书随口解释了一下。
曾瑾菡半信半疑地说道:“郎君,你可是有甚么心事?”
“心事?我怎么会有心事呢,哈哈哈哈哈……”张正书有点心虚地快速扒着饭。
“别装了,你的碗里都没有盛饭哩!”曾瑾菡白了他一眼,居然有点狐媚的意思。特别是穿着儒袍,这算不算是宋朝版本的制服诱惑?反正张正书一时间都忘了烦忧,看着曾瑾菡去给他添饭。
“额,可能近来压力有点大……”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男人每个月总有那么三十几天压力大的。
额,好吧,好像扯远了。哪里能没压力呢,曹锟这一去就是十几日,一点消息都没。他让周铭去安排后路,好了,这下连周铭都不见人影了。张正书长这么大,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人命很宝贵,可他没想到终有一日自己居然会制造杀人的武器去刺杀一个两不相识的陌生人。哪怕是为了家国大事,张正书还是觉得惴惴不安。这种事情,太焦灼良心了。
更何况,此刻曹锟一点消息都没,要是刺杀成功了,那辽国使团可能死几十人。要是刺杀失败了,曹锟可能就埋骨他乡了。要是曹锟成功刺杀了,却失手被擒,张正书一样是良心过意不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种炒蛋的事,张正书可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日想夜想,差点没把头给想破了。
“郎君,那就别给自己这么大压力了。”曾瑾菡绝对有做贤妻良母的潜质,柔声安慰张正书说道。
“我也不想啊,开年就要成亲了……”
张正书还没说完呢,曾瑾菡就发飙了,一把抓住了张正书的衣襟,恶狠狠地说道:“你的意思是,不想娶我?”
嘶……张正书倒吸一口凉气,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子,怎么发起飙来,比河东狮吼还要厉害啊?要知道,陈季常家的河东狮吼已经出了名的,他可不想再娶一个悍妻回家,在历史上留下笑柄。殊不知,张正书太高估自己了,人家陈季常是谁?苏轼的老友啊,但凡和苏轼沾点边的,都可以青史留名了。更别说,苏轼还特意写了首诗嘲讽陈季常?于是,陈季常成了“妻管严”代言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至于张正书,咳咳,不出意外的话,他这个人可能都不会出现在史书上。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除了皇帝、将相、官员,其余的人,基本上不会出现在正史上。哪怕你是发明了惊天动地的东西都是这样,看看那个发明了神臂弩的李定,要是不是有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谁会知道是他发明了神臂弩?就好像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也是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记载,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至于张正书,不过是用铅活字替换了胶泥活字罢了。
工匠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不受待见的。
哪怕是当了官的工匠,也备受冷落。
比如,编撰了《营造法式》的李诫,就是集木质建筑的大成者。可若他不是官至将作监,恐怕历史上都没有他的记载。巧合的是,《宋史》里也没有为他立传。
李诫都是这样,更别说张正书这个工匠的头头了,不拿出来批斗都算好了。还想“留名青史”?想得太美了些!
张正书可没有这个自知之明,开玩笑说道:“那现在能退货吗?”
曾瑾菡柳眉一竖,哼哼两声:“迟了!”
“那我就勉为其难,继续成亲好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好像承受了多大委屈似的,看得曾瑾菡一阵委屈:“你就这么不想娶我么?”
“哪能啊,我跟你开玩笑的……”张正书慌了手脚,“上天能让我娶了你,这是我十辈子修来的福分。乖,别哭了。我说的压力是另外的事,跟成亲没什么关系的。我只是觉得,成亲之后,恐怕我的计划要继续加快才行了。”
曾瑾菡这才破涕为笑:“你这人,算了,饶过你罢!”
“多谢女侠手下留情!”张正书没个正形的,把曾瑾菡成功逗笑了。“吃饭,吃饭,尝尝我的手艺……”
结果,曾瑾菡吃了第一口菜,连忙吐了出来:“呸……”
“不好吃吗?”张正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可是顶级厨艺啊,他亲自下厨的,怎么会不好吃?
“你自个试试!”曾瑾菡没好气地说道。
张正书尝了一口,差点没吐出来:“卧槽,盐放多了……”
“郎君,你到底有什么心烦事啊,厨艺怎么大失水准?”曾瑾菡这才觉得事情的严重性,实际上,张正书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婚前恐惧症的男人啊!既然不是婚前恐惧症,那肯定就是其他事情了。
“此事……不能说……”张正书还是叹了口气,有些事,即便是枕边人也不能让她知道的。因为少一个人知道,那事情就越保密。不然事情暴露了之后,哪怕赵煦想要保他,都保不了的。刺杀使臣啊,还是在这么紧要的关头,那简直就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了。
张正书没有嫌命长,相反他还很惜命,所以他要把这个事情埋在心底。
“没啥事,就是……就是一不小心又惹祸了……”张正书脸不红心不跳地说道,反正他惹的祸也不是一两次了。
曾瑾菡反应很大,差点没蹦起来:“郎君,你又出去和人打架了?这次,又是哪家的衙内?”
第469章 被怒怼了()
“不是衙内……”张正书有点心虚,等于间接承认是打架了——其实也不算是打架啊?
曾瑾菡拍了拍胸口,明显是束了胸的胸脯很平,要不是张正书见过她穿女装,还真的以为她是太平公主。那样张正书就亏大发了,娶了老婆回来,还是个平胸妹子。虽然养成很有成就感,但貌似张正书喜欢刺激一点的……好吧,刺激也没啥好刺激的,相当于后世初中生的曾瑾菡,再大能大到哪里去?而且大也有不好,得看身段的。要是一味的大,失去了比例,那就很难看了……
等等,咳咳,张正书心道,我怎么想到那里去了?我明明是心虚的那个人啊?
“不是衙内还好,那是别个商贾家的小官人?”曾瑾菡好像挺清楚张正书的性子,应当确切的说,是那个倒霉蛋的性子。天地良心,张正书可是标准良民……好吧,不算刺杀的事,张正书还真的挺遵纪守法的。按时缴税,不偷税不漏税,啧啧,朝廷真应该给他颁发一块“大宋好商贾”的牌匾的。不过嘛,张正书这人低调,这事就不用传得到处都是了……
“也不是别个商贾家的小官人……”
张正书心虚起来,只顾扒饭,都不敢去看曾瑾菡的脸蛋。
说实话,曾瑾菡确实挺早熟的。换做是后世的初中女生,只懂得追星、打扮、泡小鲜肉,安心学习的都是少数派了。这样的女生,心志能有多成熟呢?可宋朝的女子不一样,到了规定年龄就要准备嫁人了,心志肯定成熟不少的。特别是曾瑾菡这种生在商贾家的千金,更是过早地熟悉了人情世故。
“那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曾瑾菡有点放心了,这个阶层的,随便给点钱就摆平了,属于可以招惹的范围。
“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张正书更加心虚了,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不对啊,这事明明就是无妄之灾来的,谁知道赵佶这么快就想泡李师师了?小官人我完全属于躺枪的好不好?
“那是游手?还是丐帮?抑或者是游侠?不对啊,以你的本事,游侠断断是不会招惹的……”曾瑾菡开启了最强大脑分析道,可惜她的想象力不够,怎么分析都是错的。
张正书却有点怒了:“什么叫我招惹不起游侠?你这是人身攻击好吗?”
曾瑾菡却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却妖艳得好像有万种风情一样:“郎君,做人最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要认清自己。不是我说,你就跟刘忠他们学了一个多月的花架子,就敢和人家游侠打架了?人家游侠可是有兵刃的,随便出一招,都能把你打趴下……”
张正书头一回后悔了,他就不该把《射雕英雄传》给这女人写。这不,现在变着法来贬低他了。这还是男人过的日子吗,以后他还怎么振夫纲啊?
“喂,系统,有没有顶级武术?我要学,要这娘们看看,到底我行不行!”
男人嘛,最恨别人说自己不行。
张正书是男人,所以他也不能免俗。
然而,系统却懒懒散散地说道:“你们夫妻俩耍花枪,别带上本系统。本系统虽然会很多东西,但无法立即教会你武术。再说了,以你的底子,就算学了武术也好,格斗术也罢,都是个花架子。人家一力降十慧,一拳就把你打趴下了。”
好吧,前后两分钟,就被两个家伙用一样的评价怒怼,张正书也蔫了。这在心理上,是个沉重的打击,打击到让张正书认清了现实。
“行了,你们说什么是什么吧……”
曾瑾菡却听出了话中的话:“什么你们?”
“额,我是说,不是游手,也不是丐帮,我怎么说也是个好人啊,怎么能下落到去欺负乞丐?我这人多有同情心,见到乞丐都要给几文钱的。说不定还会劝他不要做乞丐,堂堂正正做人,我愿意给他个机会进入作坊做事……”
曾瑾菡笑了,掩饰不住的笑意。
“还好人,你要是好人呐,那整个大宋就没坏人了。”曾瑾菡的话太有哲理了,张正书也不得不含恨背上黑锅。都是那个倒霉蛋,真真是神台猫屎——神憎鬼厌的。
“那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已经不一样了,已经洗心革面,决心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曾瑾菡笑了笑,没说话。但张正书看了她的神情,就知道她不信了。分明是在说:你继续吹,我信你一成算我输。
妹的,宋朝没法玩了,能不能回二十一世纪啊!
“好了,别扯了,我知道游侠你不敢招惹的。说罢,你这次到底招惹了谁?”曾瑾菡看着张正书精彩的神情,不由心底一寒,泪涌出了眼眶:“你该不会是招惹了良家小娘子,想纳妾了罢?我好命苦啊……”
“停停停……李行首我都看不上,何况是其他人?”张正书最怕女人掉眼泪了,这女人怕是号准了他的脉,张正书又是一阵郁闷。所以不能和聪明的女人成亲,女人太聪明了,对男人是个很大很大的打击。“我心里只有你一个……”
“呵呵,老实说吧,到底招惹了谁!”曾瑾菡面色俏寒,根本不相信张正书的鬼话。
“就不能别人招惹我么?”张正书幽怨地看了看曾瑾菡,见她脸色不善,连忙说道:“端王,是端王赵佶,那天……”张正书不敢再隐瞒了,这事迟早是要让曾瑾菡知道的。于是,他一五一十的把那天的情形说了出来。
“……你说我多无辜啊,分明是躺枪了好吧?躺枪是什么?躺枪你不用理,只要知道我是无辜的就行了。他一个王爷,想要见李行首,找我干什么?害的我还要躲去李家村。偏生他还不依不侥,追到李家村了。我今年就是命犯太岁,流年不顺啊!可今年又不是我的本命年啊,不管了,以后得穿个红裤衩避避邪才行……”
曾瑾菡俏脸一怒:“都甚么时候,你还有心思说笑?”
第470章 躲无可躲()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那不然还能怎样?那端王是认准我了,我做什么都没用啊!”这是实话,要是赵佶认准了张正书,张正书现在确实难以做什么来抵消他的念头。好在赵佶还不是皇帝,没法由着性子来。要是赵佶已经成了皇帝,张正书二话不说就要跑路了。
瞧瞧赵佶对付情敌的手段就知道了,吃醋的女人是不讲道理的,吃醋起来的男人,更是不讲道理。要是这个男人身居高位,还弄他不过,那就是一桩祸事了。
张正书不知道现在他在赵佶眼中是个什么形象,但肯定被列为“情敌”的范畴了。
天地良心,张正书明明和李师师保持着距离,也没有一丝旖旎的心思,偏生被赵佶记恨上了,这算什么事?无妄之灾啊!
“这可怎生是好?”曾瑾菡也急了,她也听闻过赵佶的大名,端王心术不正,喜欢走马狎妓,虽有文才,却放浪不羁。这样的权贵,是哪个商贾都不想惹的。
张正书安慰她说道:“如今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事。他只是端王,又不是皇上。要是他做了皇帝,我立马跑路。可惜啊,他只是个亲王罢了。”
“还‘只是亲王’罢了,那端王要是铁了心与你为难,你能怎样?”曾瑾菡急得都快掉眼泪了。
“放心,在开封府他还不敢乱来的……”
张正书很笃定地说道,历史上,就没有一个赵氏宗室敢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要是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那赵氏宗室恐怕就容不得他了。削爵都是轻的,按律法严判是大概率的事。为何是这样呢?咳咳,这就得扯到赵光义了,可能是因为得位不正,赵光义对待太祖一脉,严苛到不行。稍稍犯错,恐怕就要遭到灭顶之灾。
这些年来,赵氏宗室中的太祖一脉,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有鉴于此,很多王爷,郡王,或者是其他爵位的宗室,都如履薄冰,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宋朝的宗室都很安分,没有一个敢造反的。也是,烛光斧影的事,还历历在目,谁敢造反?
然而曾瑾菡虽然熟知人情世故,却不太懂政治:“我等都是商贾,如何能和一个王爷斗?不若郎君你备厚礼,上门赔罪罢!”
张正书却苦笑道:“人都得罪了,赔礼有用吗?”赵佶的小心眼,张正书是一清二楚的。
历史上,章惇反对立赵佶为帝,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向太后以宋神宗语驳斥章惇:“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最后,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大臣的支持下,强行立了赵佶为帝。赵佶一登基就找了个借口,而蔡京为了夺权,利用台谏官弹劾章惇,与赵佶里应外合,总算是把章惇弄出汴京城了。章惇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即便是这样,赵佶依然没放过章惇,把章惇一贬再贬,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从此,章惇就一路奔波,从舒州、睦州、越州,最后到湖州。短短两年多时间,章惇南迁北移,最后病死在贬所之中。
看到了没?赵佶的记仇,一点都没有君王风度。
再加上他的荒唐,任用小人,为祸天下,根本不配为君。
可惜,历史偏偏和宋人开了个玩笑,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
躲避是躲避不过的了,被赵佶记恨上,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张正书对此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既然躲不掉,那就舍得一身剐,把赵佶这个准皇帝拉下马好了!
对此,张正书有三手计划。
一,自然是让赵煦生个健健康康的儿子出来,有可能的话,尽量延长赵煦的寿命。不过,以赵煦好色的性子,估计这条路很渺茫。二,就是申王赵佖了,理论上讲,申王赵佖才是赵煦死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可惜有眼疾。但是,在张正书这里根本不算事。不就是个近视眼吗,张正书弄出玻璃之后,还怕弄不成个高度近视眼镜?这样一来,申王赵佖就不会因为眼疾被刷掉了。这个计划得尽快实施,还需要在民间多多宣传申王赵佖的“仁义”。额好吧,其实申王赵佖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平庸至极,是个老好人。不过怎么说,都比赵佶当皇帝好好一点。最重要的是,申王赵佖有个厉害的儿子赵有奕,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最后一个计划嘛,自然就是安排退路了。
天下之大,张正书哪里去不得?
不过,这得首先弄出船只来才行,没有船只,一切都是虚的。
除了船只外,还得招募船员,自己培养船员。如果是赵佶为帝,那在赵佶登基之前,张正书就带着全家老小出海生活。
只是这几个计划都有点……不可告人,自然不能告诉曾瑾菡了。
“郎君,你莫要犟,我可不是说笑的。”曾瑾菡继续劝道。
张正书摇了摇头,苦笑道:“没有用的,只会让那端王更加看不起我,便是现在都能放手整我了。”
曾瑾菡不信,皱眉说道:“安有如此王爷?”
“赵佶不就是?”
张正书心道,你还不知道他的荒唐事呢,千古皇帝,他也算是独一份了。
曾瑾菡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不欢而散。
而张正书呢,则打定了主意,不管怎么样都好,为了自己,为了大宋,都不能让赵佶登基。
在送走曾瑾菡后,张正书坐在小楼上,看着万家灯火,心中想着:“西北战事一了,赵煦估计会来我这里了吧?”
为什么张正书这么笃定呢?
完全是因为张正书料中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战的结果,赵煦不得不再次过来取经了。估摸现在朝廷里,是战是退,已经要吵成一锅粥了吧?张正书只想嘿嘿冷笑,要说朝中诸公嘛,做实事不行,吵架开干倒是一把好手。偏生到了辽国,到了西夏,他们的膝盖就软了,脊梁就弯了。这就是文人的“骨气”,像苏辙那样的文骨,这时候的朝堂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曾布、蔡京一流的政治投机者。
这确实是悲哀。
不仅仅是大宋的悲哀,也是儒家的悲哀。
儒家到此,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看似科举把儒家捧得很高,实际上高处不胜寒啊!
第471章 财政审计()
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