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嘿嘿,用脚趾头都想得到了。

    第一个,肯定是削减宗室支出;第二个是削减胥吏的俸禄支出;第三嘛,就是裁军了……赵佶不蠢,知道宋朝并非唐朝,唐朝的世家门阀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可宋朝却已经将大世家门阀全都干掉了,当然了,官宦世家还是有的。这些人,都暗地里经商,哪怕唐朝的世家门阀也是一样。所不一样的是,唐朝的世家门阀做生意霸道,甚至还偷税漏税。可宋朝的官宦世家,你怎么做生意,朝廷不管,把税交齐了,那什么都好说。如若不然嘛,后果真的很严重!

    从某个角度来说,因为商业,商贾的地位飞速提升了。虽然得不到官方的认可,但商贾之子可以参加科举,仅凭这一点,已经可以说是自周朝以来,对商贾最好的年代了。如果赵佶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真的把“大桶张家”弄倒了,那就等于掘了大宋自家的城墙,赵煦一定会弄死他的,整个赵家宗室也容不下他了。除非,赵佶能做得天衣无缝。只是这个基本不可能,想想看,就算没把张正书雇佣的工匠、劳力算进去,张家的僮仆都超过百人,甚至达到了两百多人。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主”被你弄倒,岂能没有一点声息?一旦风声走漏,端王就算做到头了。

    赵佶不傻,相反他还很聪明。

    其实他一开始的意思,也不是找张正书的麻烦。虽然那李行首,赵佶是很想与她促膝长谈,谈谈人生,谈谈理想,谈谈诗词,谈谈歌赋。但其实赵佶对于美色,或者说审美观确实不咋地。姿色再次的妓女,他都玩过。所以,这一次不过是一个不怎么忠实的粉丝,想要见到自家偶像,而和另一个粉丝起的冲突罢了。

    奈何,赵佶的名声在历史上已经臭了,臭到张正书下意识认为:那是昏君啊,昏君还找上了李师师,我虽然没把李师师怎么样,可万一赵佶不是这么想呢?不行,赵佶肯定是想弄死我,那我肯定要想办法脱身啊……

    所以,误会就形成了。

    赵佶只是想向张正书讨教一番见偶像的经验而已,结果愣是被张正书误会成了赵佶要对他不利。

    这不,在这个美妙的误会下面,张正书吓得天未亮,就乘着四轮马车出了汴梁城。

    “我说小官人,你要跑路就跑路啊,带上我算怎么个回事?”

    赵鼎很不客气,现在他已经无所求张正书了,说话的语气自然就足了。

    这叫什么?叫小人一朝得志,就嘚瑟!张正书很想抽他一巴掌,让他认清认清现实。

    好在,张正书的理智告诉他,赵鼎这人坑就好了,打是打他不醒的。

    “那日我跟端王说了,我叫赵鼎。”

    只一句话,让赵鼎瞪大了眼睛,哑口无言。良久,赵鼎才带着哭腔说道:“小官人,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为何……为何要陷我于绝境?”

    “没啥,我当时就想着,这王爷也没表明自己身份,可当了王爷的,肯定姓赵吧?我随口说我是姓赵的,他肯定会对我高看一眼。我认识的姓赵的不多,一个在那个啥,另一个就是你了。你说,我不用你的名号用谁的?放心,我连你的籍贯都说得一清二楚,没有一点遗漏!”

    张正书不着边际地胡扯着,可赵鼎偏偏就相信了。

    不相信不行啊,张正书哪一次按常理出牌过?赵鼎也是欲哭无泪,怪不得张正书要带他一起跑路了,原来……原来他是被坑的那个啊!

    “别这样嘛,我也没想到要跑路这么严重的。这不,我还是很有义气的叫上了你不是?要不然,我就留你在报社,去给我挡住端王了。”张正书一脸“诚恳”地说道,可他这张脸,赵鼎越看越想抽一顿,太气人了。

    “有句话说得好啊,命运就像强、暴,你反抗不了就要学会享受。跑路也不错啊,你看我,准备充足。不仅备了大量金钱,还有一辆马车,可以快速逃离。放心吧,那端王是找不来的。等一阵子,这风声过了,我们自然能回汴京城去了。”

    张正书这样的安慰,却等于没安慰一样,气得赵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马车在路上快速行驶着,估摸着时速超过二十公里了——别以为这个速度不快,其实大宋的马车,向来只有十几时速而已。李家村不远,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赶到了。

    “小官人又来了!”

    学童们刚刚在做体操,见到张正书来了,都一窝蜂地涌了过来。

    被强制性按在操场上的苏熙苏子明见了,眼眸里不禁闪过一丝别样的神色来。如果论宋朝十大好商贾,那么张正书肯定是会上榜的。苏熙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却从未见过有哪个商贾肯办一个学校,无条件教授穷苦人家的孩童,甚至连食宿都包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是一种钱多了烧得慌的精神啊!

    怪不得所有人都说张正书是败家子了,苏熙看起来,他确实是一个败家子。但苏熙和张正书其实是一路人,他在家的实验,也烧了不少钱,心疼得他老爹每天都在说:“伢子,你莫要弄哩,这钱是你爹在海里冒死赚回来的啊……”

    不过,苏熙也就烧了几千贯钱而已。这个张小官人倒好,一烧就是几万贯,看得连苏熙都眼抽抽——这实在是太不把钱当钱了!

    所以,这些学童拥戴张正书,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苏熙再一次觉得,抛开强制性的锻炼,和令人一个头两个大的算术,这里确实是他的追求所在!

第445章 喜闻乐见() 
张正书觉得很纳闷,为什么说他“又”来了呢?搞得他好像个客人一样,他明明是这里的主人好不好?

    更可气的是,这些狗嫌人厌的学童,居然越来越大胆了,甚至还敢搜他身——找零食!太过分了,但为什么张正书还有点开心呢?张正书自己想了想,他好像没有抖M的倾向啊?

    “别乱摸啊,我身上没有蜜饯,蜜饯在马车上。对,就在车厢里那个书呆子身上,你们找他去……”

    秉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伟大国际精神,张正书毫不犹豫又一次出卖了赵鼎。

    赵鼎还沉浸在悲伤之中,自哀自怨着。结果一抬头,就看到一群目光幽幽的学童,他忍不住颤抖着声音问道:“你们……你们要做甚么?”

    “小官人说,蜜饯在你身上!”

    一个看模样是刺头的孩子王说道。

    赵鼎瞬息间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怒道:“小官人,你又坑我!”要让赵鼎这个自认为是卫道士的儒者恼羞成怒,可见张正书做得是多么过分了——简直喜闻乐见,大快人心啊!额,好吧,是大快张正书的心。

    一点都没有悔意的张正书,走进了技校。这朋友嘛,就应该是拿来出卖的。留下被缠得没办法的赵鼎,很气,但一点办法都没。也不知道这些学童是怎么学的,明明和他差不多年纪,可论起机变来,赵鼎居然完全不是对手。好像被人蹂躏过一样,赵鼎软瘫在车厢里——你试试被十几只手一通乱摸,只为找子虚乌有的蜜饯看看?

    “咦,他身上怎么没有蜜饯?”

    翻找了半天,赵鼎拼命反抗,挣扎,这些小混世魔王却视而不见,扑倒了赵鼎就不停地搜着他的身。

    “你们想想看,小官人在这个时辰就从汴京城到了这,哪里还有甚么闲暇去买蜜饯?”

    说话的,是一个叉手在一旁冷眼光看的小屁孩,虽然只有不到十岁的年纪,却老成得有点像十几岁的束发少年了。

    “啊,好像是这样子哩!”

    “那我们岂不是错怪这人了?”

    “赶紧跑!”

    ……

    也不知道是哪个混世魔王一声令下,这些“罪魁祸首”都散了,只留下被扑倒在车厢中,流下了两行清泪的赵鼎,他怎么这么命苦啊。要是女子摸他也就罢了,可那是十几个小屁孩啊,该摸的不该摸的都摸了,赵鼎现在是生不如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张正书掉了一回书包,劝慰道:“赵鼎,你是要做大官的,这点事算什么?快起来,我有个好东西要给你看……”

    赵鼎被张正书拉着进了课室,他浑浑噩噩得如同一尊行尸走肉,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啥了。

    “小官人,这人……看起来脸色不太对啊,他没事吧?”

    苏子明坐在张正书旁边,担忧地问道。

    “没事,有事的话,丢几道应用题给他做就是了。赵鼎,听闻你是个神童啊,恰好,我这技校里,也有不少‘神童’,要不要比一比?”张正书露出了一个挑事的微笑,他已经预见了赵鼎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情形,心道,是不是对他有点太狠了,万一他想不开呢?不对,赵鼎什么时候想得开啊,他不一直是这样死脑筋,认死理的吗!

    见赵鼎还是浑浑噩噩的样子,张正书立马使出了激将法:“我还以为号称儒门神童的赵鼎能有多厉害,原来是徒有虚名的……”

    赵鼎回过神来了,恶狠狠地说道:“小官人,若是比诗词歌赋,经史典籍,我自问同龄几无敌手!”

    “那东西有啥用啊,要比当然比算术了。算术你学过吧?别跟我说你没学过,这可是君子六艺来的。不出声,代表你学过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别说我坑你,我知道你的算术水平不咋的,所以安排了一个初学者当你的对手。看到没,这位苏子明,小明童鞋你也见过一面的了,他也是刚刚接触算术,这样,我出一道题,让这个课室内的所有人一起算,这公平吧?”

    赵鼎的牛脾气上来了,脖子一硬,说道:“来啊,谁怕谁?”

    “好说!大伙听好了,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梨果多少价几何?”张正书这道题,其实很新。因为,这是一道元朝时的应用题,大概意思是,用九百九十九文钱文钱买得梨和果共一千个,梨十一文钱文买九个,果四文买七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如果是技校的学童们,聪明的已经设了假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了。而“初学者”苏熙苏子明,则咬着笔头,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神情最古怪的,就要属赵鼎了。他没下笔,因为根本不懂算啊!如果斥责张正书这题没意义,他自己都不会信服的。这的确是一道很贴近宋朝生活的应用题,甚至赵鼎自己都可能遇到,只是不可能买九百九十九文钱的水果罢了——除了大户人家,谁肯花一贯多钱一次性买这么多水果啊,这是钱多烧得慌!

    张正书看着赵鼎的模样,也笑了。

    有一种数学难题,叫做题目已经超过了语文阅读理解的范围。难不成,号称神童的赵鼎,居然连题目都听不懂?

    是的,赵鼎真听不懂,这些数字里面,到底有什么弯弯绕绕?明明听起来不难,可真要解题,却好像便秘一样,总是憋不出一个解题思路来。张正书对这种事是心知肚明的,宋朝重文轻武不说,连带数学也是不重视的。除非开特科,不然还真的不好找什么算数人才。市场小,那学习数学的人自然也就少了。除了立志做账房先生的,谁有心去钻研什么数学题?

    做官嘛,通读圣贤书,懂得写文章,那就行了。至于算数?都是小道耳,不学也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一到地方,就被胥吏耍得团团转的缘故。连账本都看不明白,财政大权都把握不了,还得靠胥吏的官,胥吏不把你当成瓜皮,都对不起全国百姓。

    赵鼎也是这个心思,他很想把笔一扔,斥责数学是“小道”。但这种心虚的表现,赵鼎已经猜到张小官人对怎么对他了,绝对会把他树立成反面例子,尽情奚落的。这张小官人,好像对打击他的自信心上瘾了,变着法来整他。有鉴于此,赵鼎哪里还会堕入张正书的毂中?

第446章 宽进严出() 
于是,赵鼎很悲催的再次被虐了,这一次不是张正书在虐他,而是一群比他年纪还小的学童。

    一炷香时间过去后,张正书问起了答案。这是在照顾苏子明和赵鼎,不然的话,张正书在一刻钟内就要求拿出答案了。连这个都解不开,还怎么做账房先生?要做,张正书的技校出去的学童,最低也是要做一个账房先生的。宽进严出,谁都没情面讲。

    “有谁算出来了吗?”

    张正书问道,其实他心中早就有答案了。整个课室里的学童,估计都能算出来。为啥呢?瞧他们把算盘拨弄得噼里啪啦响,张正书就知道这个技校没有白办。最起码,给大宋培养了不少数学人才。

    “我算出来了!”

    一片异口同声之中,竖起了无数只手。张正书诧异的发现,除了学童以外,苏子明也算出来了。

    “好,苏子明,你说说你的答案?”

    张正书很好奇,他就想知道,这个小明童鞋到底是算对还是算错了。

    “梨有六百五十七个,共计八百零三文钱,果有三百四十三个,共计一百九十六文钱。”苏子明的答案很正确,张正书有点吃惊了。这道题目是宋朝还没有的,系统给出的是元朝的《四元玉鉴》中的一道题目,正因为知道是这样,张正书才震惊莫名。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神童?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张正书也很好奇,这道题目对古人来说,难度不小。苏子明才接触数学几天啊,居然能算这样的题目了?

    “我是用了笨法子,一个个推算出来的……”苏子明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却把张正书给震惊了。这败家子啊,推算出来的,要用多少草稿纸?要知道,办学校最大的花销不是课本,不是聘用教师,也不是免费食宿,而是草稿纸啊!就这么一道题,苏子明居然用去十几张纸,心疼得张正书直哆嗦。

    “行了,我知道了……”

    张正书无力地转身,也没去问赵鼎算出来没,看着他一头雾水的样子,就知道他连解题思路都没找到。数学逻辑和儒家的逻辑,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轻了说,儒家的逻辑就是强加附会,相当于狡辩术的存在。这种逻辑,是建立在以儒家为标准的社会制度体系里面的,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可一放大到科学严谨的学科之中,儒家的短板都暴露无遗了。

    特别是数学,很多儒者根本就没法理解,什么是除法?因为儒家的字典里,公平这个词嘛,基本是不存在的。特权阶级,才是儒家要追求的。很不幸,赵鼎就是其中一个。

    张正书公布了答案,也公布了解题思路。这道题,可用方程来解,也能用取巧的办法,也就是苏子明那样,求出单价了,就利用单价做文章。当然,苏子明不懂这一步,他完全是生搬硬套的,让张正书哭笑不得。没错,苏子明确实很聪明,思维也不拘一格。但数学是自有逻辑所在的,他这么生搬硬套,硬解的法子当真是笨法子。

    这不,苏子明听了神乎其神的解法,当即沉迷进去了,听得如痴如醉。

    而赵鼎呢,则还是像看天书一样,张正书都能找到当年自己学微积分的状态了。

    不理解啊!根本无法理解!

    就好像是两个世界的学问,赵鼎很怀疑自己来这里是干嘛的?于是,他想到了哲学上最富盛名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没错,赵鼎差点没有被那一连串的“鬼画符”给逼疯了。

    要是在其他场合,他就开始怒斥了:“这是乱来!中国自有文字,何必用番邦数字!”

    但今天他被数学狠狠地虐了一回,说话都没底气了。而且他也知道,这其实是强词夺理。中国汉字在数学一道上,掣肘不少。特别是在传播力度上,远不及数字来得方便。因为技校的推广,李家村周边的村民,都学会了这番邦数字,这就是证明了。宋朝的儒者再目中无人,也不敢排斥可以教化万民的法子。因为教化,本就是儒家的根基啊!否定了教化,岂不是把孔夫子都否定了?

    “难道我真的要学算术才行?”

    赵鼎突然有了这个想法,因为他被身旁的人狠狠刺激到了。那些比他还小的学童,居然没有一个人是做错的,全都解出了正确答案。更恐怖的是,他们使用算盘的速度,几乎可以用妙到巅毫来形容了,不仅快,还极为赏心悦目。可以说,有这等功力,完全可以胜任一个账房先生的岗位了。

    赵鼎震惊了,要知道,技校办起来,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在几个月内,就培养出了一批账房先生,这简直骇人听闻啊!在大宋,不缺读书人,不缺工匠,但是缺账房先生。账房先生要是做得好,分分钟都会被当成掌柜来培养的。

    也就是说,这些学童未来,最起码是个账房先生了?

    虽然,赵鼎也看不起市井里的账房先生,可他知道,在朝廷的各个衙门内,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这种账房先生。如果没有账房先生,恐怕大宋的税务都无法厘清。算术的重要性,赵鼎是嘴上说着不要,表面上是看不起,但他是心知肚明算术人才重要性的。可他还是不打算深入学习,在赵鼎看来,没有什么重要得过当官。

    “小官人兴办技校,当是一大善举!”

    赵鼎也不得不服气了,他是很努力,但看到比他有钱的张正书,比他还努力,赵鼎就有点不自在了。幸好张正书的志向不在官场,不然赵鼎连一点点自信都没了。

    当下课的钟声响起,学童们欢呼雀跃地冲出了课室,课室里就剩下苏子明、赵鼎和张正书三人。

    “小明啊,算术学得怎么样了?”张正书漫不经心地问道,其实内心是满怀期望的。诚然,二十岁才学数学,是晚了点。但有志不在年高,只要肯下苦功,以苏熙的智商,一定是没问题的。更何况,数学是科学之王,这也是苏熙的动力所在。学不会数学,就接触不到更高级的科学,这是苏熙不甘心的事。

第447章 确认过眼神() 
“小官人,这算术一道,果然博大精深!”

    苏子明虽然还没有接触到方程,可普通算法,已经让他如痴如醉了。从一开始的抗拒,居然转变成了主动去学,这可是天和地一样的差别!

    最关键的是,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