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苁亍H晃掖笏伪狈轿尴湛晒淌兀坏┙煌黄疲蚩馕R樱昃┪R樱 

    赵煦知道,朝中还是有不少明白人的,知道大宋的处境其实很危险。

    幸亏辽国现在不思进取,耶律洪基也是沉迷围猎,根本不想挥军南下——实际上,契丹人的退步也很大,因为有了幽云十六州的种粮补给,辽国一下子进入了半农耕半游牧的社会状况。粮食足够了,每年还有宋朝送来的岁币,契丹贵族的生活惬意得不行,谁还会想着打仗?

    然而,赵煦却害怕一件事。耶律洪基现在已经老了,说不定哪天就驾崩。要是新的皇帝也是一样昏庸那还好,可万一是个中兴之主,励精图治几年,契丹人又恢复了以往的掠劫性子,那宋朝就难受了。

    只是张正书要是知道赵煦这样的想法,估计要笑掉大牙。要知道,历史上赵煦还没活过耶律洪基呢,他居然在担心耶律洪基死后谁继承皇位的问题!要担心就该担心,为什么他现在还没儿子吧?

    要是没有儿子,就算禁军烂到家了,宋朝的未来也和他没啥关系了,又将是另一个宋仁宗。宋仁宗虽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却没有子翤,白白便宜了他兄弟的儿子赵宗实。不过,赵煦肯定想不到这个,因为他没有透视未来的眼光,更不知道自己短命,甚至还觉得他这么年轻,一定能生出儿子来的。

    “黄卿说得不错,我大宋禁军确实已然糜烂了。”

    赵煦沉下脸来,“朕接到的折子,有关禁军散漫、欺行霸市、私设路障……俱成了风气,若长久以往,则我大宋危如累卵!”

    这句话太重了,枢密院的所有大臣都不约而同给跪了,口中称道:“臣万死!”

    “罢了,不怪尔等,是禁军积弊太多。朕有心整改,不知卿等有何良方?”赵煦试探性地问道,然而他却知道,这些文官是断断不会看着武人坐大的。

    所以,正如赵煦所想,这些文人士大夫都没有出声。

    赵煦不得已,又开始点名了:“章卿可有治军良方?”

    “以臣愚见,除却加强操练、整顿军纪之外,别无他法!”

    不愧是带过兵打过仗,甚至还亲自下令斩首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夷蛮脑袋的狠角色,章惇所言确实在理。精兵之道,在于军纪严明。如果使百人如使一臂,也比数千乱哄哄毫无章法的士卒好得多。

    但是,他这么说完全是投机取巧罢了,要是这么好整顿军纪,操练军队,赵煦还用得着他来说吗!被将门吃了空饷的禁军,青壮十不存一,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别说操练了,就算拉出来走两步,都要喘气的。这样的兵,怎么操练?整顿军纪?呵呵,更是无从谈起。要是有谁敢把这些流氓丘八逼急了,他们甚至敢炸营哗变!谁叫宋朝是个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存在呢?没有了一个威慑性的领兵者,自然就要承受指挥不动的窘境了。

    要想这些丘八听话,那也容易。增饷咯,最直接的事。有钱赏,这些丘八自然就听话了。

    可问题是,大宋国库都能跑老鼠了,哪里来钱?这不,赵煦还拼命想甩掉包袱,你让他去倒贴钱给这些烂到骨子里的禁军,怎么可能!

    “那此事就交由章卿去做了……”

    赵煦不愧跟了张正书这么长时间,坑人的功夫已经学到了一点精髓。

    章惇一听这话,吓得登时冷汗迭出。别看他是宰相,哪怕是皇帝,到了禁军大营中也不管用啊!到时候,练兵练不出来,章惇的声望肯定大跌。一个宰相没了声望,他还能坐得稳相位吗?章惇甚至以为,赵煦是不满他了,才给他出这样一个无解的难题。

    任凭吴子复生,也没办法把一群流氓兵给调教成百战精锐啊!他章惇就更不可能了,哪怕章惇性子再高傲,再眼高于顶,他都不敢接这个任务的,分明是在找死!

    曾布在一旁看了,心下暗爽:“叫你孤高傲气,如今终于有人治得了你了罢!”

    “陛下,臣乃是一介文士,只懂纸上谈兵,无法练兵,还请陛下另请高明!”

    章惇也很光棍,往地上一跪,拒旨不接就是了。他有这个底气,只要赵煦离不开他,新法离不开他,他的相位就稳如泰山。章惇早就摸透了赵煦的性子,他刚愎自用,又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他生性不勤,却想超越其父;他性喜享乐,却难以自制……反正,赵煦的毛病有很多,但却有一条是死穴——赵煦离不开章惇!

    章惇一走,被强制恢复的新法,肯定又要夭折了。赵煦断断是不会坐视不理的,所以章惇敢于拒旨不接。

    赵煦叹了口气,说道:“章卿请起,朕也知道此事极难。然朕却知道,禁军弊病虽多,然症结却在老弱病残之上。”顿了一顿,赵煦想着张正书的说法,整理了一下语句:“朕命人查过京中禁军情状,竟发现可战之兵不足十之一二,令人震惊!其余者,不是老弱,便是病残,甚至有些骨瘦如柴,别说朴刀拿不起,便是弓弩也张不开。如此之兵,岂能算是兵?怕是街巷中的老妪都不如罢!”

第382章 接盘侠() 
赵煦越说越是气愤,要知道他是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一心想要弄出点政绩来。

    “须知,太祖太宗时募兵,五尺二寸至五尺八寸,不开一石弓不能录。然太祖有言曰:‘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是以我大宋常在灾荒年募兵,不论好坏,一律应征入伍。禁军如此,厢军亦是如此。长久以往,则于兵源上就已然积弱,如何能上阵打仗?

    朕欲剔除军中老弱病残,却苦无良法。然近得一商贾启发,置一石炭作坊,可容纳数万人。朕欲使军中年四十五以上士卒,或有身残士卒,转于石炭作坊,不再入禁军序列。诸卿以为如何?”

    赵煦越来越轻描淡写的语气,却把在场的重臣都吓到了。这个年轻又喜欢刚愎自用的皇帝,什么时候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了?商贾,又是什么商贾,居然敢把主意打到军队头上来了,这胆子大到没边了啊!

    当然,这也是因为时间紧迫,赵煦不再拐弯抹角了。现实的情况,也确实容不得他再思前想后的。反正是退役一些老弱病残,这些文人士大夫大多是不以为意的。最着紧的,还是将门。自大宋立国以来,就开始收紧兵权,武官空有官职,手下去没兵。但为了弥补将门,宋朝统治者默认给将门一些钱财方面的好处。比如吃空饷,比如做买卖有特权……这些,也正是大宋将门的经济来源。很多将门就是靠着这样,才能存在下去的,不然早就消失在历史中了。

    能削弱武人的力量,这些文人士大夫开心来来不及,哪里还会反对?

    只不过,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不过是赵煦明降暗升的手段罢了。别看禁军剔除老弱病残后好像人数少了,但带过兵的人都知道,百余个精兵,抵得过数千,甚至数万的乌合之众。章惇听了这句话之后,神色复杂地看向了赵煦。

    从理性上讲,章惇是举脚赞成赵煦这么做的。强兵之法,首先兵源要好。如果是一群要力气没力气的老大爷,这兵任凭兵圣来练,也是练不好的。在场的文人士大夫哪里会想到这一层?他们只道赵煦是看不惯武人,开始削弱武人了。

    然而,章惇作为一个文人,却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赵煦这样的做法。剔除了禁军中的老弱病残之后,肯定会练兵,强兵。要想练兵,你得找个武官去练兵吧?这岂不是给武官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武人上位了?再说了,练兵之法,谁够将门精擅?一旦成了将知兵,兵知将,这样的将门和唐朝的节度使又差什么了?

    可问题是,现在大宋的禁军既打不了仗,又在白白浪费钱银,朝廷早就想甩掉这包袱了。奈何大宋天灾不断,灾民也就不断,禁军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已经尾大不掉。现在有人想做这样的冤大头,难道还有人会反对?

    章惇虽然高傲,但他深谙官场的规则——决不能做少部分。虽然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但你也决不能在明面上表露出来。要想着法子给皇帝提醒,要是皇帝觉得你说得对,又和大家的意见没差什么,那皇帝还不高看你一眼?

    做事手段的不同,就是章惇和曾布的区别。曾布一见有机会,就兴冲冲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会教皇帝——你就应该听我的!做皇帝的,也是要面子的,给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指着鼻子骂,他还有什么颜面?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宋仁宗,能受得了臣子的严厉指责的。所以,对于曾布,章惇一点都不怕,因为他知道赵煦的性子。只要赵煦在位一天,曾布都翻不起浪花来。

    章惇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在明面上不表态,甚至有时候会赞同。但是转过身来,他就找赵煦说出自己的担忧了。这样一来,给赵煦留了面子,还完善了计划。赵煦怎么会不高看他一眼呢?别以为这样就是奸猾,恰恰这是章惇办事灵活的体现,只要不是涉及原则问题,他都能退步。为了让皇帝纳谏,章惇觉得自己这么做也没错。在朝堂上直来直去的,那是幼稚的体现,作为一个政客,就决不能这样。

    “陛下,此事当真?”

    尚书右丞黄履喜出望外,难道朝廷找到一个接盘侠了?!这可是大喜事啊,要是军饷支出减少一点,甚至连士卒退伍的遣散费都免了,那将会省出多少小钱钱啊!国库有了钱,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嗯,贪污的渠道也就更多了。

    “当真!”

    赵煦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要是张正书敢欺君的话,他立即叫皇城司拿了,不杀头都难泄愤。

    “陛下,只是……”尚书右丞黄履很是担忧地说道,“我大宋禁军有六十万之多,仅开封府一地,就有十万之多。其中老弱病残,多为辅兵。我大宋辅兵,足有三十万,开封一地就有辅兵五万。此老弱病残,怕是要占十分一。十五万人马,十分一,岂非有一万五千余人?甚么作坊,能容得下这般多人?”

    这也是所有文官的担忧,好事是好事了,可万一人家办不到,那奈之如何?

    “要是做不到,那商贾便犯了欺君之罪!”

    赵煦恶狠狠地说道,“诸卿无须担忧此事,朕会办妥!”

    在场的大臣皆面面相觑,什么时候赵煦靠谱过啊,还说他会办妥?

    尚书左丞蔡卞出列说道:“陛下,此事还请三思!”

    “哦?难道还有甚么不妥之处?”赵煦眼神玩味地看着蔡卞,“蔡卿请讲!”

    蔡卞刚直,直愣愣地说道:“陛下,若是贸贸然将万余士卒都遣散,万一哗变了,又是在京畿之中,岂不是危险至极?再有个好歹,被敌国细作散布谣言,煽动士卒造反,则京师危矣!”

    在场的重臣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一齐说道:“请陛下三思!”

第383章 大发善心() 
赵煦点了点头,这种事他也考虑到了。“蔡卿所讲,甚是有理。不过,朕并不打算立即将士卒皆安置在石炭作坊之中,而是先遣千余人试试,以观成效。这个法子,朕称之为试点。若是效果不好,废黜作坊便是了。若是效果尚可,那就逐步增添退伍士卒……”

    章惇越听越是震惊,这种老成谋国之法,怎么可能是赵煦想到的呢?

    “难不成,陛下背后有高人?”章惇下意识地腾起了这个念头,要知道,这个法子太有用了。作为宰相的章惇,岂能看不到这个法子的好处?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法子,以前就没人想得出来呢?恐怕朝中大臣们都走进了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一个政策的推行,肯定是要遍布全国的。殊不知,每一地的情况不同,政策适不适用,都是未知数。贸贸然施行了,就像青苗法、保甲法、保马法那样,好事变成坏事了。

    要是按照这个法子来推行政策,圈一个地方来试点,等革除弊端,有所成效之后再慢慢推行开来,徐徐图之,岂不更好?一时间,章惇想到了新法,叹了口气。要是当初王介甫不是那么急,而是像这法子一样徐徐图之,那新法就不会一波三折了……

    当然,这也是章惇的美好愿景而已,新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又没有补偿新的利益,被坑的乡绅士大夫就是坚定的反对派。这样的情况下,新法要是能成才有鬼了。只不过,要是章惇眼光够厉害,他就不会再纠结什么试点之法了,而是更应该关注,什么作坊能容纳得下上万人!

    上万人的作坊,在宋朝这时候听起来确实骇人听闻。不过,骇人听闻之后就不当回事了,反正宋朝人多,一个上万人的作坊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可这种作坊不止一个呢?要是有上百个,上千个,甚至上万个呢?那岂不是作坊跟农业抢夺起人口来了?

    那中原之地,还会担忧人多地少吗?

    恐怕那些土地多的地主,都哭着喊着求佃户回去耕田了吧?

    可惜,章惇的眼光没那么厉害,毕竟他还没突破固有的思维,看不到作坊的兴起,才是解决新法矛盾的根本所在。说白了,不管是王安石的新法,还是章惇的新法,都是建立在剥削农民、地主,甚至士大夫的利益来充足国库的。一个新法出来,除了皇帝之外,连皇族都得罪光了。这样的新法,焉能不败?

    但是,一旦人口矛盾脱离了土地矛盾而存在,最大杀伤力的青苗法也就没用了。跑得只剩下自耕农了,地主有田又能怎么办?到时候,张正书再祭出银行这个杀招,逼迫地主卖田卖地来投钱入商业、作坊之中,从而使得土地流转起来,重新回到农民手中。这是一个连环招,没有超前的眼光,根本看不穿。

    甚至,张正书只是对赵煦说了一鳞半爪,因为他怕赵煦不支持。赵煦都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章惇了。

    章惇只是觉得“试点”这个法子太好了,当即说道:“陛下英明!”

    宰相都支持了,剩下的人想了想,也觉得可行。既然闹不出什么岔子来,又能削弱武人力量,何乐而不为?

    “陛下英明!”

    看得一众大臣真心赞美自己,赵煦也开始飘飘然了,差点忘了这个法子是张正书提供给他的,不是他自个想出来的。

    “石炭作坊,因为是商贾投钱的,所以那什么管理权在那商贾手中。不过,朕在里面也是有股份的……”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这些臣子,这个作坊是朕的,你们别打主意了。“若是经营得好,诸卿的俸禄,或许还能涨一涨。不过,要经营石炭,就须先把石炭矿藏收归朝廷所有。诸卿,以为如何?”

    赵煦慢慢地露出了獠牙,这事张正书已经为他谋划好了,他只需要照猫画虎就行。于是,赵煦施展起来,觉得游刃有余。

    “山川草木、铜铁矿藏,本就归朝廷所有,陛下只需下一道诏书,告知天下臣民即可。”章惇上端着朝笏奏道。

    赵煦又悲天悯人地说道:“然,朕知晓有不少穷苦百姓以石炭谋生,若是把石炭收归朝廷,岂不是断了他们生计?是以,朕需再加一道旨意,先前以石炭谋生之民,验明身份后,皆可到石炭作坊做工,工钱与退伍士卒一致,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仁慈,百姓之福也!”

    这些朝廷重臣们快要集体高、潮了,赵煦突如其来的大发善心,不是以“仁义孝道”治国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对赵煦的辅佐是有用的,终于感动了皇帝,皇帝也开始仁义起来了。这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们将再次见证一个“宋仁宗”的诞生啊!这怎能不叫这些朝廷重臣兴奋的呢?

    赵煦也很诧异,不就是顺手照顾了一下弱势群体吗,怎么这些大臣好像圣人下凡一样?平日里,这些朝廷重臣拿到灾情报告,知道一次天灾死了多少人他们都不会有什么悲天悯人的表情。怎么现在却好像得了莫大的恩惠一样,是他眼花了,还是这世界变得太快,赵煦自己理解不来呢?

    当然,这是赵煦不明白这些文人士大夫的脑子在想些什么,因为他不是文人士大夫,理解不了。

    事实证明,要不是赵煦经常出皇宫晃荡,说不定他都是晋惠帝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巨婴。事实上,他对百姓也没有什么怜悯之心,唯独在意的是他的功绩,能不能超越其父。

    确实,要让一个富二代……不好意思,是富了好几代的富家子,去理解平民是怎么生活的,确实有点难。

    但赵煦也有点善待百姓意识,应该说宋朝的皇帝都对百姓不错,起码冬天会开放收容所,收留无家可归者,还会赠医赠药,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那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廷议,还望诸卿共同进退……”

    虽然不能理解,但能把事情办成了就行,赵煦的要求也不高。他今天找这些心腹重臣过来,就是为了预先通气,定下共同进退的基调,甚至还要让某个人在廷议上提出来。然后赵煦再做一个裁断者,这样才有利于维护皇帝的权威嘛。

第384章 提前布局() 
汴梁城中,景明坊京华报社内。

    晨钟刚刚响过不久,街上也才刚刚热闹起来,景明坊内还是一片静谧。

    没办法,这里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地,除了要上朝的官员以外,早上基本是没有人走动的。正因为这样闹中取静的环境,才有达官贵人聚集嘛!

    唯独例外的是,景明坊外可以看到一个一身劲装的男子,正在跑着步。

    “小官人,又出来锤炼身子呐?”

    一个卖早点的老妪亲切地问道,张正书向来帮衬她家的摊子,一来二去的早就熟了。

    “曹婆婆,麻烦你如昨日一样,送十个肉饼、十个肉馒头(宋朝把包子叫做馒头)、两杯豆浆、十根油炸鬼(油条)到报社,钱一并向账房要就行……”张正书笑着说道,还没说完人就跑远了。

    这时候,在曹婆婆早点摊上吃早点,盥洗面汤的食客见了,诧异地问道:“这是哪家小官人,为何要这般疾走?”

    “哦,是‘大桶张家’的小官人,每日都要早起疾走几圈的,听闻是在锤炼身子?”曹婆婆麻利地包好了肉饼、包子、豆浆和油条,让儿子给报社送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