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汉子大喜过望,他虽然耿直,但也听得出好坏,分得清好歹。张正书这样的条件,绝对是属于天上掉馅饼的,他没理由拒绝啊!

    “好!不过嘛,就你这一条船,怕是不够的。”张正书沉吟了一二,然后才说道,“你要找几个知根知底的,性情良善的船家,拉着他们一起来给我做事才行。如果你能拉来十个以上,我就让你做他们的头。至于你想管多少人,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张正书的想法很简单,这些船家都是穷苦百姓,平时肯定会联合一起对抗外人的。不抱团的话,他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这些船家之间肯定是知根知底的,张正书也省去了一道筛选的功夫,直接可以安排他们做事了。

    这汉子明显很兴奋:“小官人,小的认识数百船家,不知道小官人要多少人?”

    “数百?”

    张正书一怔,这也太多了点吧?数百人,一个月给的工钱都超过千贯钱了。虽然对张正书来说不算多,但现在他的产业就几个赚钱的,分别是香水、香皂、蜡烛和报纸。除了香水和报纸以外,剩下的产量不多,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作用。香水可以月入数千贯,报纸可以月入千余贯,但别忘了还有数百人的工钱等着张正书去给的。纯利润一个月,估计也就千余贯那样子。

    虽然,这已经羡煞旁人了。可张正书却知道,离他的梦想还很遥远。最起码,等超市建立起来后,果酒开卖后,棉花织成布匹之后,他才算达成了一个小目标——麾下工匠过两千人!

    要是把银行、蜂窝煤作坊弄起来,张正书就达成了另一项成就——麾下工匠超过一万人!

    这样的情形,真的是想想都兴奋啊!

    但是,张正书却知道一件事,斗米恩,担米仇。不仅是他,这汉子对人太好,说不定别人还不领他的情。再说了,就算现在招个数百人来,也是没用武之地的。李家村作坊虽然一再扩建,但还是脱离不了小作坊模式,起码在张正书看来,最多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工厂的模样。这样的小工厂,生产效率能有多高?

    “二十人吧,最多二十人。你找几个相熟的船家就行了,不超过二十人就行。”张正书沉吟了一番才说道,“其他人有怨言的,你就这么说,以后我还是会招人的,叫他们练好一点操舟技术,到时候你要作为考官来考考他们……”

    “啊?小的……”

    这汉子刚想说“不成的”,却被张正书堵住了嘴:“难道叫我这个外行去考他们怎么操舟吗?他们技术如何,你要知根知底才行的!要是日后因为某个人的技术不过关,导致翻船,那才追悔莫及!”

    张正书严肃的面孔,告诉了这个汉子他不是在开玩笑。只要是在水里讨生活的,就该明白“善游者溺”的道理,没人敢掉以轻心。瞧瞧汴河上那些来往的船家就知道了,每到一处停船,甚至每天都要祭拜水上行神。船上可以什么都没,但是香和香炉是必须要有的。

    这汉子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了,估计是在考量,到底要哪些人了吧!

    张正书给他添了一点茶水,说了这么久,他面前那杯茶早就凉了。“喝点茶吧……”张正书淡淡地说道,看着正在煮着的开水,水注里发出了“嗡嗡”的响声。“契约的事,你找齐人之后,来汴京城中景明坊‘京华报社’,我在里面等你。”

    这汉子自然是千恩万谢,然后很感激地把那条鱼给了张正书。

    张正书也是尴尬啊,他总不能这样提着回去吧?这时候他就有点想念来财了,有个书童在,丢脸的事情都不用他做,多好。

    “对了,你家小妹若是可以,我让她来超市做事,你看怎么样?”张正书突然想起,这些船家应该也有女儿的。他正愁着超市的女导购员没人选,现在看来解决的办法应该就在这些船家身上。

    “小官人,你……”这汉子立即起了警惕之心,还道张正书是冲着他妹子来的。

    张正书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想什么了。毕竟张正书是有“黑历史”的,哪怕最近“改邪归正”了,那也不能代表着张正书就真的成了个“三好官人”。“放心,我像是那种逼良为娼,强抢民女之人吗?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放心,你家小妹就在你眼皮子底下做事,你每天送货来超市,都能看到她。她下班……额,放工后是径直回家的。而且,她也是签契约的,这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汉子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小官人自然是好人,小的在此赔罪了!”

    张正书暗自叹了口气,心道:“这黑锅都不知道要背多久,郁闷……”

    这汉子施了一礼之后,刚想离开,张正书却叫住了他:“喂,你这人,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啊,小的倒是忘了说。小的姓周,家中排老大,小官人可以叫我周大郎,或者叫周碇……”

    “碇?”

    张正书果真是不学无术,一时间居然没想起这“碇”的意思,就是碇石,是停船时同的工具。普通船家,是用不起锚的——因为铁器太贵了,只能用普通的重石了。

    “就是停船时用的那块石头。”曾瑾菡总算能插话了,她也觉得奇怪,为什么有时候张正书一会才高八斗,甚至能写出绝妙诗词来。有时候张正书却比刚刚蒙学的孩童都不如,连常用字都记不起来。

第376章 吹嘘() 
“哦,这字怎么写来着?”

    就算曾瑾菡说得再明白,张正书也是没印象的。要知道,这个“碇”字在后世,本来就不是常见字。

    张正书肯定是要“不耻下问”的,不然怎么写契约呢?指望那汉子自己写自己的名字?恐怕是痴人说梦了,他自己都说了是大字不识一个。写名字?不存在的,能认得自己的名字都好了,但依照张正书看来,这周碇真是个文盲,还是百分百的那种。

    “左边一个‘石’字加右边一个‘定’字便是了……”曾瑾菡有点无奈地说道,她都有点糊涂了,怎么这个未来夫君连这个字都识不得?怕是学了蒙学,看过《广韵》的孩童都认得吧!看来,张小官人的知识,都要还给蒙学先生了。

    “原来是这样写的……”

    不知道自己露出马脚的张正书,恍然大悟地说道。“看来,你这个名字大有寓意啊!”确实,之所以取名叫“碇”,也就是说周碇的父母希望他能停船上岸,不再做一个船家了。风餐露宿,没有一片瓦遮头的船家生活,其中的艰辛根本不为人知。唯有亲自体验过了船家生活,才知道什么叫贫苦,什么叫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什么叫饱一顿饥一顿……

    “小官人,小的……”周碇有点眼圈泛红,如今上岸的希望就在眼前,也轮不到他不激动了。

    张正书笑道:“什么都别说了,你先回去告诉父母、小妹这个好消息吧!顺便再找十几个船家过来,明日我在‘京华报社’等你过来签契约!”

    这汉子千恩万谢地走了,嗯,留下了一尾鱼。

    “郎君,这鱼……”

    曾瑾菡不曾下过厨房,看着这条已经不能动弹的鱼,还是有点害怕。

    “今晚的晚餐有着落了!”张正书笑道,“你是想清蒸,还是香煎,抑或者是红烧呢?”

    曾瑾菡狡黠地眨着一双美眸,低声说道:“若是我都想要,那怎么办?”这是在给张正书出难题啊!好在张正书厨艺已经顶级,并不怕她出难题。

    “行,那就给你来个一鱼多吃!”

    张正书是识货之人,看到这鱼就知道是上好的草鱼了,掂量了一下,足足有四斤重。这么大的鱼,足够拿来一鱼多吃了。所谓的“一鱼多吃”,其实就是用一条鱼做成好几个道菜。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做法,像在后世的广东顺德,一鱼多吃就不同于其他地方。鱼头、鱼皮、鱼肠、鱼青、鱼腐、鱼羹、鱼片……都能入菜,让很多外地人都大跌眼镜。更关键的是,这一鱼多吃还非常美味!

    而在其他地方,一鱼多吃常见的是炸鱼块、酸菜鱼、水煮鱼、糖醋鱼、鱼头汤……基本大同小异。其实,这也算是家常菜了,张正书做起来毫不费力。

    “一鱼多吃?”

    曾瑾菡有点不太明白,但看着张正书智珠在握的样子,立即撅起嘴,说道:“想来也不会太好吃……”

    女人都是口是心非的,张正书就笑笑,没有说话。

    ……

    汴梁城中,皇宫大内里。

    赵煦在垂拱殿,召集重臣,商议政策。

    “陛下,暗探来报,夏国已经聚集重兵,于平夏城外,天都山以北安营,距离没烟峡堡寨仅五十里。”说话之人,乃是枢密使曾布。曾布这人,也是官宦世家出身,在宋神宗时就是新法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在后来,曾布与王安石等人的观念起了冲突,被贬谪饶、潭、广、桂、秦、陈、蔡等地。可以说,曾布半生奔波,都在为回到中枢努力。

    后来赵煦亲政了,曾布才得以回到中枢。但是章惇并不喜欢这个投机取巧的曾布,所以曾布在赵煦一朝并不算重臣。原本这一次“内部会议”是没他份的,只不过事关战争,枢密院摇身一变成了“猪脚”之一,曾布才能出现在垂拱殿之中。

    章惇皱眉道:“有多少人马?”

    “据暗探、逃俘所言,可信夏国已聚起百余万人马!”

    曾布一脸严肃地说道,虽然他是政治投机者,也就是官场上典型的墙头草,但他也是有自己的坚持的。虽然,被章惇“发配”来枢密院,曾布很不爽。可文人掌兵,却是文人的恶趣味,也是证明自己“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绝好途径,曾布是不会没有作为的。

    这时候,中书侍郎李清臣皱眉道:“曾枢密使所言可有误?夏国人口不过七十多万户罢了,百万兵马,如何可能?”

    确实,李清臣有异议是正常的,没理由西夏只有三百万人口,却把三分之一的青壮都摆在战场上吧?

    哪怕党项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全民皆兵之下,可也不能把所有青壮都拉到战场上啊!别说什么,只要把西夏人打灭十余万,西夏就大伤元气了。百多万人马,根本不可能。

    其实,这也是从中国学来的伎俩,故意夸大军队,以壮声势的。说白了,就是在吹牛,在恫吓对手。

    举个栗子,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军酒号称有八十万大军,可当时整个中国就只有千万人左右。曹操只占据了北方,半个中国而已。哪怕北方人口众多,可历经了黄巾起义、诸侯争霸的影响,早已十室九空,人口十不存三四了。怎么算,曹操也凑不出这所谓的八十万大军,况且还要有不少于作战人数的后勤人员。地还要不要种了?日子还要不要过了?所以,曹操所谓的“八十万大军”,至多不过二十万人罢了。

    不过,牛还是要吹的,不吹怎么能在心理上占据优势?不吹牛怎么鼓舞士气?

    说实话,古代的战争基本没啥技术含量,要是两军对垒,真正能正面接触的,就那么一小撮人罢了。说是三军,其实最能打的还是先锋军。其余人马,不过是“以壮声势”罢了。之所以“兵不在多而在精”,其实是在说精锐的士卒,而不是说那些炮灰。炮灰只能打顺风仗,而不能打逆风仗。

    可神奇的是,士气是会传染的。万一整个军队都怕了对面,哪怕先锋军再能打,一旦后方不稳,也是能被猪队友说拖累,最后兵败如山倒。

    士气的重要性,在冷兵器战争时不言而喻。吹嘘己方军队人数比对面多,就能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再辅以一点点心理暗示,士气就会猛增了。

第377章 推诿()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打仗之前喜欢吹牛了,一方面能吓吓敌人,说不定还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本方的信心。反正也没什么害处,那就吹咯,反正不吹白不吹。要知道,兵法上都说了,这是“兵不厌诈”!

    不止是宋朝喜欢吹嘘,西夏也喜欢吹嘘,甚至辽国、大理、交趾、高丽……但凡是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在战争上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但,这就苦了情报人员了。

    情报最看重的是真实性,连对方有多人都摸不清楚,还怎么打仗?

    李清臣也是在枢密院干过的,知道里面的猫腻,所以才立即提出了质疑。他李清臣清楚这事,曾布岂能不清楚?只是曾布也是要脸面的,被李清臣这么一怼,牛脾气也上来了:“李侍郎,老夫就只收到这样的暗报,你要是有质疑,请自个去探探敌情罢!”

    李清臣最是耿直,廉洁奉公不说,还是难得的清官。这种勤俭节约的习惯,甚至到了富贵之后都没改。他不贪钱,一心为公,属于不可多得的好臣子。特别是他居官奉法,从不会因私废公。这一点,是他历经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三朝而不倒,被历代帝王信任的缘由。三朝元老,在这时候也算不多了。额,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宋朝的皇帝性命确实不长。

    所以,李清臣看到曾布这种作态,就知道曾布想干嘛了。无非是借机夸大西夏的战力,好为自己的工作推脱。

    一旦宋朝战败,曾布的工作也没有失职——情报我已经上报了,是你们不听,非要出兵打的,怪我咯?

    要是宋朝战胜了,曾布也有功劳——没有我上报的情报,就不会提前准备粮草,厉兵秣马,更不会有这样一场胜利了。

    都是同朝为臣,李清臣这样的臣子,哪里看得惯曾布这种“墙头草”,推卸责任的臣子?当即毫不留情地揭穿了:“曾枢密使果然是好算计,夸大对手,灭自己威风,怕是要推卸责任?但曾枢密使莫要忘了,尔为枢密使,要是情报不明,你一样有不可推卸之责!”

    曾布也怒了:“李侍郎,老夫秉公直陈,哪里有甚么算计!倒是你,一直揪着老夫不放,可是挟公报私?!”

    李清臣冷笑道:“若是这样,老夫更要参你一本尸位素餐了。党项人夸大军力,你却奉为圭臬,莫不是你当陛下,当满朝文武皆是傻子不成!”

    这就等于撕破脸皮了,不过这确实是李清臣的做派,他一生耿直,更是以韩琦为榜样,看不惯任何对国家有害之事。曾布这等作态,岂不是正中他下怀?曾布被他这么一说,直接哑口无言,然而他脑子转得快,立即下跪说道:“陛下,臣怕情报不及时,得到消息便呈与陛下,绝非如李侍郎所言,有任何推诿之心!若有,臣甘愿受罚!”

    “好了好了,朕叫你们过来,不是看你们争执不休的。”

    赵煦也是一阵头疼,西夏进攻在即,他们却还在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争吵,这还是朝堂吗?跟菜市场差不多吧!赵煦忽然想起张正书说的一句话,政客都是优伶,最是会演戏的。优伶就是戏曲演员,赵煦觉得张正书的比喻一点都没错。

    看看堂下诸位重臣,哪一个不是演技出众之辈?

    当然,也有人不屑于演戏的。比如章惇,比如李清臣。

    赵煦的心中跟明镜似的,他自以为自己已经看穿了堂下这些大臣的底细。殊不知,他的底细也被堂下的大臣们看穿了。

    “朕也收到情报,党项人将会在冬日发动对平夏城的进攻,甚至里面还有阴谋……”不用说,赵煦说的是张正书的推断,甚至是结合了史实“推测”出来的。可以说,西夏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张正书这个穿越者的眼睛。没办法,谁叫张正书是穿越者呢?

    听了赵煦的话,堂下的重臣们都沉默了。

    无他,这个推测实在太过匪夷所思,这些大宋的重臣都不相信这个说法。

    没理由儿子会害母亲啊!

    李乾顺有再深沉的心机,现在也不过刚刚束发,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母?他就不怕天下人群起而讨之?

    然而,和这些被纲常伦理固定了思维,跳不出囫囵的大臣不同,赵煦是可以理解李乾顺的。说是皇帝,却被人好像傀儡一样操纵着,换做是谁能甘心?哪怕是母亲又如何,天家之人无亲情可讲,为了权力,甚至可以弑兄弑弟——没错,说的就是李世民。至于弑母,听起来是骇人听闻了些,但借宋朝这把刀杀人的话,却不用背上骂名。

    赵煦想起了高太后,即便到了现在,他对高太后的怨恨还是一点都没有减退。

    且不说他老爹费尽心思拿回来的“失地”,被她和司马光拱手送出,更是将宋神宗的变法全盘否决。甚至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高太后都握紧权柄不放。更让赵煦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他生母朱氏也过于严苛,甚至可以说是当成婢女一样。

    朱氏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赵煦、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被封为德妃。朱氏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可高太后对朱氏的态度如此,这让赵煦怎能咽得下这口气?

    可以说,高太后并非赵煦生母,还把持着权力不放。此乃国仇家恨,赵煦一亲政,立即推翻元祐更化的一切,这就看得出来了,他对高太后是真的恨,恨入了骨子里的那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赵煦是最能理解李乾顺的那个人。别人觉得李乾顺不敢弑母,可赵煦却知道,党项人并不是遵循儒家纲常伦理那一套的,所以李乾顺敢。

    “章卿,你说说看?”

    赵煦见所有人都沉默了,没人敢接这个话题。这摆明是个坑啊,谁敢说这种观点?所以,他开始点名了,作为此时唯一的宰相,章惇肯定是第一个被叫到的。

    “陛下,臣以为……此推断甚为荒谬!”

    章惇犹豫了好久,才说出这句话来。

第378章 出尔反尔() 
章惇也是无奈啊,哪怕他知道赵煦说的话在理,而且很可能就是李乾顺的真实想法。但,章惇却无法支持赵煦。无他,就因为章惇是宰相,他天生就要维护纲常伦理的。如果章惇不维护纲常伦理,他也就没有了施政基础了。哪怕他得到了赵煦的全力支持,哪怕他的手段再高超,失掉了群臣的支持,他也是独木难支的。

    赵煦也明白,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却没有说话。

    世界上有些事就是这样,明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