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这是怎个回事?”

    有人摸着脑袋问了起来,“难不成一日不受训,都周身不自在了么”

    刘忠叹了口气,说道:“食堂应当准备了早饭,先去吃早饭罢!”

    然而,他们没注意的是,张正书也已经起了床,开始晨练了。这几天,他跟着保安队员一起训练,训练的量也不少。甚至,张正书在练习刘忠传授的太祖长拳时,还要更为用心。说是太祖长拳,其实就是后周到宋初时,军中流传的一种杀人拳法罢了。讲求实战攻防,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套路动作严谨,步法灵活,刚柔虚实兼备。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要攻击时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捶,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补。手法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

    太祖长拳,招数并不算固定,大体上讲,有四套拳路:小战拳、太战拳、散战拳和多人合战拳。小战拳的拳势小巧是短打,未学打人先学防;太战拳的重拳重腿重杀伤、带上腰法练猛劲的战场打法;散战拳,练习一击必杀的致用散手。

    几日练习下来,张正书总算是习惯了太祖长拳的练法。也不知道怎么的,旁人学习起太祖长拳来,总是不得要领。偏生张正书一上手就耍得有模有样,连传授的刘忠都震惊了:“这小官人是练过的罢!”

    系统倒是给出了解释:“因为根骨和体质的提升,从某种程度来说,张正书的身体很适合练武。或者说,有关动作类的技能,都能很快上手,而且能做到比常人更精细的地步。”

    张正书明白了:“也就是说,我的天赋还算不错了?”

    “拉倒吧,你的天赋几乎为零,都是后天的事!”系统没好气地说道。

    张正书可不管:“那就是说,我有机会练成绝世武功了?”

    “想想就好,哪里有什么绝世武功,都是杀人技,讲究的是实战经验,一击必杀。”系统讥讽道,“要不要本系统全景预演一下,太祖长拳是怎么一击杀人制敌的?”

    这也难怪,这AI智能系统比后世的张正书,还要更向前两百年。以地球的科技,别说领先两百年了,就算是五十年,那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利器,再加上推演强大的系统,那么把太祖长拳的动作一一推演出来,弄个假想敌,好像也没啥值得炫耀的。

    所以,张正书很有幸地“看”到了太祖长拳的威势。

    在战场上流传下来的拳法,绝不是什么花拳绣腿,很多没有意义的动作。有的,只是一击必杀的狠辣和绝不容情。当系统把太祖长拳的一招一式“全景预演”出来之后,张正书才发现,他的想象力还是匮乏了。在战场上那种你死我活的拼杀所表现出来的拳法,完全是电光火石间就分出胜负生死的。

    “一击必杀,这才是真正的一击必杀啊!”

    张正书叹了口气,才明白太祖长拳的招招不离要害,而且是以最短时间,最短距离克敌制胜的。怪不得宋初的时候,宋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如果每一个士卒都有这么犀利的武技,那么在拼杀上能占据多少优势?

    冷兵器时期,士气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个人武技出众,往往能激励士气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军队,这么强大了,完全是因为士气、武技碾压对面。宋朝在立国初期战无不胜,就是因为有了大量武技出众的士卒,攻城陷阵,无所不能。

    后来,宋太祖、宋太宗确立了“崇文抑武”国策之后,这样的士卒也就断了传承。可以说,现在懂得太祖长拳的宋军不多了,反而民间还有保留。现在宋朝的军队,基本只做两件事,一件是练战阵,一件是练扎枪。在战场上也只会做两件事,被击败和一溃千里。

    宋军之所以连战连败,士卒的退化是占据重大因素的。

第334章 安排妥当() 
然而,就算知道了根源,张正书也无力扭转这个局面。别说他了,就算是赵煦,也无法做到这样的事。不是赵煦无能,而是他无钱。

    没错,就是没钱。兜里没钱的赵煦,根本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军队。就算是傻蛋皇帝都知道,军队才是统治的根基。虽然宋朝皇帝一直打压武人、武官,但是他们对军队的掌控力度,却是一年比一年厉害的。要不然,南宋就不会有十二道金牌追回岳飞的事了。连岳家军这样相同于私军的军队,都能被皇帝的“金牌”召回,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宋朝说它弱吧,它的军队是真的弱;但说它很弱吧,却又不见得,起码在制度管理上,它才是完美地做到了制衡。这种制衡,更体现在对军队的掌控上。可以说,在汉朝以后,就没有一个朝代做得到像宋朝这样对军队的完全掌控。但这种掌控是以战斗力作为牺牲品的,辅以强大的金钱攻势,才堪堪保得住北方边境几十年平安的。

    这样的军队,还掺杂了大量的流民,想打赢一场战役,几乎是痴人说梦。

    冗兵,是压在宋朝身上喘不过气来的三座大山之一。偏生又不敢解散军队,因为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啊!甚至张正书觉得,如果是同样人数的队伍,宋军怕只有西军才能赢得下他只训练了七日的保安队。

    “唉!”

    看完了全景预演的张正书,心情不仅没有好起来,反而更坏了。哪怕他练武的初衷,不过是想自己有点自保能力而已。他也知道,虽然自己自吹自擂是什么“练武奇才”,可他这副身子骨,怕是正面对上一个大汉,都能被治得死死的。只不过联想到宋朝立国之初的所向披靡和现在的萎靡不已,张正书就感慨世事无常。

    “瞧,那是小官人!”

    “小官人”三个字一出口,几乎所有的保安队员们都禁不住打了个颤抖,完全是下意识的。

    “小官人好像在自己操练?”

    刘忠惊讶地发现了这一点,这几日来,张正书虽然一直在做“教官”,可他的运动量一点也不比他们少。只是他们被操练得脑袋昏沉,已经注意不到这事了。现在,所有的保安队员们想起这事,忽然觉得有些面红。

    似乎是有所触动,或者说是每天晚上,张正书都没有架子地跟他们聊天谈心,谈及过往,忆苦思甜,让他们好像明白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张小官人仁慈才有的。于是,很多人心中都默默地下了决心,以后的操练要全力以赴!

    于是乎,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张正书吃住都在技校这里,随着工匠用水泥和砖石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刘忠已经完全掌握了操练方法,保安队员们已经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慢慢地减少训练强度之后,一切都安排妥当了,上了正轨后张正书才回了一趟张家。

    “吾儿,快过来让娘瞧瞧……唉,怎生这般黑了?好端端的一个书生,怎生厮混成了庄稼汉?”张秦氏看着许久不见的儿子,心疼地拉着张正书说道。

    “没事,我这不是健壮了好多吗!”

    张正书故意秀了秀他一个多月来练出的肌肉,还有悄然拔升的身高。因为锻炼消耗大,吃得也多,张正书不仅长了肌肉,还长了个子。虽然还是在一米六九左右,可照这个势头下去,完全还能再长高的。

    “还是莫要再出去厮混了,就到婚期了,安生一些,好好养白回来,不然……”张秦氏絮絮叨叨了好一番,张正书才得以脱身。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张正书心中感慨了一句,走进了张根富的书房之中。

    “吾儿,听闻你那杂货铺要开张了?”

    张根富前些日子也见识到了李家村用来筑墙的水泥,才发现他儿子鼓搞出来的东西没有一个简单的。更重要的是,超市的开张,和果酒是同一时间上市的。这段时间,果酒作坊不断收购果酒,不论种类统统都要。经过甘油的勾兑后,储备起来的果酒已经非常可观了。张根富之所以关注超市,完全是看重了果酒生意。

    “还早着哩……”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喝了一口茶,刚刚为了应付张秦氏,他可是花费了不少口水。“钢筋混凝土建筑虽然建得快,但也比木房子盖得要慢得多,虽然提前打好了地基,但建起来起码要等到元日之前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虽然张正书紧赶慢赶,想要早点开张好卖大棚蔬菜。但工期不是说赶就赶的,特别是照明系统不发达的宋朝,夜晚赶工也赶不了多少进度。最乐观的估计,是还有半个月才能盖好两层。同时,还得贴上瓷片、铺上地砖——几日前,民营的钧窑总算是把瓷片烧出来了。满打满算,确实还是要一个月多月才能完工。

    然而,那时候已经接近春节了。

    能不能赶在春节前卖一趟年货,都还两说。要知道,曾家船队可是拉回了好几船南边的土特产,里面不乏南边过春节的应节之物。要是砸在手中,恐怕得卖到明年春节了。

    这确实是人算不如天算啊,张正书也没料到这么多工匠,也无法在两月之内盖好一幢两层高的房子。

    “那果酒,有了酒名没?”

    张根富的关注点果然很独到,居然在乎的是果酒的名字。不过还真的把张正书问倒了,张正书也没想起来要给果酒弄个酒名啥的。张正书不是不知道品牌的重要性,只是最近太忙——忙着锻炼身体,忙着整(cao)人(lian),居然把这个给忘了。

    “还没呢,你有什么好的名字吗?”

    张正书的起名功底,大概是没救了。谁叫他“不学无术”,还喜欢做文抄公呢?事实上,张正书也知道张根富的起名字功力不咋的,看他的品味就知道了,满书房的画,几乎全都是妖艳的繁花,张正书也是无语了。窥一斑而见全豹,张正书对张根富的品味根本不抱希望。

第335章 仙醁果酒() 
“你觉得,叫‘仙醁’如何?”张根富提议道,或者说极为期盼,渴求的眼神看着张正书。

    张正书突然觉得有点不忍,虽然张根富是他的便宜老爹,但毕竟是他夺了人家儿子的躯壳,却好像没尽到做儿子的本分。这本来就不算得是什么要紧的事,张正书想也不想地说道:“‘仙露’这个名字不错啊,这酒清澈得确实像仙露一样……”

    “不是‘仙露’,而是‘仙醁’。”张根富两眼失去了焦距,好像想起了什么一样。“所谓‘醁’,亦即是美酒。‘仙醁’,是个好名字……”

    当然,不学无术的张正书听得一头雾水,“这特么是个什么字啊?”没办法,常用字里根本没有这么一号字,就算到了后世,这个字也变化成了“渌”,也不是常见字。好在,张正书是有系统的人,系统无奈地把这个字弄得大大的,直接出现在张正书的脑子里。

    “嗯,‘仙醁’这个名字不错!”

    张正书这句恭维的话倒也不算违心,只是奇怪张根富为啥能想出一个这么有“内涵”的名字来。

    很快,张正书就明白过来了。

    原来,张根富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开一间青楼,开一间正店,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大桶张宅园子正店”,不仅是一间青楼,还带着园林式的园子。酿的酒,名字就叫“仙醁”。当然,这个名字也不是张根富能想出来的,而是用钱请一个秀才想出的名字。以张根富的水平,估计把《广韵》(宋朝的官方字典)翻烂了,张根富都未必能找得到一个拿得出手的名字来。

    然而,事与愿违,张根富虽然有心经营一间酒楼,那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喝酒、狎妓不花钱了。但万事俱备之后,原先那正店东家却说不卖酒楼了。不卖酒楼,就算张根富把酒楼建起来都没用,因为拿不到酿酒权啊!而原因,居然是那正店东家说这是他祖上产业,不能在他手上变成青楼,成了大宋的“红灯区”。

    末了,那正店最后还是转手了,结果后来的买家比张根富少出了千贯钱,张根富实在想不通,居然还有人嫌钱多的。

    后来,也不是没有机会。先前白矾楼的东家,因为涉及到朝政问题,又经营出错,不得不贱卖了白矾楼。张根富也参与过问价,但很快就出局了。白矾楼作为皇家酒楼,是不可能让一个没有朝中靠山的商贾拿下来的。正因为是这样,范大郎才能拿下白矾楼,并且改名为“樊楼”。

    于是,张根富开春楼这个梦想开始一直搁浅,一直遗憾到了现在。

    听完便宜老爹的追溯往事,张正书是被雷得不轻。没想到他这个便宜老爹,心中居然有这么骚包的梦想,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想要开正店啥的,基本不用想了。因为酿酒权这东西,基本不会交由到没有背景的商贾手中。这是因为宋朝统治者们害怕,商贾为了利益,不断地消耗粮食酿酒。因为宋朝的漕运实在太多弊病,而汴梁城又是倚靠漕粮才能维持运转的,所以高层不敢赌。毕竟有背景的商贾基本是听话的,灾年荒年之时让他们减少酿酒量,没有谁敢不听。不听的后果,太严重了。酿酒少一点,最多就是少卖一点酒,可酒价会涨上去,对于利润也没啥影响。但是,不听话的后果,很可能就要被抛弃了。

    张正书想明白了其中利害关系,也叹了口气,心道:“没办法,谁叫现在的酿酒产业就是国企垄断行业呢,私人无法经营也是对的……”

    “不曾想,临到老了,我居然还能酿酒!”

    张根富也是感慨,“谁能想得到,果酒也能如此清冽甘甜?”

    这句话里,也包含了辛酸。谁都知道果酒不在榷酒的范围内,可谁都对酿造果酒没兴趣,因为果酒太酸太涩了。口感不好的酒,在宋朝是卖不出销量的。哪怕张正书把后世的高度酒搬到宋朝来,估计也是销量惨淡,除了某些民风彪悍的地区喜欢烈酒之外,大部分宋人喜欢的还是低度酒,因为口感好。倒是西夏、辽国等苦寒之地,会喜欢高度烈酒。可以西夏和辽国的经济状况,他们的民众又有多少钱来买酒?

    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大宋,这是所有人的认识。

    哪怕辽国自诩为正统中国,但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世界的中心,此刻还是在大宋,在汴梁城中。

    “果酒储备已经差不多了,超市一旦开战,就摆上货架!”

    张正书非常有信心,这果酒必定是会大卖的,而且利润恐怕要比香水都恐怖得多。香水的成本,其实不低的。哪怕一小瓶卖出二十贯钱来,成本也在几贯钱。毕竟蒸馏高度酒,这是一个耗费极大的工程。再加上工匠的工钱,哪怕是用了流水线和标准化生产,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但是,果酒的成本才多少?

    一大坛果酒,才二十文钱。但是酒坛子,已经值个八、十文钱了。

    用猪油提取的甘油,耗费也不过一贯钱,却能得到一大坛了。勾兑一点点,就能让果酒发生质的变化。这样低廉的成本,就是优势。这果酒别说卖到一百文钱一坛了,就算便宜一半,利润率也超过百分之七十!

    张正书甚至还预料到了,一旦他的果酒进入市场,肯定会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本来汴梁城的酒市场已经很饱和了,突然又杀出一匹黑马,还带走了不少的销量,恐怕会把酒价拉低不少。只是谁要和张正书打价格战,那他们恐怕就打错算盘了。论价格战,张正书还真的不怕谁,哪怕是汴梁城所有正店联手,恐怕都不是张正书的对手。

    没办法,张正书的成本太低太低了。

    而且用猪油弄出来的东西,不单止是甘油,还有肥皂、香皂,甚至还有蜡烛。把附加产品算上的话,就算果酒不赚钱,这些附加产品一样能赚钱的。这才是张正书的底气,也是张正书的底牌。再加上超市的客流量,张正书早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好!”

    张根富不明白果酒作坊的运转,但他明白,这“仙醁”果酒是搅乱酒类市场的利器。就拿他的口味来说,他宁愿喝这“仙醁”果酒,实在没得选才会选择黄酒,最后才是高度数的蒸馏酒,也就是“大酒”。兴奋过后的张根富,好像想起了什么,连忙又说道:“吾儿也不用太过操劳了,此事交由管家去办就是了,这些天你就好生歇着罢!”

    张正书嘴上答应着,但其实根本不当一回事。时间对他来说,实在太过宝贵了,没有浪费的余地!

第336章 下猛料() 
在张家庄只呆了一天的张正书,又回到了汴梁城。

    阔别了一个多月的汴梁城,除了秋风萧瑟,落叶飘零之外,好像一切都与往常一样。

    但不知道为何,张正书总是嗅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再仔细瞧瞧,好像破天荒的,城墙上终于有禁军在巡逻了,而且入城的搜查也变得严厉了很多。这个状态,就好像换了一个风格一样。

    “看着模样,莫非是又要打仗了?”

    这时候,一个汴梁城的百姓看着城门口“守卫森严”,实则只是装装样子的禁军,禁不住摇着头说道。

    张正书被这百姓一提醒,才惊觉冬日就要来临,看看着天气,好像阴沉沉的,要开始下雪的样子。

    “冬天?冬天!”

    张正书心中猛然一颤,是了,他在李家村待得太久,都差点忘了西夏人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夺回平夏城了。这时候,张正书把身后的皇城司亲事官拉到一旁没人的地方,低声问道:“西夏的暗探捉拿住了没?”

    “小官人,你又不是不知晓,我等才回到这汴京城,哪里能得知这等事?”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也是无奈。

    张正书点了点头,也不为难他们了。根据张正书的判断,既然辽国不再遣使过来,也没有递来国书,那说明此事应该是不了了之的。毕竟辽国这时候也不算好过,因为辽国的军队也出现了朽化现象,渐渐压制不在各个部族了。如今,白山黑水一带女真人正跳得欢,辽国也不敢轻易挑起宋辽战争,这是两败俱伤的做法。

    用色厉内荏来形容辽国,再合适不过了。要是大宋能有魄力的话,现在攻打幽云十六州,说不定能一战而下。只可惜,大宋的军队更加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