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大帝国-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文武失衡差距加大,武将想翻身就更难了。

    而这,无疑不符合崇祯皇帝心中的战略布局。

    “谨遵圣谕!臣一定全力配合曹都督。”

    说这话的同时,刘文炳的心里是崩溃的,毫无升职的喜悦。

    京营总督辅佐右军都督府,这话估计也只有皇上说得出来。

    面子什么的就不说了,关键是皇上把他放在火里烤啊!

    上有朝臣要应付,下有勋贵子弟要平衡,中间还要和二愣子一般的曹都督打交道,刘文炳可以预见今后悲惨的生活。

    可他娘的还不能撂担子,皇上现在可没以前好讲话了。

    不然,也不至于把成国公抓进大牢了。

    前车之鉴啊!

    “朕心甚慰!”

    直到此刻,崇祯皇帝终于露出一丝吝啬的笑容,满意的点点头。

    这些孙子,就是要拿鞭子抽着他们做事,贱,真贱!

    估计等朱纯臣“畏罪自杀”后,他们会更乖一些。

    没办法,杀人不过头点地,成国公虽然不堪重用,是个墙头草,但他身为靖难之后,勋贵之首,肯定不能胡乱枉杀。

    那么,让锦衣卫来请他“畏罪自杀”,然后吐出部分赃款,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也可以完成替本尊报仇的心愿。

    解决完这件事,崇祯皇帝让七十二个京营营将列队站好,然后开始训话。

    “你们是米虫,朕对你们很失望。”

    一上来,崇祯皇帝就开门见山说出中心主题。

    “你们相互看看,你们的脸现在比文官还光滑,比娘们还娇嫩,这是浴血厮杀醉卧杀场的武将吗?”

    崇祯皇帝手指他们,厉声高喝。

    在场勋贵子弟低垂着头,一动不动,默默忍受皇上的怒火。

    “接下来是重组京营,操练新军,这里面的摸爬滚打个中辛苦你们想必也知道,再无过往悠闲日子。

    朕有话讲在前面,你们回去想清楚,受不了这份苦这份罪的,立马向曹都督请辞,朕概不追究。

    但如果选择留下了,又妄图混日子的,曹都督的军法无情,便是朕也管不得,更不会过问。”

    崇祯皇帝发挥直男性格,话讲得很通透很彻底。

    “末将不怕苦不怕累,愿留在京营为皇上效力。”

    襄城伯李国祯之子李海明脑袋灵活,抢在众人之前表决心。

    “想清楚了再说,成军之后,朕可是要让你们到关宁前线和鞑虏较量的。

    到时候,是生是死,可难说了。”

    见又有几人跃跃欲试当场表决心,崇祯皇帝斜着眼扫视他们,目无表情的说道。

    小样的,想投机取巧,获取朕的欢心,没门!

    ps:感谢书友seven_i6、忧伤的二狗子打赏,厚爱了!感谢诸位老铁的投票打赏支持,本书三江了,向你们三鞠躬,还希望继续支持!

第一百零一章 精兵良将() 
第一卷风雨飘零

    萧瑟的秋风中,几个抬脚的勋贵子弟出现犹疑,最终悄然落下。

    确实,生死事大,不是意气用事之时。

    富贵险中求!

    可他们不是穷人,人生的选择很多,并不需要拼命。

    崇祯皇帝见状,心里骂了几句mmp,拔腿就走,把一众勋贵子弟晾在校场,进退不得,很是尴尬。

    其实,崇祯皇帝心中虽有几分生气,但也不是大怒,反而松了一口气。

    这些勋贵子弟是什么德行,崇祯皇帝早已知之甚深。

    历史上,这些人连一个出彩的都没有,他又怎么能奢望自己几句话就转变情况,让他们脱胎换骨,这不扯淡嘛!

    他今天说这番话的目的,并不是鼓舞斗志什么的,其实是劝退。

    劝退他们,滚出京营,腾出位置,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拉屎,影响京营的战斗力。

    指望他们挽救大明,除非崇祯皇帝脑袋被驴踢了。

    伟人不是说过吗,只有让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站起来,才能救国。

    毕竟这社会,总是穷人多,富人少。

    而穷人,缺少的只是机会。

    这一点,曾经穷过的崇祯皇帝理解非常深刻。

    西山大营的西北角,传来阵阵喊杀声,那里是进京客军落脚的地方,现在是左都督秦良玉白杆兵的营地。

    叫过平头哥曹文诏,崇祯皇帝在勇卫营的簇拥下,边说边走。

    “曹爱卿,选兵练将朕不如爱卿,朕只能替爱卿厘清障碍,让爱卿放手施为。

    这些勋贵子弟都是少爷,娇贵得紧,不堪重用!部分人能用则用,不能用全部让他们滚蛋,无需多虑。

    朕只要精兵,只要敢于沙场见红的猛士。

    这一切,朕可全交给爱卿了。”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做,这一点,崇祯皇帝很有自知之明。

    这位平头哥敢带领一千多人的队伍朝几万人的叛贼杀去,说明什么?

    说明除了他是平头哥之外,他手下的将士也是平头哥。

    而这些,也足以说明这位平头哥练兵带兵的本事。

    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能把手下将士练成看淡生死,不服就干的平头哥。

    “请皇上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带出一支精兵,重振京营,以报君恩!”

    平头哥一脸肃然,郑重说道。

    说实话,今天皇上对自己支持的力度之大,简直出乎他的意料。

    而这,也足以看出皇上的决心和对自己的厚爱。

    自己叔侄何德何能,居然让皇上青睐有加?

    无以为报,唯有一死报君恩呐!

    “尽力就好!尽力就好!”

    平头哥曹文诏身为武将,心思单纯直爽,没有文臣那么多弯弯绕绕,心情都写在脸上,崇祯皇帝很满意。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说话间,他们已经进入白杆兵营区,左都督秦良玉和他的儿子马祥麟出营相迎。

    “臣秦良玉、马祥麟恭迎皇上!”

    左都督秦良玉头发黑白参半,打理得一丝不苟,面容娟逸且精神矍铄,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而他的儿子,素有“小马超”之称的马祥麟,一身银甲凯凯,身高七尺有余,长得虎背熊腰,猿臂长舒,真是威风凛凛。

    虽然眼睛因为血战浑河,被敌军流矢射中一目,略有破相。可唯独如此,却凭空增添几分煞气,让人不敢与之对视。

    好一员虎将!

    崇祯皇帝心里暗自赞叹,扶起跪地见礼的秦良玉和马祥麟,高兴的说道:“请起,大明有老夫人母子,大明幸甚!”

    秦良玉急忙躬身答道:“皇上过奖,臣愧不敢当!”

    “秦爱卿切莫过谦,尔等一家满门忠烈,便是爱卿,且看华夏几千来有几人?

    巾帼不然须眉,爱卿可谓是天下第一奇女子也!”

    对于秦良玉一生,崇祯皇帝高度赞赏。

    君臣几人边说边走,进入校场,一眼就看见秦良玉随身携带的两千多白杆兵正在训练。

    白杆兵,是大明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和丈夫马千乘二人,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

    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

    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

    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当年秦良玉就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

    可以说,大明末年的每一个敌人,他们全部干过架,皆取得不俗战绩。

    可惜,人员太少,不能成为军团作战。

    否则,不敢想象。

    不过,现在只有崇祯皇帝来弥补这个缺憾了。

    灼灼的眼光热切的望着场上训练的白杆兵,崇祯皇帝对身边的秦良玉问道:

    “秦爱卿,若是朝廷提供充足饷银,白杆兵可以扩招多少人马?”

    必须说明的是,过去白杆兵朝廷是不提供饷银的,也不属于大明朝廷编制,而是属于四川石柱土司的私兵。

    也就是说,他们是属于半独立性质。

    只不过人家忠心,愿意听从大明朝堂的调遣。

    这也是白杆兵规模一直不大的原因,从始至终,只有三千人左右。

    穷啊,没钱,不管是朝廷还是秦良玉,都没办法负担更多人的粮饷。

    现在,崇祯皇帝觉得他有能力解决此事。

    秦良玉心里大约估算后,才回答道:“皇上,若是有充足的饷银,依照石柱的人口,大约可以招募三万人马。

    太多,恐怕就影响当地民生了。”

    “好!三万就三万,爱卿直管负责招募,朕负责解决饷银问题,定不让将士们吃亏便是。”

    有钱就是任性,土豪崇祯皇帝大手一挥,豪爽的说道。

    “臣谨遵谕旨!”

    秦良玉微微俯身答道。

    崇祯皇帝闻言先是哈哈大笑,很是得意,继而仿佛想起什么,皱起眉头沉声说道:“秦爱卿,扩建白杆兵,朕有一个条件。”

    ps:感谢书友红剑、情深四起打赏,承情了!

第一百零二章 改土归流() 
第一卷风雨飘零

    “请皇上吩咐!”

    秦良玉不敢怠慢,恭谨的答道。

    “朕以为,石柱白杆兵为大明南征北战浴血沙场,功名赫赫。现如今又要大规模招募,为大明保家卫国,着实不易。

    故而,朕想在石柱改土归流,让当地土家族百姓回到大明的怀抱,取消土司制。

    而爱卿调任京城正式任职左都督,马爱卿不再任石柱宣慰使,改任石柱镇守总兵官兼左都督府都指挥使,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虽然是询问的口气,但眼神却很坚定。

    大明不允许有国中国,这是崇祯皇帝的目标。

    马祥麟的石柱宣慰使,是土家族的世袭武官,也就是土司。

    在石柱这一亩三分地,土司是土家族的最高领导,辖区内的官员委任钱财等等,连朝廷都不能过问。

    这和一国两制有些类似。

    而改土归流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其制度始于大明中后期,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委派流官。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朝廷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其实说穿了,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

    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府、厅、州、县等机构,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直接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自明,朝廷不仅可以收取税赋,还可以征用当地的人力。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为了日后的长治久安,再无叛乱,让土家族百姓彻底融入大明之中。

    毕竟,马祥麟和秦良玉固然是忠于大明,可他们的后人呢?

    这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情。

    想想发生在四川、贵州的奢安之乱,都已经十几年了,直到现在都没有平定,就知道土司制的缺陷了。

    “臣愿听从皇上安排!”

    秦良玉只是微一怔神,立刻俯身坚定答道。

    宣慰使和镇守总兵官官职是一样的,都是实际掌控着石柱地区,权柄并未削弱半分。

    唯一的区别便是,一个有世袭一个没世袭。

    从个人利益上来讲,当然是有世袭的好,那可以绵延子孙后代。

    可皇上分明已经下定决心,才会出声相询,拒绝是明显不智的行为。

    徒劳无功矣!

    再者,她秦良玉也是汉人,改土归流明显有利朝廷掌控石柱,也避免日后纠纷,何乐而不为呢?

    “老夫人高风亮节!”

    崇祯皇帝拍手大赞,毫不吝啬夸奖。

    秦良玉果真忠诚于朝廷,忠诚于朕!

    天下第一奇女子名不虚传。

    不是朕非要欺负老实人啊,实在是军国大事如果错过历史的机遇,后面就变得棘手了。

    历史上,因人成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就好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好的时候让几步都无妨,可一旦关系恶劣,则锱铢必争,处处作对!

    现在秦良玉和朝廷关系好,不趁机收回权利,处理好民族问题,那才是傻缺了。

    不过,朕贵为天子,手头上有的是资源,也不能太过欺负老实人。

    这样会让人离心离德的。

    “秦爱卿,你秦家一门忠烈,为国效忠,朝廷并没有忘记。

    朕授予都指挥使马祥麟为平西候爵位,副总兵秦拱明为威远伯爵位,以奖励爱卿忠心体国之志。”

    高兴过后,崇祯皇帝就对秦良玉家族进行封赏。

    其实应该说是弥补比较恰当。

    因为,大明朝廷是亏欠秦家和马家的。

    秦良玉的家族,可以说是真实版的“杨家将”了。

    历史上,她的两位兄长,大哥秦邦屏和二哥秦邦翰,皆在泰昌元年浑河战役和建奴血拼中战死。

    弟弟秦民屏,官授副总兵,天启四年平定“奢安之乱”中战死。

    儿媳张凤仪,崇祯六年战死于河南侯家庄。

    侄子秦拱明,秦邦屏子,官至总兵,崇祯十三年在平定沙普之乱中战死。

    儿子马祥麟,官授宣慰使,崇祯十五年战死于襄阳。

    死前,他给母亲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

    而秦良玉的回信只有一句:“好!好!真吾儿!”

    至于说其他旁系子弟,那就更加不知有多少了。

    所以说,满门忠烈这个词,并不是随便说说。

    至于说许多后人不知道秦家的事迹,那是建奴入主中原,展开疯狂的文字狱,被湮灭了。

    “臣秦良玉、马祥麟叩谢皇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就是了。

    秦良玉和马祥麟母子二人,想不到皇上反转间居然就给了这么大的封赏。

    只是,平西候是什么意思?

    大明的每个爵位可不是乱叫的,都有其寓意所在。

    崇祯皇帝无奈地笑笑,解释着说道:“奢安之乱尚为完全平定,朕希望马爱卿领军西征,剿灭叛乱。”

    崇祯皇帝说完,忍不住手抚额头,觉得龙蛋隐隐作痛。

    他娘的,朕的大明何止是两线作战啊?

    四川土司奢崇明极和他的叔父安邦彦引起的奢安之乱,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了整整十七年。

    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军民百余万,怎是一个凄惨了得?

    最后在崇祯十年,也就是后年,还是由秦良玉的白杆兵出手,配合四省督抚方才剿灭。

    如今,崇祯皇帝觉得可以提上日程了。

    因为,最近荷包鼓了,腰板自然就硬了。

    “皇上请放心,臣回去就招兵买马,定一举荡平这些跳梁小丑。”

    腰板硬起来的不仅是崇祯皇帝,还有“小马超”之称的马祥麟。

    过去,受限于钱财束缚,白杆兵一直得不到发展壮大,现在有皇上的支持,不一样了。

    看来,京城里传言皇上发财之言定然不需。

    其实,皇上早就应该这么干了。

    京城这帮该死的文官,哪里知道前线将士们的艰苦和无奈?

    “好!平西候有这股豪气,朕就放心了。

    离京之前好好和曹都督多多交流,你们之间可以探讨的东西很多。”

    崇祯皇帝高兴地点点头,看着小马超和平头哥二人,心里及其欣慰。

    这些牛人没死绝,又有朕这位知人善用的穿越人士在,大明的这幅烂摊子,朕还是有信心的。

    “见过秦侯爷!”

    “见过曹都督!”

    有崇祯皇帝的拉郎配,原本不大熟悉却相互知道对方威名的二人相互行礼,目光轰然碰撞在一起。

    都是绝顶高手,都是带着两三千人马满大明转悠的猛将,如今同时得到皇上的支持选兵练将,今后的战绩如何?

    说不得要过过招之后才知道。

    ps:感谢书友诺言为你幸福、家里窝囊家外雄、凤羽舞菲、琪祥芳打赏,承情了!

第一百零三章 讲义气的棒子国() 
第一卷风雨飘零

    天空灰暗,北风阵阵,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大明京城迎来了初冬。

    礼部下属的鸿胪寺,今天也迎来了一位朝堂大佬——次辅王应熊。

    寒风吹打在身上,凉飕飕的。鸿胪寺卿徐大会率领在京的各国使节,恭迎在官署门口。

    片刻后,一顶暖轿在几名侍卫的护送下,来到眼前。

    “外面冷,都到官署议事吧。”暖轿的篷布掀开,次辅王应熊轻声交代。

    然后轿夫继续前行,一直到门口方才落轿,后面是紧随其后的各国使节。

    不是王应熊装逼,在拿捏架子,怠慢各国使节。

    而是在大明朝臣的眼里,哪里有什么国家?

    那是番邦,勉强叫藩属国已经非常给面子了。

    更何况,作为大明老大哥的次辅,跟这些藩属国的驻外人员,身份地位根本不对等。

    在这些小弟面前,大明是骄傲的。

    也就是崇祯皇帝重视粮食问题,次辅王应熊才屈尊亲自走一趟,若不然,吩咐下去就可以了。

    待进入鸿胪寺官署内,与各国使节见礼之后,王应熊开门见山直接道:“诸位下国使节,前几日朝堂之上,天子有吩咐。”

    大明天子有吩咐?

    众人闻言,一个个皆不淡定起来,呼吸急促抬头仰望坐在中间的次辅王应熊。

    他们在大明的工作,原本就是吃喝玩乐,清闲得紧。

    等国内来朝贡,指点来人一些礼仪和注意事项。

    然后带他们领略大明风景,安排好游玩项目,让国内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好好震撼一把,基本也就这样了。

    而这,也有让他们继续留在大明京城的理由。

    这份工作,是个美差,值得珍惜。

    唯一可惜的是,大明朝廷拿他们当叫花子一样,从未开口对他们有什么要求。

    相对于他们而言,大明实在太富足了!

    两百多年来,他们都是朝贡一些在本国很值钱,可在大明朝廷看来是垃圾的东西,然后得到一堆赏赐回国,何曾听说过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