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大帝国-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在经过了充分准备后,以三十万大军扫除叛乱,并趁机将安南地区纳入大明版图中。

    这是安南脱离南汉政权正式走向独立后,再次回到华夏的怀抱,这是成祖朱棣的一大功绩。

    然而,仅仅过了二十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就宣布放弃安南,撤销交趾布政使司,三十万大明军队撤回国内,使得大明在安南的经营毁于一旦。

    而此时,大明正处于“仁宣之治”的辉煌时期,大明国力达到史上最高峰。

    在这个时候宣布放弃安南,实在是匪夷所思。

    那么,为什么明宣宗要这么做,大明放弃交趾的背后有什么内情?

    两点,第一,没有狠人。

    作为平定交趾的司令员,张辅对交趾地区了如指掌,对于交趾人吃软不吃硬的特性,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具体表现为,平定了四次大的交趾叛乱,将敌人的头颅堆成京观,恐吓想要造反的交趾人。

    但是张辅走了以后,新上任的镇守将领不行。

    交趾人又开始活跃。叛乱一波接一波,大明不得不连年用兵,耗费巨大。

    第二,腐儒误国。

    鉴于第一点,交趾开始叛乱,这些腐儒的决定是索性放弃安南。

    这样多省心,多大方,多仁义。

    典型的崽卖爷田心不疼。

    可造成的后果就是,原本自古以来就属于华夏的国土,就始终再也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且,这个有名的白眼狼,还成美帝对付和牵制天朝的急先锋。

    崇祯皇帝死心了,也不想在朝堂上被这样的事情纠缠个没完,这是极为耗损时间和精力的错误。

    陈继鼎他们在这样的事情搅闹个没完,完全就是为了沽名钓誉。

    崇祯皇帝不能再忍受了,决定成全他的小要求,求仁得仁。

    “来人,把他们全部带到午门廷杖三十。”

    “我自己走!”

    陈继鼎挥手阻止前来架他行刑的锦衣力士,昂首挺胸仿佛英雄一般,以大无畏的精神率先出殿。

    其他附议的朝臣也皆如此。

    在大明,民间士子骂朝廷是一种身份象征。

    甭管对错,敢骂,便是真名士。你要是没骂过朝廷,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而朝臣要出名,就是廷杖,屁股被打几下,立马成名。

    看着很有气节是吧?

    可惜螨清入关后,除了少量殉国以外,其他都不骂了,改喊主子圣明了,而且叫的超级顺口。

    监刑太监小德子抬首偷瞄崇祯皇帝,见他微眯着双眸,负手而立,三分狂傲、七分生气,立马心头一颤,小跑出去。

    一次廷杖十余朝臣,尚属崇祯年间第一次。

    都查院御史刘宗周下跪为陈继鼎他们求情,但崇祯皇帝毫不理睬。

    午门外,监刑太监小德子靴尖向里一敛,锦衣力士心有灵犀用大木棍拼命打陈继鼎。

    廷杖不到十下的时候,陈继鼎就连呼救的力气都没有了。廷杖到了二十下,陈继鼎就一命呜呼。

    然后他的尸体被锦衣卫拖走,就像一条死狗一样。

    这样的动作,小德子依次做了三下,也就代表着三个人要死亡。

    这里面有讲究。

    廷杖的时候,锦衣卫的力士手执大木棍,转换着行杖,监刑太监坐在上面监杖。

    行杖的时候,锦衣力士看监杖太监两只靴尖的摆势做事。

    如果靴尖摆成八字形,那么力士们还棍下留情,不致把人打死,

    如果两只靴尖向里一敛,就等于暗示旗校们往致命处狠狠地打,被打的人就休想活命了。

    杖死三人的事,传到殿内,让文武官吏闻而变色,听而生畏。

    只有温体仁微闭双眼,嘴角带着弧度,不知死活!

    ps:推荐好友一本书《扛着ak闯大明》先看看几句简介:靠着百十把akm,拳打内贼东林党,脚踢北蛮多尔衮。

    怎么样,牛逼吧。

    有水平有才华吧,朕写不出来。

    一句话,很爽,从头爽到尾,看来还想看。

第八十二章 粮食问题() 
第一卷风雨飘零

    杀威棒过后,效果杠杠的。一次杖毙三位朝臣,崇祯年间绝无仅有。

    当成名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是人都会计算成本。

    尤其是朝堂上的正人君子们,有句话怎么说来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吗?

    当然,最关键的是,随着崇祯皇帝腐儒二字出口,不知让多少人胆战心惊。

    天子出口成旨,腐儒这个标签一旦粘上,外面那些被杖毙之人可就是榜样喽。

    崇祯皇帝见朝臣老实了,又继续讨论被中断的粮食问题。

    一个国家要想兵精将广,前提必定是建立在粮饷充足之下。

    饷的问题不大,崇祯皇帝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解决。

    可粮食的问题很大,需要多花些心思。

    对外向藩属国借粮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解决不了根本。

    唯有大明自己粮食充足,方是正道。

    可这操蛋的老天爷,和人祸相勾结,造成了大明粮食严重不足。

    解决粮食问题,要围绕这两点出发。

    接下来的朝会上,崇祯皇帝提出三点增加粮食产量的举措。

    首先,是命令工部水利司在京畿附近,也就是河北全境内兴修水利。

    至于大明其他地方,暂时顾不上也没有这个能力。

    还是集中钱粮一个个来为好。

    同时,崇祯皇帝还明确规定,工部必须雇用流民参加水利建设,为流民解决生活问题。

    其次,崇祯皇帝下旨,要求大明官员来年的土地种粮不得低于八成,民间土地不得低于六成。

    并吩咐都查院左右都御史,来年巡按御史主要职责就是检查各州府县完成的情况。

    但有未能按比例完成者,一律缉拿入狱流放九边。

    崇祯皇帝的这条命令,其实主要是针对大明的豪门和大地主,和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关系。

    时下,大明土地兼并已经严重到了不要不要的地步,豪门和大地主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土地。

    那么,如此多的土地拿来干什么?

    全部用来种粮食吗?

    不可能的,当人家是傻子吗?

    这么多土地,若是全部用来种粮,吃也吃不完啊,存储也不容易,又不是人人都是粮商?

    如何让土地利益最大化,并不是只有后人才明白,他们也懂。

    这些豪门和大地主,根据土地肥沃程度,或种植果树、或种植菜品以及各种农作物。

    这些暂且不去说他,毕竟都是能吃的东西。

    关键在于他们还种植大量不能吃的东西。

    北方种植棉花,南方种桑养蚕。

    具体有多少土地,大明朝廷没有去统计,也没人关心这些。

    可崇祯皇帝却知道,棉布丝绸是大明的奢侈品,不仅供应国内,更是用海船运往全世界,供不应求。

    这其中,需要多少土地,不言自明。

    尤其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大量的良田用来种植桑树,用来种植粮食的土地自然也就减少了。

    于是,这也成为了大明粮食短缺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啊,单单只是天灾并不是大明粮食短缺的原因。

    泱泱大国,物产丰饶,国土广阔,自我调节能力强,远不是弹丸之国可以比拟。

    后世美帝对天朝又是封锁又是制裁,还有对老毛子亦是如此,其实都是白费心机。

    这些,对大国都没有用。

    崇祯皇帝穿越前在地球上也来来回回走了几趟,这才发现面积这个东西,实在是国家的命脉。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面积,那亡国也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纵使不亡国,国事也是被操控于大国之手,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说完前两个增加粮食产量的问题,并没有朝臣有意见。

    毕竟,这是政治正确的问题。

    大明乃农业之国,粮食问题历来是重中之重,任何提高粮食产量的事情,都是为政者首要解决的事情。

    第三点,崇祯皇帝的方法是增加粮食渠道。

    他下令正在组建海军都督府的大都督杨嗣昌,立即成立渔业司,负责出海捕鱼,充当粮食。

    “皇上圣明!多管齐下,大明自此再无缺粮之忧矣!

    尤其是成立渔业司,更是点睛之笔。

    臣惭愧,臣失职!只知道盯着脚下,却不知抬头望向大海,那里亦是一番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崇祯皇帝接连下的这几道旨意,首辅温体仁越想越觉得高明,从操作到执行,均无任何难处。

    尤其是向藩属国借粮和渔业司的成立,更是立竿见影,马上可以见到成效。

    困扰大明多年的粮食问题,终于看到解决的希望。

    “这几点爱卿和内阁务必逐条落实到位,出了问题,朕的板子打在你们身上。”

    温奸相拍的龙屁,崇祯皇帝还是满受用的。

    此话,也是一半认真一半玩笑。

    “谨遵圣谕!臣亲自负责此事!

    若有差错,所有罪责,臣一力担之。”

    温奸相大包大揽,当着所有朝臣的面,立下军令状。

    “爱卿忠心国事,朕心甚慰!

    赏百年老山参两颗,纹银三千两,赐其子温良玉锦衣千户,斗鱼服一件。”

    阳光抛洒在温奸相的身上,眼尖的崇祯皇帝看到他鬓角的白发,这才猛地醒悟过来。

    若是没有记错,这货好像是崇祯十一年去世。

    当然,估计是和被罢黜心情忧郁有关,可寿元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

    良心发现的崇祯皇帝,当即对他进行赏赐。

    “皇恩浩荡,谢皇上赏赐!”

    不知缘由的温奸相,满脸感动俯身谢恩。

    “罢朝!”

    开会的人不干事,干事的人不开会。

    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崇祯皇帝龙袍一挥,美滋滋回到后宫放飞自我。

    “飞熊老弟,天子圣明,比之成祖皇帝亦是不逊色,这是我等的福分啊!”

    温奸相这话虽是对王应熊讲,只是未免大声了一点,朝堂上还未散去的朝臣,听了个真真切切。

    众臣闻言,心中皆是一凛。

    纵观皇上近段时期的动作,还真如温奸相所说,真有明君的手段。

    一时间,朝臣若有所思,心情不一,步履缓慢走向殿外。

    ps:感谢书友忧伤的二狗子、神幻界、20170206013603245、星夜绅士打赏,承情了!

第八十三章 清查九边() 
第一卷风雨飘零

    九月初,负责巡查蓟辽关宁前线空饷的户部侍郎倪建生,风尘仆仆回到京城。

    次日饷午,他便会同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兵部尚书孙承宗觐见崇祯皇帝,汇报九边各镇实员情况。

    随着轰轰烈烈的军改进行,孙承宗率领兵部、户部和五军都督府,对大明九边进行全面清查实员将士状况。

    大明九边是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固原、延绥、宁夏、甘肃这九个设在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

    每镇设一总兵官,统帅辖区内的军事力量,并设有巡抚一名辅之,此外还有御马监的太监为监军。

    后来随着建奴崛起,从蓟州镇又分出了山海镇,从固原镇又分出一个临洮镇,此外还有一些设立过一段时间又撤销的镇。

    总之,到了崇祯时期实际存在的边关重镇,一共十一个。

    但九边的叫法,却一直延续下来,再没改变。

    而九边各镇的将士,随着卫所的废弛,基本以募兵为主,也有少量卫所兵,但大多泯然无用矣。

    尤其是两个多月前,崇祯皇帝取消全国卫所制,全部改为募兵制,卫所制彻底走出历史舞台。

    应该说,这对大明朝廷和卫所兵来讲,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太祖朱老大开国时创立的卫所制度,一开始卫所兵是不给饷银的。

    因为给了他们土地,他们是世袭的军户,当兵打仗是本分。

    故而有朱老大说不费一粮一饷,便养兵百万的豪言壮语。

    只是任何制度,随着时光的流逝,总有弊病出现。

    当了兵便不能脱籍,世世代代从军,朱老大把还没出生的人,一辈子的命运已经安排好了。

    这很不人道,当然有许多人不同意。

    于是,就出现了逃兵。

    尤其是到了万历以后,卫所日益荒废,卫所兵的战斗力也严重下降。

    特别是边关困苦,军户逃亡不断。

    造成边关各镇兵员严重不足,不得不发给军饷,鼓励军户从军,同时对外征募敢战的民壮为兵。

    只是,卫所兵虽然给军饷,但比募兵要低得多。

    按照制度,卫所兵每月有一两五分的饷银,可大家明白的,层层克扣下他们拿到手里的不足一两。

    而这,还不能保证每月按时发放。

    拖欠半年一年甚至三五年,那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就没办法过生活了。

    生活过不下去,先是熬,熬不了就跑,这是人之常情。

    跑得了的是幸福的,还有一种就是想跑也跑不了的苦逼。

    怎么办?

    凉拌!

    唯有苟延残喘,等死而已!

    所以,当崇祯皇帝下令取消卫所制度,这让天下所有的卫所兵,无不欢欣雀跃,真心感谢皇上恩典。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他们可以自主择业了。

    而朝廷,也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当然,大明太大太广,卫所兵有一部分人逃跑了,有一部分人变成农民了,还有一部分人拿惯了刀柄。

    前两种人自不必理会,第三种人在崇祯皇帝的旨意下,可转为募兵。

    如此一来,倒也皆大欢喜。

    剔除了卫所兵,那就是要统计边关的实员将士人数,崇祯皇帝才可以了解手里的力量,才能有的放矢进行军改。

    根据兵部和户部的统计,以及倪建生实地清理,他们上交了一份详细奏疏。

    其中,辽东镇人马最多,上报了八万五千人,山海镇五万五千人,蓟镇四万人……

    大明九边人马总计三十六万人,比原来户部名册少了整整二十一万人。

    对这个数字,崇祯皇帝心情复杂,不知如何描述。

    应该说,倪建生和兵部户部的工作,崇祯皇帝表示肯定,挤出了几乎一半的水分,值得表扬。

    但他也相信,九边各镇的人马就像泡水的海绵一样,即使用力挤压,多少还有一些水分。

    边镇的巡抚和总兵,吃空饷已经习惯了,肯定是不会完全如实上报的。

    吃肉吃习惯了,吃素就很难了。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实话,崇祯皇帝可以容忍适度的吃空饷,只要他们敢拼命杀敌就成。

    可这很不现实。

    三十六万人马看上好像很多,可这里面不仅人数还有水分,崇祯皇帝可以确定,里面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战斗的人员还有很多。

    再加上军备废弛、士气低落等其他因素,崇祯皇帝悲哀的摇摇头。

    怪不得历史上大明对上建奴总是败多胜少,难有大胜。

    到了后来将领更是畏战,一触即溃。

    实在是这些领兵的将领,自家人知自家事,带着纸面上的部队或者没有战斗力的人员,去迎战训练有素的敌人,怎么能有底气?

    “几位爱卿辛苦了,朕看了这些数字,是既喜且忧。”

    崇祯皇帝放下手里的奏疏,对着孙承宗、毕自严和倪建生三人摇头苦笑,落寞说道:

    “喜的是,这次上报总算挤出了不少空饷的水分,可以为朝廷为朕结余些许纹银,也可用于重新招募新军。

    忧的是,我大明边关号称百万大军,如今却烂到了骨子里,以区区不到四十万人,如何防守上千里防线?

    对上鞑子,对上建奴,我大明如何能够确保必胜?

    委实怪不得鞑虏能轻易撕开大明边关,屡次寇边大明并屡屡获胜,事出有因呐!”

    崇祯皇帝从这些数字上,总算明白了辽东屡战屡败的原因。

    “皇上,辽东已经进入冬季,逐渐年关将至,臣觉得有些欠饷实在不宜久拖。

    如今九边上报的兵员数额,与过去相比,已然好上许多。

    据臣清查蓟辽期间所知,至少辽东镇的情况基本属实。期间或有出入,但都在可以忍受的范围。

    如今天下纷乱,对些许小节不宜追究过甚,望皇上明察。

    另具臣观察,辽东将士的御寒冬衣明显不足,希望皇上能妥善安排!”

    倪建生偷瞧了崇祯皇帝忧愁的脸色,却还是咬咬牙开口说道。

    实在没办法,知道皇上不易,可辽东将士也不易,尤其是底下兵卒。

    辽东乃苦寒之地,一到冬天,大雪纷飞,严寒无比。

    许多兵卒无御寒的冬衣,每年冻死冻伤的不在少数。

    这次他过去,底下兵卒纷纷向他反映此事,他答应朝廷尽量想办法。

    可他是户部侍郎,知道户部情况,无奈之下,只有盯紧内库了。

    唯有希望皇上,能够有办法,解决辽东将士的问题。

    其实,又岂是只有辽东苦寒?

    ps:感谢书友忧伤的二狗子、钟离寒夜打赏,铭感盛情!

第八十四章 挤掉战斗力水分() 
第一卷风雨飘零

    倪侍郎的话,崇祯皇帝听得懂,又要出血了!

    不过,这钱必须花。

    而且,得多花,再收买一波人心。

    想想看,连身边的宫女太监都要受益,更何况是浴血厮杀在最前线的边关将士?

    这可是军心啊!

    只不过,这钱要花得巧妙,要落在实处,要让边关将士明明白白感受到,这是天子对他们的恩惠。

    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把钱给户部,然后派几个太监蜻蜓点水巡查一番,便完事了。

    这样的结果,便是从上到下,层层克扣,最后落在将士的手里,十成不到五成,白费功夫。

    “倪爱卿所言极是。”

    在倪建生惴惴不安的心情中,崇祯皇帝点点头,先赞扬一句,然后开口说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些道理朕都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边虚报冒领早就成了惯例。既然如此,过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