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大帝国-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声长叹,崇祯皇帝喃喃自语,“朕的蓝玉在哪里?”

    ps:诸位道友,这是朕老书的一段,节选给诸君,希望喜欢。

    还有一段关于徐达的,到时发在番外上,就不发在正文里了。

    希望大家能记住大明的战神徐达和蓝玉,他们是千古传奇,是汉人的英雄。

    另外,恳请诸君多多支持本书,投票、打赏、评论皆可,帮助积攒人气。

    因为,本书正在推荐中,目前第二名,算是不错的成绩了,再次拜谢诸君支持!

第五十二章 挑动野心() 
第一卷风雨飘零

    崇祯皇帝知道,卢象升虽然手很黑,也很能杀人,但他成不了蓝玉,因为他是士大夫出身。

    从小受到阉割版儒家思想教育的他,向来讲究仁孝忠义、家国天下情怀,怎么样也做不到杀人如麻。

    他,其实只是谦谦君子的徐达将军。

    奈何以现在混乱的世道,真的需要蓝玉那种不许异族投降,就地消灭的霸气和手段。

    毫不夸张的说,蓝玉干的事情,崇祯皇帝会比他干得更过分。

    因为,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过去只是一介小民,没有当皇帝的经验,是不懂什么大爱博爱的。

    但是,他曾经也是一家之主。

    崇祯皇帝发现,二者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

    就像现在,他是汉人的皇帝,那么整个大明的汉人其实就是自己的亲人,首先要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这点,屁股不能歪!

    其次,对汉人友好且融合进来的其他民族,那就像亲朋好友一样,有了能力以后,要帮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这,是人之常情!

    而建奴和跟它勾结在一起的漠南鞑子,以及倭国等类,对家人怀不轨之心,那就是敌人了。

    对待敌人怎么办?

    简单,就是彻底消灭他!

    而且还要斩草除根,避免留下后患,祸及子孙。

    而这,就是崇祯皇帝需要蓝玉将军的原因。

    偌大的帝国,需要不同的人才。

    而蓝玉将军,就是帮大明帝国干黑活的特殊人才。

    就像厂卫,一内一外,不可或缺。

    崇祯皇帝从来就不是什么圣母婊,他这个人说得好听点叫爱憎分明,说得难听叫睚眦必报。

    这,就是他的性格,天生的,改不了。

    也不想改!

    尤其是现在,重来一世,不要善良,只要锋芒!

    特别是作为大明的君王。

    有些问题,他现在必须解决掉。

    因为,他不想让家人以后活得太憋屈。

    仅此而已!

    “两位爱卿啊,为何我华夏传于上古,载于史册,虽经千载,可华夏之张,细细思之,却唯有两次而已?”

    迎着西下的阳光,崇祯皇帝眯着龙眼,朝孙传庭和卢象升唏嘘问道。

    卢象升脸上掠过一丝讶然,却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皱眉问道:“皇上此言倒是新颖,臣不知却是哪两次?”

    崇祯皇帝摇摇龙首,肃然说道:“第一次始于炎黄,止于战国。

    我华夏先祖历经磨难,血火融合,出黄河,至瀚海,上辽东,下长江,遂有中原。”

    孙传庭点点头,出声道:“那依皇上方才之言,这第二次恐怕就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罢封建而称至尊了吧?”

    崇祯皇帝苦笑,心情不知为何有些郁闷,龙首微点,“正是如此!

    西秦起于雍州,兴于穆公,盛于商鞅,成于始皇。

    出函谷关平灭六国,代周而立,兴兵黩武,南至大海,遂有今之天下!

    可自此之后,华夏便再无野心!”

    卢象升饱读史书,闻言大不认同,抚着长须笑道:“皇上此言大是偏颇,臣不敢苟同!

    想汉武大帝北驱匈奴,南吞百越,西征大宛,东并朝鲜,封狼居胥,通商西域,何其伟哉!

    唐太宗灭突厥,联姻吐蕃,西征万里,三伐高丽,天可汗之尊,何其壮哉!

    就是本朝,太祖高皇帝驱逐蒙元,设卫西宁,再复中华,何其英烈!

    成祖皇帝五征蒙古,西建哈密卫,收复安南。建奴儿干都司于辽东,遣郑和扬国威于西洋,何其恢弘也?

    此皆千古光耀之伟业,皇上何以避而不谈?”

    崇祯皇帝一脸严肃反问,“请问爱卿,今西域何在,安南何在,蒙古何在,高丽何在,郑和又何在?”

    卢象升怔然片刻,方唏嘘道:“子孙不肖,文盛武衰,再无血勇,尽皆湮没矣。”

    说完,面对残阳,摇头感叹。

    孙传庭此时出声答道:“可是皇上,此两回事也!

    卢督所言,不过是证明皇上所言:自秦以后,华夏便再无野心,乃错也。

    泱泱中华,开疆拓土无算,岂如皇上所言,无野心?”

    崇祯皇帝龙爪摇摇,长叹一口气,落寞的说道:

    “犬戎犯周,为秦所灭。继而匈奴,为汉北驱。再而突厥,为唐覆没。百年蒙元,太祖逐之。

    此皆游牧部落纵恶于先,我农耕之国反击于后,何谈野心?

    反击之余,纵有荣耀伟业,也皆是帝王雄心。

    岂是万民所愿?

    朕愿华夏之野心,不在一代帝王,而在万世之民。

    民有野心,则国有野心,则帝王有野心!

    朕的爱卿,可是如此?”

    微风拂面,清爽无比,可崇祯皇帝却没有舒适之感。

    为何?

    糟心!

    华夏爱好和平吗?

    自然是的。

    可有用吗?

    看看历朝历代就知道,没用!

    即使到了后世,亦然如此!

    看看美帝,前围后堵。区区倭国,上蹿下跳。英法列强,不亦乐乎!

    现在的拎包小弟,后世的南洋诸国,也趁机拿砖头,想敲过去大哥的后脑。

    一群白眼狼啊!

    所以,爱好和平没有用。

    既然没用,那就改。

    崇祯皇帝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挑动天下万民的野心。

    而身边的道友,只是第一步而已。

    不待二人答话,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吾辈读史,为汉武而壮怀激烈,为唐宗而拍案叫绝。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醉酒而歌,慨当以慷,恨不得拔剑四顾,再复祖先荣耀于今。

    敢问两位爱卿,若朕降旨挥师再征西域,光复汉唐旧地,不知天下万民,又有几人雀跃以从?”

    卢象升苦笑连连,坦然言道:“启禀皇上,不能!

    不说百姓不知兵锋之利,便是大明卫所边军,要他们征战苦寒之地,估计也不会应承。”

    崇祯皇帝点点头,这就是大明长达两百多年来,重文轻武的窘境。

    太祖成祖年间,手指所向,便是兵锋所指,大军立马可以开拔。

    现如今,能防守就不错了。

    其他的,只是奢求。

    “两位爱卿,朕多希望你们日后能打出一疆一域,裂土封侯,载名青史,为后世子孙千古传唱啊!”

    终于,到了最后,崇祯皇帝对孙传庭和卢象升二人说出了对他们的期许。

    落日下,卢象升和孙传庭听了崇祯皇帝的话,相互对视一眼,恨不能高歌一曲,以解心中的畅快。

    青史留名,不正是每个士大夫心中所向往的吗?

    可那需要机会!

    现在,皇上有开疆拓土的野心,不正是他们的机会吗?

    天子圣明啊!

    夕阳吻地的轻响,划分了白天与黑夜。

    于是池鱼归渊,倦鸟投林。

    崇祯皇帝和卢象升、孙传庭二人边走边谈,载着夕阳的殷殷血焰归去。

    风儿吹皱的河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折射着殷红的霞光,像撒下一河红色的玛瑙,熠熠生辉。

    远处的小竹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竹叶,风儿吹动树叶那飒飒作响的声音,一如此刻崇祯皇帝的心情。

    良将在手,信心满满。

    ps:感谢书友那时宇泽万赏,明日翘班加更回报厚爱。感谢书友逝去…独舞、琪祥芳、心空无18、mo凡打赏,铭感盛情!

    感谢诸位道友的每日投票支持,能到你们的认可,朕心甚慰!

第五十三章 重建海军() 
第一卷风雨飘零

    两日后,被洗脑成功的孙传庭和卢象升在吏部办完入职手续,怀揣满腔热血踏上传奇征程。

    尤其是孙传庭,不再像历史那样,一无所有上任。

    崇祯皇帝不仅给他五十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还把辽东悍将曹变蛟、孙守法二人作为他的左膀右臂,同时赴任。

    其中,孙守法骁勇能战,好用铁鞭,又是陕西西安临潼人,这无疑可以帮助孙传庭快速成军。

    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政策。

    崇祯皇帝鼓励孙传庭,让他手段激烈一点,对付辖区内的士绅大户不用心慈手软,一定要逼迫他们纳捐用于养军。

    按崇祯皇帝的说法,他们要是不交保护费,那就别怪朕心狠手辣。

    应该说,相比于历史的情况,现在孙传庭属于高标准配置,崇祯皇帝甚是期待他的表现。

    炎炎烈日中,崇祯皇帝亲自送走了两位道友,又开始安排对杨嗣昌和孙承宗的使用。

    孙承宗好说,年纪老了,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发挥余热一番,帮助崇祯皇帝完成一些布置,差不多也可以光荣致仕了。

    倒是对本尊好基友杨嗣昌的使用,崇祯皇帝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杨嗣昌才华卓绝,老谋深算,又肯背黑锅,无疑是要大用的。

    可考虑到他眼界格局不够宽大,心胸较为狭窄,孙道友和卢道友之死都跟他间接关系,不宜让他在陆军混了。

    而朝堂上的那些政务,有奸人温体仁就够了,也不需他操心。

    那么,杨嗣昌只能混海军,也是崇祯皇帝心中最佳人选。

    每个天朝穿越者,都有一个大海军的梦想,崇祯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想想当初大明水师从鄱阳湖水战开始组建,几十年功夫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

    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人所共知,世界无不臣服在大明水师的雄威之下。

    第一次下西洋就击败了南亚最大的海盗陈祖义,第三次发动的锡兰之战,更是活捉其国王,颠覆其国家。

    何其威武!

    鼎盛时期,大明水师配备各式样战船多达百种。

    其中战船就有两千余艘,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大船和运粮的漕船,其中有三百艘是远洋宝船。

    而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大明海军的一支机动舰队而已。

    这就有点像后世的美帝,其海军远超过同时代各国舰队总和,堪称世界第一舰队!

    可惜后世子孙不屑,目光短浅,自废武功,威名赫赫的大明水师,逐渐走下没落。

    直到现在,除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船依旧忙碌外,堂堂大明水师已经沦为陆军的搬运工,籍籍无名。

    甚至连地方武装,郑芝龙的海师都无法比拟。

    这何等悲哀!

    现在,崇祯皇帝要想纵横世界,又怎么可能少得了海军?

    乾清宫西暖阁内,崇祯皇帝向杨嗣昌和孙承宗二人说出重建海军的计划后,孙承宗问出心里的疑惑。

    “皇上,现在重建什么海军,那海军和水师的区别是什么呢?”

    崇祯皇帝点点头,利索答道:“自古以来,大明水师都属于军队的一部分,隶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但是,爱卿已经知道,这个世界比我们知道的要大的多。

    在大明之外,有无数的国家和土地等着我大明去占领。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支具备独立指挥系统的军队,为我大明效力,并且不再受到五军都督府的制约。

    所以,朕决定,在五军都督府之外,成立一个新的海军大都督府,其职能与五军都督府同级。

    除了受兵部的统一协调安排,不再受任何部门管辖。”

    大明军政分离,文不管武,武不参文。只有兵部,通政司等少数几个机构,是文官参与军政。

    以五军都督府为首的军政系统只有有领兵权,没有调兵权。而兵部没有领兵权,却有调兵权。

    过去,大明海师受双重管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相互扯皮,海师就是后娘养的,没落也就成为必然。

    现在,崇祯皇帝把海师提为军,单独成府,那今后的发展再无约束。

    加上有自己的关照,大明海军必然会快速大规模发展。

    “皇上,重建海军耗费甚多,现今时局战乱四起,是否容天下安定后再议?

    况且,皇上所说的那些蛮夷之地,一时半会也跑不了,皇上以为如何?”

    这个时代的大明,是世界名副其实的中心,所有的境外国家都被认为是穷山恶水,蛮夷之地。

    哪怕是大明的高级官员,他们对大明之外的国家了解也不多,更不屑了解。

    孙承宗作为老派官员,更是如此!

    他从心里不赞同皇上组建海军的计划,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应先解决目前的内忧外患再说。

    更何况,朝廷哪里能担负得起造船的费用?

    那可是无底洞啊!

    皇上想当然矣!

    “孙爱卿老成持重,所言有一定的道理。

    只是,爱卿有所不知,重建海军并不要朝廷一分一毫,反而可以反哺大明国库,解决财政危机。”

    崇祯皇帝先扬后抑,笑眯眯的说道。

    受限于时代思想限制,大明官员解决困难的手段很单一,想法也很简单,看事情往往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客观了解。

    便如在海军的问题上,因为叛军和建奴没有海军,他们就认为无用,不需要。

    却是不知,海军真正的用途和威力。

    “解决大明财政危机?”

    孙承宗歪着头,有些疑惑的看着崇祯皇帝,怎么也想不明白,烧钱的东西,怎么就能赚钱了?

    要是能赚钱,大明过去两百余年来,就没有一个人能想到?

    就算海外有金山银山,等船造好了,也找到了,再挖掘运回来,已经不知是猴年马月了?

    皇上是太自负了,还是欺负我老了?

    ps:感谢书友150827194457667打赏,有心了,感谢诸位道友投票支持,晚点还有一更!

第五十四章 好基友() 
第一卷风雨飘零

    孙承宗真的老了。

    斑白的鬓发间,几点老人斑隐匿其中。

    行动虽然利索,却是不知雄心壮志是否依旧。

    崇祯皇帝眯起眼睛,心里斟酌着用词。

    孙承宗是一个几乎毫无缺陷的人,崇祯皇帝很佩服。

    究其一生,政治上面很会来事,谁也动不了。

    军事上稳扎稳打,眼光独到,且一贯小心谨慎,能谋善断。

    多年以来,他都是魏忠贤和野猪皮努尔哈赤最为害怕的敌人。

    但他是典型的谋略型统帅,处事习惯是如无把握,绝不应战。所以他在辽东几年,收复无数失地,却很少打仗。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是如此。

    这无疑和崇祯皇帝的理念有些相悖。

    崇祯皇帝喜欢快意恩仇,崇尚进攻,不服就干。

    海军,无疑就属于主动进攻的兵种,也深得崇祯皇帝偏爱。

    “孙阁老知否福建郑家?”

    略有萧索中,崇祯皇帝幽幽问道。

    “略有耳闻,南海巨匪,现被朝廷招安,家中颇有资财。”

    孙承宗稍稍俯身答道。

    “何止是颇有资财,简直富可敌国啊!”

    崇祯皇帝起身拿过海防舆图,指着江南海岸线说道:

    “孙阁老可知松江、南直隶、江浙、福建、两广等地,每年从事海上贸易之家,多达数万乎?

    自东南出海,从我大明属国,直至西洋管辖诸国,定居经商之民已达数十万之多乎?

    还有欧罗巴红毛夷仅凭弹丸之地,利用海船就赚得盆满钵满乎?

    可孙阁老知道吗?

    他们却全部要向偏安一隅的安海郑家买平安符。

    否则,片甲不得出海。”

    崇祯皇帝淡淡的语气中,传递出的信息惊呆了孙承宗和杨嗣昌二人。

    崇祯元年,郑芝龙降明。

    他非常低调,手握五六万兵马,战舰千艘,却担任福建的海防游击。

    大明的一个海防游击是什么职位,一般掌控多少人马?

    说出来别笑,一个五品的小武将,三千兵勇和几条破船,真的。

    这还是要在没有吃空饷的情况下。

    可郑芝龙还是无怨无悔上任了。

    他不在乎俸禄和职位,只要在大明能有一块能落脚的地方。

    由于消息闭塞,传递不方便,京畿之中高官对郑芝龙没有什么印象。

    更不要说长期赋闲家中的孙承宗和杨嗣昌。

    而福建巡抚、左右布政使等人是明白郑家之富和权势的。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郑芝龙手握如此兵权,岂不嚣张跋扈至极,可以横着走了,福建的官员有得头疼。

    可恰恰相反,都说了人家低调得很。

    见到上级郑芝龙一贯毕恭毕敬,非常讲究官场规矩。钱财方面更是予取予求,从不吝啬。

    这么说吧,别说福建的官员,便是整个泉州市的百姓,也受到他的恩惠。

    这从当地官员的禀报中可以得知:所到地方未尝杀人,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当然,这只能说他在大明境内很低调。

    在海上,郑芝龙就相当霸气了。

    不管是谁,没有买平安符,没有交纳保护费,你们的生死听天命了。

    这他娘的的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海上跑船的谁不知道,海商其实也是海盗。

    茫茫大海,一旦被人黑吃喝,小命全没了,报官都没有火种留下。

    更何况,南海海面上,有谁可以和郑芝龙抗衡?

    船坚炮利的红毛夷都不行,打几次输几次,同样乖乖的缴纳保护费。

    “皇上,郑家如此做法,岂不是福建市舶司应该干的事情?”

    杨嗣昌闻言,有点坐不住了,起身问道。

    “市舶司哪有他们干得利索?

    人家一年所得千万,养兵几万,还要造海船,多大的开销?

    能比嘛?”

    崇祯皇帝幽幽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