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文化及那丑恶的嘴脸。

    只是稍微想了想,她便吩咐道:“就说本宫身体不适,近日不见外臣。”

    稍后,李春摆了摆手,让周遭宫人离的远些,这才说道:“宇文总管年初时出使突厥去了,昨日方归,求见于娘娘,应是突厥可汗有信笺让其代传吧?”

    萧皇后若无其事的转身望向湖面,轻声道:“不必多想,我只是不想见宇文家的人而已……哼,杨氏,宇文,萧氏……我本就不欠他们什么,见与不见又有何分别?”

    李春听了这话,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只是觉得,晋阳宫并非什么世外桃源,可以闭门自守,不理世事,总归会有人进出于此,与其不闻不问,倒不如参与其中,不定将来便能多些仗持。

    当然,以她的身份,不可能这样来劝说萧后,就算说了,萧皇后也未必会听的进去,她们本就是性格,经历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而毫无疑问的,萧皇后有着自己的政治智慧……

    ………………………………

    晋阳城中发生的事情,不可能事无巨细的来到黄河岸边,可一些大事却总归要传到李破的耳朵里。

    此时,潼关一线的战事算是初初落下了帷幕,李破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便实现了他的战略构想。

    这需要一定的运气,却也和李破以及他麾下将领们把握战机的能力脱不开干系。

    随之河南西部也渐渐安静了下来,当局面趋于稳定之后,这一年中北方战事也就来到了尾声。

    时间进入七月,随着一场场秋雨的到来,寒意渐浓,预示着冬天已经不远了。

    李破不再专注于战事,转头看向了自己的治下,根据各郡报于晋阳的情形来看,今年秋收过后,晋地的粮食问题将进一步得到缓解。

    河东的粮价在秋收之前就已经缓缓下行,形势比李破以及他的臣下们最乐观的预测还要好上许多,这显然是人心思安的具体表现,不然的话,刚刚经历战火不久,而且依旧处于战争边缘的河东,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安稳。

    而粮价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来的就是人心表象。

    当然,这同样跟官府的表现分不开,自李破据有河东之后,兵役,劳役便没了踪影,而且李破承诺免赋三年,也正在扎实的兑现之中。

    这不但和当年在各处开仓放粮的义军拉开了差距,便是曾经治有河东的李唐,也被甩在了身后。

    这无疑是一个官府威信重新建立的过程,可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成的事情,得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并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有所效果。

    一旦各地官府得到了人们的信任,规则和秩序便会很快建立起来,那么也就有了人心思安一说,不然的话,一切都是空谈。

    事情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破颇为得意的瞅着这一切,这就是他多年劳心费力才建下的基业,他希望自己的治下能欣欣向荣,而非是像其他地方一样,弄的一片荒芜。

    因为这有这样,他的根基才会越来越扎实,才能在与李唐的较量中持续的占据上风,从现在的局面和得到的消息来看,时间过的越久,李唐就会越加虚弱……

    七月间,窦建德的使者再次来到,没有去到晋阳,直接来到了黄河边上的大营之中,除了重申两家盟好之外,也在试探着汉王李破有没有东取洛阳的意图。

    相信过不了几天,萧铣的使者也会来此,只是不知道萧铣会不会再送个像岑文本一样的家伙过来。

    李破本来还想派人去窦建德,萧铣两人之处走走,回礼之外也要瞧瞧两人治下是何模样,他们身边的人又都有谁。

    其实不管是做做样子还是礼尚往来,都应该如此做一做了,考虑到今年刚刚称王,晋阳还有点乱,这事李破决定放在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说。

    不论几家怎么讨论分肥的事情,河南的战乱还在继续,王世充失踪了,王世恽支撑起了洛阳局面,将率兵回来的段达挡在了洛阳城外。

    筋疲力尽的河南人,再没什么气力来进行激烈的厮杀,只在东都洛阳形成了对峙,洛阳城中又有许多人头落地,城外的段达也效仿当年的曹孟德,开始挖坟掘墓。

    七月间,一群百余人缓缓行至弘农郡城之下,为首的几个人望着郡城高大的城墙,有气无力的吆喝了几声,然后率人一头扎在地上,叩拜不止。

    这是些河南逃卒,散于山林草莽的他们,再没有像当年一般,聚众而起,攻打郡县城池的勇气了赤地千里的河南也不再能支撑他们那么做。

    从这里开始,河南逃难的人群开始陆续出现在弘农郡,李破不知道当初李唐曾经接收了多少河南百姓,他只知道,现在是自己收获这一战的红利的时候了。

    逃过来的人稀稀拉拉,络绎不绝,大多都是面黄肌瘦,衣不蔽体,他们中间既有军兵,将领,官吏,也有地方贵族,其他平民大都跟随在他们身后尾随而来。

    这显示出河南的秩序已经彻底崩溃了,而人口锐减之下,如今活下来的人其实都是受到了庇护,当庇护他们的人也撑不下去的时候,便也出现了现在这样的情形。

    李破命人建立的大营终于有了用处,许多做好的准备也派上了用场,相比之下,萧铣,窦建德,以及杜伏威就头大了不少。

    在冬天来临之前,这些年来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现在却彻底陷入绝望和恐慌的人们,纷纷四散而去,地方守臣们也在着急的寻找着出路。

    混乱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悲惨的事情在河南早已司空见惯,幸存者如果有那个能耐,足以写出无数本悲惨世界给你瞧,可这一年秋天之中发生的一切,却还是可以说前所未有。

    从贵族官吏到平民百姓,都在绝望中挣扎,王世充的大军,几乎消耗掉了河南所有的生机,其实即便他能率军冲进潼关,对于河南人而言,结果和现在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

    到了这一年七月末尾,也就是秋末时节,黄河岸边的大营当中已经新增六七万人,这个数字在进入八月后,还会有所增加。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逃过来的人不算少,却也绝不能说多,西来的人们大多会在萧铣与李定安之间选择一下,显然,萧铣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而他们两个的做法确实也很不一样……

第674章河边() 
“行了,你们军法司自己斟酌,不得滥杀,却也不须手软,秋后斩决,总要凑够百人之数。”

    大帐之中,李破头也不抬的说这话,几个军法官躬身聆听。

    军中刑罚之权之前渐渐集中于总管府,在各个卫府之下又设有法曹,归总管府军法司辖制,战时听令于卫府将军,行严肃军纪,督战等职责,战后却还是要报于军法司,以裁卫府法曹功过。

    可以说,从军律条款,到军法司架构,都已经渐渐形成了有别于隋时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军中将领的掌握。

    等到李破称王,情形也没有多少变化,只是总管府换成了汉王府,掌管军法司的人成了张亮罢了。

    而李破有意将军法司移出汉王府,置于兵部之下,除了增加兵部威权之外,也能让自己耳边稍微清静一些。

    要知道,现在的汉王殿下已经过了用军法来约束麾下将士,并持续的保持自己在军中的威望的阶段了。

    作为一地诸侯,将军法司或者是刑部的只能置于自己身侧,渐渐已经成为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所以接下来一些职权会从汉王府移交到六部或者中书,汉王近人们的称呼很快就会变为近侍,也就是亲近的侍从,不再领有实权,多数起着内事外传,或是外事内达的承接内外的作用以及承担着处理汉王府庶务之责。

    其实,这也正是门下省和内侍省的雏形。

    差不多也就是说,当日薛万均所掌管的多要归于兵部,一部分则是要给刑部,王庆所辖也要转给户部,至于吏部,礼部,工部,却要到李破和李碧身上来啃一口。

    这样的权力转移,才是一个正常的政治军事集团应该具备的基本架构,既集中,又分散,既有效率,也能相互牵制。

    毫无疑问,之前大权集于一身的体系是乱世催生出来的畸形产物,在这个上面,即便李破本人不愿意,可为皇图大业着想,也要尽力去做,不然的话,结果很可能便是鸡飞蛋打,弄的一地狼藉。

    李破的权力欲不容置疑,这些年一路走来,他早已习惯了位于众人之上,颐指气使的生活,早些年的那些想法,也只有在他侨情的时候,才会偶尔冒出来。

    效果也只是逗自己一笑,你若让他去过什么平平淡淡的小日子,他绝对会唾你一脸,然后理直气壮的说上一句,凭什么啊?

    就像现在,当日所鄙弃不止的中原内讧,他也一头扎了进来,而且乐此不疲,基本没什么悔意,争的其实也不过是那个天下仰望的位置罢了,什么止戈天下,还天下人一个安宁之类,都属于嘴上说说的附带产品。

    而河南人来到晋地,在第一时间所面对的是严格的管制,然后血淋淋的刀子便会举起来……

    穷凶极恶者杀,什么是穷凶极恶呢?不是你在河南吃过两脚羊,或者是曾经率人大开杀戒,奸(防和谐)y掳掠,那大多已经无从追溯,除非你和朱粲,张金称一样,弄的天下皆知。

    李破所定的穷凶极恶,是对那些总想干些大事的人的称呼,本以为最多会揪出几个不知所谓的贵族出来,可没成想,“穷凶极恶”的家伙还真挺多。

    被送进大营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勉强刚吃饱肚皮,就想要拉帮结派,共图大举……好吧,没脑子的人到处都是。

    他们只不过是看这里的人越聚越多,还都是老乡,大家还都能吃饱,说明这里粮草也是不少,守军又没见到几个,大家若是能同心协力,劫了粮草河南去岂不是好?说不定日后能如王皇帝一般,过过当天子的瘾呢。

    嗯,几个穷凶极恶的家伙窜来走去,应者寥寥,却将他们自己放在了火光之下,拉出来一瞧,都是河南军中的低级军官,这些年看惯了揭竿而起的故事,于是……

    不服管束者杀,这指的是河南人中间的恶霸,都到这会了,还想强吃多占,那好吧,送你去个好地方,那里也许能满足你的一切幻想。

    之外呢,就是吃饱喝足,闹着想要回家,或者想干脆偷溜出去,制造点血案什么的家伙。

    实际上,和李破做过的许多事情一样,与惩恶扬善不沾边,归根到底,追求的效果只有一个,震慑人心而已。

    一直以来,李破很少以杀人立威的方式来做事,可也不代表他心慈手软,河南太乱了,河南的人心也乱。

    这可能跟东都就在河南有关,因此英雄豪杰很多,再加上河南比较富庶,所以乱的时间就很长,可谓是紧随山东,河北之后,成为受到中原战乱荼毒最深的地方之一。

    李破倒不怕河南逃人们作妖,他怕的是这些家伙把河南的风气带到晋地来,所以他选择用最为粗暴的方式,先给来到晋地的河南人敲响警钟。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表示,李破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潼关战事一定,意味着今年的战争很可能已经完结。

    当晋地骑兵过河,战守之事也就不是唐军能够做主的了,李破相信,没人能够在成群的代州铁骑面前,还敢走出要塞,跟晋军野战。

    若西北的梁师都,李轨再无异动,那今年估摸着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所以他已经打算在七月末尾动身回晋阳,回到晋阳的时候,正好是秋收接近尾声之时,应该能有些好消息入耳。

    而这个冬天他肯定也闲不下来,回去之后还得面对纷繁的人事以及明年的一些谋划。

    归期将近,那么趁着还身在军前,一些能处置的事情就赶紧办了,省得将领们之后还要派人到晋阳请令。

    几个军法官陆续离开,李破想了想,事情还多,许多出去透口气,清醒一下脑子,于是招来罗士信,陪着他到河边转一圈。

    这已经成为他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滔滔黄河夹着水汽从眼前流过,确实能让人心胸舒畅,即便这条大河有着诸多的“缺点”,可还是养育了一方水土还有无数的人们。

    所谓仁者悦山智者悦水,站在水边的李破表示自己的智商的确好像有所提高,实际上,按照这样一个说法,北方人多数都在智者之列。

    罗士信又在旁边嘟囔,哥哥将立功的机会都给了别人,忘了他罗三郎了。

    李破就笑,“过些日子我便回晋阳去,你是跟着我回去呢,还是留下来,从这里到弘农一路之上出了很多贼匪,你要不要去立些剿匪之功?”

    于是罗士信就有些纠结了,马邑太守王禄晋为了太原郡太守,前些时已经走马上任,这也预示着罗士信娶妻的日子近了。

    这事拖了可有几年了,总是被战事耽搁,所幸的是不管是罗士信还是他那未婚妻子,岁数都很小,倒也不用着急。

    现在王禄来到了晋阳,传信给罗士信,让他尽快议定婚期,好让自家女儿过门。

    “俺还是跟着哥哥回晋阳吧,剿匪又有什么意思?”

    瞧了瞧五大三粗的罗三,李破心中暗笑,就知道你个光棍汉快顶不住了,就是不知道过后娶了婆娘,生了崽子,罗三郎身上的煞气还能这么重吗?

    领着颇为沮丧的罗士信往回走,又转圈看了看河南人的营地,嗯,还算整洁,就是声音实在是嘈杂了些,如果有龙王在话,先就得吃了这些吵人清梦的家伙。

    在军法管制之下,这些人要在这里度过一个颇为漫长的冬天,一来是隔绝病疫,二来则是要教会他们规矩,让这些在河南乱葬岗中逃出来的人明白,他们中间大多数人要过回,也能够过回平平常常的日子了。

    而他们中间一些年轻,强壮,而又经历过军旅生涯的兵卒,会被挑选出来,重新编练,将来渡河西向的时候,可能会派上用场。

    回到军帐之中,天色已经近晚,尉迟偕赶着饭点来中军报道。

    “每日里总是这会过来,恁的没有脸皮。”

    罗士信不满意的讥讽道,实际上呢,能让这么说话的,说明没当你是外人,世事很奇妙,罗三郎对尉迟信不很感冒,倒是觉得尉迟偕乃性情中人,值得一交。

    而尉迟兄弟两个中间,尉迟偕是很看重门第的一个人,当初来投李破的时候,就曾闹过一场意气,觉得李破出身卑微,不值得他们兄弟远来投效。

    这些年领兵征战,尉迟偕倒是变得稳重了许多,再不会去干那样的蠢事,可说到底,骨子里的一些东西却是不会变的。

    不然的话,罗士信也不会认为这小子是性情中人,什么是性情中人?往好了说是恩怨分明,义气为先云云,可实际上就是脾性比较暴躁,一急了什么话都敢说的耿直汉子。

    先是给李破见礼,转过头来,尉迟偕则朝罗士信笑道:“罗将军又在啊,嘿嘿,本是同道中人,何必相欺?”

    两个家伙都笑了起来,和鬼怪碰头一样,看着比较耍比涣耍境儋赡芎吐奘啃怕劢唬焕纯吹氖锹奘啃拍撕和踅嵋逍值埽矸萆厦闱抗涣嗣偶鳎淳痛看馐潜宦奘啃畔诺模桓揖芫樟恕�

第675章河边(二)() 
“好了,都坐吧,派人去把赵大郎也叫过来……你们莫要打趣,这里面也是有道理可说的,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咱们这里吃的好了,下面定也能衣食饱暖,大家才可安心。”

    “我这里若是大鱼大肉,下面却有人饿死了,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你们说是不是?”

    尉迟偕被汉王殿下的“厚脸皮”当即震惊了一下,要知道,汉王殿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脾性早已为众人所知。

    当日还在恒安镇将任上的时候,便曾掳云内城中的厨子入府……后来带兵进了晋阳,府中便也养了好些晋阳名厨,据说吃的一旦不合口味了,便要拿家里人或者拜见的臣下撒气,很是有点“昏庸”的模样呢。

    就算出征在外,他身边一些“亲兵”,也是精通厨艺,做出来的东西旁人根本比不得,据说汉王殿下自己也是个好厨子,当年常常亲自下厨的,只是后来身份日渐尊贵,也就没人能有那个福分享受到汉王殿下的手艺了。

    而李破现在所言,其实和后来人所说的,当官的都要吃不上饭了,何况是百姓?说的是一码事,看似有理,其实稍微聪明点的人就能想明白,这是一种无耻的狡辩。

    可在尉迟偕看来,能将一番歪理说的这么堂而皇之的,估计也就眼前这么一位,尉迟偕当即表示,他很佩服,“以小见大,大王之言振聋发聩,末将深以为然。”

    罗士信不想那么多,随之便道:“哥哥这里吃的就是好……可要说让俺记着的,还是当初俺跟哥哥去涿郡,给那些贵人做的饭食,虽说咱们只用了些剩下的,可俺当初就觉着吧,天下再没有比那更好吃的东西了。”

    这才是实在人,夸的也正在点上。

    下面的人吃不吃得饱,李破常常惦记,但自己吃不吃的好,和这个可没多大关系,他只知道,别的人要都吃不饱肚子,他这里的生活质量也一定会有所下降。

    就像当年在云内的时候,抢回来那么多的牛羊,但一想到明年上上下下可能还要饿肚子,李破就觉得吃什么都不香了。

    实际上,不管话怎么来说,他这个领头人做的其实还不错,,所以他吃的好些也真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然了,汉王殿下的歪理从来就很多,就算听着有些不对劲,尉迟偕肯定也不会来拆台,因为即便是陈孝意,温彦博这样的饱读之士也深受其害,有时候被汉王殿下弄的哑口无言呢。

    等到赵世勋来到,吃食摆了上桌,外表看着挺粗糙,可只要尝一尝就知道,和营中那些粗手笨脚的家伙做出来的东西有着天壤之别。

    于是几个彪形大汉埋头下去,不一会大家就都吃了个半饱。

    汉王殿下这才直起身子,满意的喝上几口汤,道:“若无其他变故,不久之后我便会起行回晋阳,元通在岸边驻守,要记得……”

    尉迟偕努力扬了扬脖子,将一块羊肉咽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