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数字一听很骇人,但其实不算多。光是军人就有六个营和若干独立千总部,虽然两个新兵营还只是架子,但此前不满编的各营和各千总部都逐渐满编,两个月后,两个新兵营也满编,加上军情特科和骑兵总队,军人就超过两万人,学校拿津贴的学员有四五千人之多,教员也好几百,薪水待遇都不低。再加上中军部和民政各司,侍从室,每个月固定的薪饷开销和日常公费支出就是这个数了。

“还得修路,建筑司是吞金大户,每个月没有五万两下不来。大人,一个屯堡从买田皮到修筑,最少两万银子,现在全辽中和辽南已经有二十一个屯堡,大人在年内打算修成五十个屯堡,耗费最少在百万以上,加上给屯民的工资,将作司耗费的硫磺,火药,铜、钢、精铁、木料、皮料,预计在今年秋季时到达一个高峰峰值,每个月开销,最少在四十万左右。”

此前唐胖子说话时,袁黄和徐光启只是在一边旁听,认真思索,此时听到这样的数字,哪怕是袁黄这样的中年饱学才智之士,一时也是忍不住惊呼出声。

“四十万……”惟功沉默下来,默算了一会儿,笑道:“到入秋时,怕是一个月也能有此数,纵没有也勉强够了。”

“是,大人。”唐瑞年笑笑,他对惟功的能力也是盲目崇拜,既然大人说会有,那么到时就一定会有。

不过,当务之急,他要海盗的那一笔意外之财。

“财务司现在没银子,总务也只有不到二十万,实在太可怕,手中无银,心里无底,这是大人常说的话,所以请大人赶紧派人,起出银子和物资,不无小补。”

海盗聚敛之财在百万左右,够现在三个月的开销了,再过几个月,顺字行的生意翻上几倍,估计也就能如惟功所说的,到时候就算数十万一个月的开销,应该也是够了。

“要是多有几股海盗来打就好。”

“你当回回有这样的便宜事?”惟功哑然失笑,这一次是真运气,有黄敬和海商当内应,海盗们自恃太高,这才和官兵阵而后战,若是海盗真正的德性就是在海上骚扰,陆上抽冷子,根本不和官兵正面对抗,不知道这一次得了什么失心疯,居然和辽阳镇正面硬刚,实在是有够愚蠢。

“我学生自问聪明,读书几近四十年。”唐瑞年走后,袁黄由衷道:“自问颇学了一些杂学,但如大人这般,相差真是太远了。”

“了凡居士拿我说笑了。”惟功闻言大乐,不觉两眼满含笑意。

不得不说,当世时的浙江中人,颇出了几个妖孽人物。

徐渭徐文长是一个,眼前这个袁黄也是一个,而且是成就不在徐渭之下的双壁式的人物。

其在佛学、农学、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学、教育、军事,历法等学术上,无不是洞悉原委,撰有成编,任何一门学问,在普通人是穷极一生难有真正成就,但袁黄已经在不少学科上有明确的成就非凡的著述了。

他的《历法新书》有一百五十多种算法,算天文轨迹,岁差总数计算,纬度等,算法十分深奥,不在当时任何欧洲算学家之下。

他还是江南善学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功过格的倡导者之一,又熟知兵事,通农田水利和边疆兵学,在后世,了凡居士被海外华人成立的各种组织广为研究,在国内,则因为其在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职位上参与的壬辰倭乱的战事而被人所知,但其真正的价值,所知道的人反而是不多,让人遗憾。

这是一块瑰宝,在蓟镇任职时,时蓟镇主客军二十万,一年年例银和屯田民运银开销一百五十万,袁黄献十策,革兴积弊,颇有成效,为时人所称许。

到辽阳镇,也是定循环册等诸多手法,改革长城堡等诸堡制度,节省人力物力颇多,一下子就成了参随之中的佼佼者了。

也亏他此时不曾中进士,历史上是万历十四年才迈过龙门,成为正式的官员,惟功在此时搜罗到此人,不得不说是极佳的运道笼罩在身上了。

第488章 栋鄂

“大人,坏事了。”

唐瑞年匆忙去而复还,额上汗迹显然,脸上也有一些惊惶之色。

惟功斥他道:“遇事要有静气,切莫慌乱……有什么事慢慢说,何必做这般模样。”

“是,大人说的是。”唐瑞年定一定神,回说道:“简修公子说是闲极无聊,和额亦都,何和礼等人一起,随一个特科中队和骑兵中队,一起往宽甸那边去了。”

“混蛋,谁擅自带他去的?”

惟功闻言,立刻站起,脸上也是一脸的恼色。

他刚刚的话犹在耳,徐光启忍不住想笑,但知道事情不小,当然是忍住了。袁黄则面无表情,他学究天人,这样的时候,当然该知道如何自处。

惟功问了几句,才知道特科和骑兵中队联合行动,一起练兵是赵雷和巴沙儿,王国峰等人一起商量后的结果,计划早就定好了,派出人员也是定下来,带队的是郭增耀郭疯子,主要的目标就是支援栋鄂部。

栋鄂部已经由王兀堂正式上明廷上了奏折请罪,一般来说,他这样的有实力的边酋,只要真心请罪,大明朝廷就不会穷追到底,而是以安抚为主。

奏折一上,兵部便与内阁一起答允了王兀堂的谢罪,万历八年攻击宽甸六堡的过往,就算就此揭过了。

而王兀堂则召集女真各城主大会,宣称从今往后,栋鄂部听从辽阳镇张惟功总兵官的调遣,不论是打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栋鄂部都只听辽阳镇的。

四月初时,惟功从大都督府替王兀堂请了一道建州卫都督的敕书,虽然和努尔哈赤家的那种世袭指挥掌银印的正式官职不同,但好歹也是有敕书的女真首领了,只要有敕书,便有资格到京城去朝贡,来回都有赏赐,光是经济上就对部落有不少的帮助了,更何况有敕书之后,边境将领也不好擅自压迫,栋鄂部内部也不会有更多的强势者觊觎王兀堂家族的地位。

正因为惟功的种种举措,使得栋鄂部高调宣布归顺。

这种态度,也是激怒了不少保守的女真部落。

沿着苏子河河畔生息繁衍的都是建州左右卫部落,不论是大型的部落,还是小型的城寨都各有其主,但表面上女真人还都是统一对敌,王兀堂的表态,实在是叫很多人无法容忍。

至于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这些女真部落居住更远,部落实力虽强,却懒得理会建州部这边的事情,真正对王兀堂和栋鄂部屡有不利的举动,甚至是勾引蒙古人来打栋鄂部的,反而是建州部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部落和城寨的头人们。

面对挑衅,王兀堂和栋鄂部做出了一些反击的动作,但各部落之间的联络千丝万缕,栋鄂部有些事不好做得太过份了,在这种时候,辽阳镇的支持就十分重要了。

在这种情形下,辽阳镇出动一部份精锐兵力,由宽甸堡进入女真地界,进行一些军事上的行动,军事为辅,重要的是给栋鄂部政治上的支持。

栋鄂部在苏子河畔是大部,也是建州卫的实力部落,与之实力相当的是海西女真的哈达部,万名男丁以上的大部落还有叶赫部,乌拉部,千名男丁的实力部落也有很多,比如完颜部,索伦部,萨哈连部。

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有的部落只有几百男丁,甚至只有一个寨子便自成一部。

整个苏子河畔,都是当年建州左右卫的迁徙过来的几百户几千丁口的后人,他们如珍珠一般散落着,在几条大江河的荫庇护佑之下,渐渐的繁衍生息着。

这些部落,没有共主,只有称汗者才会赢得小部落的忠顺之心,汇集他们的力量。

嘉靖年间屡次破口而入的王杲,便是其中一个,其子阿台,至今还在称汗,只是实力已经远不如其父当年。

这种情况之下,栋鄂部接受辽阳镇的庇护,不论是军事和政治上辽阳镇一定要拿出一些叫这些大大小小部落服气的东西来,否则的话,实力虽然强劲的栋鄂部也会陷入一种困境之中,王兀堂的政治地位和实际的力量,不仅不会增长,反而会被削弱。

还有一点,就是惟功虽然扶持栋鄂部,但用的办法就是以名义为主,他不希望栋鄂部真正去削平那些大大小小的山头,抢掠别部的地盘和壮丁,这样真正壮大起来的女真部落,不是他所需要的。

自己出手,好处多多。

不过这种好处是建立在掌控之内的,象是张简修这样不听招呼,擅自前往女真地界的行为,那就足够叫他头疼了。

“叫王国峰和赵雷分别再加派人手,前去接应吧。”

算算时间,张简修他们最少走了大半天了,轻骑追赶倒是赶得上,但惟功知道除非是自己去,否则的话张简修一发脾气,谁也没有办法。

相国公子加上辽阳镇标下副将,这是张简修的新职务,他在京师就已经是皇帝亲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了,加到这样的武职,张居正也不会觉得有多高兴,无非就是叫这个儿子在辽阳玩得开心而已。

“这厮,还真是不走寻常路啊。”惟功下达命令之后,还是不大放心,只得叹息摇头,亲自跑出去布置一番。

因为张简修胡闹,特科和骑兵总队的一些计划肯定要调整了,现在两个总队都已经满编,全部骑兵编制,甚至在执行任务时还可以一人双骑,每个总队等于一个千总部,满编为一千三百余人,下有甲乙两大队,每大队七百余人,下辖直属中队和四个中队,每中队一百二十五人到一百五十人之间。

这样的编制法,与当时欧洲的每骑兵中队一百五十人左右相差不多,也与局、司、千总部的编制大同小异。

最后商定,每总队再各出一旗队人员,派一个老成的把总带队,前往栋鄂部地界,接应张简修等人。

在惟功出门之后,徐光启和袁黄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他们一个在屯田司,一个在教育司挂职,袁黄太妖孽了,几乎无所不通,这样的人放在哪个具体部门都是浪费才学,所以惟功请他到教育司挂职,协助主官主持教育工作。

在他们的努力下,教育司已经由空壳子到成为一个有活力的部门,并且武学院和算学院已经收齐了学生,开始正常授课。

还有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综合学院仍然在定制教学计划和教材,并且招收生员之中。

在这过程之中,袁黄等人,当然出力颇多,也使得这位了凡居士,广受尊敬,不仅是辽阳镇的人,而且是定辽六卫等辽阳一带的所有居民,提起他来,都是大为称赞。

“居士辛苦,但有一些水利上的事情,还想请教居士一二。”徐光启对这位年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前辈也是十分尊重,袁黄前来辽阳是李文昭派到浙江的人招揽前来的,待遇当然极为优裕,年俸在千两之上。

当然,袁黄前来,待遇只是小事,他乐善好施,其夫人受他的影响也是如此,两人有名的事情就是将家中的丝绸换成棉絮,全部拿出来布施,这样的人,当然不贪婪钱财。

他的俸禄,估计也是用来布施的多,此来辽东,多半是为了一展抱负,做些实务而已。

万历五年的会试挫折,并没有使袁黄消沉下去,他的言行举止,足以叫徐光启等小辈敬服有加。

“子先客气了,有话便请直说。”

袁黄很忙,不过还是耐心与徐光启商量了一阵屯田司的事情,在水利工程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多小的细节方面,就是在这样的商讨之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果再加上一个孙大胡子,这个讨论小组就真的太华丽了。

最新的两个屯堡是沿着复州河买下的田皮,当然也有相当的无主之地……所谓的无主,其实是惟功从各卫所军官中强勒出来的田地,他有各卫的监察之权,虽然因大小相制不能直接干预各卫和海盖参将治下的事务,但弹劾监督权还是有的,考核之下,如果按制弹劾,这些强占军户田地的家伙没有一个能落得了好,退出占田是最起码的,留下他们的祖田和真正积攒出来的土地,再用市价商量买卖田皮,这样屯堡的土地就有了。

建立堡垒区域,生活区,工作区,公众活动区,放牧区,养殖区,包括水塘等。

再沿着土地,建立引水区,现在屯堡比较讲究引水,特别是沿着工业区提出新要求,是水流要湍急,要有一定的动能。

虽然还不知道上头的打算,但屯田司水利处只能按上面的要求来办。

徐光启的难题就在这里,好在有袁黄一起商量,两人一边收拾一边谈,没有多久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草案。

“下午如果算学院那边不是很忙的话,我就过去一趟,亲眼看看,较纸上谈兵要真切的多。”

临出门时,袁黄微笑着说道。

第489章 笑口

“大师,”徐光启想了想,终忍不住道:“以大师的学问,今年不去春闱实在太可惜了。礼部贡院,不是某些人能一手遮天的所在,大师之才学,纵不能一甲,二甲绝无问题,为国为民,亦为大师自己,不去应试,似乎太过可惜。”

徐光启虽然醉心辽阳镇的一切事务,但心底深处还是要去参加数年后的南直隶的秋闱,也就是乡试,然后再去京师应贡院礼闱试,最终成为大明文官集团中的一份子。

而眼前袁黄,似乎真的沉浸其中,而且对惟功佩服到极致的模样,以袁黄等人的经历和学识,如果不是真心佩服,是不会做谄媚之行径的。

“我对大人佩服之至,已经息了入朝之念,只愿在辽东多做一些事情。”

“是因为屯堡和慈幼等局之事,满足了大师善行之念吗?”

“是,也不是。”

袁黄沉思着道:“屯堡大兴,解军卫贫困之苦,杜卫所武官贪婪之举,确实是大善行,也是我留下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叫我感兴趣到辽阳来,并且全心全意留下来,是因为大人。”

“大师学究天人,不想真的对大人这般钦佩。”

徐光启有些纳闷,他当然对惟功很有好感,也很佩服。以嫡国公的身份,立下这么多功劳,行事这般有章法条理,决断力和执行的能力都十分强悍,而且人才众多,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事。

他知道,惟功这样的人物,将来的成就不会在戚继光这样的名帅之下,可能是开国时李文忠一般的人物了。

但身为一个学问高深的儒生,叫他五体投地的佩服一个武人,总是有些不服气的感觉,所以他对袁黄的态度,感觉十分奇怪。

“大人常说一句话,叫做体系。”袁黄缓缓道:“旁人不大了解,或不在意,但我一直在想这个体系的事……大人现在,就在以辽阳为核心,宽甸,辽南四卫为外延,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

“哦?”

“眼前一切事务,看似有前例可循,比如武书院改的武学院,但医学,算学,整个学堂招收几千学生,这有过吗?”

“军队的训练,养成,军官的培养,参谋体系,军情司,亦是一种体系。”

“地方屯堡,顺字行,互相配合,光是一个屯堡,便是有大学问在了。”

袁黄显然是沉思过多次,所以侃侃道来,在徐光启脑海之中,将整个辽阳体系都描绘了出来。

以军队为核心,财税为支撑,学堂为展布基础,这样的体系,重视效率和执行的同时,也重视未来整体规划,重视工业和商业,也不轻忽人文,武力重要,文事亦没有放过。

整个机构的组成,构划,就是吸引袁黄这样人才的原因所在,要不然的话,哪怕是一年万金,也很难招致到这样的大才名士。

“现在的辽阳镇,犹如一株小树,欣欣向荣,萌发生机绿意,但成长尚需时间,能亲眼看着它成长,甚至也帮助掘土施肥浇水,这其中的乐趣,非常人能想象啊。”

“原来如此,大师不愧是学究天人般的人物,这么一说,叫在下心里也是明白了很多东西。”

“呵呵,你还年轻,而且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辽阳镇需要你,不过你亦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将来再合作,亦是一种做法。”

徐光启已经被袁黄触动,也有放弃科举,留在辽阳专心发展的打算,不过袁黄反而不建议他如此做,仍然按原定计划,在此效力几年,积累经验和能力,当然,也会有充裕的财力,五六年后,再去乡试,会试,可能一路连捷,顺利成为官员。

“怪不得在京师时,梅国桢等清流愿与大人合作,我在此之前心中念念不解,现在终于彻底明白了。”

“孙恺阳可能十年之内都不会重拾举业了,他是有大毅力的人,未来的成就,亦是不可限量啊。”

“大人这里,真是汇集了南北精英才智之士,就说宋钱度和李文昭来说,亦是商场中难得的精英人才,现在亦在辽阳替大人奔走效力了。”

“哈哈,这便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啊。”

……

……

辽阳南城靠近肃清门城门,也就是武学院的南方,分守道衙门北方不远处,临近丁字大街街首的地方,顺字行的辽阳店就开设在此了。

城中原本的几家规模不大的脚行早就被挤的没影了,不论是正经的做生意的竞争手法,还是不正经的竞争手段,那几家倒霉的脚行都差的太远了,连争一争的念头都不曾有,直接就灰飞烟灭,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辽阳到宽甸,海盖复金四卫,顺字行的承运业务已经开通货运,只等各地官道修复完毕,就可开设客运。

还有邮包书信代寄业务,这一套已经很成熟了,各卫之间的军粮运送,当然也由顺字行承接。

这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也使辽阳为核心的辽中和辽南彼此之间的信息畅通,人员来往,货物转运等等联络,在未来两三个月之后,就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辽阳镇提高了辽中和辽南的普遍的收入水平,商业只会越来越发达,虽然顺字行失去了辽西和辽东两地,但在辽中和辽南,一年光是物流这一块,获得几十万以上的纯利,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青狐皮一万九千张,玄狐皮一万三千张,白狐皮一千四百张,貂皮一万七千张……”

“鹿皮七万九千张,羊皮十五万八千张……其余各色杂皮三万一千张。”

“人参百年以上三千斤,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九千斤,十年到五十年三万五千斤……”

“松子十五万斤……”

“各色杂果二十一万斤……”

顺字行的前台不停有人报出数字,这是今日盘库之后,预备用大车送走,一路穿过海州盖州复州,直抵中左所参与海运的货物。

这些货,七成是从宽甸马市收来的,不仅是建州部女真,也有海西、东海、黑龙江等各部女真送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